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2016-01-28 09:59: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一《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进阶训练】》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一
《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进阶训练】》

單元6 民族民生

蘇洵《六國論》 參考答案

【進階訓練】

試閱讀以下一節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根據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兩者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有何不同?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在於賂秦;蘇轍則認為諸侯目光短淺,為了疆場尺寸之利而背棄盟約,自相殘殺,令秦有機可乘。

2. 蘇轍在評論諸侯協助韓 魏之利時,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試說明之。

蘇轍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以四國協助韓 魏對抗秦國,與它們為爭取一點利益而背盟作對比,突顯諸侯為利益而自相殘殺之不智。

3. 兩篇《六國論》在首段運用了甚麼起筆手法?運用這種方法有何好處?

兩文都是下筆立論,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這種手法可收開門見山,一針見血之效,予人深刻的印象。

4. 結合已有知識,你認為哪一篇《六國論》所出的論點較合理?為甚麼?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 ©2009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我認為蘇洵的《六國論》的論點較為合理。它從六國賂秦的政策着手,分析六國的敗亡因由,清晰而具說服力。相較蘇轍所說協助韓 魏抗秦的方法雖然有理,但四國要考慮韓 魏因此勢大的問題,不可能全力相助韓 魏。(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2 ©2009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二
《苏洵和《六国论》学案(含答案)》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

一、相关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 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

1. 字词解析: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 ),弊( )在赂( )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 )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 )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 )予( )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 )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 )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 )地有限,暴( )秦之欲无厌( ),奉( )之弥( )繁( ),......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 ).......宜( )然( )。古人云:“以( )地事( )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 )赂秦,终( )继( )五国迁( )灭,何哉( )?与........( )赢而( )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 )...

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 )用兵之效( )也。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 ),李牧连( )却( )之;洎( )......牧以( )谗诛( ),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 )不终( )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 ),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 )亡,诚.........(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 ),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 )之( )所劫( ),日( )削( )月( ).......割,以( )趋( )于亡。为( )国者无使( )为( )积威之所劫哉! ......

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 )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国下矣。 2.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a ;b. 。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第一层(2): 。第二层(3): 。 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

第一层(4):

第二层(5):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 思厥先祖父 ③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 可谓智力孤危 ⑤ 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 胜负之数 ........⑨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 ③⑥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 邯郸为郡 ④ 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二)非选择题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

A、其实百倍 古: 今: B、思厥先祖父 古: 今: C、后秦击赵者再 古: 今: D、始速祸焉 古: 今: E、可谓智力 古: 今: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 今: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同 解释: B、暴秦之欲无厌 同 解释: C、当与秦相较 同 解释: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字词含义

A、日割月削 ( ) 活用为 解释: B、以地事秦 ( ) 活用为 解释: C、义不赂秦 ( ) 活用为 解释: D、不能独完 ( ) 活用为 解释: E、李牧连却之 ( ) 活用为 解释: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5、解释下列多义词 a.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为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

六国破灭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h.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i.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薪不尽,火不灭 d.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e.军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f.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g.或

或曰 或未易量 h.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i.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j.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k.故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l.胜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m.得

较秦之所得

以地事秦 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

一、相关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 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

1. 字词解析: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 )不利,战不善(得法 ),弊(弊端)在赂(贿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的人)曰:“六国互(前后,陆续)丧,率(都是)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大概 )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用)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丢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 )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他们的)先( )祖父( ),暴(暴露 )霜露,斩荆棘,以(进而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以( )予(赠送)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这样)后得一夕安寝,起(起床)视(眺望)四境,而(但是)秦兵又至矣。然则(然......而)诸侯之(的)地有限,暴(残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赠送)之弥(越)繁(频繁),侵(侵.......犯)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别,有定论)矣。至于( )颠覆( ),理固(本来 )......宜(应该)然。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柴火)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适当)之。

齐人未尝(未曾)赂秦,终(最终)继(跟着)五国迁(破败)灭,何哉(为什么呢)?与(亲近)........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三
《六国论 答案版》

《六国论》练习

【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B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C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 它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 泛指祖辈和父辈

③ 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智慧和力量

④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⑤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可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亲附、亲近)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相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定数,指命运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完,保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 始速祸焉( 招致) 当与秦相较( 通“倘”,如果,连词) 洎牧以谗诛(等到,副词 ) 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7、选出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名词用作动词;A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动词。)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9、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 ),请选择 ( D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10、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D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11、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C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1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C.始速祸焉 速:招致A.洎牧以馋诛 洎:等到不能独完 完:完整

胜负之数 数:天数、命运诸侯之所大患 患:担心D.B.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D)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4、下列各组句中的“得”与所给例句的“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5、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BD)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随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D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译: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

6、常识填空

(1)、《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1)、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两个分论点是:一 ;二 。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宋仁宗年号)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蔽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9.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10.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C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11.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1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四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1:第五单元 六国论·苏洵 测试题2》

测试题2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 以② 而①

而② 之① 之②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四、“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五、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六、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七、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九、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①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②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③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④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

4.C

二、1.•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

2.C 3.①C②D

三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 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四、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五、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六、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 七、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八、1.(3) 2.(2)

九、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五
《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六
《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祐集·权书》。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主旨:

本文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一、通假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 其实: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2. 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3. 然后:

今义:连词。

古义:这样以后。

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4. 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5. 智力: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义:智谋、力量。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6. 可以:

今义:表示认可。

古义:可,可以,以,凭借。

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7. 故事:

今义: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

古义:旧事、前例。

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三、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 名词用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 名词活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5.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固定句式:

1.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2. 是故:译为“因此”。例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 以„„为„„:译为“把„„作为、当作”。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 向使:译为“假使、如果”。例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 为„„之所„„: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之所”表被动。例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

2. 省略句:

(诸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暴(于)霜露。

举以(之)予人。

3. 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其势弱于秦。

4. 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

5. 被动句:

六国破灭。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1. 非兵不利: 兵,兵器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亏损,削弱。道,途径,方法,原因,规律。

3.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率,全都,一概。

4. 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5. 秦以攻取之外:以,用、凭。

6. 固不在战矣:固,本来,根本。

7. 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代词,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8. 以有尺寸之地:以,才。

9. 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看待。

10. 举以予人:举,全部,都。以,拿。

11. 起视四境:视,看。

12. 而秦兵又至矣:兵,军队。

13.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更加。

14.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15. 理固宜然:固,本来。宜,应该。然,这样。

16. 以地事秦:以:拿、用。事,侍奉。

17. 犹抱薪救火:薪,柴草。

18. 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19. 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迁是改变的意思。

20.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21. 始有远略:始,起初,开始。

22. 斯用兵之效也:斯,这。武力,战争。

23. 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

24.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25. 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26.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且,况且。革灭,消灭。殆,几乎,差不多。

27. 诚不得已:诚,实在,确实。

28.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天数,命运。

29. 或未易量:或,或许。易,轻易。量,估量。

30. 有如此之势:势,形势。

3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

32. 其势弱于秦:势,势力,力量。

33.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势,趋势。

34.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苟,如果。以,凭借。从,跟随。是,这。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七
《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八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1:第五单元 六国论·苏洵 测试题1》

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课本难题解答】

三、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2.谁给大王您这个计策的呢?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呢”,也可不译。

3.现在项公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

者,助词,用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

4.亚父,就是范增。

者,助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且判断作用。

5.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者,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和几件事。在这里是指代“感极而悲者”和“其喜洋洋者”这两种情况。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B 4.C 5.C 6.C

【创新能力训练】

1.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

2.A 3.C 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1.D 2.D 3.C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篇九
《六国论(苏洵)》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洵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8615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