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

2016-02-04 12:37: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一《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一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二
《文言文默写答案》

中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一、《论语》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表明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二、《桃花源记》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句子是:豁然开朗。

9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陋室铭》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以虚衬实,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性质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运用类比,因古贤之名室为“陋室”作证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写室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2写室主人有高雅脱俗的情趣,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爱莲说》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盛赞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10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1《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写莲能坚守操节,既不因处境恶劣就随波逐流,也不因处境优越就炫耀忘形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五、《三峡》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写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渲染三峡秋天山谷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侧面写水流湍急的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六、《记承天寺夜游》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点睛之笔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岳阳楼记》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3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4“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6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7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11“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1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及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感情的句子分别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5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6描写岳阳楼大观时间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八、《醉翁亭记》

1文章的名句是:

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5写春景 6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7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8写冬景

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2、宾欢,4、太守醉。

10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1表明作者志趣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2表明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表明太守喝醉原因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他国内政。 15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九、《出师表》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7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1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16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8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1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的句子是: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 23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 十、《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

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7上天制造重重磨难,让“斯人”经历磨难的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十一、《鱼我所欲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人生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当“生”与“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十二、《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证明曹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6说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十三、《马说》理解填空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与槽枥之间。 3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十四、《送东阳马生序》

1概括以苦为乐,乐以忘忧的求学精神的句子是: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以观的原因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对同舍生的“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十五、《小石潭记》

1未见小潭,即已暗示小潭景色之美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2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写鱼的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凄凉心情的句子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见齐王,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认为他比徐公美的根本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后,得出了“王之弊甚矣”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的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威王纳谏后,为了鼓励进谏,他采取的奖赏措施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令初下,收到的效果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5从侧面写齐王纳谏后国内政治修明的是: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表现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三
《文言文句子翻译》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四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

二、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适合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重点语句翻译

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保留----保留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等词语

增补----把省略的成分补上

删减----删除没有实在意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移位----将特殊语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变。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例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例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自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艳.

例2:夫战,勇气也。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例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他)曾经送给我一只核桃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义,通假字等,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 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第二天徐 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例4:无丝竹之乱耳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

例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学习后时常地复习,不也快乐吗?

补: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他们)看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耗尽了。 例3:林尽水源

译: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例1:吾谁与归?

译:我和谁一起呢?

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

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

练习:

1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2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译(愚公)就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拿着蛇的神听说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5屠惧,投以骨。

译:屠户怕狼,把骨头扔给它。

6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核舟,(刻的)

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题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方法:

1、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留 换 调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四步阅读法”

一读:整体阅读,粗知大意 (阅读标题、正文、注解,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二读:课内寻根,精析文意 (从课内寻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翻译等知识来深入理解文言文。) 三读:回文审题,仔细解答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紧扣文段内容、主题,关键词句答题。)

四读:纵观全文,检查答案 (阅读标题、文本、注解、题目及答案,综合检查。)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五
《文言文句子翻译》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六
《文言文名句》

文言文名句集锦

七年级(上)

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虚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②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可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⑦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⑧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⑨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⑩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七年级(下)

《木兰诗》(北朝民歌)

①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万里赴戎机_,_关山度若飞_____。

②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朔气传金柝_____,_寒光照铁衣____。 ③描写征战激烈的句子是:___将军百战死__,_战士十年归_______。

④说明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___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

⑤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____雄兔脚扑朔__,___雌兔眼迷离_。_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_。

八年级(上)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3、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八年级(下)

1、 黔娄之妻有言:____不戚戚于贫贱___,__不汲汲于富贵____。《五柳先生传》

2、 《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_其真无马邪?_ __ , 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 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_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

3、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不以物喜__,_不以己悲__;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先天下之忧而忧__,_后天下之乐而乐__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__心旷神怡,宠辱偕忘_。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__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醉翁亭记》一文中的主旨句是___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山间早晚景

色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___;描绘的四季景色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九年级(上)

1.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文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文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陈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当时一般农民的进步思想,请把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原句写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也是道出千古壮士之心声、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名句。

3.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为达到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4.诸葛亮的《出师表》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开张圣听 。② 陟罚臧否 。③ 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九年级(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 以 封疆之界 , 以山溪之险 , 以兵革之利 。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归纳的观点是 生于忧患 。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

3.《鱼我所欲也》: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心是指 仁 , 义 , 礼 , 智 这“四心”。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 。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 。

5.《愚公移山》: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而山不加增 。

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篇七
《准确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准确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四川省伍隍中学 闵文

2004年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分值达到8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随着高考改革,文言文句子翻译将可能单独选用文段,题料除之前的史传文学外,寓言、游记和短论等亦可能涉及,以充分体现新课标对中学生文化修养培养要求。

文言文句子翻译复习中,我建议在充分阅读教本的同时,加大对解题步骤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动笔前有意识地去辨识可能成为评分点的常见词语的能力,翻译时做到点面结合,文从字顺,以尽力减少失分。

一、文言句子翻译判分标准

按照高考评分要求,对所译句子能译出大意,文句通顺,即可得1分;译出每个关键词得1分,一个句子往往设2—3个关键词,。考核点以常见实词(古今同用但意思发生变化的词)和少量虚词为主。句式不作为判分点,个别生冷词语如果出现,只作干扰,不列

为评分点。

二、以教本为纲,提高文化修养

要准确翻译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较厚的古文化修养,作为高考考生就必须熟悉所学教材的内容,熟悉常见的一些古文化常识,古文化现象,尤其要吃透教材中一些常见的古汉语实词、虚词、固定句式,尤其是高考语文大纲所规定的实词和虚词,必须熟悉它们在教材中的常规用法,了解它们在古今不同的用法和意义。我感到,在高考的第一、二轮复习中,古文的复习应以教本为纲,结合一些练习题,积累古汉语词汇,收集它们的一些用法,并适时迁移使用这类知识。学生在文言句子翻译中出错失分,最大的硬伤就是对一些常见易忽视的词语缺乏应有的感悟,丢掉教材,以现代汉语方式释古汉语。

例: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戊子,上(指唐太宗)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

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

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资治通鉴〃唐纪》)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真的不掉线吗??、????????????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典型误译举隅:1、(隋炀帝)也懂得要学习尧、

舜而不是桀、纣,然而做事为什么又反了呢! 2、

以前的事例相隔不久,是我的老师呀!

由此误译可以发现,该生一是未能找准判分词“何其”、“属”等,而导致漏译或误译,二是对常见词的词义把握不准,如“是”、“非”二词。三是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迁移使用,如“属”字可谓多处出现,如“吾属且为虏也”(《鸿门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文中的“曾”字也多处出现,如“曾不如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可译作:(1)(隋炀帝)也知道称赞尧和虞舜,指斥夏桀和商纣,可是他做事多么相反啊(或译为“可是他做事为什么那样相反呢”)!

(2)以前的事情离我们不远,是我们的借鉴(或老师)啊!

三、点面结合,译准句子

对于翻译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

“通”而不只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

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入德超之谗,疑曹彬不轨。普再相,为彬辩雪保证,事状明白。太宗叹曰:“朕听断不明,几误国事。”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宋史〃赵普传》)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持点面结合,一定要译准句意,能译出各句大意记4分,译准重点词语“入”、“不轨”、“再”、“保证”、“听断”、“几”、“遇”各得1分。典型失误是漏译或误译关键词“入”、“再”、“遇”,而此类词皆为常见实词。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心情很糟糕的句子 比喻心情不好的句子 比喻心情好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比喻心情很糟糕的文言文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082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