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用就像造比喻句

用就像造比喻句

2016-01-30 10:01: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一《比喻句》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用就像造比喻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一
《比喻句》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二
《比喻句》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三
《比喻句新作》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四
《比喻句的特点和应用》

比喻句的特点和应用

学习要点

1.了解比喻句的特点,认识比喻句。

2.能够按要求写简单的比喻句。

学习点窍

1.我们在课文中经常能读到这样的句子:“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几个句子都是比喻句。运用比喻句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说用浅显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深奥的、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点相似来进行说明或者描写。

一般说来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三年级主要运用的是明喻,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句子的格式是“甲像乙”,在表达时,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是:“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同”等等。如:“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本体:孔雀那抖动着的美丽的尾巴,喻体:五彩洒金的大扇子,比喻词:像。

2.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区别。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

要牢记不能将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典型例题

1.仿照例句,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例:弯弯的月亮 好像 一条小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1)美丽的彩虹 像 一座弯弯的长桥。

( ) ( ) ( )

(2)黄澄澄的柿子 像 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

( ) ( ) ( )

解析 比喻的特点是用两个不同种类的而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1)句中有本体、比喻词,应补充上喻体:“绿色的海洋”。把小兴安岭连绵起伏的山上一望无际的树木连成片的样子比作“绿色的海洋”。(2)句中有比喻词、喻体,应补充上本体:“翠鸟头上的羽毛”,把翠鸟头上羽毛的样子、颜色比作橄榄色的头巾。

1.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

(1)一片片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好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 ( )

(2)王宁长得很像他的爸爸。 ( )

(3)太阳像个忠实的向导,在空中给你指点方向。 ( )

(4)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 )

(5)小草在大雨中剧烈地摇晃着,好像要折断腰似的。 ( )

2.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 ) ( ) ( )

(2)花叶上的水滴,在阳光映照下,好像晶莹的珍珠在闪闪发光。 ( ) ( )

( )

(3)火红的枫叶如同天边飘落下来的红霞。 ( ) ( ) ( )

(4)叶子密密麻麻的,仿佛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 ( ) ( ) ( )

(5)白浪翻滚,好像一道高大的城墙。 ( ) ( ) ( )

3.用下面的词语写出比喻句。

(1)„„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像„„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3) √ 4)√

2.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1)一棵棵榕树 像 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2)花叶上的水滴 好像 晶莹的闪光的珍珠

(3)火红的枫叶 如同 天边飘落下来的红霞

(4)密密麻麻的叶子 仿佛 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

(5)白浪翻滚 好像 一道高大的城墙

3.(1)小鸭子的两只脚好像小扇子一样,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 (2)天空中飘满了降落伞,像一朵朵五彩的鲜花。 (3)小兴安岭物产丰富,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4)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五
《比喻句》

比喻句的形式

简介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象”·····等

分类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如: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 把什么比作什么 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3.“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一些常用的比喻句1)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2) 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

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3) 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4)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5)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6)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7) 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8) 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9) 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10) 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1) 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12) 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13) 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14) 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 15) 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16) 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的要求: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必要的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着”、“了”、“过”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 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4.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意思是不完整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补语的处理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

7.不改变句子的语气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

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六
《如何写好比喻句》

用就像造比喻句篇七
《比喻句》

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3、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5、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6、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7、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8、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9、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0、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1、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2、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3、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14、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5、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6、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17、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下面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1、大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句中把( )比作( )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句中把( )比作( )

3、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中把( )比作( )

4、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句中把( )比作 ( )

判断下面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

2、小芳长的很像她的妈妈。( )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

4、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 多彩。(

请将下列比喻句填完整。

1、远看桃花,就像 ( )

2、红红的柿子像( )

3、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 )

( )

教学点评:

1、明确概念: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比喻句基本是初识,(读过、写过)但头脑中对于比喻句到底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这是造成学生在一些比喻句练习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无方法可用,无规律可循。

2、辨识、运用

教学中,教师首先安排了课文回顾环节,一是起到复习、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二是激发学生对比喻句的兴趣,引起重视。

第二项训练是:分析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这样由课文中的比喻句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写法和作用。

第三项练习是判断是否是比喻句。让学生在理解比喻句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的分辨比喻句与其它句式的区别,为下面自己创造比喻句打下夯实的基穿

3、自由创造,整体提升

学生有了前面的认识,再来填写比喻句就会驾轻就熟。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概念、方法来思考、检验自己写的比喻句。当学生了解了比喻句、会写比喻句之后,他们的阅读、作文水平也会随之而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作文中语言生硬、无话可说的现象。

1.挨挨挤挤的荷叶好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2.草地上,一朵朵盛开的野花,如同五颜六色的星星撒在地毯上。 3.池里洁白的荷花,仿佛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站在那里。 4.狂怒的台风像一头疯狂的巨兽。

5.幼儿园的孩子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

6.碧绿的田野像一块巨大的绿地毯。

7.亮晶晶的星星像我们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

综合复习

复习比喻句

1、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2、怎样判断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3、我们可以运用“比喻”修辞格来做什么?有什么好处?

4、老师这有几个句子想让同学们帮助判断一下是否属于比喻句。(出示投影)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1)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 这个小姑娘像他姐姐。

(3)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4) 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5)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

花。

5、学生判断句子,并指出本体、喻体。

6、学生从阅读的课外书籍中说出两个比喻句

7、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比喻句。

一、比喻句

1、定义

就是把一个物体比喻成另一个物体,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句。

2、比喻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用就像造比喻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用就像写比喻句 比喻句含羞草就像什么 用仿佛造比喻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用就像造比喻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用就像造比喻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929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