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

2016-02-15 09:44:3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一《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一
《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项城二高高二周考语文试卷

出题人:何秋喜 审核人:李巧玲 2013-3-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北京近日开始整治商家在广告中滥用成语的行为。实际生活中,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开电视,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么?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么? 除了广告文艺节目甚至某些新闻媒体也都出现过。

②怎样看待“滥用成语十分普遍”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什么样的使用是滥用,什么样的使用不是滥用。并不是说对成语中的某个字进行变化使用,就都要归入“滥用成语”之列。

③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变化,惯用语、俗语、谚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仿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④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要表达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⑤拙劣的仿拟成语对语言健康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在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⑥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⑦过度的、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甚至不求甚解,使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⑧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仿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仿拟”是根据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进行巧妙地化用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B. 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比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

C. 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最多。

D.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

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使用正确,在程度上过分“滥”用以及手法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也肯定没有好影响。

B.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它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所以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

C.对成语的滥用常常是指不够成功的仿拟,这种仿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

D.成语的魅力体现在仿拟成语上,因为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媒体尤其是广告滥用成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似是而非的成语充斥耳畔,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B.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C.浮躁文化心态的形成是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享受”快餐文化,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之后的恶果。

D. 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们读书不专心甚至不求甚解,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

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

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①

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

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周显王四十八年 注释:①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葑[fēng]: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菲:萝卜之类。葑和菲,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当:担当。 .

B.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 .C.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 . 直:当值。 输:交纳。 ②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疾:强烈。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孟尝君“能用谏”的一组是()(3分)

①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②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③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④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⑤谏而得听,臣二喜 ⑥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连劝孟尝君留人,侧重用人者应不放弃各种人才,因他们各有所长。

B.孟尝君出巡到了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与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商量,把传家的宝剑送给公孙戍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

C.文中第三段公孙戍向孟尝君进谏时的那些话,可以显示出公孙戍进谏时避免了正面冲突,集中火力迂回于孟尝君思维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了进谏的成功。

D.孟尝君因公孙戍进谏成功而个人也能获利受到启发,张贴布告以示愿纳谏,司马光对孟尝君这种做法勉励有加,认为孟尝君有可取之处,他的着眼点是孟尝君“能用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译文: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宿山寺

贾 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8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卜.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⑴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3)舸舰迷津, 。 (王勃《滕王阁序》)

(4)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苏轼《赤壁赋》)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

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作者 卞毓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

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

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

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二
《这些成语你可能没见过。》

羚羊挂角 líng yáng guà jiǎo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疾言遽色 [ jí yán jù sâ ] 释义: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东海扬尘 dōng hǎi yáng chãn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栋折榱崩 dîng zhã cuī bēng 梁椽毁坏。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

斗方名士 dǒu fāng míng shì 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斗酒百篇:形容才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斗粟尺布 dǒu sù chǐ bù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斗转参横 dǒu zhuǎn shēn hãng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豆重榆瞑: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三国魏·稽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独出机杼 dú chū jī zhù 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茧抽丝 比喻诗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亦比喻单相思。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独行其是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笃近举远: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蠹居棋处 dù jū qí chǔ 比喻坏人深入社会,散布各处。

蠹众木折 dù zhîng mù zhã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端本正源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断齑画粥 duàn jī huà zhōu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堕甑不顾 duî zâng bù gù 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阿党相为 ē dǎng xiāng wãi 阿党:偏袒、偏私一方。为了谋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

扼吭夺食 â gāng duï shí 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扼吭拊背 â gāng fǔ bâi 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饿虎之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断雁孤鸿 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对床夜雨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掇菁撷华 duō jīng xiã huá掇:拾取。菁:精华。撷:摘取。选取事物的精华。

度己以绳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ye。”

耳鬓斯磨 ěr bìn sī mï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耳目股肱 ěr mù gǔ gōng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

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发言盈庭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发综指示 fā zōng zhǐ shì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

罚不责众 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

伐功矜能 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伐性之斧 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法不阿贵 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发短心长 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反经行权 fǎn jīng xíng quán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泛萍浮梗 fàn píng fú gěng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唐·徐夤《别》诗:“酒尽欲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饭囊衣架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之人。

饭糗茹草 fàn qiǔ rú cǎo吃的是干粮、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方枘圆凿 fāng ruì yuán záo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防意如城 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

放言遣辞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蜚短流长 fēi duǎn liú cháng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飞阁流丹 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流丹:彩饰的漆鲜艳欲流。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

飞鸟惊蛇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飞蓬随风 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态度随着情势而转变。

飞升腾实 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飞熊入梦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肥马轻裘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诽誉在俗 fěi yù zài sú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吠非其主 fâi fēi qí zhǔ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

肺石风清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沸反盈天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分钗断带 fēn chāi duàn dài比喻夫妻的离别。南朝梁·陆罩《闺怨》诗:“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

分风劈流 fēn fēng pǐ liú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分香卖履 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焚琴煮鹤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焚膏继晷 fãn gāo jì guǐ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奋袂而起 fân mâi ãr qǐ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

封豕长蛇 fēng shǐ cháng shã大猪和长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蜂目豺声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蜂虿有毒fēng chài yǒu dú比喻有些人物,地位虽低,但能害人,不可轻视。

风不鸣条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雨不破块,夜湿昼晴,信是太平有象。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哀感顽艳 āi gǎn wán yàn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

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哀毁骨立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白饭青刍 bái fàn qīng chú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白华之怨 bái huá zhī yuàn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白圭之玷 bái guī zhī diàn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百代过客 bǎi dài guî kâ指时间永远流逝。“夫天地者,万物直逆旅也;光阴者,百代直过客也。”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败鼓之皮 bài gǔ zhī pí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班荆道故 bān jīng dào gù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半间不界 bàn gān bù gà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半推半就 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伴食宰相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苞苴竿牍 bāo jū gān dú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宝山空回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报本反始 bào běn fǎn shǐ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抱布贸丝 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抱法处势 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抱瓮出灌 bào wâng chū guàn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三
《从名师课中重读语文教学的回归》

从名师课中重读语文教学的回归

江苏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225800 陈文宏

【摘要】:语文教学,老师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教什么,如何教,这些根本性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们。如何解惑?全国名师精品课在引领着我们,细细品析,我们便会发现问题的答案。诸如,精读文本,回归工具性,教学创意,关注全体发展等,如此使我们语文教学回归真实的状态。

【关键词】:课堂 文本研读 课堂指向 教学创意 全体发展

正文:语文教学,老师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教什么,如何教,这些根本性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们。课改后,语文教学流派和模式精彩纷呈,这让我们一线老师往往艰难做出选择。近来,再次研读名师的课堂,审视语文教学的回归,感悟到他们的课既有教学个性,更注重回归文本,回归学生,回归高效。把我们的课和名师的课进行比较,不断琢磨反思,渐渐有了体会,形成笔端。

一、文本研读:须知出入法

文本是什么?课程专家指出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老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老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老师的教学服务,是为老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面对这块无量的资源,我们和名师在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有何不同呢?

老师:面对文本,首先粗略阅读文本,然后翻阅教学参考书,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接受既定的教材,将教参上的解读搬运到课堂上,有人形象称为“搬运工”或教参的形象代言人,或者从网上下载教案。显然,这样的解读只是一种重现和模仿,没有粘附自我的灵魂,这样的课能有效和高效吗?

如执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析时,总引导学生理解为: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冷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这些复杂、含蓄的思想内容,老师如果不借助于教参可能也无法理解,何况只有十四五岁的学生呢?他们能听懂吗?其实,学生能说出作者赏景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即可。那些深层次的内容随着阅历的丰富会逐步理解的。有时候,无从体验的,无法理解其厚重的情感的,则在必要的解说之后,留下空白,以待

来日。顿悟往往在多少年之后的不经意之时。正如苏轼写文“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对《孔乙已》主旨解读总定位:深刻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恶。其实,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由于不能从科举梯子爬上仕途,又不会营生,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替人抄书“换一碗饭吃” 以致穷到将要讨饭,是一个“苦人”形象。而周围人没有一个人给予同情,孔乙己只有走向了死亡。小说就这样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冷酷的现实。其实,鲁迅自己曾说,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老师完全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构建我们温暖的和谐社会。

名师: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把文本研读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陌生阅读。以一个陌生者的身份进入文本,寻找新的发现。第二步,立体化阅读。主要读出意义层面(显性内容和隐性意思)、形式层面(文本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语言层面(语言的表现力、遣词造句的魅力等)。第三步,问题阅读。发现文本的疑点、关键点、切入点。余映潮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如鲁迅的《雪》,阅读前三段,我发现了„„,要求写20个句子。试想一下,你有20个文本感受,还怕上课没有个性吗,没有精彩吗?从《小石潭记》中读出了“小”“石”“潭”“水”“鱼”等,从《济南的冬天》读出了一个“小”(小山、小城、小雪)。从《荷叶 母亲》最后一段读出了比喻之美、句式之美、抒情之美、点题之美、升华之美、虚实之美。钱梦龙老师说:“我总是把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反复复的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教学中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还不时带点激情。”

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独立研读文本,就是要求教师“入”得教材,解得其中内涵和意蕴,才能用好教材;文本研读是发现文本内容的密码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对文本的“出和入”的功底,于是我们的课堂就会出现下列种种情形:注重结论而没有过程的指点,不敢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角色和文本角色难以匹配,对文本的把握偏离学生实际,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教学程序„„名师的做法不正在引领我们吗?

二、课堂指向:回归工具性

钱理群指出:这些年,语文教学忽略必要的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训练,语言材料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还有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语文教育门外谈》P173)这里,钱老师把工具性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课堂上,师生应更多地从"工具"价值的角度、从"语"和"文"的角度、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角度,来研究文章,研究语言,研究理解和表达,以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课堂中有如此"立意",有了这一扎实的过程,"人文性"便在其中潜滋暗长了。对此,老师和名师在课堂中如何呈现呢?

一线老师:不到20分钟匆忙讲完课文,然后教师链接拓展,或音乐或图片或视频或超文本,让学生谈感受,谈发现等,而文本则被冷落一边,这种泛文本化的课堂不是少数。或者矮化工具性,凸显“人文性”,重义轻文,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一位老师执教《致女儿的信》时,以“爱情”为主线,先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爱情”的内容,接着链接影片《泰坦尼克号》片段,让学生畅谈爱情的感受,最后老师和学生各自介绍有关爱情的动人故事。也许学生对爱情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可是对文本的语言感悟、品味并没有上了一个台阶。文本主旨由于没有和语言粘附在一起,只能悬浮在学生的心灵上。钱梦龙老师把这种情况形象称之为“凌空蹈虚综合症”即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弃训练,天马行空,来去无踪。

名师:余映潮老师执教《荷叶 母亲》时,采用板块式教学。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分为学习活动(一)“术语点评”法感悟文本,训练学生文意把握,结构分析,写作方法理解等多方面能力。学习活动(二)“课文集美”法,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加在第九节内容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训练学生语言集锦和写作能力。学习活动(三)实践一下“妙点揣摩”法,品一品最后一节的妙处。以训练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学生的回答丰富而精彩。列举部分如下:生1、运用三种修辞,表现作者思想。生2、运用比喻、反问,写出母爱的伟大。生3、写出母爱的无私、伟大、圣洁。生4、作者赞美母爱。生5、写出母亲关爱的情景,

抒发感激之情,篇末点题。生6、用了第二人称,更好地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生7、在结构上,呼应开头,篇末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生8、作者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余老师的课没有课件,没有拓展,但是不是更像语文课。

顾黄初教授指出:教语文到底教什么?有人说教做人,有人说教文学,有人说教文化,有人说教学生思维,有人说教文章,弄得很多语文教师不知语文该怎么教,该做些什么?在我是卑之无甚高论,教语文就是教祖国的语言和文字,任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通过它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严华银老师指出,语文课应该尽洗铅华,尽削冗繁,让学生始终亲近文本,在对语言的"亲和"体贴中获得母语的滋养,从而学会语言,学会理解和表达。减少一切有碍"亲近"的骚扰,哪怕是再多现代、华丽、刺激的手段和方法;关键是品味语言,揣摩和感悟语言背后的东西,琢磨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

三、教学创意:参照两依据

一堂好课,不一定是非常的艺术课,但一定是一节真实的课,即有效或高效的课。王荣生教授认为,文本解读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体式,二是依据学情。那么,课堂的教学创意也应该参照这两个依据。青年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意识层面爱追求奇态课,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经,却不愿在文本上解读上细琢磨,深钻研;不顾学情而强拉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行。而名师的课也讲究创意,那是基于文本和学情的创意课,却以常态课的形式出现的。

青年教师:当前,有些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地余地,没有咀嚼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学生感到“虚肿”,教师感到漂浮。一位老师在执教《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分为5个大环节和19个小环节,七处出示课件,五处朗读,学生不停看课件,不停地朗读,急忙忙地回答问题。学生只有行色匆匆,没有或少有驻足赏景,基本没有“静思默想”。我们不能否定他的教学环节不好,也不能说教学手段不当,更不能说它的教

学内容不对,错在没有参照两依据。又如《老王》整节课围绕一副对联

名师:朱震国老师执教的《白色方糖》以“问、写”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学生熟悉课文后,先是“问”,朱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甲乙两组,互相提出三个问题并互答,接着师生互问两个问题并互答,这样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对文本由浅入深的对话;一“写”就是朱老师先删除了文本的结尾,让学生补写一个结尾。细析这一课,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探究了文本的字词句篇理解和品读,真可谓丰盈而充实。北京的李卫东老师执教鲁迅的《风筝》一文。李老师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自由地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充分考虑之后,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李老师概括整理列出三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感悟。显然上面两节课都是基于学情的课,课堂效果毋庸置疑是高效之课。

教学创意应该以学生这个主体为核心去构思,让学生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状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老师在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守株待兔,待"疑"而起;不是自己"解惑",而是"指点迷津",而是和学生一起,寻求"解惑"的思路、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是"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寻觅解惑的路径,这是"指导"学习。这就是老师课堂教学几乎全部的功能。

四、学生意识:全体性发展。

教育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问题,第八次课程改革致力于课堂的变革,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人民教育》2010.17)。作为主体性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是很难实现真正意识上的“全体性发展”。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师也要对自己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接纳所有学生,不排除任何一个学生。这个理念大家都懂,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又会顾此失彼,后进生的漠视会在很多细节中表现出来。如在师生互动中优秀生的抢答,在分组与讨论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流失”等等。关注全体性发展,名师们又是怎么引领我们呢?钱梦龙老师执教《睡美人》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四
《从《异秉》说起 郜元宝》

从《异秉》说开去

作者:郜元宝 来源:名作欣赏 日期:2009-11-18 11:02:04 阅读: 180次 我要评论(0) 【推荐理由】

着名作家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初复出之后修改四十年代旧作而写成的短篇小说《异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有趣的象征。这部作品,为重新出发的中国当代文学接续了现代文学发展到四十年代所积累的精神能量与艺术传统,奠定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相对于依附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思潮而言更加谦卑、稳靠并且恒久的不可忽视的民间大地的视野和升斗小民的情怀,也一其沉静老到精致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揣摩玩味,建立了当代汉语短篇小说乃至整个汉语叙事文学的一个暂时还难以超越的标高。

汪曾祺(1920-1997)是江苏高邮人,青年时代就读于着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得到沈从文指点,开始文学创作。但就在他的文学生涯一片光明的时候,突然遭遇中断。上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整整三十年,除了60年代初写过一点作品,他的创作基本上中断了。汪曾祺在“文革”中曾被“控制使用”,参与《沙家浜》等样板戏编剧。代人捉刀,虽然日后为他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声望,毕竟不是从心所愿,也说明不了他才华的本质。汪曾祺文学真正的再出发,是八十年代初重新执笔,以六十多岁高龄从1980年到1983年连续发表《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故里三陈》等名篇,一举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真正的“大器晚成”。

相对于当代文坛普遍的“高产”,汪曾祺的创作量很低。1993年在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文集》做序时,他说自己“把作品大体归拢了一下,第一个感觉是:才这么一点!”这话包含着空抛岁月、浪掷生命的遗憾,造化弄人的无奈,但多少也显示了另一种自傲和满足——就凭“这么一点”,他已经永不能被抹煞了。

沈从文曾经责怪他的读者,“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汪曾祺应该是这些读者中的一个例外,《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这样概括乃师小说:“他的小说就混合这美丽与悲凉”——这大概也算是汪曾祺的夫子自道。

汪曾祺擅长短篇小说,语言洗练,平淡,强调内敛的深厚,表面上似乎不够丰腴闳肆,但实是他的好处所在,中国文学特有的浮胀豪迈,与他无关。他特别倾心于喧嚣的时代主题之外古老乡镇普通人辛劳而认真的日常生活的平静的况味,发掘岁月所积的风物人情的恒久魔力,既贪恋于浓酽厚重的生活趣味和人性的骄傲,又感叹无法逃避的生命的悲凉。 《异秉》就是极好的一例。

《异秉》是汪曾祺1980年贡献于文坛的一篇力作,也是对1948年旧稿的改写,凝聚了三十多年创作空白期所积蓄的生命体验,充分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追求:他对中国民间普通人坚韧活泼的生命力和生活情味的崇高敬意,对小人物某些无伤大雅的缺点的善意揶揄,绝对避免新文艺腔的一丝不苟的白描,看似略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以及语言的精到、

分寸、传神。这以后的《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故里三陈》顺流而下,将《异秉》的境界加以扩充、深化,故《异秉》也是复出后的汪曾祺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 《异秉》“重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正是“新时期文学”百花争艳的季节,也是文学和政治意识形态紧密配合的蜜月期。许多重操旧业的中老年作家都主动以自己的创作配合时代主题,比如政治反思、思想解放、人性复归等,有的甚至直接介入当下的政治改革(如农村正在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所有这一切在《异秉》中都看不到。诡异的汪曾祺有意将小说的时代背景隐藏起来,任何可能泄露曹雪芹所谓“朝代年纪”的细节都被他细心地省略掉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有意的安排?这只能归结到汪曾祺这个似乎不讲政治的作家在整整三十年的沉默之后对政治的某种程度的看透与规避。没有这种看透与规避就没有汪曾祺,也没有《异秉》这样的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真正在整体上摆脱政治的捆绑而回归文学自身的航道要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汪曾祺上世纪80年代初重返文坛的时候就已经这么做了。他的丝毫不事张扬的先知先觉和大彻大悟,不能不令人钦佩。

汪曾祺之后,当代江苏作家群,从苏童、叶兆言、顾前到朱文、韩东、吴晨骏、刘立杆以及移居外地的张生、海力洪、魏微等,个性迥异,又一脉相承:都善于发现人的小卑微、小聪明、小志气、小情趣、小龌龊;直率地写出,满有宽容和怜悯。《异秉》多少卑微,然而实在,亲切!你岂敢自以为是地凌驾于汪曾祺笔下那些小人物之上?同样,朱文《我爱美元》《把穷人统统打昏》,韩东《在码头》《美元胜过人民币》和近作《扎根》《我和你》《小城英雄英特迈往》,一律粗,野,俗,穷酸,狭邪,也都令你不可小视。中国文坛向来喜欢虚张声势、掼派头、装门面的货色,其实跟汪曾祺所开创的江苏作家的这个自甘卑微的传统相比,才真是不值一提的。我认为应该对这一群江苏作家脱帽致敬。像他们这样不断地掘下去,多少还能掘出中国生活与中国心灵的某些真实来。相反,如果一味涂抹,粉饰,虚飘,真不知末路会怎样。

《异秉》依次写“王二”家如何与别家不同,王二的卤货摊子的陈设及其生意发展的过程,“源昌烟店”如何逐渐萧条,“保全堂”及其“管事”、“刀上”、“同事”、“相公”之间的森严等级,王二“发达”之后如何舍得听说书和过年赌博——这种平行叙述并没有明显的中心线索(王二似乎是中心似乎又不是),但我们读时并不觉得琐碎,反而觉得好像一直有个看不见的中心在约束着。最后,似乎在无意之中随便牵出一个闲人“张汉”,分头叙述的各色人等都聚集在他面前听他讲有关“异秉”的事,这在结构上就算圆满了,而先前那个若隐若现的中心线索也终于露出水面,分散的叙述在更加深邃的心理层面聚拢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原来,那些平常看似懒散而无所用心的人们,或者虽然认真地生活但并无高远关怀的人们,内心深处却都有一种对自己无法理解的命运的顺从和敬畏。因为根本无法理解,那所顺从所敬畏的命运又采取了卑之无甚高论的滑稽形态,直至被他们重新降低为可以在茅房里暗暗操作的发迹的诀窍!

对于生命的这种掺和着颓败的认真,混合着滑稽的庄严,调和了美丽的悲凉,汪曾祺并无一点轻视与嘲弄。相反,他的一丝不苟的笔墨,本身就显示出对这一群小人物的理解、同情甚至敬畏和礼赞。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针对诗词而发,《异秉》

是小说,风景描写几乎没有(陈相公上房收药一节或许是个例外),但作者以细致精到的“白描”沛然展现了中国底层普通人诸般的生活细节,从这种“白描”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全力以赴的热情。这样的白描不也就是“情语”吗?

写有滋有味认真经营一家人生活的王二的汪曾祺不是和王二一样认真,一样有滋有味吗?汪曾祺热爱生命,并不因为这生命符合某个抽象的理想图式,而是因为这是藏垢纳污、瑕瑜互见、不可分拆的生命本身。

小说一开始,写王二家“房子很旧了,碎砖墙,草顶泥地,倒是不仄逼,也很干净,夏天很凉快”,这文字平淡无奇,但自有深意。前五句都与季节无关,是对房子的纯客观的观察,第六句突然转到“夏天很凉快”,就写到季节天气了,却又好像随口想起加以补充,而且并不涉及一年里其他三个季节。这样突然想到,随手拈来,更显得自然亲切,如絮家常,符合日常说话的规律,也很可以见出汪曾祺所特有的文字精神。

他这样写“保全堂”地位低下经常挨打的“张相公”:“有时,坐在被窝里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多年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一张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想不一会,困了,把脑袋放倒,立刻就响起了很大的鼾声”,这似乎有点像鲁迅写土谷寺里的阿Q,但“他家房门背后的一张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绝对是汪曾祺的创造。

这样的细节不仅是短篇小说的精彩所在,也是文学本身所要求的基本元素。一个作家如果提供不了这样不可重复的独特而深刻的细节,就无法抓紧生活的神经末梢来描写生活,就始终游离在生活和艺术的边缘——不管他名气有多响亮。

另一个地方,说张汉“总要到快九点钟才出现(白天不知道他干什么)”。为何要补充括号里的内容?只是追求有趣的噱头吗?在短篇小说中,出现《异秉》这样众多的人物,每个人物都以寥寥数笔写出其精神的或一侧面,但他们更多的生活内容,因为与小说构思无关,因为实在无法纳入短篇的逼仄世界,就只好放在黑暗里。如何选取人物生活的合适内容进入小说,哪些放在明处,哪些放在暗处,哪些只是冰山的一角,不能不写又不能多写,不能不解释又不能完全点透不留余地——所有这一切,才是最考验作者手段的地方。汪曾祺的艺术,正是在这些细节上见出。

但是,说张汉“长得活脱像一个伏尔泰”,又有什么意思呢?中国读者有几人见过伏尔泰?但汪曾祺敢这么突兀地写出,凭着灵感的一闪,和盘托出,不加解释,似乎触着了,又不全然呈现,“引而不发,跃如也”。

《异秉》作为1948年一篇旧作的“改写”,很有象征意味。一方面,通过旧作的改写,汪曾祺晚年的文学生涯有效地突破了他身体所在的“新时期文学”的体制,而与现代文学的超然的精神接通;另一方面,毕竟是“改写”,所以又可以从他在现代文学末期已经达到的境界再次出发,凭着多年积累,在“改写”中更上层楼。

这也落实在文字细节上。我们虽然不能看到1948年的《异秉》原稿,却可以通过将改写之后的《异秉》与1947年完成的题材类似的短篇《鸡鸭名家》略做比较,来推测他的“改写”主要在哪些方面特别用力。

《鸡鸭名家》写“我”看到阔别十年的父亲和两个路过的老人打招呼(大概是作者抗战胜利后返回故里的真实写照罢),很自然地在父亲的帮助下搜寻童年的记忆,想起两个“鸡鸭名家”——乡下两个“炕鸡”、“养鸭”的高手——他们的波澜不惊的人生,出神入化的技艺。用的完全是“倒叙法”,而以“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这样的句式一段一段串联起来,结构章法上具有明显的因为学习外国现代文学未能神而明之地化用所造成的新文艺腔。这种新文艺腔虽然在结构上勉强统一了作品,却并没有给作品带来意义上的完整性。改写之后的《异秉》克服了这一点,不仅洗净了新文艺腔在结构上的勉强,更把散乱的生活现象统一在卑微的小人物同样卑微的深藏不露的中国式的模糊信仰层面——统一于汪曾祺小说的弥漫性的精神背景。

相比起来,文字细节的变化尤其重要。《鸡鸭名家》写小鸡小鸭的可爱,“看它们在竹笼里挨挨挤挤,窜窜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这句完全是中西古今杂交,“挨挨挤挤,窜窜跳跳”是方言,是本土化文学,“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则是外来的新文艺腔。另外写种地和养鸭的分别,说“种地不是一个人,撒种、车水、蓐草、打场,有歌声,有锣鼓,呼吸着人的气息。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这不仅是沈从文作品中常见的杂糅,也是80年代以后文学作品中不仅常见而且变本加厉的杂糅。《异秉》的原稿应该也是这样罢,但我们看改写过之后的《异秉》,类似《鸡鸭名家》的这种文字上的杂糅已经不见了,而《鸡鸭名家》纯粹建立在中国语言文字和民间口语基础之上的伸缩自如自然贴近的语言,则得到发扬光大,一统天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问题渐渐为中国文学界所重视。始作俑者就是汪曾祺。1987年他在哈佛和耶鲁发表两次演讲,皆以“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为题,此后又连续写了多篇谈语言的文章。《汪曾祺文集》“文论卷”许多文章都和语言有关,语言问题始终是他理解文学的基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主要着力点所在。

“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这是汪氏讨论文学语言的基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这就是说,语言并非附属于文学的工具,相反乃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根据;语言直接制约着文学,作家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作,直接就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才性。

汪氏所谈的“语言”当然是汉语,不过他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并不等于西方现代语言学那个以语音为中心而排斥文字的语言概念,而是从声音与文字、“声音语”和“文字语”、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关系着眼,具体考察“中国文学的语言”。他的结论毋宁说是“字本位”的,即强调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始终受中国文字的制约:“写小说用的语言,文学的语言,不是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言。是视觉的语言,不是听觉的语言。有的作家的语言离开口语较远,比如鲁迅;有的作家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比如老舍。即使是老舍,可以说他的语言接近口语,甚至是口语化,但不能说他用口语写作,他用的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这话看似平凡,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五四”以来认定文学语言的唯一基础只能是口语的顽固信念,重新提出书面语的地位和性质问题,而这必然要超出文学的范围,触到语言的本质:语言可能并不就等于说话发声,文字也可能并不只是记录语音的工具,即并不仅仅是无关乎

语言核心的游离性存在。

正因为汪曾祺敢于批评“五四”,敢于对抗“五四”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和语言观,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文学和语言问题(他曾多次提到闻一多对他的启发),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小说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人听的”,“中国字不是拼音文字。中国的有文化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我不太赞成电台朗诵诗和小说,尤其是配了乐。我觉得这常常限制了甚至损伤了原作的意境。听这种朗诵总觉得是隔着袜子挠痒痒,很不过瘾,不若直接看书痛快。”

上世纪80年代重提“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氏虽是始作俑者,但其所见之深,远远为现在一些谈论语言者所不及。汪氏有关语言的卓见,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德理达所谓“语音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主要从文字书写而不是从发声说话的方向来追问语言的本质及其对文学的制约。他甚至已经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思考从“音本位”重新拉回到“字本位”。他想阐明的主要一点是:撇开汉字而致思汉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

在文化交往中,尽管民族语言首当其冲,却往往最不受重视,因为语言的问题在本国已然扯不清楚,向外国人以及含辛茹苦在外国语言文化中讨生活的海外华人讲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字,就更容易变成对牛弹琴。在萨伊德所说的“东方学”的构造过程中,西方确实涌现出不少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专家,但这只限于“古代汉语”,而且其成绩也实在不容高估。相比之下,研究现代中国的新一代汉学家们就很轻视现代中国的语言问题;他们以为可以穿过现代中国语言透明的墙壁直接把握现代中国。这是他们从事现代中国研究的前提性假设,如果取消这个假设,愿意整个置于汉语现代性转变的实际过程,他们的现代中国研究就应该是另外一副样子了。但这种情况不太会发生,因为忽略现代汉语而研究现代中国,不仅是西方汉学的方法论前提,也是西方汉学的本质。汉语包括汉字必须被忽略,否则就不可能有现代西方的汉学研究,就不可能有效地抹杀隐藏在变动不居的“现代汉语”内里的中国心灵与中国生活的丰富的差异性。

现代西方汉学的这种思想逻辑也得到了来自中国现代文化特别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强有力呼应: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本身就是忽略汉字之特点进而忽略汉语之特点的一个历史性过程。一个显着的事实就是:“小学”曾经是古代中国学术的基础,而“现代汉语”的研究或广义的现代中国语言学,在整个现代中国人文科学中,却仅仅满足于扮演一个甚至与文学都没有什么关系的专门学科。

汪曾祺在哈佛和耶鲁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用西方人想听而许多中国作家也爱讲的现成的题目,偏偏选择西方人不想听、听不懂而许多中国作家不爱讲也讲不好的中国语言问题,不讲则已,一讲就从近代以来备受挤压的汉语言讲到更加被挤压的汉文字,讲出了不仅中国作家和学者讲不出恐怕西方汉学家也想象不到的许多真知灼见。汪氏此举盖有深意存焉:这位秉承了现代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温和而倔强的老人,满怀善意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国文学最根本也最易被忽略的问题——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久忽略现代中国的语言问题的西方汉学界与中国文学界发出委婉的也是最强烈的抗议。

所以今天重读汪曾祺的作品,也应该要好好品味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所锻炼成功的汉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五
《中华成语大全》

哀兵必胜:由于被压迫、受欺辱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大胜仗。又可解释为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必胜。 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哀感顽艳:原来形容歌声悲恻动人,使愚笨和慧美的人都为所感动。后来转用以评述某些抒情的文艺作品,意义也转为哀怨、感伤、古拙、绮丽同时具备。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毁骨立:因亲丧悲哀,瘦的只有一把骨头。形容守孝期间能够尽礼。 哀梨蒸食:比喻人因无知而干蠢事。(哀梨,传说中汉朝秣陵人哀仲家的梨,实大味美,极为鲜嫩,时人称为“哀家梨”)

哀丝豪竹: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挨肩擦背:形容人群拥挤。也形容坐得很近。 挨门逐户:挨家挨户,一家不漏。

唉声叹气:因失望或心情不愉快而发出感叹声。 捱风缉缝:比喻到处钻营。也作“挨风缉缝”。 捱三顶四: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騃女痴男:见“痴儿騃女”。

矮人观(看)场:比喻所见不广,随声附和。也作“矮子看戏”。 爱不释手:喜爱到不肯放手的地步。

爱财如命:吝惜钱财就象吝惜自已的生命一样。形容贪婪、刻薄。

爱毛反裘:爱惜皮袄上的毛,把它反过来穿。比喻不重根本,无益于事。也作“反裘负薪”。 爱莫能助:愿意是因为隐而不见,所以谁也不能帮助。后表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 爱人以德:为了表示对他的爱护,就要使他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爱憎分明:形容爱什么恨什么,界限非常清楚。 碍手碍脚:妨碍别人做事。 安邦定国:使国家安定太平。

安不忘危:在太平或平安的时候,不忘记灾难或危险有到来的可能性。 安步当车:古表示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于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常处顺::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处在顺利的环境。也作“安时处顺”。

安分守己:原指安于命定的本分或安于现状。现在一般指规矩老实,守本分。 安富尊荣:身安,国富,位尊,名荣。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安家立业:指长期地在一个地方劳动、生活。

安家落户:安置下家庭,长期住下去。有时比喻其他生物被引至某地后健壮地生长,旺盛地繁殖。

安居乐业: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已的职业。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安乐世界: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见“极乐世界”。

安乐窝:北宋时的邵雍隐居在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中,把他的居处称为安乐窝。后来也泛指舒适安静的住处。

安民告示:原指旧官厅在新官上任时或社会发生动乱后,发布的安定民心的布告。现有时比喻在开会或做某事前把内容通知大家,让大家有所准备。

安贫乐道: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安如磐石:象磐石那样安然不动。

安如泰山:形容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安时处顺:见“安常处顺”。

安土重迁:形容留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安营扎寨:指军队驻扎下来。现有时比喻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安于现状:习惯于目前的状况,不求上进。

安之若素:对困窘的遭遇毫不介意,心情平常得像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于错误的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鞍前马后:比喻随侍左右,拱其驱使。

按兵不动:原指作战时掌握一部分力量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按部就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现有时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闯劲。 按图索骥:比喻办事拘守教条,不知变通。也作“按图索骏”。 暗渡陈仓: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箭难防:见“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暗箭伤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

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眉目传情。后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搭。(秋波:旧时形容女人的眼睛象秋天的水波一样清澈明亮)

暗无天日:一片黑暗,看不见天和太阳。形容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极端黑暗。 暗香疏影:后用来作为“梅花”的代称。

暗中摸索:原指在黑暗里寻求。后也指背着人独自探求。 黯然失色:现多用于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黯然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或愁苦。

昂首阔步:昂着头,迈着大步前进。有时形容态度高傲。 昂首望天:比喻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脱离社会实践。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用于形容由于天灾人祸人民群众受饿的惨状。

八百孤寒:表示众多寒士。

八拜之交:旧时称结拜的兄弟、姊妹为八拜之交。 八斗之才:比喻人富有才华。

八方呼应: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互相配合。

八面见光:形容非常圆滑、世故,各方面的人都应付得很周到。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轩敞。后多用以形容为人处事手腕圆滑,面面俱到。 八面威风:形容威风十足的样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拿出本领。 八字打开:比喻毫不隐藏,开门见山。 巴巴结结:凑合,勉强维持。 巴三揽四: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巴蛇吞象:比喻贪得无厌。 拔本塞源:比喻毁坏根本。

拔刀相助:形容见义勇为,帮助被欺负的弱者。 拔丁抽楔:比喻解决困难。

拔来报往:形容不止一次地来往。

拔茅连茹:比喻封建文人互相引荐,选拨或提升一个人就可以引进许多人。 拔苗助长:见“揠苗助长”。

拔山扛鼎:形容力气大。

拔十得五:比喻放宽尺度,多推荐些人,以供选择。 拔树寻根:比喻追究到底。

拔犀擢象:比喻提拔特殊的人材。

拔新领异:行人那个创立新意,提出独特见解。 拔宅飞升:比喻一人高升,全家得势。 拔旗易帜:比喻取而代之。

跋前疐(踬)后:比喻进退两难。 跋山涉水:形容走长路的辛苦。 把臂入林:表示与人一同归隐。 霸道横行:见“横行霸道”。

白璧(玉)微瑕: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有些小缺点,含有对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白璧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也作“白玉无瑕”。 白圭可磨:后用以告诫人说话慎重,谨防意外。 白黑分明:见“黑白分明”。

白虹贯日: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行为就会引起这种天象变化。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想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白龙鱼服:旧时比喻贵人微服出行而遇险。后来比喻自已降低身份,因而受辱。 白马素车:丧事用的车马。也作“素车白马”。 白面书生:旧指年轻识浅、阅历不多的读书人。

白日见鬼:比喻官府里清闲、冷落。也比喻绝不可能出现的事。

白日升天:原为道教的话,意思是白昼升上天空成为神仙。后也比喻骤然升官。 白日衣绣:比喻有了功名富贵,向故乡的人夸耀。 白日做梦:比喻幻想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白山黑水:旧时泛指东北地区。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靠艰苦奋斗创立起新事业。也作“白手成家”。 白首同归:原来形容友谊坚贞,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白头如新 白头偕老 白衣苍狗 白衣卿相 白云苍狗 白云亲舍 白纸黑字百不得一 百不一见 百步穿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川归海 百读不厌百堵偕作 百端待举 百锻千炼 百发百中 百废俱兴 百感交集 百举百捷百孔千疮 百口莫辩 百里挑一 百炼成钢 百了千当 百媚千娇 百年不遇百年难遇 百年大计 百年好合 百年树人 百年偕老 百年之后 百岁之后百舍重茧 百身何赎 百事大吉 百思不解 百闻不如一见 百无禁忌百无聊赖 百无一失 百无一是 百依百顺 百战百胜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百纵千随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败军之将 败鳞残甲 败柳残花 拜恩私室稗官野史 班荆道故 班门弄斧 班香宋艳 斑驳陆离 搬唇递舌 摆弄是非阪上走丸 版版六十四 半壁河山 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 半间不界 半截入土半斤八两 半路出家 半面之交 半瓶醋 半青半黄 半身不遂 半生半熟半天朱霞 半途而废 半推半就 半信半疑 半夜三更 伴食宰相 伴食中书帮闲钻懒 旁午构扇 棒打鸳鸯 傍花随柳 傍人篱壁 傍人门户 包办代替包藏祸心 包罗万象 饱经风霜 饱经世故 饱食暖衣 饱食终日 饱以老拳宝钗分股 宝窗自选 宝刀未老 宝货难售 宝马香车 宝山空回 宝珠市饼保残守缺 报本反始 报仇雪耻 报仇雪恨 抱残守缺 抱关击柝 抱恨终天

抱虎枕蛟 抱火厝薪 抱头鼠窜 抱薪救火 豹死留皮 暴风骤雨 暴虎冯河暴戾恣睢 暴露无遗 暴殄天物 暴跳如雷 杯弓蛇影 杯盘狼藉 杯水车薪卑鄙龌龊 卑躬屈膝 卑礼厚币 卑论侪俗 卑以自牧 卑之无甚高论 悲愤填膺 悲歌慷慨 悲欢离合 悲天悯人 悲喜交加 北鄙之音 北鄙之乐北道主人 北门锁钥 北叟失马 北辕适楚 背城借一 背道而驰 背井离乡背山起楼 背水一战 背信弃义 倍道兼行 悖入悖出 奔走相告 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本末倒置 本山取土 本性难移 笨口拙舌 笨鸟先飞 笨手笨脚逼上梁山 鼻头出火 鼻息如雷 匕鬯不惊 比比皆是 比而不周 比肩并起比肩继踵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屋可封 比物此志 比物连类 笔底生花彼一时,此一时 俾昼作夜 鄙吝复萌 闭关锁国 闭关自守 敝鼓丧豚 敝帷不弃 碧海青天 弊车羸马 避世绝俗 避重就轻 抃风舞润 便宜行事 表里山河 别出机杼 别具一格 别具只眼 别有用心 宾至如归 冰魂雪魄 冰肌玉骨 冰炭不相容 冰消瓦解 兵多将广 兵贵神速 兵强马壮 兵戎相见 炳炳麟麟 并驾齐驱 拨云见天 拨云见日 伯道无儿 伯道之忧 博而不精 博古通今 博闻强志 博闻强记 薄物细故 跛鳖千里 补苴罅漏 补偏救弊 不拔之志 不白之冤 不成三瓦 不成体统 不此之图 不存不济 不道之道 不得其死 不二法门 不乏其人 不丰不杀 不伏烧埋 不敢旁骛 不尴不尬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急之务 不计其数 不解之缘 不今不古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绝如缕 不觉不知 不可多得 不可告人 不可偏废 不可企及 笔力独扛 必不得已 闭门羹 敝帚千金 弊绝风清 髀肉复生 遍地开花 别出心裁 别开生面 彬彬有礼 冰解冻释 冰雪聪明 兵荒马乱 兵无常势 并日而食 波谲云诡 伯歌季舞 博极群书 博学笃志 跛驴之伍 补天浴日 不败之地 不逞之徒 不打不相识不得人心 不动声色 不服水土 不攻自破 不坏金刚 不假思索 不矜不伐 不经之谈 不刊之论 不可救药 不可胜数 笔墨官司 笔扫千军 笔下超生 笔走龙蛇必传之作 必恭必敬 必由之路 闭关却扫闭门思过 闭门造车 闭目塞听 闭月羞花敝帚自珍 婢作夫人 筚路蓝缕 荜门圭窦壁垒森严 避坑落井 避难就易 避实就虚鞭辟入里 鞭长莫及 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遍体鳞伤 辩才无碍 标新立异 表里如一别风淮雨 别鹤孤鸾 别具肺肠 别具匠心别来无恙 别树一帜 别无长物 别有天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壶秋月 冰壶玉尺冰清玉洁 冰清玉润 冰炭不同炉 冰天雪地兵不血刃 兵不厌权 兵不厌诈 兵车之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连祸结 兵临城下秉笔直书 秉烛夜游 炳烛夜游 炳炳烺烺并行不悖 病从口入 病入膏肓 拨乱反正波澜老成 波澜起伏 波澜壮阔 波涛汹涌伯埙仲篪 伯仲叔季 伯仲之间 博大精深博览群书 博施济众 博士买驴 博硕肥腯博学多才 博学审问 博者不知 搏牛之虻播糠眯目 擘肌分理 卜数只偶 卜昼卜夜捕风捉影 捕影系风 哺糟啜醨 不安于室不避汤火 不辨菽麦 不测之渊 不差累黍不吃烟火食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不耻下问不打自招 不待蓍龟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得要领 不登大雅之堂 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 不分轩轾 不分皂白 不分畛域不甘雌伏 不甘后人 不甘寂寞 不甘示弱不共戴天 不苟言笑 不关痛痒 不过尔尔不欢而散 不惑之年 不羁之才 不即不离不稼不穑 不见经传 不见天日 不教而诛不禁不由 不近人情 不进则退 不经事少年不胫而走 不咎既往 不拘小节 不拘一格不堪回首 不堪设想 不堪一击 不亢不卑不可开交 不可理喻 不可名状 不可磨灭不可收拾 不可思议 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向迩 不可言宣 不可言状 不愧屋漏 不郎不秀 不稂不莠 不吝指教 不露圭角 不露声色 不免虎口 不名一钱 不明不白 不能赞一辞 不能自拔 不念旧恶 不期而然 不期而遇 不欺暗室 不屈不挠 不日不月 不容分说 不三不四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可一世

不劳而获 不伦不类 不谋而合 不宁唯是 不洽舆情 不如归去 不衫不履 不可逾越 不可终日 不愧不怍不了了之 不劣方头 不吝金玉不落窠臼 不蔓不枝 不毛之地不能容物 不能越雷池一步 不偏不党 不偏不倚 不平则鸣不情之请 不求甚解 不求闻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时宜不上不下 不甚了了 不声不响不胜枚举 不胜其烦 不识大体 不识好歹 不食之地 不世之材 不腆之敬 不祧之祖 不违农时 不文不武 不相闻问 不祥之兆 不虚此行 不旋踵 不一而足 不夷不惠 不义之财 不亦乐乎 不由自主 不虞之誉 不赞一词 不择手段 不知甘苦 不知好歹 不知去向 不知所措 不忮不求 不治之症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足为凭 不足为奇 步调一致 步履维艰 才疏意广 材疏志大 餐风宿露 餐风饮露 残膏剩馥 残花败柳 惭凫企鹤 惨不忍睹 惨无人道 苍黄翻复 藏龙卧虎 藏器待时 操刀必割 操刀伤锦 草木皆兵 草木知威 草偃风从 草长莺飞 曾几何时 曾经沧海 插科打诨 茶余饭后 拆白道字 豺狼成性 蟾宫折桂 谄上欺下 长歌当哭 长计远虑 长篇大论 长驱直入 长吁短叹 长斋绣佛 常鳞凡介 畅所欲言 超群绝伦 超然物外 车怠马烦 车马骈阗 不胜其任 不识时务 不世之功 不通水火 不闻不问 不肖子孙 不学无术 不遗余力 不易之典 不远千里 不召之臣 不知纪极 不知所以 不栉进士 不訾之损 不足为训 步人后尘 裁锦万里 残杯冷炙 残民以逞 惨不忍闻 沧海横流 藏头伉脑 操奇计赢 草率收兵 侧目而视 差强人意 查无实据 豺狼当道 铲迹销声 长林丰草 长生不老 长枕大被 唱筹量沙 超以象外 车水马龙 不失圭撮 不识抬举 不爽分毫 不同凡响 不无小补 不屑教诲 不言而喻 不以人废言不易之论 不约而同 不折不扣 不知进退 不知所云 不置可否 不自量力 布帛菽粟 才多识寡 采兰赠药 残羹冷炙 残山剩水 惨淡经营 沧海桑田 藏头露尾 操之过急 草薙禽狝 参差不齐 差三错四 察察为明 馋涎欲滴 倡条冶叶 长虑顾后 长生久视 长治久安 超超玄著 超轶绝尘 车在马前 不失毫厘 不失正鹄 不时之需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 不食马肝不爽毫发 不死不活 不速之客不痛不痒 不忘沟壑 不为已甚不舞之鹤 不务正业 不相上下不屑一顾 不省人事 不修边幅不言之化 不言之教 不厌其烦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义富贵不翼而飞 不因人热 不由分说不在话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知不觉 不知薡蕫 不知凡几不知就里 不知利害 不知其数不知所终 不知下落 不值一钱不主故常 不着边际 不訾之躯不足齿数 不足挂齿 不足轻重布鼓雷门 布衣蔬食 步步为营才高八斗 才高意广 才疏学浅采薪之忧 彩凤随鸦 参天两地残编断简 残兵败将 残茶剩饭残渣余孽 蚕绩蟹匡 蚕食鲸吞惨绝人寰 惨绿愁红 惨绿少年沧海一粟 沧海遗珠 藏垢纳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操必胜之券草草了事 草间求活 草菅人命草头木脚 草头天子 草行露宿层出不穷 层见迭出 层峦迭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插翅难飞察见渊鱼 察言观色 姹紫嫣红缠绵悱恻 蝉不知雪 蝉腹龟肠长才大略 长此以往 长风波浪长命百岁 长命富贵 长年累月长绳系日 长亭短亭 长袖善舞肠肥脑满 尝鼎一脔 常备不懈超凡越圣 超凡入圣 超群出众巢毁卵破 巢林一枝 嘲风咏月车载斗量 扯篷拉纤 彻上彻下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篇六
《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

骑牛读汉书

读音: qí niú dú hàn shū

释义: 形容刻苦攻读。

出自: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东观续史

读音: dōng guün xù shǐ

释义: 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出自: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安车蒲轮

读音: ün chý pú lún

释义: 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

出自: 《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

造句: 申公待聘,安车蒲轮。(明·张岱《寿周霞城八十》)

安居乐业

读音: ün jū lâ yâ

释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造句: 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使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只能四处逃亡。

安土重迁

读音: ün tǔ zhîng qiün

释义: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出自: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造句: 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近义词: 恋恋不舍 安居乐业

反义词: 背井离乡 志在四方

按甲休兵

读音: àn jiǎ xiū bÿng

释义: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自: 《汉书·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 牛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造句: 将军可按甲休兵,退一箭之地。(明·李日华《南西厢记·许婚借援》) 按图索骥

读音: àn tú suǒ jì

释义: 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自: 《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造句: 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汸《葬书问对》)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物

近义词: 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反义词: 不落窠臼

傲慢不逊

读音: ào màn bù xùn

释义: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出自: 《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

拔葵去织

读音: bá kuí qù zhÿ

释义: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出自: 《汉书·董仲舒传》:“故公仪子相鲁,之其见家织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

造句: 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纭。(《梁书、徐勉传》)

罢黜百家

读音: bü chù bǎi jiü

释义: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自: 《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造句: „„只认朗诵词和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朱自清《论朗诵诗》)

白黑分明

读音: bái hýi fýn míng

释义: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出自: 《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造句: 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白黑分明。

百家争鸣

读音: bǎi jiü zhýng míng

释义: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出自: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造句: 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送故迎新

读音: sîng gù yíng xÿn

释义: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

出自: 《汉书·王嘉传》:“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造句: 你与我逞精神送故迎新。(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新旧交替

近义词: 送旧迎新

百闻不如一见

读音: bǎi wãn bù rú yÿ jiàn

释义: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自: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造句: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稗官野史

读音: bài guün yþ shǐ

释义: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自: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造句: 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抱头鼠窜

读音: bào tïu shǔ cuàn

释义: 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自: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造句: 夫陆贾天下之辨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

卑之无甚高论

读音: býi zhÿ wú shân güo lùn

释义: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出自: 《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背本趋末

读音: bâi bþn qū mî

释义: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出自: 《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同“舍本求末”

近义词: 本末倒置 舍本求末

背恩忘义

读音: bâi ýn wàng yì

释义: 背:背叛。指背弃恩德,忘却道义。

出自: 《汉书·张敞传》:“背恩忘义,伤化薄俗。”《晋书·刘聪传》:“沈等皆刀锯之余,背恩忘义之类。”

造句: 幸得主人释放,留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报得,岂可为此背恩忘义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忘恩负义 背恩弃义

比类从事

读音: bǐ lâi cïng shì


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相关热词搜索:不卑不亢造句 卑微造句 卑躬屈膝造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卑之无甚高论 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313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