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

2016-02-13 09:54: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一《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一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7页的内容。记叙钱学森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突出重点;通过换位思考(或称进入角色)突破难点。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可以在阅读中得到提高;组织材料所用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教师点到即可;“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可以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让自己变成钱学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

1.教具:最好有两个飞机模型,螺旋桨式和喷气式的——可帮助导入新课。

2.资料收集:关于钱学森个人的资料;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可以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第二课时

关于爱国话题的名言。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指导学生了解钱学森对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

3.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2.理解所谓爱国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有实在的本领。

3.学习换位思考,进入作品提供的生活环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约 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通过对钱学森留学与回国经历的描述,表现了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怀。围绕着这些内容,教师将本课设计为了一堂“讲读”课(或可称作“读讲课”),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以读和想为主,不让学生有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应试感”。其中第三个环节“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并“进入角色”作了些有益的探讨。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二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案4@苏教版》

8《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设计

江苏省昆山市鹿峰中学 杜海涛

【设计理念】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本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钱学森简要生平事迹和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教学难点】 了解精心选材和组织材料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题)

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

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设计意图:“课伊始,意亦明”的直接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此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江泽民在授奖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感知课文 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多媒体演示)

1.正音。(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áo( ) 游 mù( )集 juàn ( )恋 mãng( )发 诬miâ( )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事情的经过。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一类是直接标明年、月、日。如:“ 1911年”、“ 1935年”等;一类是间接知名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那时”等。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领会艰难的回国之路为表现主题蓄势。)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

明确:(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2)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3)五年中搬了五次家。

(4)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他们。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体悟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5.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6月写信,9月回国,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想一想钱学森20年的艰难的回国之路为什么可以在3个月实现?

明确: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

周总理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也表现了祖国母亲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体会赤子之心,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6.复述课文。(见板书)

要求:(1)要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2)语言要简明流利、力求生动;

(3)不超过三分钟。

(设计意图:复述不是背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再读课文 品味语言

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好不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2)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小组讨论后多媒体演示)

齐读一遍美国海军次长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

五、研读赏析 体会情感

师: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但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呢?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生:第5段。

师:“然而他始终眷恋着„„”一句跟题目有什么关系?(点拨)

生:点明题目。

师:不错。“然而”表示转折的意思。前几自然段讲的是钱学森虽然在美国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后面又说他却依然舍弃这些身外之物,为回到祖国与美国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这个自然段是——

生: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不错。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点明主题。

师:题目《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的吗?

生:“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

师:说得非常好。文中说“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

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请大....

家分小组讨论:

(1)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明确:(1)都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第二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多媒体演示)

(2)成语:魂牵梦绕 望穿秋水 归心似箭……

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三读课文 难点突破

1. 读第1-4段,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写钱学森“学术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反衬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作者从正面(头衔和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和侧面(美国空军的赞扬和美军海军次长说的话)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不惜挥墨在安排材料上是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2.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了20年,要写他的事迹很多很多。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小组讨论)

明确: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话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这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地梦见上海”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

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小组讨论后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作者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七、主题归纳

学生先自由概括后明确:

这篇文章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八、拓展延伸

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多媒体演示)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三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语段训练》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语段训练

阅读《始终眷恋着祖国》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9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预购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

1.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

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 ....

2.若将祖国比作母亲,文中第二段中钱学森在中秋节萌发的感情,可用一句唐诗来形容。 3.文中钱学森夫妇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以第一人称来揣摩他俩尚未说尽的话。

4.钱学森为回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出来。

5.听说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大为震惊,这说明了什么?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

1.(1)作者特别点明时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萌发这一念头自然而合情合理;“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证明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每逢佳节倍思亲。 3.新中国诞生了,人民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我们这些海外学子,也该回去看看了,为新生的祖国贡献微薄之力。(符合语境即可) 4.通知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买好机票,辞去一切职务,将科研书籍和工作笔记装箱启运。 5.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侧面描写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四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案课题: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学目标:1、体会著名科学家钱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精当选材、有详有略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听说过“两弹一星”吗?知道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哪23位著名科学家吗?让我们来历数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陈能宽、周光召、赵九章、姚桐斌、钱学森、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黄纬禄、屠守锷、程开甲、彭桓武。(这23位科学家,都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在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中,钱学森,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一个令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名字!为什么呢?阅读课文后自会有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交流对一些不懂字词的理解, 教师抽查以下词语:

眷恋 深造 门下 摇篮 得意门生 遨游

生涯 萌发 恐吓 诬蔑 触怒 募集

软禁 据理力争

(二)自读课文,寻找、整理各层的主要信息。

1、第一部分(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在美国的辉煌成绩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第二部分(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矢志不渝。

(1)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新生的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意志。

(2)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三)分层复述课文内容,请同学补充、评议。

(四)课堂发言:

在美国人的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概括);在你的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五)交流阅读收获

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目的中的两个问题。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四)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中任选两题。

2、向家长讲述钱学森返回祖国前的坎坷经历,并以“钱学森,好样的!”为题,写一段短文。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五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授课时间 第 周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2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六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广洋湖镇中心初中初二语文(上)导学案

第 周 第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1、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2、理清文章的条理结构。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学习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品味文章朴实却包含感情的语言,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预 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卓越( zhuó ) 庚(gēng) 遨(áo)游 眷(juàn)恋 ....

拘(jū)留 募(mù)捐 恐吓(hâ) 吓唬(xià) .... 二、《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体裁是人物通讯 。 三、钱学森简历。

1911年:出生上海 早 年:上海师大附中和交大读书

1935年:留学美国

1939 1943年:进美国火箭技术研究室

1947年: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1949年: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萌生归国念头。

1950年:下决心回国,在美国受麦卡锡迫害被关押15天

1955年:回到祖国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四、取得成就

1.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

2.现代航空科学和火箭技术的先驱

3.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五、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时间顺序

六、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怎样归国?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顺利回国。

这件事既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也表现了祖国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七
《八、《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篇八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关吗? (三)、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谈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突出了中心。

学习文章不能局限于了解一片文章的结构,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要挖掘。

问题的设置要紧靠中心,学生会一步步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五、读读句子,讨论

(一)时间顺问题。(结合书后练习) 明确:

1、他在写给父亲的序

(二)美移民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

美联“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局的无理阻挠;

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捕、关押;美移民局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房子。

周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祖国发出求救信,

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

才促成钱学森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此事,

这件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一家顺利回国。

2、这位次长大为震事既表明了他对新惊。他认为:“钱学森无中国的高度信任和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报效祖国的急迫心

也表现了祖国对师。”他说:“我宁肯枪毙情,

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科学家的关爱以及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有力地体现了文章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的中心。 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 么?

3、1955年6月,饱学生归纳:魂牵梦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绕,望眼欲穿、望穿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秋水、归心似箭 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

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

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

么吗?

钱学森写给人大常 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 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始终眷恋着祖国阅读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的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250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