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

2016-01-24 09:18:2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篇一《禅语小故事-一切随它》 ...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篇一
《禅语小故事-一切随它》

禅语小故事

日照禅师是南方人,经常周游名山大川。他很喜爱树木花草,所住的山间道场边总种有许多奇花异树。

一天,日照禅师在山中巡视,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身边的两个侍者却为了一棵大树起了争执。

甲侍者说:“这叫香樟,有三十年了吧!长得很快啊!”

乙侍者说:“不是!这叫牛樟,顶多只有三十年左右。”

甲侍者又说;“这个香味,一闻就知道是香樟。”

乙侍者则说:“牛樟也有香味啊!”就这样,两个侍者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争论不下之时,甲侍者调过头来,询问日照禅师:“老师,这棵树是您种的,您说,这棵树是香樟吧!”

日照禅师说:“我耳朵聋了,听不到你讲话。”

乙侍者也问:“我们山上有许多牛樟,不都是您种的吗?”

日照禅师答:“我眼睛瞎了,等看得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

侍者觉得自讨没趣,不解一向耳聪目明的老师,怎么会忽然说他耳聋眼瞎了呢? 二人正面面相觑,日照禅师又喃喃地说了一句:“一切随它去吧!”

两名侍者为了名称的不同纷争不已,到最后还要请老师来判决。本来,香樟也好,牛樟也好,树都有个名字,但是一计较、一争执,这棵本来很平静的树就不免暗暗叫苦——为了它,世间有了纠纷。

其实,世间万物本来都没有纠纷,各有各的世界,但是由于人的固执,经过如此相争,世界便不能再得到安宁。无聊的争执只会扰乱世界,人要放弃固执,不如跟随日照禅师的一句话:“一切随它去吧!”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篇二
《黄庭禅:内心禅语(1-50)》

1 《什么是天籁?》(上) 很多人喜欢把很好听的音乐比喻为天籁,但这音乐是人做的,充其量只能叫人籁吧!很多人喜欢把大自然的鸟叫虫鸣叫天籁,但这些生长在大地的东西,充其量只能叫地籁吧!

2 《什么是天籁?》(中)「天」指的是道,大道是股气,这股气在你身中自由的变化,过程中对你而言,说得明白一点,也就是各种感受的变化。

3 《什么是天籁?》(下)这感受的变化在未参杂个人的好恶情识去干预它之前,他只是自自然然的一股能量的变化,保持这样纯真的觉知,不把任何感受当作好恶情绪,只是任那感受像海潮一样,自由的潮来潮往,却没有个人好恶参杂其间,一任天真在你本性中行神迹,那便是真正的「天籁」所在。

4 《什么是自在?》(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在」,但什么是自在?大多数的人认为没有苦差事、没有烦人的事、没有不好的感受、没有动荡的心情、有的只是轻飘飘的感觉,或者饮着茶,或者喝着咖啡,或者像诗人般吟着诗,或者泡着温泉,以此为自在。

5 《什么是自在?》(中)然而,叫他割个草也不自在,搬个砖块也不自在,扫个厕所也不自在。殊不知,凡有条件的自在,都不是真正的大自在,不是全方位的自在。

6 《什么是自在?》(下)真正的大自在,不怕苦差事、不怕烦人的事,不怕不好的感受、甚至不怕动荡的心情,也不怕负面的情绪,这一切正面负面都束缚不了他,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大自在。

7 修行就是为了要切中自身中天性造化的节点,任何言行、思想、作为违逆了自性的节点时,你就要懂得取舍,因时置宜去取舍叫「义」。多的要舍得拿掉,少的要去充足它,这叫「配义」。

8 追求利益要懂得把握生命的根本。利是掌握了命与仁后的附属品,若没了命与仁,利将归在何处?

9 把自己的心放空,没有任何成见地思考,任何困难的问题都会显得很简单。

10 「言」不只包含语言,也包含身体的肢体语言、表情、作为、甚至包含了还未说出口的起心动念在内。

11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不是充沛在天地间的那股气,而是专指存在你身内的一股充沛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你生命造化的主轴,没了这股能量,生命就凋萎了,它才是你真正的生命所在。

12 什么是「直养」?它只是靠着本自具有的天然力量,就可得到净

化与升华,不靠别的力量,只是顺乎自然而已,不是靠人为的造作经营,这就是「直养」。

13 「义」的心与「仁」的心是相对的。「仁」就是心理上处处欲其生、处处包容、宽怀的一种心量;「义」刚好相反,义是心理上的一种裁制,当砍掉就砍掉,当牺牲就牺牲,该受难就受难,坦荡魄力的一种心量。

14 主宰一个人外在神情的,是内在的心灵。

15 读书人最可贵的就是有实践真理的高尚品格,这才是学问的本质,也是道德的真义。

16 内里有实德,必能说出善言;而能说出善言的人,未必有实德。

17 你内在的实相一直都没变,变的是你对它的知见。

18 内心是超然独立于任何事物之外的,内心的自由与纯净,不能依附在任何的条件之下,否则将无自由纯净可言。

19 修行要法天则地,天地的伟大正是以服务万物、长养万物为本,因此人生也要以服务生民为本。

20 学习无怨无悔的服务众生,也学习无怨无悔的与各种感受同甘共苦,便是长养正气的不二法门。

21 「知言」,就是明白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是否与心相悖离。先「知言」,才能正心,才能养气,才能救世。

22 道就是气,气在非常凝聚而纯粹的当下,衪不只是有感觉,更有思考。

23 大道虽妙,但在降本流末,分分化化之后,必赖”人身”这个血肉之躯,才得以重新凝聚,重新返本还原,所以古人称”人身”为道器,这也是”人身”之所以宝贵的地方。

24 「慊」这个字,旁边有个直心,就是指我们的本心;兼就是把对待齐一。「慊」就是契合。在心上把阴阳起落看成一样,在心上不分别取舍,不论身外做些什么,时时刻刻契合着这本心,就称为「慊」。

25 「时」就是时机、时局,在不同的时机,不断试练着该握持的德行,去体验那因时而活泼变化的机趣,就是『论语』第一章所谓的「时习」。

26 那一股气蕴藏在万物的身中不停的运行,不停的去行它的神迹,

去完成他造化,那股气以着它的实相,才能完成一切。

27 没有道、没有气,就没有「我」,我身上的”感觉”正是气里面本然存在的感觉;我的”思维”正是气里面的本然存在的思维。

28 学问要能够适时权变,因时制宜,才是真学问。学道不能“权变”,就等于有体而无用了。

29 只需专注观照你方寸一气的清真与自在,那么十八界尽得自在而了无分别了。

30 见性的那一天,不是成佛的那一天。但成佛者,都是因见性才能向佛的道路迈开第一步的。

31 ”本性”指的是隐藏在真我法身里面的那个造化规则、造化特性。本性存在每个当下,包括现在,能见性者,现在就得见。而不是等到未来你看到自己在某个时空下的某个样子。

32 为人处事要善于察言观色,观察时势的变化而决定行止,这就是”礼”。“礼”不是老八股,不是不可行的东西,”礼”的订定正是要我们懂得顺“时”而行止,所谓”与时偕行”是也。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篇三
《佛感》

佛感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天到金山寺和佛印坐禅。做了两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便忍不住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像一尊佛。”佛印接着问东坡:“你看我坐禅的样子怎样?”东坡回家后,高兴地告诉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不以为然地说:“其实你今天输了。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好一句“心中有佛” 佛者讲求“六根清净,唯有我佛”。每次看见佛者,都会莫名的尊敬,多看几眼也是亵渎。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神明的使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圣贤经。”他们超然物外,非一般俗人可比。面对尘世的一切纷扰,仿佛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可以摒弃,天大的事到了佛门也只剩下简单的一句禅语。他们用清明的心看着世人独自迷醉于名与利,情与理。佛祖主张远离尘世,摆脱那些纷扰,让自己心里沉静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诵经念佛,坐禅。正是将浮躁的心灵放空,达到物我两相忘,只留佛法弘扬。

个人是无神论者,不相信世上有佛这一说。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南北朝时进入兴盛时期,曾有诗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发展壮大并不是它本身有多大的魅力,而是封建中国统治者需要借助佛教的魔力使民众驯服,同一时期与它宣扬同一思想的儒家思想也日益占据国家的正统地位。佛教强调因果轮回,认为人有来生,今生所种的因可能成为来生的果。那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恶因得恶果,那么为了在来生不被打入地狱,人们便要学会忍耐,学会向善。这样一来,激进愤怒便会压制很多,人们学着以德报怨。佛教的这些思想给当时受压迫的民众一个忍受的理由,抱着“为了来生的幸福,今生需忍耐”的心态过日子,农民起义少了,暴乱少了。以便统治者达到“天下稳定”“治国安邦”的目的。

当然,是否现在佛教就没落了呢?并不是如此,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一直处于发展阶段,甚至日益成熟,它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统治。在整个中国,佛教十一大宗教,其次还有基督教。宗教有同样的一个魔力就是可以将思想深入人心,让信仰他们的人死心塌地。我曾经在平安夜去过教堂参加基督徒的活动,神父讲话时候,会场十分庄重,教徒眼神十分虔诚。最让我震惊的是一起唱圣歌时,许多教徒都流泪了,我无法感受到他们感动的理由,我想是他们真的相信耶稣是存

在的,是会拯救他们的,甚至有基督徒说信仰主可以治病,起死回生。不仅基督教徒,佛教徒也如此,深信佛祖的恩泽布满大地。其实华佗尚有治不好的症状,更何况是经文思想呢?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宗教的这种渗透力是惊人的。甚至被不法之徒利用,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曾经很轰动的“法轮功”导致人自焚,藏独事件也有喇嘛的参与......他们不仅是新教,更是信以为真,信到灵魂深处。

但佛法里的那些禅语所蕴含的玄机的确很耐人寻味,值得研究探讨。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心灵找不到出口的时候看看佛经,读读禅语,心会安静很多。可能会有很多人说,看不懂会更加烦躁,而且随着快餐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读一段文字,更何况是经文。那么此时你可以选择去佛门聆听僧众的讲经,洗涤心灵,给自己片刻宁静的时光。


禅语如何放空一切相关热词搜索: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佛家经典禅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禅语如何放空一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禅语如何放空一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685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