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天下意思

天下意思

2016-02-08 11:54:5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天下意思篇一《_天下之中_及其正统意义》 ...

天下意思篇一
《_天下之中_及其正统意义》

题“天下之中”及其正统意义

胡阿祥

2010年当地时间7月31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发生了一桩对世界、对中国、对河南都颇具意义的大事: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地之中”,何等气派的定位!它显示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认中国为天下之中的国家、认河南为中国之中的区域、认登封的某些方面为河南之中的观念;而这样的观念,起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们那里,得到了首肯:从审议到通过,仅仅15分钟,而且没有一位委员提出异议。

核诸现实与历史,河南为中国之中,的确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河南人以“中”这个单词表达可以、行、同意等等的意思,河南的雅称有“中州”、“中原”,这都不见于中国的其他地方。而在有些失落的现实与相当辉煌的历史的比较之下,哪怕围绕河南的调侃,也显得那么的别致:好不容易有座山,还是平顶山;好不容易开家店,还是驻马店;好不容易见到太阳,还是洛阳。诸如此类的段子,在外地人的嘴里,不乏对河南历史地位的怀想;在河南人的心中,则透着股心酸的味道。以平顶山为例,略居中国之中的河南之中,介于洛阳、郑州、南阳、许昌等古都之间,其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建市虽晚至1957年,文明史却早到周代的应国,并有着“中原鹰城”的美誉。再以洛阳为例,在久远的中国历史岁月里,它是灿烂的太阳而非

15

文史百题

“中国”。因为在中国古代城邦制时代,所谓“国”是以城圈为限的,城圈以内为国中,住在城圈里的人称“国人”,城圈以外为郊,郊已不属于国的范围。引申之,成周被称为“中国”,是因为它乃“土中”、“中土”、“天下之中”的城。

问题在于,周人为何要将以成周为中心的地区视为“天下之中”?从地理学角度言,“中”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两端,就不会有中间;没有四方,就不会有中央。至于政治地理上的“中”,当夏、商、周三代时,所指地域更是多变。具体到周武王灭商以后的政治地理形势,则“天下之中”正在以成周为中心的这片地区。

以成周为中心的这片地区,本来是夏的中心区域。以此为准,起于黄河下游的商与起于泾渭之间的周,分居东、西。只是这种夏为中、商为东、周为西的方位,在夏商西东对峙、商周东西对峙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及至周灭商,以夏、商旧疆与周人本土为基础的中、东、西格局,方才趋于明朗,《左传·昭公九年》所载周人詹桓伯的话就明确揭示出了这一点:“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在这里,“西土”实为灭商前的周人本土,有今甘肃东部至山西汾水下游之间;“东土”抵海,是周公东征以后最终确立统治权的土地。先是周武王灭商,统一商都以西土地,对商都以东土地的统治权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周成王时,商馀民及原本从商的东方夷族反周,周公东征,三年尽定东土。为了加强对东土的控制,周公筑王城与成周,并以成周作为镇抚东土的陪都。而总括此时的周人疆域看,夏的中心区域即以成周为中心的地区,介于西土、东土之间,所以被周人认作“土中”、“中土”、“天下之中”。

周人以夏的中心区域为“天下之中”,可能也有着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考虑。在灭商的过程中以及灭商后,周人一直自居为夏的继承者。如《尚书·立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这是说天帝降罚于商,命我有夏,得用商之天命,抚治万民;又《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这是说周文王的政治影响由近而远,“区夏”最近,指周本国。然则周以夏自命而不承商,一是因为周

文史百题

从而导致失败;另一方面,对于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北朝胡族政权来说,一旦拥有了洛阳,也就平添一股豪气。在这股豪气的作用下,甚至膨胀起天下归一的雄心,如前秦苻坚为了解决“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的缺憾,不切实际地“起天下兵以讨之”(《晋书苻坚载记》),发动·

灭晋战争,结果陷入国灭身死的万劫不复之局。如此看来,“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汉书·张良传》)的洛阳,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时代尤其是南北分裂时代的攻守格局,南方汉族政权北伐的一个关键指向,往往即是洛阳所在的中原核心地区;而北方胡族政权南征的一个促成因素,则是既有洛阳、就当天下归一的政治逻辑。

这样的政治逻辑,基础于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与文化地位。地理的居中,指洛阳在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最为符合“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帝王奠都条件;文化的居中,如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面对反对迁都的鲜卑保守势力,拓跋宏劝道:

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魏书广陵王传》)·

也就是说,非汉的胡族如果不居中原、不都洛阳,将缺少文化、无法博见多知。而拓跋宏毅然迁洛后的举措,也以“文化”为重心,比如禁鲜卑语与鲜卑服,改胡姓为汉姓,以洛阳为籍贯与葬地,鼓励与汉人通婚,行门阀之制,任中原儒生,如此等等,然后就是起兵攻齐,欲求统一。虽然其后的北魏,很快上演了六镇武人变乱、分裂成为东西以及后来鲜卑民族消失的悲剧,英年早逝的孝文帝却在中国传统的主流史学评价中,获得了极高的美谥。如葛剑雄教授誉之为“盖世英雄”;1996年,《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先生对担任《拓跋宏评传》审稿人的笔者说: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外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少数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拓跋宏!

桓温虽存“无君之志”,但不废其“观兵洛汭,修复五陵”的可称之功;拓跋宏虽缺乏权衡地迁都洛阳,并为此赐死少年太子元恂,却成就

天下意思篇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至整个学校,小至一个寝室,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要使自己能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幸福生活就必须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 总的来说,要塑造自己良好的科技文化素养,端正自己的言行,最低层次要使自己的素养、言行和自己的存在正效于“综合国力

齐家,一方面要孝敬长者,要有孝心,在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面要形成和培育出互相尊敬互相爱戴的家庭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家庭要和睦,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要团结他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心志。对于我们住校大学生,与寝室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能够快乐度过大学四年的前提。

治国,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管理事务,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社会民众生活,关心的方法,一方面提高自身涵养,不因自身的素质而负效于“综合国力”。再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人的态度关注国计民生,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大学生,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

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点事。

14幢202

天下意思篇三
《天下乌鸦一般黑是什么意思呢》

【天下乌鸦一般黑是什么意思呢?】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日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日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不一定!日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最惨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话“是猫就爱偷腥吃。”这句俗话实际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翻版。主张把天下所有男人形容成“种牛”,如果你不是“种牛”,那一定得找“老军医”看看。

那现实生活中,乌鸦都真的一样黑吗?

答案是:并非所有的乌鸦都一样黑

天下意思篇四
《天下HD的属性是什么意思?天下HD属性讲解》

有更好的闪避能力了。

强攻:游戏之中决定了角色的攻击强度,当角色攻击强度足够高时,才能更好的伤害敌人。以上的这些就是天下HD中表属性的全部,接下来给各位讲解的就是天下HD隐藏属性。天下HD隐藏属性意思:

在天下HD之中,隐藏属性会以宝石的形式存在于游戏之中,这些属性不会以直观数值体现,但是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来影响游戏的。

身法:抵御体质类的异常属性,游戏之中一共有五种体质类异常属性,身法是用于提升对于其中三种的抗性。

坚韧:抵御行动类异常属性,在天下HD中行动类异常属性也是为5种,而坚韧也是抵御其中的三种。

定力:抵御意志类异常属性,在天下HD的游戏里面意志类的异常属性为7种,而定力只能抵御其中三种。

迅法:减少游戏里面部分技能释放的时间,提高技能释放效率。

追电:提高游戏中每分钟人物角色的移动距离。

骤雨:提高游戏中每分钟的普通攻击最大次数。

以上就是目前游戏之中隐藏属性的内容,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属性也是存在,不过在游戏之中都是以直接诶数值的形式反馈出来,因此小编是对于这些非数值形式体现的进行详细解释。

如果各位对于游戏里面的属性内容并不清楚或者有疑问,欢迎各位到超好玩天下HD论坛来讨论,并且也能超好玩天下HD助手来了解下游戏里面其他攻略资讯信息内容。

天下意思篇五
《得阅读者得天下》

得阅读者得天下”,这是学生对阅读理解重要性的精辟概括。阅读理解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是决胜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子们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我们采访了我校国内考试部名师杜慧敏老师,她向我们传授了四级阅读的高分秘籍: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2007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面实施新题型。在新题型中,阅读理解部分的比例调整为35%,时间40分钟,其中,仔细阅读理解时间25分钟,占25%,含篇章阅读理解(包括2篇文章10道多项选择题)和篇章词汇理解或短句问答(一篇文章,考法是15选10的选词填空或简答)两个小部分;快速阅读理解占10%,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完成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相当于原先阅读体系中四篇文章长度的总和),题目较灵活,包括是非判断、句子填空或多项选择。在新四级阅读中,题型增加,题量加大,速度要求加快。因此,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就成为决胜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题的关键。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一、基本功扎实是解题技巧的根本

1、词汇量是基础

此处的词汇包括基础词汇和四级核心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是文章的最基本单元,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提高并掌握阅读技巧就无从谈起。

一是必须牢牢掌握四级英语考试大纲规定的词汇。

二是要灵活运用、不应死记硬背。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杜老师建议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把词汇放在语境之中来巩固词汇。例如:大家很熟悉的matter一词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意义:It's an important

matter.(这事很要紧。)The article is full of matter.(这篇文章内容丰富。) It is a matter of no laughing.(这个问题可不是开玩笑。)此外, printed matter的意思是“印刷品”。因此,在记忆单词时一定要灵活。

三是不应该盲目根据已掌握的词根词缀来推测单词。当遇到不熟悉的词根词缀(甚至熟悉的也如此),并且通过上下文发现自己猜测的好像也不太和文章相关的情况下,一定要动手查字典核实。例如,2002年四级阅读考到一篇关于大学生应该收到泛泛教育的话题,其中18题的D the importance of a broad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许多学生看到overlooked该单词时,会根据已有的词根词缀拆分单词的方法,讲“over-”前缀理解为“过度过多”从而将overlooked理解为“高看的”导致和正确选项擦肩而过。

四是不应忽视掌握英语短语。四级英语阅读中会大量出现短语。有些短语的意思和构成该短语的单词的字面意思相去甚远,较难掌握,而这又恰恰是考试的重点,因此,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短语也是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是适当扩充词汇量。应通过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浏览英文网站,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逐步增加词汇储备,经过积累会在阅读时得心应手。

2、句法是关键

掌握充足的词汇并不等于看懂文章。目前,四级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趋向复杂化,长句多、难句多。读懂长难句,关键是从结构入手。综观历年真题可以发现四级阅读理解中的长难句不外乎两种结构即环环相扣型和主谓分离型。所谓主谓分离型就是主语和谓语动词间经常被插入语分离,其标志就是双逗号。例如Bill Gates, the billionaire

Microsoft chairman without a single earned university degree, is by his success raising new doubts about the worth of the business world’s favorite academic

title: the 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主语是Bill Gates,谓语动词is raising,宾语doubts;而环环相扣型指一个长句子有诸多定语从句和同位语或状语从句环环相扣而成。例如According to a survey, which was based on the responses of over 188,000 students , today's traditional age college freshmen are "more

materialistic and less altruistic(利他主义的)" than at any time in the 17 years of the poll. 据此原则,遇到长句子时不要乱了方寸,首先看一下它属于哪种结构从而理解句子主干的意思,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其次,分析句子的修饰部分,找出句子的“定状补”,经过这两个步骤才能准确把握整个句子的意思。

天下意思篇六
《浅析古代中国的_天下观_》

2008年第6期总第135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ofForestryRegion

No.62008GeneralNo.135

浅析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田祥军

(临沂市第二中学,山东临沂276000)

  摘 要:天下观是中国古代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它统治中国两千多年,。

它崇尚礼、德、仁等政治文化价值,希望构建“协和万邦”,”。天下观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认识,。

关键词:天下观;华夷;秩序;世界中图分类号:G633.2   ::-6714(2008)06-0070-02

  所谓“天下观”,的看法。“构成的,比如“””“畿服”等等。

“天下”,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经常被引用的话出自《诗经・小雅・北山》。那么天下到底具体指什么地方?范围有多大?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虚指?据考证,“天下”一词在春秋时期便被广泛使用。《大学》开宗明义,就提出“格物言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当时读书人普遍认可和遵从的人生修养标准。据统计,《孟子》中约有86处用到“天下”一词。如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但这里的“天下”并无实际的地理范围。在《管子》里,“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之功也。汤平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这里的“天下”就是指的实际地理范围了,指的是周天子统治之下的范围。从可以阅读到的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天下的范畴,既可以是虚指,也可以是实指。根据《尚书・禹贡》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天下在地理范围上实际不超过2500公里。所谓“五百里甸服,五百里候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但是虚指时,范围就扩大了。

然而,首先应该清楚的是我们所探讨的“天下观”,却并不是一种有关地理位置的学说或论述,而是一种世界秩序构想,这里的“天下”并非是实体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的建构。其含义虽然与古代中国所接触的实际地理界相关,但并不是完全吻合的。更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对于自己所构想的秩序范围的想象,而并非中国实际控制的范围,也不是中国所能了解的世界范围。那么,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同时体现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熏陶下的中国人对自己先进文化的自豪感,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在看待世界问题上的巨  收稿日期:2008-01-23

作者简介:田祥军(1975-),男,山东临沂人。大差别。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天下观”。

11“天下观”的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天下观”中的“天下”概念指的是“普天之下”。“天下”的范围达到了“穷天通地,及四维之东西南北,无弗皆覆,无弗皆载,无弗皆戴履”的地步。“天下”是一个被无限扩大的空间范围。而且在天子统治下的“天下”是永世不变的整体。正如荀子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史记・礼运》篇也提出了“以天下为一家”的观点。但是,在当时中国人的构想中,“天下”是一体的,但并不是同质的,有中心与外围之分。中国居天下之中,四夷居天下之偏,从“中国”这一名称上就可以体现出。而且,“天下”不仅有内外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对天下严格的等级划分主要体现在华夏与蛮夷的区分上。据推测,华夷之别的概念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到春秋时期,“夷”、“蛮”、“戎”、“狄”开始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联系起来,如《戴记・曲礼》中称:“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正如当代中国“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包含着“发达与落后”的隐意一样。华夏与蛮夷的区分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更包含了尊卑差别。这种等级秩序是以华夏为中心,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环绕四周,华夏文明的影响由中心向外围扩展,越接近中心的地方文明程度越高,越远的地方越野蛮。所以,“天下一家”并不是说天下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差别的,而是一家之内有严格的尊卑次序。

21“天下观”所要实现的价值追求是“和”,即“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与西方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别。首先,西方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所要追求的目标是控制别国和其人民,目的仅仅是满足本国人贪婪的欲望;而“天下观”所要追求的目标是扩大华夏文明的影响,使周边地区自觉臣服于中国先进的农业文明下,以保持各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其终极目标当然就是“协和万邦”。其次,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同:西方的殖民主义大多是先通过武力征服想要殖民的地区,然后再建立殖民政府或者扶植傀儡政权直接统治。武力通常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第一选择。而中国实践

—70—

“天下观”的方式首要选择是通过文化上的影响,即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即使是历史上有武力征服的例子也多是处于维护边疆安定的考虑,而且通常是边疆的游牧民族首先进犯,进行烧杀抢掠,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即使是这样,武力还击也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几千年来中国所追求的是文化立国,是以中华帝国在文化上的无比优越性和道德上的优越感来感化周边地区。是以扩张文化为使命,而不在于掠夺土地、资源或者奴役人民为目的。《礼记・中庸》中记述了怀柔四夷的原则:“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协和万邦”、“蛮夷率服”,用华夏文化德化天下,是中国建立世界秩序的理想模式。从文化、变,这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准的行为时,的:“,本与西洋各国之上国”而“诚心向化”,,以“华化”程度最高为荣。越南国王阮福时在1819年咨呈礼部的文中称:“下国仰荷封殖,永作藩篱,其视诸国颇为独厚,盖以文献相待也。”中国的朝贡国仍然拥有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和独立。所以说,中华帝国所追求的从来不是西方所追求的控制别国,拥有世界霸权,“天下观”与霸权主义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31“天下观”与“朝贡体系”的建立提到“天下观”就不能不说到“朝贡体系”,因为“朝贡体系”是实践“天下观”的最主要形式,是按照儒家主张的对外事务的处理方法。当然二者不是同时产生的。“朝贡体系”是从汉朝开始建立的,经过隋唐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朝贡体系”主要是在东亚地区构建的一种国家关系模式,但是其理想波及范围却是全世界。我们从历代所留下的文献中可以看到这一体系的主要参加国,或者说是中华帝国所希望的参加国。根据1818年《大清会典》记载,朝鲜一年四次,岁末一次朝贡,经过山海关。琉球两年一次,经过福州。老挝,十年一次朝贡。苏禄,五年一次或多年一次,经过厦门。缅甸,十年一次,经过云南。此外,朝贡体系还把很多西洋国家都列入其中。如,荷兰、葡萄牙、英吉利、罗马教皇等等。但是,据考证,这些西方国家其实并不是来朝贡的,而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来,为了同中国的贸易往来。赋予西方商人以朝贡的名义,无非是为了满足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真正的朝贡国也仅仅是中国在东亚的紧邻国家。中华帝国与这些朝贡国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国际监护关系,更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首先,各国在政治上是平等的,这种体制并没有政治上的约束力,而且中国奉行的一直是不作为政策,不干涉别国的事务。其次,在经济上,中国并不是对朝贡国进行剥削,相反,通过“薄纳厚曾”,朝贡国反而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最后,这种关系又是双方互有所求的:中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边境安

全,而其他国家则借助中国获得了政治上的支持乃至国防上的安全保障。

二、天下观的影响

11天下观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体系认识的核心内容,它影响中国的世界观念达两千多年,是中国和西方在政治文化上的最大差别。西方把世界各个国家看成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天下观强调的是天下一统,以及等级有序的秩序,所以,从观念和体制上杜绝了在平,而且,这种唯我独尊、,,即使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魏源,虽然积极地倡导向西方学习,但是其出发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仍然把其他国家看做是蛮夷,天下观还是其根深蒂固的观念。

21天下观造成了中国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缺失。天下观强调的是“天下一统”,造成了中国人习惯于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充分的关注,比如我们对于骤然而至的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的入侵,完全没有准备。当时的有识之士都把这场战争定义为“边衅”,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

31天下观中很显然地体现出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的大国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最多,更因为中国从古代直到今天,从心理上始终认为中国是大国。包括近代以来,中国人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但是心理上并没有放弃过中国是大国的观念。比如,现在还把一些同我国友好的国家称作小兄弟。国与国是平等的,在政治地位上并没有次序关系,没有大与小之分,这种称乎本身就包含了不平等的意味。目前,我们一再提“中国的崛起”,这种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他们对于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怀着警惕之心的,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势必会有一些影响。

41天下观虽然强调“华夷之别”以及“天下一统”,但实现途径并不是通过武力和强权,而是利用文明的魅力,通过“礼”和“德”来影响其他国家。这种外交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行为倾向,我们历来非常重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主张“以邻为善”,反对以大欺小,讲求国际道义。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秩序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5.

[2]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责任编辑:钱晓玲〕

—71—

天下意思篇七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天下意思篇八
《天下国家》

天下与国家的概念 中国古汉语中的“国家”和现代汉语中的国家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商周时代。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约略等于现在所说的“全国”[state]。王、侯的封地[feud]称国;“国”还有“部落”、“地方”的意思,如《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家”除现代汉语中“家居”的意思外,还通常指称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士大夫的采地食邑。《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可见其义。类似的指称还有“邦”,诸侯的封国、国家,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后来才泛指国家。

中国两千年封建的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影响极其之大,它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后果是:中国人没有国家观念。

张岂之认为:中国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陈独秀说,中华民族自古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顾炎武更是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是不一样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

天下意思篇九
《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

 学术争鸣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年第10期

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

赵汀阳

  【内容提要】 作者试图论证,天下观点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它意味着一种中国式的兼容普遍主义,这是比温特所谓的西方政治的“三种文化”更有潜力解决冲突问题的“第四种文化”。与此相关,。

【关键词】 天下;化敌为友;普遍主义

【作者简介】 赵汀阳,(北京【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10-0057-09

概念所蕴涵的中国政治哲学原则,并且试图重构一

个具有当代意义的天下理论。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笔

者所重构的天下理论既有所支持也有所批评,①其中包括以下三个疑问:(1)天下理论暗含了中国领导世界的想象,如“中国治下的和平”的野心(柯岚安的说法);(2)天下理论并非对古代天下概念的写实,而是在歪曲的基础上重新构思的天下;(3)天下

思想关键词,它作为理论概念的含义与作为日常语言词汇的含义有密切关系,但不完全相同,即使就其深层的理论含义而言,各家的理解也会有某些出入。对于一个基本思想概念来说,意义的分歧和演变是正常的,这正是基本概念具有巨大思想潜力的表现。一般地说,天下概念在中国古代周朝时期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春秋战国时百家仍然主要沿用其政治含义,但儒家又强化了它的道德意义。秦汉以后,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天下观念与政治实践脱节而失去了实质的制度性意义,基本上退化为政治和道德的象征和想象。直到明末黄宗羲等人才对天下概念进行反思,主要是对天下的政治古意的怀想。现代则有梁漱溟把天下意识看做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的一个文化特征。毛泽东思想中那种“放眼世界”的自觉意识以及试图让全世界人们团结起来的国际努力也表现了天下意识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实践意图。

笔者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去开发天下

①对笔者的天下理论的评论在此不便一一罗列。其中包括

有:[美]柯岚安(WilliamA.Callahan):《中国视野下的世界秩序:天下、帝国和世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第49~56页;AlainLePichon:PhilosopherKings,欧盟-中国社会科学院“治与乱”国际会议论文,2007年3月,北京;郗士(FrancescoSicsi):《战争与秩序》,载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9页;ShijunTong,“ChineseThoughtandDia2logicalUniversalism,”inGerardDelanty,ed.,EuropeandAsiabeyondEastandWest,London:Routledge,2006;周濂:《天下体系的两条方法论原则》、张曙光:《天下理论和世界制度》、干春松:《天下,全球化时

(以上四篇文章均载《代的托古改制》、王峰:《天下观的冒险》中国书

评》,第5辑,2006年,第5~49页);徐建新:《最坏的国际关系理论与最好的天下理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2期,第113~142页;屠凯:《对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以及“天理民彝”:汉语文明构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可能》,载《清华法治论衡》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75—

 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

理论隐瞒了中国“华夷之辨”的观念。

疑问(1)完全是一个误读。天下理论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天下体系是一个反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向世界万民平等开放的政治体系,天下不仅“无外”而且“为公”。这种误读可能来自西方学者对“中国威胁”的过度联想。除非故意误读,只要忠实于文本,这种误解即可消除。此类误读还可能来自一个未予明示的原因,西方价值观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一旦发现某种超出了西方思想框架的新观念,就难免有所疑心和不安。

疑问(2)是有意义的。笔者愿意承认,天下理论确实并非古代概念的完全写实,不过仍然源于古代思想,是古代思想的一种当代演变。事实上任何一个重要观念都是开放性的概念,其意义都在不断演变,就像希腊民主不同于现代民主,古代人的自由不同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的说法)。所以对天下观念进行重新创作,是为了面向未来并且适用于未来。一个古代观念能够不断被赋予当代意义,这正是古代观念的活力所在,物。

疑问(3)中国思想。问题是,天下,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问题。在讨论天下观念时不一定非要讨论华夷观念(其实笔者在《天下体系》一书中已经分析了华夷观念的错误)。毫无疑问,华夷观念是一个错误观念,应该被纠正。一般地说,盛行天下观念时,华夷观念就比较淡化;盛行华夷观念时,天下观念就被削弱。进一步说,天下观念本来就意味着反对华夷观念。

在这里,笔者愿意对天下理论进行一个非常简要而明确的说明,以便阐明相关的各种问题。请原谅在此没有对众多学者的一些细节批评逐一回应,因为那样的话将使文章非常琐碎,而且许多细节问题涉及主观解读和理解,并没有客观或标准答案。另外,笔者提出的天下理论本来就不是对古代社会的一个历史描述,而是试图利用古代资源提出一个当代问题和当代思路,以此期望理论创新。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比如缺乏个人权利和民主,当然是事实,但这是需要另文讨论的问题,①与我们

85—

这里所关心的世界政治问题并无直接关系。总之,与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一样,天下理论不可能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科学理论,它只不过试图提供思考政治问题的一种视角和思路。至于天下理论如何成为制度设计,这是许多人的一个疑问,其实也是笔者至今没有想透的问题,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新事物很多,一个比较好的制度设计远非哲学所能独立完成的。

二政治理论必须足以覆盖

任何政治问题

  国际社会至今一直是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过霍布斯对自然状态里人人互相为敌的想象太过夸张,。荀子,,,群”的存在,共存,于是,人际冲突并非源于独立个人之间的争夺,反而是群体内部关系所导致的矛盾。人们首先合作而成为群体,而人人要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都试图多占与他人合作所共同创造的财富,为了多占便宜就必须把他人的利益最小化,因此,恰恰是合作之后出现的如何分利的问题才导致了冲突。就是说,合作先于冲突,而且正是由

②于合作———不公正的合作———才又导致冲突。不

过,尽管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设想对于人际关系是夸张的,但如果把它改造成为群体之间关系的自然状态,就比较合适了,而且能够用于表达国际状态。这样,荀子和霍布斯的问题就形成了互相配合。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提问:人类是否能够作为一个总体的群而合作?在人类的合作中又如何能够保证合作压倒冲突?或者说,是否存在着对人类冲突的一个普遍有效的合作解?天下理论就是在寻求对人类冲突的普遍有效合作解。

中国政治概念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国家性的,中

①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弊端的批判,参见赵汀阳:《反政治的政

治》,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第30~41页。

②《荀子・王制》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年第10期

国哲学家普遍相信政治的目标是形成“治世”而避免“乱世”。“治”被认为是实现政治的任何其他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乱”则破坏一切好事。因此,“治”是中国政治哲学的第一原理。这一点对理解中国政治非常重要。一个“治世”未必是一个最好的社会,也未必是人人满意的社会,因为无论什么秩序总会限制某些自由。但只有在“治世”条件下才有可能去改善任何事情,因此,“治世”被认为是任何好社会的出发点和基本保证,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政治家最关心的总是社会稳定。

有人请教孔子什么是政治,孔子的回答是“政

①()。孔子者正也”意思是“摆正各种秩序和关系”的政治定义表达了中国对政治的典型理解,它与西

方政治概念的着重点有所不同,既不同于希腊的城邦国家(polis)和罗马的共和国家(respublica)或者罗马帝国的“罗马治下的和平”,也不同于马基雅维利的超越了道德的政治,不同于霍布斯和洛克以来的权利为本的政治,更不同于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以敌人意识为主导的政治来说,各种事物、的根本问题,,)正当性,,政治是达到道德的途径,道德是政治的目的,政治则是道德的制度条件。政治试图以制度去治理人性,这里的制度不仅包括法律和权力体制,还包括文化制度,即所谓“礼乐”。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

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孔子将人情比做需要耕作的田地,如果不予耕作,人情之田就会杂草丛生,所以需要以秩序、责任、知识、仁爱以及美学经验去引导人性。可以看出,中国所理解的政治不仅事关利益分配,而且事关精神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政治关心的是共同幸福的社会条件,而不是个人自由的国家条件。

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秩序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上的“国家”,尤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一统心灵的宗教,因此没有宗教性的边界,也不具有国家的那种主权边界。社会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扩大而连续展开的文化-生活空间,不同社会

之间的过渡是模糊的混合交融,就像两条河流的汇合,因此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不可兼容的他者,没有不共戴天的异教徒,没有不可化解的绝对敌人,即卡尔・施米特意义上的公敌或者绝对敌人(hostis)。社会可以无限扩大,文化可以无限交融,所以政治也可以无限延伸。如果一种政治完美到万民归心,就将成为整个世界社会的政治。这个“世界性社会”被称做“天下”。这是中国在三千年前出现的一个

),它表达了政治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中国的政治世界观。

按照天下理论,当一个社会为全人类所接受,它就成为世界。根据这个标准,目前的无政府“世界”就仍然没有成为世界,或者说,政治意义上的世界还不存在,而只有地理意义上的世界,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个非世界(non2world),所以国际冲突不断而且无法解决。喻,。关键之处,作解。西方现在又强调人权高于主权,这更加不是国际冲突和文明冲突的合作解。个人是比国家更小的基层政治单位,如果真的以个人权利去解构国家主权,只能导致效果更差的霍布斯状态(甚至达不到荀子状态),很显然,人权的合法性如何证明?哪些具体权利项目能够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而哪些又不能?每个人都需要的社会公共空间如何规定?个人权利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切由谁又根据什么说了算?这些问题都是人权政治无法解决的,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落在“个人”这一政治单位之外,甚至落在“国家”之外。天下理论强调必须把“世界”当做一个政治分析单位,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足以覆盖任何政治问题的分析框架。如果不能建立天下政治,就必定有一些要命的政治问题逃逸在外。

由于早期社会的政治经验不同,西方和中国各自发展出在分析框架、问题体系和价值观上都有很大差异的政治思想传统。西方政治是从城邦国家(polis)和共和国家(respublica)开始的,因此西方

①《论语・颜渊》。②《礼记・礼运》

—95—

 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

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国家”,西方现代政治又追问自然权利,因此又突出了“个人”。西方政治问题就在“国家-个人”这一空间中展开,其最大伸展度无非是“国际(international)”。正如前面分析的,西方政治框架对于可能出现的政治问题来说太小了。中国政治是从“天下”开始的,因此中国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世界”,同时中国又以“家”作为基层政治单位,因此中国政治问题就在“天下-家庭”的空间中展开,而国家是一个中间层次,所谓“家国天下”。不难看出,中国政治思想空间的伸展度明显大于西方。天下意味着关于世界总体的一种政治观点,而国际至多意味着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不同的政治出发点决定了对政治问题的不同理解,这种差异本来意味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应该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从思想结构上看,中国思想更有开放性,更能够包容西方思想,因为天下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思想尺度和政治空间,任何问题都可以进入并且被重新反思,即使是对中国思想形成挑战的问题。与此相反,不适,,说,述的。,度的观念,,可是属于“天上”的上帝之城在地上不可能完成(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都说明了这一点),它是上帝的政治而不是人的政治。中国试图建立一个“天下”的政治普遍概念,“天下”如果成为可能,天上的上帝之城就将失去政治意义,这对西方思想形成一个难以接受的挑战。这一挑战的实质就在于,西方所谓的普世主义的理由是虚构的,无论是天国还是自然法都是虚构的,并没有实在证据能够给予证明,而且,即使不是虚构的,也没有必然理由能够证明上帝之法或自然法对于人类社会的必然有效性;而中国普世主义则只在人间寻找根据,仅仅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去发现普遍原理,显然,人间证据是唾手可得的。人的问题只能在人间得到解决,而不可能在上帝那里或者在自然权利那里得到解决。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①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②都是这种人间精神的表现。

从理论结构上看,以中国思想去兼容西方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丰厚的新思想是更为可能的。笔者愿

06—

意相信,西方政治思想的成就主要是在国家理论上,它在国家的合法性和政治权力结构等问题上有着出色的成就,但在国际政治方面的思路却比较可疑,几乎无法解决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去解决世界总体的政治问题。与此相反,中国政治思想的长处却在世界理论上,它对解决世界总体政治问题有着深远的潜力,但在国家政治观念上却比较薄弱(这是需要加强的)。因此,如果以国家为核心的西方政治思想能够与以世界为核心的中国政治思想走向一种良好的会面和融合,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在理论上更全面、更有效的政治思维。

如前所论,全球化所引发的许多世界性的新问题无法在“国家-国际”这一框架中被有效地分析,因为“国家-国际”这一框架不够大,而且缺乏世界公共性或者世界公心,于是,涉及世界总体的政治问题(比如,世界公利、世界制度、、世界治理-国际理论中,就可以把政-国际理论”扩大为“世界-国际-”,这样才能包含所有的政治问题。在今天,尤其在未来,以国家-国际理论为眼界的政治理论已经越来越不够用了,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问题越来越变成世界政治问题,这意味着需要一个“政治学转向”,把政治分析的重心转到世界政治上,于是,一个以世界政治问题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对于未来政治可能是更合适的。

三一个从世界问题出发的古代故事这里需要讨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故事,其重要性类似雅典城邦国家(polis)的故事。与西方的政治历史不同,中国政治不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而是从世界问题开始的。根据文献可知,从世界问题出发的政治观念是周朝的创造。在周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状况仍然是酋长部族的松散合作关系,圣王只不过是各部酋长自愿或不自愿承认的强

①《左传・昭公十八年》。②《论语・卫灵公》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年第10期

势盟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君主。周朝创造了天

特殊问题迫使周去思考世界政治制度问题,于是,政治就从世界问题开始了。

这个世界制度把地理意义上的大地变成政治意义上的天下。这是“世界治理”问题的第一次提出。

“治/乱”本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内部问题(如一个部族或者一个国家的内部秩序问题),而对于外部关系,一般是采取武力威慑甚至征服的策略。但周朝发现,当一个大规模社会包含着各种文化和各种共同体时,就必须去创造一种普遍有效的制度,否则不可能获得天下人心,也就是说,世界不可能通过征服去得到,而只能通过一个普遍承认的世界制度去创造出来。世界制度先于世界,只有当创造了一个世界制度,且这个制度对各个国家都有好处,以至于各个国家都愿意加入这个制度时,这样才拥有了世界。,有序世界成为有序国家的必要条件,,。根据,“”。

,由于交通与地理知识的限制,人们所知道的“世界”只不过是今天中国的一部分而已。尽管人们所知道的地域不大,但它是被当成“世界”去分析的。重要的不是真实面积,而是世界意识。周朝创造的作为世界制度的天下体系试图满足这样的基本原则:(1)天下体系是一个利益普遍共享体系,其基本信念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因此“天下无外”;(2)天下体系制度能够保证各国都获得足够大的权力和利益,以至于各国加入天下体系的好处明显大于独立在外的好处,从而使各国都愿意承认并且加入天下体系;(3)天下体系能够形成各国利益互相依存的互惠关系,如互相救难、互通有无,从而保证和谐共存关系,这是世界共荣与世界和平的条件。

周朝创造的是一种网络型天下体系,它由一个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下体系,试图把世界看成一个完整的政治单位去治

理,而天下体系就是世界制度。三千年前的周朝政治为什么会从世界问题开始,而不从国家问题开始,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似乎不合常理。通常的情况应该是部族演变出国家,因此,人们首先发现国家政治,这才是自然而然的。以世界问题为核心的政治思维不仅在古代是一个独特的超前创造,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很前卫的政治观念,它所提出的政治问题甚至超出目前的政治现实而属于未来。那么天下体系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它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否则难以理解。

在殷商部族体系中,周是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的一个小部族,人口最多6万~7万,战车300乘而

②已。周文王和周武王成功联合了西部和中部的许多小部族,但与盟主商朝相比仍然很弱。商在东部的核心领地是最发达地区,人口超过百万。周武王领导友邦兴兵攻商,虽然商纣王军队远远多于周联军,但商纣王一向暴虐无道,大失军民之心,大部分部队哗变倒戈,。周虽夺取了领导地位,,稳,桀骜不驯谁部说当时部族多达800~1000,④而且属于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既有农耕民族也有游牧民族,可能既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文化更分东西南北。因此,以小邦而居万邦主位的周政权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性政治问题:如何能够做到以一治众并且以小治大?

传统的以一治众的模式总是由一个最大、最强的霸主来实现的,这是自然的统治方式。但周乃小邦,本部人口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在发生变乱的情况下绝对可靠的“自己人”并不多,这显然不适合采用传统的霸主或盟主的统治方式,周朝政府不得不以谦虚审慎的态度去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让众国万民都愿意承认和接受的全新政治制度,以制度的优势和吸引力代替武力的威慑。这个新制度要求做到:无论存在多少部族和多少种文化,这个新制度都能够获得人们的普遍同意和支持,能够摆平各种可能的冲突。只有当所有部族承认的是一种普遍制度而不是一个特殊权威,周这个小部族才有可能代表这个制度去管理世界。正是“如何以小治大”这个

社,2001年版,第296页。

②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7~78页。

③《尚书・武成》。④《史记・陈杞世家》:“周武王时,侯伯尚千余人”;《吕氏春秋・观世》:“周之所封400余,服国800余”

—16—

天下意思篇十
《一门天下》

一门天下,宋家王朝!很偶然的机会,看了很多年前就很想看的一部电影《宋家王朝》,几大巨星造就的电影,好在没有让我失望。先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大配角:姜文!影帝不愧是影帝,那种气宇非凡,那种神态,无论台词功底还是动作功底都很扎实,难得的是看不出什么做作,喜欢他在里面的演绎甚至超过了让他蜚声国际的《红高粱》。他把一个慈爱与严肃,博学又多才,高雅却平凡,成熟并可爱的男人兼父亲——查理宋刻画得地道、朴素、深刻、有魅力且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才造就了他三个不平凡的女儿,造就了20世纪初宋家在整个中国的声望与影响力,他就像一个帝王一般,难怪别人会恭维他:一门天下,宋家王朝。本来是冲着张曼玉演绎的宋庆龄去的,一来是因为我挺欣赏这个有经历有故事并且逐渐走向传奇的女星,二来么。。。嗯。。。嗯。。。我太喜欢宋庆龄啦。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这个被人们尊为“国母”的人充满了兴趣,我奶奶家马路对过就是宋庆龄的陵园,从小就陪着奶奶到这所陵园里参观游览兼早锻炼,奶奶们舞剑打太极,我就到处闲逛,好几次奶奶带着我一起逛,并给我讲那个年代的好多故事,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大一些了,对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的动荡中国里的动荡故事,我总会随之时而悲愤交加时而额首称快时而潸然泪下,我会放弃众多自修迎考的时间跑到学校小之又小的图书馆里啃读别人都不屑一读甚至觉得很没有意思的书籍,关于末代皇帝溥仪的,关于蒋介石的,关于周恩来的,关于文革的,要知道就我这个比蜗牛爬还慢的看书速度,可真是花了血本的时间上去啊,当别人对未来充满幻想时我总是对遥远的过去充满遐想。扯远了。。。转回说宋庆龄啦,她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是一个神话一般的人物,崇高如马列主义,直到这次《宋家王朝》,彻底让我想明白,原来这群像里的每一个都是曾经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也有喜怒哀愁、更有常人也有甚至胜过常人的悲欢离合!她和孙中山的结合是信念与信仰的契合,也有普普通通的爱情吧,一定有的!只是他们自己与人们将这种感情升华了,而我只是个普通人,给我的最初感动只有他们的坚持与不顾一切的爱的力量。情爱固然是有很多种,其间的亲情是自古亘有的。而亲情的辛酸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无论是父女、母女还是姐妹情,在这部片子里都着力去刻画了,虽是着力却并不累赘,和紧凑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为这部美丽的电影锦上添花罢了。深记得三姐妹在母亲的病榻前的合奏,那一刻所有的不愉快与芥蒂都烟消云散,不知道现实是否也是如此,或许并不如人意,可电影本就是高于生活的,这就是电影值得迷恋的原因。再来说说大姐宋霭龄的扮演者杨紫琼,并不让人惊艳,还是那么有水准的实力派,以前看一些传记,最讨厌的就是宋霭龄了,因为在现在的眼光来看,她是最聪明的女人,精明能干。而另两位,多多少少都有些悲,宋庆龄吧,所谓当初坚信的信念如今来看已经逐渐淡然了,逐渐成为少数人空口的笑柄了,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宋美龄呢,蒋介石这个浪荡枭雄让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或许还有那个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的出身,然而老蒋终究不是这两位,他远远不及,所以很可惜,背后的那个她也成不了叱刹风云的吕后,更成不了被后人永远歌颂的马皇后,她只是宋家皇朝里最有野心最没机遇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气质、绝世精彩才华和她的回报不成正比。可是又可是,现在的我早已抛却了对宋霭龄的讨厌了,聪明的人不应该被讨厌吧,这不是谁的错啊,这只是人们的嫉妒罢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很透彻,她得到了真正的幸福,站在风口浪尖的人们怎么会明白呢?此外,我很庆幸让我知道了一个演员,很优秀阿,邬君梅——宋美龄的扮演者。不多说了,宋美龄也是我挺欣赏的历史人物,尽管有些任性跋扈,和她的出身不无关系,况且她是真正完全接受西式教育的宋家人,

所以她的美丽正如所有书籍报刊中描绘的那样,近乎神话了。邬君梅的气质非常好,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仿佛就是那个她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演技,或许对于一些演员来讲,与角色贴近、让别人记住你是最重要的,演技反倒是其次。如果真要我说说批评,恐怕就是孙中山的扮演者赵文宣了,还是那个表情那个口音,这样的演员放在电视剧里或许很好,可是大屏幕上的短短几个镜头就很容易让人生厌,我很喜欢他演的电视剧,可是几次电影的接触都让我无话可说,太容易暴露他演技上的稚嫩了,他只能靠长时间的镜头,给他充分的台词和场景才能发挥一些什么,而出色的电影演员是不需要的,比如说梁朝伟,因为电影太短,没有这个时间和空间给你发挥,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大眼睛的眼神,而是神韵。虽说他是李安捧出的人,老实讲李安那时的眼光肯定还没有成熟吧(纯属个人意见)。最后,关于这部电影的画面质感和音乐,我也没有什么挑剔,编导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影像中水杯的跌落,掷地有声。当然有一件事是挺让我伤心失望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服装设计居然是那个著名的日本人——和田惠美,中国当真就没有人才了么,这样一部片子居然找个日本人来做我们国家当年的服装策划,是为了打国际品牌么?还有那个音乐人也是日本的喜多郎,虽然出来的品质是不错啦,换作谁也不一定能做的这么好,可是,可是,总是心里不太舒服,或许是我太较真了,“艺术无国界”聊以自慰。

《宋家王朝》給我提供了一個奇妙的角度觀察中國近代歷史,一個家族、三個姐妹的視角,我不能說這給了我多少見解,卻也讓我親近地看待那段歷史,發出幾聲悵惘。 我嘗試著表達我對電影中這段歷史的感受,可是一個家族背後的歷史依舊宏大,讓我駕馭不了。 宋藹齡,我想是三姐妹裡最強勢的,最有政治眼光的一個。 當她與當時中國最富有的(孔祥熙)結婚時,她開始了自己對孔家財富的掌控。 宋美齡看著二姐宋慶齡試乘中國第一架飛機,宋藹齡暗示她不只是中國的第一夫人可以坐,黃埔軍校的校長夫人也可以坐......她已然看到宋家、孔家、蔣家聯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就是中國最有權勢、財勢的集團,控制中國的一切...... 。

宋慶齡,是最善良的,也是最浪漫和理想主義的孩子。 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的孫逸仙,對年輕的少女宋慶齡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她說她要讓“孫叔叔”恢復對革命的希望和激情。孙逸仙为党众祈祷时,两人眼中缱绻万千,他们一个伤了慈愛的父親,一個“騙”了合作多年的朋友,在宋查理的罵聲中走到一起。 及至孫逸仙最後病逝,宋慶齡以一個女子的柔弱身軀,肩負起維護孫逸仙主義的重擔,不禁讓人傷惋。

宋美齡,是最愛美的,也是最擅交際的。 當大姐點醒她,蔣介石耀眼的政治前途時,她似乎知道了她以後該走的路。 她向二姐爭辯道:蔣是中國的林肯,她要做林肯的夫人! 而宋慶齡則回敬道:他不是林肯,只是寧波的拿破崙! 從而,姐妹分道揚鑣。 西安事變開始將她推到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為抗日奔波,為她的“林肯”奔波。 但她不允許蔣對她二姐有任何威脅行為。

給我異樣感覺最多的是蔣介石,他是個極複雜的角色。 在他傍晚念聖經的時候,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死於屠刀之下,聖經印著他凶狠堅決的神色。 他是倔強的,他說日本是他第一大敵,中共是他第二大敵,他要先安內,後攘外。 當他的夫人提醒他為什麼不能聯合自己的敵人先對付他的第一大敵時,他似乎開竅了,開始成為抗戰時中國名副其實的領袖。 他也是有趣的,他不允許他的部下在會議上抽煙,他的話是不錯的,“作為軍人,生活要簡單,思想要復雜!”。 他也是了解歷史的,他說日寇如倭寇,中共如滿洲,他要守住江山,富有深意。

導演安排了一個場景,想來真是巧妙絕倫。 一個中秋雨夜,宋藹玲的宅邸裡,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孔祥熙、蔣介石,還有孔家的兩個孩子,在一起共度中秋,以親屬相稱,我不知道近代中國史還比這更有重量的家庭聚會,一場充滿親情和矛盾的家庭聚會,夾雜政治衝突。 宋慶齡和蔣介石關於共產主義的唇槍舌劍,三姐妹之間用英語對美國的自由與中國的自由進行辯論,蔣介石不能容忍的眼神、富有深意地夾斷河蟹鉗子,都暗示家族成員間的暗鬪,中國當時的矛盾離不開這幾個人。

整個中國半世紀的更迭往替,烽火硝煙,理想與權力,愛情與革命,不過就是莊園裡孩子們之間的遊戲,來回傳遞的小球。


天下意思相关热词搜索:誉满天下的意思 独步天下的意思 天下无双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天下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天下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166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