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

2016-01-24 08:13:1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一《春秋战国成语》 ...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一
《春秋战国成语》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比拼》

活动主题: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寓言以及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怎样让学生感知和体验这辉煌历史,让历史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因而我提出“以生活铸就历史,让历史走向生活”的主题,设计了历史成语历史典故竞赛活动,虽然范围仅局限于中国古代历史但涉及教材(北师大版)的很多内容。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所学历史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著名战役及相关的成语典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词典》、《幸运52》和《正大综艺》的作法,将涉及所学历史中的有关历史成语、历史典故设计成问答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竞争、合作意识;学习、了解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典故的过程中,感受、形成奋发图强、竞争向上、自强不息、沉着机智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活动准备:

1、教师在课前将活动方案告之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资料,尽可能多的了解有关历史典故、历史成语。

2、各班由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分小组作活动准备.

3、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抢答题和必答题。题目设计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有机结合,避免死板、干瘪。

活动方式及步骤: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将每组搜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成语,符合要求的每个5分。

2、通过成语接龙、问答必答、问答抢答、风险题等形式决出胜利者。

3、公布获胜小组及人员名单。

4、教师点评。

活动过程:

一、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一环节-----成语接龙。

规则:在规定时间2分钟内每个小组写出尽可能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每个5分,作为底分。

二、第二环节——必答题。(24题)

规则:每组选手需要回答两道必答题,由指定同学代表回答,答对一题记20分,答错记0分。小组代表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其他小组的同学抢答,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10分。

三、第三个环节——抢答题。(10题)

规则: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

四、第四环节——风险题。

规则:每组选手可选10、20的分值作答,答错要扣相应的分值。每组必须派一名代表回答,代表选手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台下的同学抢答,每组只有一次机会,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相应分值的。

★“老马识途”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个人的智慧?(管仲)

★“管鲍之交”指的是哪两个古人的交情?(管仲与鲍叔牙)

★“退避三舍”指的是找、春秋时期哪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晋国与楚国)

★“退避三舍”在古代来说有多少距离?(90里)

★ 请写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

★ “卧薪尝胆”指的是哪国诸侯?(吴王夫差)

★成语“纸上谈兵”指的是谁?(赵括)

★春秋时期哪个国家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救了赵国?(齐国)

★请写出“围魏救赵”这个成语。

★“东施效颦”说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春秋)

★成语“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问题?

★成语“守株待兔”说明了什么问题?

★成语“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问题?

★成语“掩耳盗铃”说明了什么问题?(自欺欺人)

★成语“掩耳盗铃”讲的是哪个时期的事?(春秋晋国)

★请写出“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画蛇添足”比喻什么?

★请写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明什么道理?(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胡服骑射”指的是战国时期哪一个诸侯国?(战国赵国)

★成语“三令五申”与哪一个古代军事家有关?(春秋孙武)

★请写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 请写出“毛遂自荐”这个成语。

★ 成语“朝秦暮楚”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这个成语是?(一鸣惊人)

★ 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什么成语来形容(狐假虎威)

1、“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这个成语是?(一字千金)

2、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穿过丛林时掉队了。这个学生就是孔子很喜欢的子路。子路正在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农在田地里作农活,于是他走上前问到:“子见夫子乎?”意思是说: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看了一眼子路,没好气的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农的意思是说:既不劳动,又不知道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

子路觉得自己说话太冒失,没有礼貌,所以就很恭敬的站在一边,半天也没有说话。老农看子路还是知书明理的人,就邀请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晚上还盛情的招待了子路。

第二天早上,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人,就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孔子想和他谈谈,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当他们去的时候,那位老农和他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3、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请填空。(上行下效)

4、请说出成语“塞翁失马”的意思?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5、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绕梁三日)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叫韩娥的女歌唱家。一次,她经过齐国,由于路费用完了就在那里演出赚路费。她的歌唱的确实非常的好,轰动了全城。

后来有人到旅店请她再给大家演唱一场。但是旅店的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还辱骂她,韩娥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哭声很是凄楚,附近的居民都被感动的流下眼泪,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的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出城走了的时候,就派人去追,苦苦的挽留她。韩娥在盛情之下,答应再次为大家唱一次。大家非常高兴,几天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几天后,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在屋梁间飘荡。

6、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接踵摩肩)

晏婴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王倚仗国势强大,对齐使很不礼貌,想捉弄晏婴。晏婴身材矮小,楚王就派人故意在宫廷大门旁另开一个小门,让晏婴进出。晏婴一到,见如此这般,便说:“我若是访问狗国,当然可以从这狗门进去;但楚国不是狗国,怎么能走此门!”楚王失策,只好开大门迎晏婴。 一计不成,一计又生。晏婴上得殿来,楚王便问:“齐国难道无人不成,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晏婴不慌不忙答道:“且不说齐国别的地方,单是京城临淄,行人接踵摩肩,人们张开衣袖,就可以连成一片片大幕;每人洒几滴汗水,就可以汇成倾盆大雨。但使臣出访,自有章法;大凡贤能体面之臣,出访上国;而像我这样不中用之人,就只能派到这里了。”

楚王反被晏婴奚落,不得不另眼相看。

7、表示生活美满、安定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安居乐业)

8、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安步当车) :

9、“把心思完全放在一处。形容做事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专心致志)

10、“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用的器物上刻着龙,住的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来到叶公家里探望他。但是它刚把头探进窗子,叶公看见了,就吓得拔腿就跑。”这个典故出自于哪个成语?(叶公好龙)

11、请讲出成语“与狐谋皮”的含义。(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12、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

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三、第四环节——风险题。

1、“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

么成语?(一鼓作气) 20分

2、“Amazing the World with a Single Feat”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

(一鸣惊人)20分

3、“Drawing a snake and Adding Feet”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画蛇添足)20分

4、“Sitt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a Careless Hare”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守株待兔)20分

5、“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请写出这个成语。(按图索骥)20分

6、说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典故。10分

春秋时代,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国王鲁庄公带着谋士曹刿指挥作战。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军准备发起进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以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攻了。”结果齐军大败。战斗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曹刿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士气十分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我们发起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7、说出“三令五申”这个成语的典故。10分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8、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成语“掩耳盗铃”。10分

9、写出“郑人买履”这个成语。10分

10、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成语“画蛇添足”。10分

11、“负荆请罪”中的荆指的是什么东西?10分

12、何人“完璧归赵”?蔺相如 10分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二
《与春秋战国相关的成语典故》

与春秋战国相关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

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

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

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

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

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

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

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

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

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

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

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

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

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

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

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

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

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

覆没。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

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

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

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

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

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刻舟求剑,楚人攫金,郑人买履,揠苗助长。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盟誓。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

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

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

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

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

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

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

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盟誓。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

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

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

死者再生。

【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

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

湛的技艺。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

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

相知相悉。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

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

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先自隗始】: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

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

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

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

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出处都与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司马青衫:讲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有云:座中泣者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颜筋柳骨:讲的是两位书法大家。柳宗元和颜真卿

孺子可教;讲的是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

四面楚歌--- 项羽 慷慨悲歌--- 项羽 衣锦夜行--- 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三顾茅庐--- 刘备木牛流马--- 诸葛亮 初出茅庐--- 诸葛亮 乐不思蜀 ---刘禅 草木皆兵--- 袁绍 暗渡陈仓--- 刘邦 约法三章 ---刘邦 背水一战--- 韩信 望梅止渴--- 曹操 煮豆燃萁--- 曹植 孺子可教 ---张良 篝火狐鸣--- 韩信

画龙点睛--- 张僧要 卧薪尝胆--- 勾践

一字千金--- 吕不韦 墨守成规 ---墨翟 负荆请罪--- 廉颇 指鹿为马--- 赵高 马革裹尸--- 马援 围魏救赵--- 孙膑 纸上谈兵--- 赵括 高山流水--- 钟子期 覆水难收--- 朱买臣 江郎才尽--- 江淹 目不窥园--- 董仲舒 老马识途 ---管仲 口蜜腹剑 ---李林甫 东山再起 ---谢安 纸上谈兵----赵括 举案齐眉 --司马相如 指鹿为马--- 赵高 凿壁偷光--- 匡衡 纸上谈兵--- 赵括 世外桃源--- 陶源明 黄袍加身--- 赵匡胤 江郎才尽--- 江郎 卧薪尝胆--- 勾践 妙笔生花---李白 焚书坑儒--- 秦始皇 洛阳纸贵--- 左思 请君入瓮--- 武则天 韦编三绝--- 孔子 讳疾忌医--- 扁鹊 闻鸡起舞--- 祖逖入 木三分--- 王羲之 画龙点睛--- 张僧繇 百步穿杨--- 养由基 投笔从戎--- 班超

西周成语

百发百中

【释义】指箭无虚发,每射必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办事有把握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春秋战国时代,楚共王有两个非常擅长射箭的弓箭手,一个叫养由基,一个叫潘党。有一天,养由基看到潘党连射三箭,箭箭都射中前面箭牌的红心,很不服气,就想与潘党一比高低,他们决定在柳叶上用黑色做记号,站在百步之外去射,如果谁能够射中,就算谁本领高强。结果两人都射中柳叶的中心。他们又选了高低不同的三片柳叶,不但在柳叶中心涂上黑色,而且注明一、二、三等符号。养由基描准柳叶上的墨道和符号,然后搭弓上箭,连射三箭,依着一、二、三的顺序,箭箭命中,观看者都拍手称赞他“百发百中”的本领。

后来,人们用“百发百中”比喻射击技术非常高明。现在也用“百发百中”比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把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百步穿杨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故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 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 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 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 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 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 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 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 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 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 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 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 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另外还有:道路以目

前功尽弃

释义 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左支右绌

释义 支:支持;绌:屈曲,引伸为不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不可救药

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西周。西周初期,奴隶制度经济获得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他们不断发动战争,给百姓加重了负担。周厉王即位后,政局更加危机,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放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行,谁若是不满意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厉王。

眼看西周的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当时朝廷上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名叫凡伯。他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哪里肯听,朝廷上的一些

权臣都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因此十分气愤,他挥笔写成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凡伯写的这首诗,题目称作《板》,诗中有一节写道:

老天正在行暴虐,不要这样来喜乐。老夫谆谆将你劝,小子骄傲意轻薄。

说话非我老昏了,是你有意来戏谑。你的气焰如此盛,真是不可再救药。

凡伯的意思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儿戏,现在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无法子治疗了。

果然不出凡伯的预料,西周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手拿武器,打进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西周从此就衰落下去了,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后来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也就是历史上的“东周”。(摘自《新编成语故事》徐苑林 编)

三国成语典故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 三顾茅庐 3乐不思蜀 4走麦城 5身在曹营心在汉 6挟天子以令诸侯 7卧龙风雏 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9过五关斩六将 10挥泪斩马谡 11大意失荆州 12三足鼎立 13望梅止渴 14作奸犯科 15开诚布公 16危急存亡之秋 17 深入不毛 18闭月羞花 19一时瑜亮 20赔了夫人又折兵 21割席断义(割袍断义) 22舌战群儒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3锦囊妙计 2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5吴下阿蒙 26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27顾曲周郎 28如鱼得水

29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30初出茅庐 31才高八斗 32七步之才 33 期期艾艾 34妄自菲薄 35封金挂印 3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7偃旗息鼓 38一身是胆(浑身是胆) 39车水马龙

40胆大包天 41能掐会算 42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43长驱直入 44相煎太急 4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6赤膊上阵 47辕门射戟 48割须弃袍 49英雄无用武之地 50如入无人之境 51不知所云 52义薄云天 53心胆俱裂 54对酒当歌 55草船借箭 56单刀赴会 57探囊取物 58羽扇纶巾 59刮骨疗毒 60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61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另外下面的词语,虽有意义,也可引用,但在百度查结果不是成语,都是典故、歇后语或者诗词,不算成语(当然我还要找成语词典在查以确认现在先不算吧,大家有不同意见请提)。

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既生瑜何生亮 3水淹七军 4温酒斩华雄 5千里走单骑 6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7七擒孟获 8六出祁山 9联吴抗曹 10长坂坡 11落凤坡 12火烧连营 13三气周瑜 14桃园结义 15五虎上将 16三国归晋 17蒋干盗书 18三姓家奴 19怒摔阿斗 20华容道 2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23割发代首 24捉放曹 25孔融让梨 26曹冲称象 27神医华佗 28扶不起的阿斗 29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30脑有反骨 3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2挑灯夜战 33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苦肉计) 34连环计 35空城计 36借东风 37煮酒论英雄 38生子当如孙仲谋 39群英会 40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41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髀肉复生: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三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2008》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2008-09-09 21:4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 义不帝秦 』

出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表示坚持正义,宁死不屈。

『 顶天立地 』

出于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形容光明正大,气概豪迈。

『 脱颖而出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

『 歃血为盟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比喻订立盟约时,嘴边涂上牲口的血,表示

诚意。

『 因人成事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意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

『 碌碌无能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形容没有能力,无所作为。

『 前功尽弃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表示以前的功夫完全白费。

『 难至节见 』

出于《藏书·名臣传·肥义》 比喻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

『 拔帜易帜 』

出于《史记·淮阳候列传》 比喻取而代之。

『 两鼠斗穴 』

出于《史记·淮阳候列传》 比喻两军相遇于险要而狭窄的地方,没有与会

侧击的余地。

『 贫贱之交 』

出于《藏书·虞卿平原君》 指患难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

『 刎颈之交 』

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友谊极其深厚。

『 知人不易 』

出于《藏书·直节名臣·虞卿平原君》 指了解人不容易。

『 两虎相斗 』

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喻两雄像争。

『 不遗余力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意为用尽全力。

『 吞炭漆身 』

出于《战国策·赵策》 表示下决心报仇泄恨。

『 排难解纷 』

出于《战国策·赵策三》 指调停双方争执。

『 因势利导 』

出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指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 攻难易守 』

出于《藏书·九国兵争》 指古代军事家在双方条件相差不太远的情况下得出

的结论。

『 四分五裂 』

出于《战国策·魏策一》 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

『 怒发冲冠 』

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气愤到了极点。

『 安如磐石 』

出于《荀子·富国》 形容稳固。

『 金枝玉叶 』

出于《元曲选·纪君祥〈赵氏孤儿〉二》 旧指皇族。帝王之家的子孙。

『 犹豫不决 』

出于《战国策·赵策三》 指拿不定主意。

『 弹丸之地 』

出于《战国策·赵策三》 形容地方很狭小。

『 舍本逐末:

出于《战国策·齐策》 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只顾细微末节。

『 胶柱鼓琴 』

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对事物处理不当,失去应有的作用。

『 管窥锥指 』

出于《庄子·秋水》 比喻见识狭窄或片面。

『 嫁祸于赵 』

出于《史记·赵世家》 指祸害转移到别人身上。

『 市道之交 』

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喻有些人重利忘义,交朋友与市场买卖交

易一样。

『 不翼而飞 』

出于《战国策·秦策》 比喻言语或消息流传得极快。

『 伤弓之鸟 』

出于《战国策·楚策四 》 比喻受过惊吓变的过分胆小怕事。

『 以卵击石 』

出于《荀子·议兵》等 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 矿日持久 』

出于《战国策·赵策》 意为空废时日,长久拖延。

『 利令智昏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利欲使人头脑发昏,丧失理智。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出于《史记·赵世家》 比喻人才或事物的贵重,在于起

作用而不在于数量。

『 清出于蓝而胜于蓝 』

出于《荀子·劝学篇》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聪明人多次考虑问题,也难免会

有失误的时候。

『 不可同日而语 』

出于《史记·苏秦列传》 形容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 三寸不烂之舌 』

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形容能言善变。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出于《荀子·王制》 古时用以告诫君主要居安思危的意

---------------------------------------------------------------------------------------------------

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一、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作者:黃金獅子小艾2006-6-7 13:4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二、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

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作者:黃金獅子小艾2006-6-7 13:4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三、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

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作者:黃金獅子小艾2006-6-7 13:4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四、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作者:黃金獅子小艾2006-6-7 13:4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五、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

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作者:黃金獅子小艾2006-6-7 13:4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六、表里山河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四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大部分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抱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兵临城下bīng lín chéng 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不祥之兆bù xiáng zhī zhào

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

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北宫婴儿běi gōng yīng ér

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

《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悲歌击筑bēi gē jī zhù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不可胜计bù kě shèng jì

胜:尽;计:计算。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极多。

《战国策·韩策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蚌鹬相持bàng yù xiāng chí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白雪阳春bái xuě yáng chūn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不测之罪bù cè zhī zuì

指大罪,死罪。

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惩羹吹齑chéng gēng chuī jī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汤;齑:细切的冷食肉菜。被热汤烫过嘴,吃冷食时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尺寸之地chǐ cùn zhī dì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战国策·楚策一》:“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尺寸之功chǐ cù zhī gōng

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战国策·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回复收起回复

5楼

2014-01-14 13:4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尺短寸长chǐ duǎn cù cháng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泽之鲵chǐ zé zhī ní

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春兰秋菊chūn lán qiū jú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朝云暮雨zhāo yún mù yǔ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城北徐公chéng běi xǘ gōng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层台累榭céng tái lěi xiè

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一层层高台,一座座建在高台上的敞屋。形容亭台档榭一类的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

战国·楚·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刺虎持鹬cì hǔ chí yù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沉灶产蛙chén zào chǎn wā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国语·晋语九》:“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战国策·赵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马相食。”

辞金蹈海cí jīn dǎo hǎi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处堂燕鹊chǔ táng yàn què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

楚天云雨chǔ tiān yún yǔ

指巫山神女,或男女欢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曾母投杼zēng mǔ tóu zhù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朝朝暮暮zhāo zhāo mù 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褚小怀大zhǔ xiǎo huái dà

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战国·宋·庄周《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道不拾遗dào bù shí yí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回复收起回复

8楼

2014-01-14 13:49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

3、围魏救赵——孙膑

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5、完壁归赵——蔺相如

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六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 专心致志、完璧归赵。 具体例子:

1、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

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

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

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4、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

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

5、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七
《春秋战国的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问鼎中原:楚国与晋国争霸,连打几仗,都被晋国的赵宣子打败,但楚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不久又可以恢复实力,虽然打晋国有些费劲,但欺负欺负戎部这些小国还是木有问题的,庄王在一次战争胜利后,高调的把军队开进洛阳近郊,而且把三军列队,自己要阅兵,周天子听说了,吓得尿了裤子,赶紧派大臣前来慰问,庄王自己也是称的王,对周王根本没放在眼里,对前来慰问的大臣表示很蔑视,谈话中,庄王问:鼎这个东西长啥样?鼎究竟多重呀?大臣一听就紧张,也紧张得要尿裤子,庄王哈哈大笑:俺又不要你们的,就你们那破鼎,我们楚国即使把民间的挂钩集中起来,就可以铸造9鼎。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八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1.千金一笑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三年多了。其子洪德听说幽王除美女外并无其他喜好,为救其父便遍访民间美女,终得褒地美女名姒献于幽王,幽王大喜,便赦免了洪德之父。

这幽王对褒姒真是一见倾心,也是这褒姒媚主功夫了得,没几年便让幽王废后而立已,且所生之子伯服也深得幽王喜爱,欲废太子宜臼而改立伯服。可见幽王还真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主。

虽然这褒姒深得幽王宠爱,但也许深藏胎中四十处之故,褒姒却从来不笑,用现代话讲就是一十足的冷美人!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可谓费尽心血,有一事可见一斑:幽王曾问褒姒最喜欢什么,褒姒想了半天也无所喜,只说好象喜欢听织锦撕裂之声。于是幽王便命库官每日取最好织锦,令力大之宫女在褒姒面前撕扯。可那褒姒虽然心有愉悦,却仍无一笑。幽王无奈,遍令全国:有能令爱妃褒姒一笑者,赏金千斤!众赏之下必有能人,国中有一奸臣虢石父献上一计:“先王时国都常受到犬戎等胡人袭击,为了能快速集结部队保卫国都,先王在骊山之上修建了二十座烽火台,如果敌人来犯,先王即命点燃烽火,附近各路诸侯会以最快的速度带兵来救。现在大王为博王后一笑,何不于夜间燃起烽火,各诸侯见到烽火必然领兵前来,可来却无敌,只能撤回。各路诸侯以实战之情驱兵前来,再因无敌情而退,此大场面王后从未见过,定会一笑!”幽王初时还有顾忌,转念一想,此时并无兵乱,即召一回诸侯也无妨,即便诸侯相怪,为了博取美人一笑,便是付出再大也值!

2. 大义灭亲

说东周是个历史上最动荡的朝代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权林立、政出多门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另外还有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导致杀兄弑父、血亲乱伦之事时有发生。本来骨肉相残的事情历来是被人所不齿的,但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发生在东周时期的一桩父子相残的故事却被历代史学家所赞誉,被称为大义灭亲!这就是石碏(音却)杀子的故事。

人言虎毒还不食其子,这石碏何许人也,忍心杀子还能留名青史呢?

石碏是东周初期一个诸侯小国卫国的的大夫。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庄公,庄公的王后是齐国的公主叫庄

姜,据史料记载,这庄姜生得貌美如花,但却无子嗣,便收养了庄公另一位妃子戴妫的儿子姬完为子,被庄公立为太子。这庄姜不但长相完美,还是个善解人意的王后,不时给庄公献上宫女供其享乐,这其中一宫女便又为庄公生了个公子叫州吁。也许这州吁生得勇武,其深得庄公喜爱,庄公对州吁无论何事几乎有求必应,可谓溺爱至极。于是这石碏便加以劝谏:“大王有几位公子,对谁喜爱自是您的事情。但您终会将国事委于一人,如果大王喜欢州吁,尽可以立其为太子,否则应该对其严加约束,使其知人臣礼数。不然大王千秋之后定会给后世之君留下祸患无穷。”也许这庄公心中有数,并没有听从石碏的建议,虽然溺爱州吁如故,却仍立完为太子。

由于父皇的溺爱,这州吁行事便非常嚣张。其时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甚密,往往助纣为虐,鱼肉百姓。石碏严厉管教甚至鞭刑加之均无济于事,后来石厚干脆住到了州吁的家里从此不归。

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桓公即位不久,在石厚的帮助下,州吁果然发动叛乱,杀死桓公自立为王,封石厚为上大夫主政卫国。其时石碏早已归隐。毕竟国家得来有些不合法,虽然州吁采取了一些诸如发动战争以转移国内视线的办法,但其政权仍不稳固,于是想起了石碏老先生,便想请其出山辅政,可石碏并不应允,于是石厚自以为是其子而回家问计于石碏。谁知这石老先生却与自己的儿子耍起了阴谋。 当石厚归家求教如何才能使政权稳固时,石碏说:“虽然现在周室衰落,但毕竟还是天子,如果能让周天子册封州吁为卫公,天下谁还能不服呢?”石厚有些为难:“现在王室多事之秋,若冒然前往必会引起天子猜疑,怎么还会加封我们呢?”石碏笑了笑:“孩儿你还是有些嫩哪,你不知道现在陈侯深得天子宠幸吗?如果你与卫君亲入陈国求陈侯相通,天子会不应承?”石厚果然上当,认为此计甚好。于是与州吁一起趋车向陈而去。

却说那石碏,眼见自己计谋得逞,立即血书于陈侯,尽述州吁杀兄夺国之丑事,且言子石厚亦狼狈为奸之徒,恳求陈侯看在共事周王的面子上,务必诛杀此二贼以为冤死之卫桓公报仇!石碏怕陈侯不应,于是行贿自己的好友陈大夫子针,使其美言于陈侯。

果然待州吁石厚至陈,陈侯立即将二人拿下,分别羁押于两处,并使人告于石碏,请其自行处置。石碏一听二人被执,立即出山。一面迎归公子晋归国为君,一面与群臣商议如何处置州、石二贼。群臣皆言州吁杀兄篡位,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石厚必竟只是个帮凶,与情与理均可从轻处罚。石碏一听火了:“诸公如此说法岂不是想陷我于不义?州吁虽坏,可如果没有石厚前窜后跳,州吁也断不敢发动政变。石厚罪该万死,如何可以轻判呢?诸公如果怀疑我的真心,我请求亲自到卫国处斩逆子石厚!”听到这里众大臣才知道石碏心意已决,于是不再劝说,使一大臣及石碏家奴分赴两处将二人斩首。

对于这件史实,后人多有褒扬,认为石碏不徇私枉法,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断头台,此乃大义灭亲之举!经多世弘扬,石碏之名愈响。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石碏虽因法杀子,谁知道他当时就没有任何私心?一个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爱的人还能真心爱别人吗?子不教乃父之过也,何忍儿子因已而亡却毫不动情?历代盗墓需二人合伙者均为父子,其中有一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逢需要进入墓室者皆为子,而父在外。为什么呢?就因为天下只有子不孝而无父不仁之说。可石碏的作法却让国人的世界观有了改变,尽管正面意义稍多,但也为很多后世无耻之徒找到了谋逆的借口,如世民杀兄而有大唐、则天诛子而君天下、雍正死弟而固权威,哪一个不是打着大义灭亲之大旗?

一个不起眼的卫国之不起眼的大夫办了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事情(当时杀亲夺权之事比比皆是),竟然能在古老的中国一再相传,并将这件事传得近乎于神话,不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光荣呢还是中国人的悲哀!

3. 瓜期不待

诚信乃立身之本,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关于诚信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志士均是宁失其身也不失其信。然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那就是因为失信于人而被病诟者,甚至有人因为言而无信而召至杀身之祸!春秋前期的诸侯王齐襄公便是因此命丧黄泉。

历史上的齐襄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说别的可能诸君印象不深,但说一事便可知此君为人实不能简单以昏君之一词概括之。这襄公原是齐僖公之太子名曰诸儿,本事不知如何,但长得却是非常英俊。可能也是将门出虎子,侯门凤凰多吧,僖公不但生得英俊的太子,而且还有一双美若天仙的公主,长曰宣姜,次曰文姜。这二女虽然貌美,但品行却差多了,宣姜嫁于卫宣公,最后弄得卫国君子死亡;文姜嫁于

鲁桓公,最终也致桓公客死他乡。宣姜之事暂且不说,单说这文姜。话说诸儿只长文姜二岁,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免不了相互玩耍嘻闹,也是彼时礼教不严,加之这二人天性淫邪,二人又都是俊男美女,便想互均有苟且之意,只因宫内人多嘴杂而恨不能成双配对。尽管不是一母所生,毕竟也是同父兄妹,故直至文姜出嫁,也未有机会行苟且之事,二人不免各自叹息。文姜出嫁之时,诸儿执意代父送嫁,但僖公没有同意,因僖公对此早有察觉。一次僖公至文姜处见诸儿也在此,便痛斥诸儿:“你们虽然是兄妹,但男女毕竟有别,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应该注意些影响,以后再要问候妹妹,让宫女代替便是,你不要再亲自来了!”随后为诸儿相继娶了鲁、莒之女为妻,这诸儿从此规矩了一些。听说文姜要远嫁鲁国,诸儿淫心又动,便私信给文姜,恰文姜亦有此意,二人便有了日后苟且之默契。

没几天僖公去世,诸儿继位,是为襄公。恰逢鲁桓公要到齐国出访,文姜便要求桓公带上自己一同省亲,鲁侯惧内,便答应了。这时一大臣谏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女子出嫁即归夫家,父母在可以省亲,但现在王后父母俱亡,再带之省亲于礼不合”也是这桓公当死,因惧内已答应了文姜,便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

襄公一听说文姜要来,真是喜出望外,多年的盼望总算要有了结果!于是推掉所有政事,大宴桓公夫妇,宴后文姜以进宫看望多年的宫中姐妹为名随襄公入宫而去。襄公、文姜兄妹早谋私通,皆因有人管教无从下手,这下没了约束,相见之后似干柴烈火一触即燃,多年淫思一朝得逞怎能轻易息火?二人体肤相融甚是快意,不知觉日上三杆,文姜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桓公的公馆。鲁侯不是傻子,自然知晓了二人的丑事,严辞责问文姜,文姜虽然嘴硬,但毕竟做贼心虚,对桓公之问只能虚言搪塞。桓公虽怒,但这毕竟是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发作,只好想着回国再收拾文姜。

可襄公也不是傻子,自己知道作出了有悖人伦的淫猥之事,自然要看看鲁侯的反应。当听人说桓公与文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时,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心想如果鲁侯返国定会报复此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鲁侯在自己这里便给他做了得了,也乐得以后可以与文姜毫无顾忌,于是第二天便强留鲁侯游览牛山并与之饯行。鲁侯一来觉得被戴了绿帽子脸上无光,二来也懒得与仇人共话,便以酒解愁,不觉间酩酊大醉。襄公暗使公子彭生扶桓公上车解决之。这公子彭生生得力大无穷,与桓公又有一箭之仇,正思相报,得襄公令抚鲁侯上车,只一下,桓公便筋骨俱断气绝升天!

君主不明不白客死他乡,鲁国当然不让,且当时两国力量相差并不是很悬殊,鲁太子即位后便要齐国给个说法,同时要求迎归母亲文姜。襄公迫于无奈,以没有保护好桓公为名将公子彭生斩首以谢鲁国;文姜一来无脸回鲁,二来淫恋襄公,便在齐鲁边境筑宫而居,从此与襄公来往相会再无障碍。

襄公为人可见一斑!

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因周王出兵助卫而大败天子之兵,便有些害怕,于是派大将连称、管至父戍守边关。这边关蔡邱乃荒漠之地,二将便请求襄公:“虽然戍边辛苦,但作为将军,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保家卫国。但大王总得给我们个期限,而不能让我们守一辈子吧?”问这话时,襄公正在吃西瓜,想都没想便说:“现在正是瓜熟之时,当再到瓜熟之日,我一定派人替代你们!”二将领命,整兵戍边自不必说。

时间转眼过去了一年,连称、管至父二将戍守边关丝毫不敢马虎。一日兵士将新熟之西瓜献给二位将军品尝,二将才想起襄公瓜期以代的承诺,于是派人回国都临淄打探,却不想襄公根本没把换防之事当回事,已到文姜处鬼混三个多月未归了。二将非常生气,便将几个熟透的西瓜送于襄公以提醒他瓜期之约。谁知襄公看到西瓜后却气愤异常:“我是君王我为尊,换不换防我说了算,还用你们提醒我?既然你们不愿意守卫边疆,那就表示你们不忠,罚你们再守一年,到西瓜再熟时再给你们换防!”

连称、管至父看到襄公如此不讲信用,顿起叛乱之心,于是勾结当时不得志的公孙无知以及襄公失宠之连称的妹妹连妃,趁襄公外出打猎时谋朝篡位,以公孙无知代替襄公,并趁襄公不备将其杀死在狩猎之所。连称、管至父擒杀襄公时列举了其四大罪状:连年用兵,黩武殃民,是为不仁;背父之命,疏远公孙,是为不孝;兄妹相淫,公行不忌,是为不礼;不念远戍,瓜期不代,是为不信。仁孝礼信皆失,何以为人! 襄公自即位至被杀仅仅五年,虽然连称、管至父政变有失人臣之道,且后来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所宣四罪除兄妹相淫不为人耻外,其他还是有些牵强的。但仅从襄公言而无信这点上看,他也真是死余辜!

4. 二子乘舟

话说这齐僖公生得两女,均生得如花似玉。次女文姜的淫行导致自己的兄长齐襄公中年被杀,落得千古骂名,那这长女宣姜又会给谁带来杀身之祸呢?

次女文姜淫兄致死,其娣宣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其丧命者岂止一人!本来卫国是东周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但事儿可不少,我们这次还得从卫国说起。

历代君王基本都是好色之徒,东周时期的诸侯王更是如此,即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也不例外,但只要不影响国事,好色治国两不误,则亦不失为一代圣君,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是说好色不乱乃英豪吗!但若因色误国,则不单单徒留昏君之名,往往还会因之身死国丧。卫宣公晋便是这样一个荒淫之君。 还是卫国太子时,晋便从不安分守己,自己东宫佳丽无数,却还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般人也就罢了,因为你是太子,天下早晚都是你的,何况国内女子?但这宣公看上谁不好,他偏偏看上了自己父亲卫庄公的妃子夷姜,不但违伦私通,还生了孩子。为了防范父王,只好将私生子寄养在民间。好在这庄王不久于人世,未几晋便即位曰宣公。这宣公也算有点人情吧,即位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庶母嫌情人夷姜,立即废除自己的原配而立夷姜为后,并使人接回公子伋(音急),宣谕大臣欲立伋为世子。

转眼公子伋已十六岁了,到了大婚的年龄,宣公听说齐国公主尚未完婚,且是大国,若能联姻齐国,一来可以解决世子大婚,二来又有了强援,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遣使入齐求聘齐女。齐僖公正有长女宣姜待嫁,便应承了这门亲事。宣公闻报大喜,再问齐女长得如何?使者不敢隐瞒,言齐女貌美如仙。宣公一听淫心顿起:我乃一国之主,如此尤物岂能他适?但毕竟是给自己儿子求的老婆,自己公然纳之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一面派公子泄至齐迎娶新娘,一面将公子伋派往他帮出使。这期间在湛河之上筑起高台,当宣姜迎至时先到高台见宣公,果然绝色!于是自己纳之。宣公本以为公子伋出使回来定会对此心有怨恨,因为毕竟此事有违人伦,但出乎宣公意料,公子伋出访回来听说后,并无一点怨言。自此宣公便无忌惮,与宣姜日日斯磨,将夷姜忘于脑后了。

这宣姜也长脸,三年便给宣公生了两个儿子,长曰寿、次曰朔。爱屋及乌,宣公便有意百年之后传位于寿或朔,但因公子伋天生恭顺,连夺妻之事都不为恨,宣公立即废之也有些不忍,加之寿也常在自己面前为伋美言,宣公便暂时将杀伋之心收了。可即便宣公无杀子之心,奈何子朔有杀兄之意!

寿、朔二公子虽皆出于宣姜,但性格却截然相反。寿待人宽厚,为人善良,而朔却阴险狡诈,素怀不轨之心。年纪渐长便有夺权之心,无奈前有公子伋、寿碍眼,便视二人为眼中钉,私养死士欲杀二子。毕竟寿是自己的亲哥哥,朔便想先从公子伋下手。

一日因公子伋生日宴会时与公子寿话语多些,有些冷落了公子朔,朔便回宫与宣姜诬陷公子伋:“我好意与伋祝寿,但这恶人也太无礼,非要让我管他叫爹,我与他理论,他却傲慢异常„宣姜本是我的老婆,看在父亲是君王的份上先让于他,这就好比借贷一样,早晚父王得连本带利还给我!以后国家都是我的,你母也是我的,让你叫声爹还委屈了你不成?‟”宣姜本来也觉得子媳父娶有些脸上无光,早有除去公子伋之意,于是便向宣公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哭诉了一遍,并声言公子伋一直想非礼于已。宣公有些不信,便召寿来询问,寿说根本没有那个事情,宣公更加半信半疑,无奈宣姜不依,只好传谕夷姜,责其教子不利。夷姜遭宣公冷遇多年本就心气,这一说更是觉得今生永无出头之日,便上吊身亡了。

宣姜据此更是与朔在宣公面前极力诽谤公子伋,言说公子伋怨恨母死无辜,发誓为母报仇,必欲至齐姜母子及宣公于死地而后快,若不早除公子伋,卫国必乱。宣公禁不住妖言,便也想杀掉公子伋以答宣姜。但苦于公子伋毫无失礼之处,杀之无由。朔此时的坏主意便出来了:“何不让公子伋出使齐国,授予白旄(音毛,一种旗帜),我派人在其必经之地预先埋伏杀手,一见白旄便杀之,人不知鬼不觉就将其除掉了。”宣公觉得可以,让朔安排好杀手后,让公子伋出使齐国。

公子寿无意中从宣姜处知道了这个计划,知道劝谏没有任何作用,于是来劝公子伋,将宣公的阴谋一一相告,让公子伋逃往他国避难。公子伋知道后并无一点惧色:“自古君让臣死臣必死,父让子亡子应亡!父王若真要杀我,我也毫无逃避之理。况且无国之家又怎么会好呢?我又能逃到哪里呢?”说罢毅然举着白旄上路了。

寿看到公子伋如此大义凛然,心想:“公子伋真乃孝子也,若公子伋身死,父王可能立我为君,可明知

道君位得来不义,百年之后定留骂名,不如先替伋死,这样如果能换回父亲的感悟,赦免了兄长,我也可以免背一世骂名!”至此心意已定,备了许多酒肉,先期赶到河边等候公子伋,将其灌醉而自取白旄乘船前往齐国,途中被公子朔的杀手杀了。待公子伋醒后一听说寿代自己前去送死,立即驱船追赶,遇到杀手回返,立即放声大哭:“我才是公子伋,你们误杀了公子寿,快将我也杀了回去复命吧!”杀手中有认得公子伋的,一看果然杀错了,只好再杀了公子伋,回复公子朔,将错杀公子寿之事求告于朔,请免错杀之罪。谁知这正合了朔之心意,一箭二雕,两个心病全除了,当然没有怪罪杀手。

可当宣公听了二公子死讯,其虽也想除伋却因此害了寿,一病不起,不日也一命呜呼了。

可叹伋、寿二公子,虽然兄弟情深,争相赴死,但后世并不能留下美名,只是一对愚忠之人,一点也不知道变通,自己身死不打紧,还让恶人朔阴谋得逞,继得王位,使卫国大乱差点将先祖基业一败而光,徒给后世留下一声无言的叹息!

时人将此事作诗而记,收于《诗经•邶风》,全诗如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心中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充分地表达了对二位公子的关切之情。

5. 计杀申生

东周这段历史其实并不太为大家所熟知,也许因为那段历史有些杂乱无章吧,历史记年也很乱,诸侯王更迭速度特别快,很少有稳定的统治王朝,许多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并未给后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过也有些人虽然没什么丰功伟绩,但也能让今人记住,东周晋国太子申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其实大家能记住申生这个人恐怕还得感谢罗贯中,因为他的那部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

荆州之主刘表的大公子刘琦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可因为刘表又娶了个小老婆,且为其又生了个儿子刘琮,这刘表因为宠爱刘琮之母,于是便想百年之后传位给刘琮,但有刘琦这个障碍,刘琮的继承人之位便有些难,除非大公子刘琦不在了。于是刘琦的处境便危险了。恰在此时刘表的族弟刘备在荆州辅佐刘表,刘备身边又有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足智多谋,刘琦为了自保,便找到了诸葛亮恳求自保之计。但这诸葛亮很信奉“疏不间亲”的古训,不给刘琦出主意,后刘琦设计将诸葛亮骗上阁楼并将梯子撤掉使其不能退,于是诸葛亮无奈说出“重而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的典故,刘琦心领神会,于是请命领兵守江夏,最终死里逃生,从此申生这个名字便印在了大家的脑子中。那么申生是何人,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话说东周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年轻时便是一个风流王子,当时齐国将公主齐姜嫁于献公之父武公,但因武公年老体弱,自然不能满足年轻貌美的齐姜,而此时还是公子的献公风华正茂,又是未来的国君,二人便自然相互吸引,久而久之两情相悦,合二为一,于是有了一私生子,就是申生。献公即位后便封齐姜为后,虽然献公还有两个成年公子,长子曰重而,次子曰夷吾,均年长于申生,但因申生为王后所生,属于嫡子,于是立申生为太子。这申生虽然为私生子,但为人谦和,且智勇兼备,在献公之前的晋国在诸侯中并不是很强大,兵微将寡,但在献公的带领下,晋国采取了攻城扩地、驱除王室同姓公子等内外方针政策,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要攻城掠地就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于是献公将部队扩为两军,自将上军,下军由太子申生领军。可以说在献公一朝使晋国稳定、强大的过程中,申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加之申生人品又不错,所以在朝中威信很高,地位也很稳固。

但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申生的命运,这个人就是骊姬。

献公在讨伐骊戎时,骊戎之主献二女求和,献公允许,便纳二女于后宫,长女骊姬不但天生丽质,可能还很会房中之术,大讨献公欢心,不久便为献公又生了个公子奚齐,于是献公越来越宠爱骊姬。尽管献公非常宠爱骊姬,也很喜欢小公子奚齐,但可能这时献公还是很清醒的,并没有将王位传于奚齐的意思。一次他试探骊姬说:“我百年之后传位于奚齐如何呀?”这骊姬也非等闲之辈,她知道献公这是在试探她,于是立即跪在献公面前诅咒发誓:“太子贤能,你要传位于奚齐,这不是陷我母子于不义吗?果真这样,请现在就赐我们母子死吧!”献公听了很是欣慰。

但这骊姬内心却不是这样想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呢?可那王位就是那么好拿的吗?别说申生年长功高,就说满朝文武又有几个会支持自己的儿子奚齐呢?若想让奚齐最终登上王位,就必须将奚齐前面的成年公子一一除去才行,这岂是一朝一夕之事?做事不密必然不成,这事只能从长计议。而事实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九
《春秋战国 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 成语大全:

厉兵秣马,攻城略地。远交近攻,弱肉强食。名公巨卿,门庭若市。千金买骨,轻财重士。 食客三千,良莠不齐。待价而沽,择木而栖。毛遂自荐,露才扬己。脱颖而出,名噪一时。 鸡鸣狗盗,等而下之。东奔西走,随物应机。处心积虑,不寒而栗。贻误战机,假仁纵敌,。越王勾践,辱国丧师。卧薪尝胆,报仇雪耻。 五马分尸,四面受敌。胡服骑射,高见远识。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田忌赛马,动态博弈。 望尘莫及,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东施效颦。 自相矛盾,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拔苗助长。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篇十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

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相关热词搜索: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春秋战国成语有那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697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