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蜀相阅读答案

蜀相阅读答案

2016-01-31 09:44: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蜀相阅读答案篇一《题库-蜀相琵琶行及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蜀相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蜀相阅读答案篇一
《题库-蜀相琵琶行及答案》

《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蜀相》复习题库

一、文学常识

1.下面关于杜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把从《楚辞》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高峰。他的“三吏”“三别”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杜甫的诗歌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D.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的诗歌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2.下面关于杜甫的称呼错误的一个是( )

A.杜工部 B.杜樊川 C.杜少陵 D.诗圣

3.下面诗歌不是杜甫写的一首是( )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望岳 C.锦瑟 D.石壕吏

4.下面最能体现杜甫诗歌风格的一项是( )

A.沉郁 B.明快 C.飘逸 D.清新

二、阅读理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2.下面对于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映照) B.隔叶黄鹂空好音(美妙) ..

C.出师未捷身先死(快速) D.长使英雄泪满襟(永远) ..

3.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诗歌中押韵的字。

4.在诗歌后面的括号里写上各联的名称。

5.下面关于《蜀相》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自问自答,点明祠堂所在地。“寻”字包含了诗人对蜀相的无限追慕之情。

B.第三联从大处着眼,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采用了上三下四的句式。

C.最后一联,对诸葛亮的死,表示了无限哀思;对他未能实现汉室复兴、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D.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显示了作者是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6.下面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哪些作品?

《蜀相》答案

一、

1.B(《楚辞》应改为《诗经》,《楚辞》的主要风格是浪漫主义的)

2.B(杜樊川指的是杜牧)

3.C(《锦瑟》是李商隐的作品)

4.A

二、

1.(略)

2.C(胜利)

3.森 音 心 襟

4.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5.B(应为“上四下三”)

6.D

7.“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琵琶行》复习题库

一、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枫叶荻花秋瑟瑟(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

轻拢慢捻抹复挑( )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 .

四弦一声如裂帛 ( ) .

家在虾蟆陵下住 ( ) .

钿头银篦击节碎 ( ) .

又闻此语重唧唧 ( ) .

谪居卧病浔阳城 ( ) .

呕哑嘲哳难为听( ) ..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醉不成欢惨将别( ) .

寻声暗问弹者谁( ) .

低头信手续续弹( ) ..

银瓶乍破水将迸( ) .

妆成每被秋娘妒( ) .

去来江口守空船( ) .

梦啼妆泪红阑干( ) .

终岁不闻丝竹声( ) .

岂无山歌与村笛( )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

三、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裂缺劈雳,丘峦崩摧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曲终收拨当心画 D.钿头云篦击节碎

四、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间关莺语花底滑

C.状成每被秋娘妒 D。秋月春风等闲度

五、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歌以赠之 ..

C.夜深忽梦少年事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别时茫茫江浸月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 .

2.琵琶声停欲语迟 ( ) 今夜闻君琵琶语( ) ..

3.委身为贾人妇(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

4.移船相近邀相见(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

5.自言本是京城女(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6.老大嫁作商人妇(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

7.如听仙乐耳暂明( ) 凝绝不通声暂歇( ) ..

8.转轴拨弦三两声(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

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惟觉时之枕席( ) ..

10.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转徙于江湖间( ) ..

七.下面句子翻译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他们相信瀛洲是很难找到的。

B.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醒来时候眼前看到的枕和席,刚才梦境里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粗重的声音和轻细的声音交错在一起演奏出来,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掉在玉盘中一般悦耳动听。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八.下面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注意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B.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音乐旋律的行进过程,创造了一个异常优美动人的音乐意境。同时也体现了演奏者的专注,听者的陶醉,两者之间的感情就是在音乐旋律中默默交流,渐渐融合的。

C.全诗包含两条线索:一是琵琶女的身世,一是作者的感受。前者是暗线,后者是明线。两条线索巧妙地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D.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身世,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

九.下面对联与所称颂的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4.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A.(1)李白 (2)陆游 (3)杜牧 (4) 白居易

B.(1)李白 (2)辛弃疾 (3)杜甫 (4) 白居易

C. (1) 韩愈 (2)辛弃疾 (3)杜牧 (4)马致远

D.(1) 韩愈 (2)陆游 (3)杜甫 (4)马致远

十.下面作品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将进酒》 2.《回乡偶书》 3.《涉江》 4.《凉州词》 5.《蝶恋花》 6.《关雎》

7.《龟虽寿》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忆江南》 10.《钱塘湖春行》

A.1、3、6、7/2、5、9/4、8/10 B.3、4/5、8/1、2、7、9/6、10

C.1、3、4/2、5、6/7、10/8、9 D.1、3、、6、7/2、4/5、9/8、10

阅读理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蜀相阅读答案篇二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 )堂 柏( )森森 空好( )音 频fán( ) 满襟.( )..泪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若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

《蜀相》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李杜 大李杜 教学过程:1、咏史怀古 2、辅佐二主 定天下计 出师未捷; 雄才大略 宏伟业绩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心报国 事业未竟;

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合。 3、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 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 氛——记叙兼描述 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蜀相阅读答案篇三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 :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 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 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四、自主诵读,体会风格。

沉郁顿挫。

五、课堂小结: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

六、课堂检测

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

C、“自”与“空”两个字, 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5、课外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

《蜀相》导学案答案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1、咏史诗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 频烦——多次。

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还可以联想他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来全面了解有为的政治家形象。如: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地少民族的系促了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蜀相阅读答案篇四
《新制《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学教案

执教者: 第 周 授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 )堂 柏( )森森 空好( )音 频fán( ) 满襟.( ) ..泪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按思想内容来分类: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羁旅行役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

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若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应用的什么手法(不是每句都一定有什么手法) 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明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练习

1、过香积寺(题型一 找诗眼)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南浦别(题型二 赏动词)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滁州西涧(题型四 赏虚词)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二字的妙处。

4、金陵酒肆留别(题型三 赏形容词)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蜀相》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李杜 大李杜 教学过程:1、咏史怀古 2、辅佐二主 定天下计 出师未捷; 雄才大略 宏伟业绩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心报国 事业未竟;

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合。 3、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 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 氛——记叙兼描述 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练习题参考答案:

1、“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妙传神地显示出山口幽静孤寂的景象。 2、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自”是自由自在,“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第一步),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注: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有所欠缺。

4、“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它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蜀相阅读答案篇五
《《蜀相》与《书愤》测试题》

《蜀相》与《书愤》测试题

《蜀相》测试题

问题探究

1、诗歌中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有何作用?对翠柏的描写,又有何作用?

答: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名相无与伦比的敬仰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至此诗人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句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答:“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5、归纳诗歌主旨。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

葛亮的见证。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6、本诗运用哪些写作技巧?

答: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反馈练习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3、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①长期以来对本刊的②支持,进一步地③提高本刊的④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的⑤阅读要求,现本刊拟⑥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已⑦附在本期中,本刊⑧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⑨填写读者意见,并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①⑥⑧

(2)不能删去的是:②⑤

《书愤》 测试题

一、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二、比较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答: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三、鉴赏阅读一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 C )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5~7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空山”之“空”,含有宁静之意。

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图景。诗人是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花动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

D.《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自可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中。

6.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有几幅画面,请找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B )

A.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B.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D.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第二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四、鉴赏阅读二

阅读《约客》,回答1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书愤》,回答2、3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阅读答案篇六
《蜀相,讲学稿,(教师版,有答案)》

编号:2012(下)G2 yw XX-X- 003

课题:《蜀相》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

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

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诗中常自称 ,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

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字 ,号 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

然,素有 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

(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 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

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

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之情。 “”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许多专家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点明。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6、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编号:2012(下)G2 yw XX-X- 004

课题:《蜀相》同步检测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1、下面对于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自春色(映:映照) B.隔叶黄鹂空好音(好:美妙) C.出师未捷身先死(捷:快速) D.长使英雄泪满襟(长:长久)

2、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4、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5、颔联能否改成“”?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

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

6、颈联中“两朝”指的是哪两代?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刘备、刘禅两代。

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7、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8、高考拓展——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9、语言运用:

依照上下句,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完整,句式一致。

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10、默写杜甫的《蜀相》:

蜀相阅读答案篇七
《人教版语文选修同步导练:第4课《蜀相》(含答案)》

第4课 蜀 相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诗海拾贝】

八阵图

杜 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当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困穷。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基础荟萃】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①黄鹂( ) ②频烦( ) ③未捷( ) ...

④祠堂( ) .

2.辨形组词。 ⑤柏森森( ) ⑥空好音( ) ..

祠 ① 伺  锦 ② 绵  襟 ③ 噤 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①锦官城外柏森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长使英雄泪满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学文化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2)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文白对照】

丞相 祠堂 何处寻?锦官 城外 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 碧草 自春色,隔叶 黄鹂 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 频烦 天下计, 两朝开济 老臣心。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 未捷 身 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素材积累】

一、名家评价

①清朝著名评论家胡应麟称赞杜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②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颂杜甫) 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颂杜甫)

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 ⑤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二、名楹佳联咏贤相

①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诸葛亮陵墓)

②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

③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④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⑤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⑥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⑦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⑧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⑨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 ⑩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

【美文珍藏】

感悟杜甫

你是这么一位诗人,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你“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兵荒马乱时在友人的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了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事人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你走了,告别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你得到了一种释然。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你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你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你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当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时开始正视现实,你便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看到了你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的胸襟;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你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你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你的心

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面临国家离乱,你的心也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你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真是感慨良多。

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别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你一肩挑住。你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你的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3.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审计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立即部署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

B.去年以来,我省各级团组织按照“扶持一个人创业,带动一批人上岗”的思路,开展了以扶持青年创业为主线的青年创业活动。

C.北京市审计局近日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 941万元,很明显,这是由于盲目攀比和学术评比片面化的结果。

D.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自己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二、文本阅读

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5~7题。

5.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热词搜索:蜀相 蜀相杜甫阅读答案 蜀相的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蜀相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蜀相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9566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