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

2016-02-17 10:20: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一《语文六下、七下、八下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一
《语文六下、七下、八下答案》

语文资源与评价七下参考答案

一 童年的朋友

1.liǔ zōng chàn zǔ 脯 颊 噗噗 惩罚

2.(1)《童年》 苏联 高尔基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 用一根不断的线 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终身的朋友 成为最知心的人 成为我最了解 最珍贵的人

3.(1)语言 (2)肖像

4. B

5. A

6.结果:第一个人生意兴隆,第二个人无人问津;原因:前一牌子的意思是卖的瓜很甜,后一牌子的意思是卖的都是不甜的瓜。(意近即可)

7.从两个方面来描写的,即外貌和语言。作者抓住“头发”和“眼睛”描写她的外形美,抓住她的语言来写她的心灵美,表现了外祖母对后辈的关爱和尊重,表现了外祖母对人性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积极的态度。

8.不能。“还是”表明外祖母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不忘对后辈的关爱和尊重,更能体现外祖母的心地善良。

9.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

10.C

11.“我”所以视外婆为“朋友”,是因为外婆不仅不虐待“我”,关爱“我”,而且还能平等地对待“我”。外婆把“躲在黑暗中睡觉”的“我”叫醒后,是最多地把生活的知识和思想的蜜送给“我”的人,哺育培养了“我”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和反抗精神,使我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所以我视外婆为“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

(二) 12.拐杖

13.“你是你外祖不能离的拐杖吗?”

14.意思是:爷爷说我给了他快乐和安慰。(或:我是爷爷心灵上的安慰)

15.愿它也是你亲切的记忆的拐杖。

16.以景物烘托我的怅惘之情(或:表现我对爷爷的恋恋不舍)

17.这只拐杖是爷爷最喜爱的用具,凝聚着祖孙之间浓浓的爱意。

二 一 面

1. sǒu 窘 颓 zì 挲 kāi

2.不能自已 解释: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造句:略

踌 躇 解释:犹豫不决。造句:略

3.①《鲁迅回忆录》 阿累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4.①比喻 ②拟人 ③比喻

5. ①A ②F D ③ B ④ A ⑤ B

6.不设置统一答案。

7.C

8.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

9.目的是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10.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的人。

11.全 苍翠葱茏(或“生机勃勃”) 描写了草生长的环境,对草起到烘托的作用

12.承上启下的过渡(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13.形态 精神 鼓舞 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14.要点:①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和以他为代表的革命者的景仰和赞颂之情。

②表达了对无私奉献和顽强奋斗精神的赞颂之情。

15.特点是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或“是排比句”)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加强了语气和语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赞颂了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憎恨黑暗的社会制度、憎恨反动派的坚定立场,赞颂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

三 我的老师

1.zhì huá bǔ fá

2.迷迷糊糊 :( 神志或眼睛 ) 模糊不清。 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真。

3.现 魏鸿杰 红杨树 《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4.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

5.示例: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6.②④①③

7.D

8. D

9.“ 默默地”一词写出了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漫长”,看似反常,却更显出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挚爱。

10.不能,因为前文已经着重写了平时在校内对老师的依恋,用“更”比较之下,突出程度更深。而“很”表达一般。

11.①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②作用: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12.她 —— 蔡老师 ——你;作用:由叙事到抒情,显得更加亲切

13.“纯真的心” 指一个学生对关心自己的老师的无限崇敬热爱与依恋之心。 对比突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程度之深。

14.不被理解,委屈、伤心。

15.目的是想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像力,多想出几个答案。

16.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不能突出原有的思想框框。

17.面对学生的回答,星子的老师是不高兴,星子老师是高兴;星子的老师是否定,星子老师是肯定;星子的老师是指责、讽刺,星子老师是鼓励、启发。

18.不设置统一答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1.A (B项中“摩”应读“mï”,不能按方言读“mïu”;C项中“相”应读“xiāng”,表互相,不应读“xiàng”;D项中,“调”应读“tiáo”,表配合均匀。)

2.D(院落的“落”应读“luî”)

3.A (B项中“赋于”的“于”应为“予”,C项中“新频”的“频”应为“颖”,D项中“卓着”的“着”应为“著”。)

4. ①惯、聘、任;②径、尤、成

5.A (“根”确有比喻子孙后代的意思,如“他是刘家的一条根”句中的“根”就比喻后辈儿孙。但是在“我的根在中国”一句中,“根”就不是比喻那个了,考查这句话的前后,这里的“根”应比喻贝聿铭先生的祖祖辈辈及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的本源。)

6.D(“轻妆”,不能与“轻装”相混。“轻妆”与“淡抹”同义,都指化妆浅淡而不浓艳。)

7.范例:

①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像李白的《静夜思》,流传至今还为人们吟诵就是明证。

②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

③不要小看我们这些“初生之犊”,我们搞的一些发明创造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④陈小亮思想进步,工作负责,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又是体育“健将”,他当“三好生”是当之无愧的。

8.C(C“别具匠心”是褒义词,且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构思巧妙,与众不同。它不能跟“别有用心”相混。)

9.⑪惊人的气势⑫高贵的气质

10.先总起一笔,叙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气势恢弘和不同凡俗,以领起下文。接下来第2、3句运用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承前

分写它的“气势”和“气质”。最后以感叹句作结,盛赞了它的活力和情调。从白天写到夜里,由室外写到室内。

11.不能去掉,因为去掉这个形容词,“气质”就失去了明确的界定,下文也因之而失去明确的叙写内容的依据。可以换成“不俗”,但表达效果远不及“高贵”。“高贵”,高雅华贵;“不俗”,不俗气。二者比较,前者程度高,用来反映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确切,后者就有些贬低了它。

12.非议 称赞

13.①破坏了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②玻璃金字塔的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14.比喻和拟物。用“巨大的宝石”比喻玻璃金字塔,盛赞了这座建筑的无与伦比的价值,用“飞”又称赞了它的建成速度之快。

15.第一层开头三句话,写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玻璃金字塔创造了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第二层到人们称赞的话语,写贝聿铭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应征,被遴选到采用的过程,通过对比反映了法国人对这一设计和建筑的认识转变。第三层最后两句话,宕开一笔,概叙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的成功就在于人们由误解到理解直到接受认可。

16.我们以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

17.比喻探索到知识的相对真理(根据“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一句推测。)

18.应具体地写出李政道在理论物理研究和推动实验物理方面取得的一项项成就。

19.细细推究人世沧桑、事物变化应持乐观进取的态度,不要让名声荣誉束缚阻碍自身。(这两句出自杜甫《曲江二首》。其全诗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入。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供师生参阅)

20.C(科学研究虽有专一性,但绝非囿于一隅,更不能成为生活,工作的全部、惟一。事实上李博士现在就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交叉领城──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五 赵 普

1.hã 箧 hōng 龌龊

2.《宋史》 刻苦读书 奏荐人才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阖户启箧取书 ”“ 跪而拾之 ”

3.(1)熟悉 (2)少 (3)大住宅 (4)关上

(5)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6)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

(7)打开 (8)沉着;形容人严肃刚正。 (9)对人嫉妒刻薄。

(10)终于

4.(1)连词,不译 (2)把 (3)将 (4)连词,

然后

5.(1)担任 (2)作为 (3)担任

6.C

7.(1)过了一些日子,(他)把这些旧纸片修补、连结起来,又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2)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得很快。 (3)赵普生性沉着,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过于刻薄,但能把天下事当作是自己的任务一样来看待

8.《论语》 读书明理,处理事情果断快速。

9.细节描写;反映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10.原来赵普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荐此人,一定是可用之才,今天我就准奏。

11.臣子要向皇上推荐贤才,皇上对人才进行考察,量才录用。

12. B C

13.B

14.A

15. ①今天你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

②你以礼仪相待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

16. 晏子尊贤礼上,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直不阿。

第一单元检测

1.A.jí(jiã)B.hě(hài)C.juǎn (quán)D.fú(fâi)

2.(1)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阿累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现 魏鸿杰 红杨树

(4)余玮 美 贝聿铭

(5)《宋史 赵普传》 则平 北宋 政治家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6) 抒情 柯岩 声音延长 强调

(7)历尽艰苦 受尽非人的虐待 我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3. A

4. C

5. D

6. B(病句的类型很多,概括起来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有误和结构混乱四种类型。病句的判断和修改可采用提取句子主干、寻找关联词语、同类型句子比较等方法进行。病句修改中还要注意包含正反意义的判断是否前后照应,否定句、多重否定句及反问句是否造成否定混乱。本题A项语序有误,正确语序应为“请你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C项主语残缺,应把“从”去掉;D项属于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后面的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二
《招教考试1》

云南省2006年特岗教师招聘试题(小学语文科目四)部分试题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30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鞭笞(tà)剔(tī)除庇(bì)护长歌当(dànɡ)哭

B.角(jué)逐眺(tiào)望毗(pí)邻睚眦(zì)必报

C.粗犷(ɡuǎnɡ)歼(qiān)灭悼(dào)念恪(kè)守不渝

D.嫉(jí)妒黜(chù)免拯(zhěn)救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办丹片区B.北半凹世

C.考岌亦再D.齿曷兜卯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新建的城市应按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市政设施。

B.我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铮友,感到十分荣幸。

C.截止到今年十月底,他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D.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能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

B.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C.我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上购物,可以说出很多好处,但是目前难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好处”并没有兑现。

B.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C.“心连心艺术团”的全体演职员近日将与当地文艺团体联袂演出,延安地区军民奔走相告,亟盼亲人的到来。

D.1965年秋天,我瞒着你奶奶和姑姑毅然决然到山西当新农民,一干就是18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教育厅给学校建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

B.对待困难是妥协让步呢?还是迎难而上呢?

C.有人提出一种人生哲学,叫“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D.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验珍惜B.品评体验珍爱

C.品味体味珍惜D.品味体味珍爱

8.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②我们的学习不但有了相应的保障,③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A.①‖条件②|递进③

B.①|条件②‖递进③

C.①‖假设②|并列③

D.①|假设②‖并列③

9.下列句子中,与“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男人置身激流,应成为自己生命的纤夫。

B.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C.人们把那些能侃而不能干的同志叫八旗子弟。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10.某校文学社召开成立大会,拟发出请柬,邀请该校校长出席。下列用语准确而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敬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如能光临,将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

B.您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我社成立大会,我们非常感谢。

C.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敬望如约,不要迟到。

D.您若能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将是我们的光荣,特呈请柬,敬望欣然赏光。

11.下列句子,意思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

B.《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蒙书,也是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蒙学读物。

C.我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比较简明地划分为:识字——阅读——作文。

D.朗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准确流利地读。

12.清代教育家王筠把作文写作分为两个步骤是()

A.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B.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C.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D.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13.下列句子中,解释或说明有错的一句是()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策士的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史书。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列宁曾称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C.被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的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洵、苏辙。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共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14.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

A.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C.刚直不阿,六将正气冲霄汉D.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15.仿照下面句式造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相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面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个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

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节选自纽特《世界的种子》)

16.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17.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18.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有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19.下面是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20.花粉在水面上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试题由中人教育独家提供,任何网站如需转载,均需得到中国教育在线教师招聘频道和中人教育双方的书面许可,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21题4分,每小题1分;22题4分,每小题2分;23题3分;24题4分,共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于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③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卒之为众人卒: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3)不幸而在穷乡之域域:

(4)终于无济于天下济: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完成25~27题(25题4分,26、27题各3分,共10分)

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此诗是杜甫入蜀后所作。

25.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6.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27.“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五、阅读《种种有情》一文,按要求完成28~35题(30分)

种种有情

除夕夜,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总是怔怔地望着那一个个透明饱满的形体。北方人叫它“冒气的元宝”,其实它比冷硬的元宝好多了,饺子本身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张薄茧,包覆着简单而又丰富的美味。

我特别喜欢看的是捏合饺子边皮留下的指纹。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但无论如何,当我坐在桌前,上面摆着亲人捏合的饺子,热雾腾腾中,指纹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饺子简直可以因而神圣起来。

“手泽”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形容书法呢?一切完美的留痕甚至饺皮上指纹不都是美丽的“手泽”吗?亲情如此温馨,我忽然感到了万物的有情。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三
《101000010110文言综合文阅读的复习》

1 1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邓长生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较高的分值权重在高考中占居着非常重要位置。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可抓的规律较多,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因而它是考生在高考总复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其复习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但我们从高考备考实践来看,一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了解选文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段的选材:北京卷倾向于选取叙议结合的文段,而此类文段的选取比较受专家的赞同。文段叙的部分:一般或表现人物克己守法、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为官清廉、为臣忠义、为子孝敬、为学奋进等,多张扬正义;文段议的部分:通常是论政、论道、论学、论史、论为人、论交友等等,多警策世人。

基于此,我们在阅读时,对记叙部分要通过文中所叙的具体的事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出主要写的是什么人,他生活在什么时代,干了什么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对议论部分,要借助文章议论的中心发掘作者的根本见解和观点:需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

二、把握考点(抓两个根本的点——词语与内容,注意一个易被忽视的点——修辞)

⒈考点(详见《考试说明》):实词(一次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合、通假);虚词(18个);句式(4种);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信息的分析与筛选;内容归纳,中心概括;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⒉抓两个根本的点

文言文测试是由“言”“文”两方面构成。这里的“言”是指文言知识(即古汉语知识),其中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是关键;“文”则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其中对内容的理解是关键。

⑴词语

文言实词、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的根本材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是考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而且考查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是在理解实词和虚词意义的基础上读懂原文,再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得出。因此文言文复习,实词虚词的复习特别重要。

文言虚词变化多,掌握起来有难度,但其数量少、规律性强,所以又不是特别难。虚词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比如“其”有代词、副词、连词等词性,代词使用的频率最高,多指第三人称,这种用法无需多讲,但作第一人称的用法应作为讲解重点,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中的“其”应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⑵内容

对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断句,信息的分析与筛选,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等的考查均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对内容的理解要以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为基础和前提,要在阅读中抓住文中的人、事、理。

⒊注意一个易被忽视的点——修辞

这个点虽然没有明确地列在《考试说明》中,但我们对其也不能忽视,因为考题中可能会间接地涉及此点,或是它们对我们解答其它题目很有帮助。

如,2003年全国卷第15题B项,该选项歪曲了文中“表动则景随”的意思,在原文它用以比喻“明君直臣”,而不是说明人的品性随朝代的变迁而自然变化的。

三、熟悉题型

选择题(熟悉题干、选项的设计与编排等)、主观题。

在熟悉题型的过程中揣摩命题者的思路、想法、意图等。

四、立足课本,着眼迁移,构建网络

文言文考查,其选段虽出自课外,但其考查的知识点又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课内。如05年高考北京卷的第6题:A项中的“相”当“辅佐”讲,在《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法。

可供选择的做法:

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重点背诵,以形成强烈的语感。语感增强了,翻译、理解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⒉按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构建知识网络,一定要在课文内找到相应的例子。 ⒊迁移训练:⑴由某一课向其它课迁移;⑵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⒋要重视课本注释和课后练习,它们会给学生很多知识信息,很好地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⒌训练尝试为几篇课文断句、翻译几篇课文。

五、合理设计阅读、答题的过程

⒈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先进行这一步。

我们要做的工作和可选择的方法:

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选段的文体,清楚段落数目,抓住文章重点内容、中心句及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抓主要信息法,抓关键词句法,推敲句间关系(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法等。

要注意,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即可。

⒉善于借助,揣摩文意

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

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大多是只有一个错误选项,而且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实词解释题,文中部分难懂的词语意思可以迎刃而解;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够比较明确的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是借助知识背景,包括语文课上学过的,也包括其它课上(如历史课)学到的知识。

这里要注意我们对某些内容只是借用,不要无限扩大被借用的内容的作用。 ⒊重读文章,准确把握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我们的学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并调动储备,仔细推敲来确认;如果遇到个别难以判断意义的实词,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面向考题、重点分明,不做无用功(当然需要借助的内容除外)。

⒋结合阅读中所理解到的,完成各题的解答。在答题的过程中,有时候有必要看一看题与题之间的关系并借用这种关系。

六、掌握一些技巧、了解一些规律

说明:这里提到的部分内容可能与前面所提到的有相重复的,这主要是想单提出来一引起重视和注意。

⒈解文的技巧

⑴以题解文。借试题解读文章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⑵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借文章中某一部分内容去理解另一部分。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我们以文解文的依据

⑶以注解文。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⑷以理解文。 这里所说的理包括事理和文理,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理和文章创作的一般规律去理解文章内容。

⒉实词释义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⑴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解释正确的,反之则为解释错误的。

⑵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用义高度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⑶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⒊虚词用法类题目答题技巧

⑴利用每组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来衡量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具体做法是代入(如果考题中没有选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要回忆我们整理出来的知识系统,比照衡量)。

⑵看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前后内容。

⑶借助语法知识去分析。

⒋句式类题目答题技巧

⑴充分考虑文章内容因素的作用,尤其要关注原文中该句前后的句子。 ⑵借助标志词。

⒌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

⑴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⑵要注意审题,例:如果题目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⒍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

⑴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与世人的见解、与读者的见解之间的区分。

⑵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谨防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⑶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⑷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⑸注意: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

⒎选择题的其它答题技巧

⑴看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异同,使用选项比较法。

⑵了解一些错误选项的拟制方法:①脱离题干(直接表现„„/作者看法);③故意曲解;④必要内容脱漏;⑤用已知的干扰未知的;⑥断章取义。

⒏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之分,需在理解领会原文的基础上,针对所要求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力求做到“信、达、雅”,既保证“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又要符合文意及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具体方法之一:十字法,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加(加字)、释(解释)、转(转述)、改(改写)、扩(扩充)。

翻译具体方法之二:加字法;替换法;拆分法;补充法;转述法;保留法;删略法;调序法;变通法;点义法;凝缩法;扩充法;浓缩法。

注意:①要以对词语的解释为前提,以对语境的把握为基础,以对方法的运用为重点。②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摘选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③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不要忽略虚词的存在,它往往会对学生组织语言顺序的能力产生误导,引起学生忽略对句中部分实词的翻译。④要注意句式与复句等。

⒐断句的技巧

⑴要通读整个文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这是个前提,否则是没办法进行断句的。

⑵借助语法知识来断句,比如名词经常做主语或者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

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在阅读过程中,看见名词、代词在这句话里做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再比如,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

⑶借助词语(主要是虚词)。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因为它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这时候,大家可以从几个小的方法来考虑:如果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当然就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若夫”;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例如“也”、“矣”、“尔”;再比如关联词,如果关联词关联前后的关系相当紧密,那是可能把它断开的,如果作用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再一个要注意的,碰到了“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这时候可以断开。

⑷借助句式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⑸注意:词类活用与省略问题。

七、切忌蹈入误区

⒈复习工作的误区

⑴重资料轻教材。⑵重做题轻阅读。⑶重理解轻表达。⑷重方法轻过程。⑸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运用)。⑹重数量轻实效。⑺重教轻学。

⒉解读过程的误区

⑴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

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完原文再做题。

⑵克服急躁情绪

第一遍没读懂或看到一两个难点就心急火燎,结果影响阅读与答题。

⑶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实在轻视不得,麻痹不得。

⑷不要过于机械、不要死扣某一点不放

①提倡入境;②暂时没有读懂的③没必要死扣的(罗列性内容、历史性东西) ⑸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四
《古诗文阅读 学案28》

学案28 分析概括

学案目标 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

1.(2010·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2.(20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3.(2008·江苏卷)(原文见筛选信息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考点探讨

分析概括题在江苏卷中极重要,关涉到对文意的准确把握,所以,它属于必考题,也是影响文言文得分的关键题。该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题型为单选题,要求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②四个选项按照原文顺序排列,文意正确率达75%,在错误的选项里,命题人把错误点设臵得较为隐蔽,有很大的迷惑性,需要考生做题格外认真、仔细。

③江苏卷错误项设臵干扰方式主要有:张冠李戴,时地错误等。

该题是读懂文意的有力拐杖,可以借题解文,应好好利用。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之所在,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的关键。整体把握文意、掌握做题技巧是解答这类题

最关键的两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1.抓记叙的要素

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要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

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

3.借题解文

这类题设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顺序由命题者意译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选项中的大部分叙述都是符合文意的,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这种命题特点不可忽视。

二、围绕文意,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三、比对原文,检验确定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如何识破命题常用干扰方式从而准确判断

方法例析

1.(2010·湖北卷,12)

C 原文: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判断:选项对应的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傲和懒惰的习性,连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选项中的“因此”表明的因果关系不当。

强加因果,或者故意曲解原文中的关键词,也是常见干扰方式之一。做题者见句中有“以致”“因此”等词语,要格外小心,看看因果关系是否得当。

2.(2010·江西卷,12)

B项: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了太子的重用。

原文: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判断:将原文与选项比对,发现原选项在分析时多加了“赞赏”一词,这个词语貌似正确,实则于文无据。

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实则于文无据的词句干扰,是常见干扰方式之一。做题应识破。

3.(2006·江苏卷,10)

C项: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原文: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董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判断:原文是“从数人于火所”,这个“从”是使动用法,是“带着几个人”的意思。选项在转述时把这个词的活用意思忽略了,或者说故意把这个细节翻译错了。

命题者往往曲解最关键的词或细节,也是常见的干扰方式之一。做题者应格外细心,仔细推敲、比对每个词语。

4.(2010·山东卷,12)

C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原文: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判断:比对选项与原文,发现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搞错了。

时序颠倒,做题者要留心这种干扰方式。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臵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是个在军营中退休的士兵,由于喜欢山林生活,进入深山数年,后来遇到皇帝巡行,被称为有道之人。

B.苏轼在接到苏辙寄来的文章后,写了《书〈孟德传〉后》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他不盲目听从的性格。

C.世上的君子正因为顾虑太多,才会有患得患失的现象发生,这是苏辙的观点。

D.从文中看,苏轼的观点是从旁听的故事中得来的,也不能作为事实论据来处理,其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来到商州不是有意的,他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抓的。

B.后来孟德在商州被抓,由于宋孝孙和张安道的帮助,才得以除军籍为平民。

C.孟德是以自首的身份出现在商州的,这是他免罪的主要原因。

D.嘉祐年间,孟德戍守商州,从此逃入华山,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老虎畏惧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B.孟德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能看到。

C.孟德认为他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被抓住是死,也许会饿死,也许会被野兽吃掉。

D.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世上很少能有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小时候就喜爱山林生活,秦中又有很多名山,因此他成了逃兵,入山林多年。

B.孟德进入山林后过了两年,就不自觉地来到了商州,又来到了秦州,被巡逻的士兵抓住。

C.孟德发现,大多数猛兽都能识别人气。但他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们吓住。

D.苏轼推测老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吓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也就无从施展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深山中,孟德有时一天病十次痊愈十次,呕吐、腹泻、腹胀、胸闷等,全都出现了。

B.孟德在作者写文章时,仍来往于各山中,也没有其他特别的本事。

C.商州知州张安道认为孟德不是个坏人,而是个有道之人,才把他安置在了秦州。

D.苏轼关于两小儿不怕老虎的故事是在不久前他在云安听说的,这个地方有很多老虎。

听课记录:

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一、高考题组

比对选项与原文,判断分析概括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0·课标全国卷,6)原文:(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B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

2.(2010·天津卷,11)原文:其母及女(指叶限的后母、妹妹)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C项: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

二、模拟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

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

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

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

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

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五
《期末练习题》

一、 体会横线上句式特点,在后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

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1、谎言带来无穷的危害。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脏蛀得面目全

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 ;

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

2、人们多么需要爱心,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

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 ;爱心是

二、 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本届世界杯比赛是我们广大球迷的心愿。

2)如果洪水多么厉害,就不能冲垮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钢铁长城。

3)我一闭上眼睛,泉水叮咚的声音就浮现在我眼前。

三、 在括号里写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天空应该一个劲儿地蓝,蓝成一块透明的水晶。 ( )

2)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 )

3)军舰在海面上行驶,浪花庄严无声。 ( )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时候。( )

四、手到病除——把下面语句中有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再在下面的横线上修改

过来。

1、唐代岑参的《碛中作》写道:走马西来遇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元,今夜不知

何处缩,平沙漫漫绝人烟。

2、宋代辛弃疾在《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

仞岳上摩天,移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3、唐代白居易在《示儿》中写道:一道夕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唐代王翰的一篇名作《凉州词》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诗句是: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碎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

5、深受我们喜爱的诗歌《想象》中写道:风一律是春天的颜色,淡蓝色的,最

好带着音乐的轻响,阳光要派出两位使者,红使者到喜欢太阳的孩子那儿去,

绿使者到喜欢小草的孩子那儿去,每位使者则必须负起责任。

一、 根据作品填写作家及相关资料。

1、《匆匆》的作者是( )代表作有《 》。毛泽东

称赞他的(

),说他( )宁可( )不领美国的

( )。

2、《背景欢迎你》是( )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 )

奥运会时的陈述词。

3、《种一片太阳花》是现代作家( ),他还著有中短篇小说《爱的未知数》、

《偶然》、散文小说集《秘密》,散文集《李天方散文选》《绿酒杯》等。

4、《童年的发现》是( )国作家( )的作品。

5、《浮冰上》是美国作家( )的作品。

6、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的散文诗《少年旅行队》是现代作家

( )的作品,我还推荐阅读作者散文诗名篇《 》

《 》《 》。

二、根据作家或者内容填写作品及相关资料。

1、老舍是( )的笔名。他的文章《 》讲述了养花的乐趣,

我还读过他的作品有《 》。

2、萧红是中国知名女作家,原名( ),我这学期读到了她的文章《

》,这篇课文选自她的作品《 》。

3、台湾作家( )的《 》写他逃避午睡的童心童趣,将

自然生命的美好,在行云流水、自然清新的书名中透露出来。

三、在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组后面画“√”

1、匮乏 祖咒 不寒而栗 云蒸(zhēng)霞蔚 ( )

2、无聊 肃穆 破斧沉舟 窃窃(qiâ)私语 ( )

3、葱茏 僵硬 面面俱到 三年五载(Zài) ( )

4、婉转 愈合 高瞻远瞩 惊惶(huánɡ)不安 ( )

四、 读下面一段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一无所获 一事无成 守株待兔

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成就呢?( )一味等

待的人将(

),不懂装懂、( )的人,必定( );如果只是

( )而不去独立思考,最终也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魅”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八画的名称是“撇折”。

2、“圳”和“综”的声母不相同,音序也不相同。

3、“色”在“退色”中读“shǎi),在”色素“中读“sâ”.

4、“沛”字共7画,起笔是点,收笔是竖。

二、 按不同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用删除符号缩写下面的句子。

1)里面住着胆小娇贵的南方来的花。

2)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学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灵性。

3)强强想起来爷爷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

4)我的日子滴在了时间的流里。

三、 添加词语,把下面的语句写具体。

1、( )的雪花( )地飘落下来。

2、( )的音乐( )地吸引着( )的观众。

3、( )的心里充满( )的希望。

4、( )的约翰( )地端起( )的盘子。

四、 按下列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1、骄傲

1)指不谦虚

2)指很自豪

2、温和

1)气候不冷不热

2)使人感到亲切

3、丰收

1)指农业取得好成绩。

2)指工作和学习的收获多,

五、 手到病除——下面语句中词语的使用出现了问题,请你在原句上改

正过来。

1、王老师病了,他还坚决给我们上课,大家劝他休息,他坚强不肯。

2、大家都夸耀陈红的功课学得最好,但是她很谦虚,从来不夸奖自己。

3、因为高伟观察详细,所以才把文章的重点部分写得很仔细。

4、观众们继续走进体育馆观看兵乓球比赛。首先进行的是男子单打比赛,在决

定胜负的最后一分时,两个运动员持续抽打了十几个来回才见分晓。接着,

连续进行女子双打比赛。运动会高超精湛的球艺,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掌声

陆续了整整一分钟。

六、 用“——”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刚直不啊( ) 奇花导草( ) 置之不礼( ) 不遗于力( ) 五

采缤纷( )

慵蜷无力( ) 扑塑迷离( ) 天常日久( ) 突发其想( ) 随

心所浴( )

全神惯注( ) 瀑风骤雨( ) 运金成风( ) 浩翰如海( ) 挺拨

如峰( )

一、 按要求写词语:

1、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2、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3、描写水的四字词语。

4、描写风的四字词语。

二、 按要求做句子练习。

1、雨水落在地上。

比喻句: 拟人句:

2、骄傲(用贬义造句) (用褒义造句)

3、一尘不染(指人品造句) (指环境造句)

4、今天的运动会我们要参加。

改为双重否定句:

5、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无名指和小指的能力最薄弱。

用关联词练成一句话: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练习。

1桃花谢了,

上面的一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对比,提出下文。 B、排比,点明题意。C、比喻,烘托气氛。 D、排比,

引出联想。

2、“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

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六
自考汉语言文学试题》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 )

A.稷

B.契

C.羿

D.鲧

2.《大雅·生民》属于( )

A.社会政治诗

B.情爱诗

C.玄言诗

D.史诗

3.《尚书》文风的特点是( )

A.佶屈聱牙

B.富艳浮夸

C.质朴平实

D.辩丽恣肆

4.《孟子》文风的特点是( )

A.冷峻峭拔,词锋尖锐犀利

B.汪洋恣肆,想象奇幻谲诡

C.说理透辟,逻辑推理严密

D.气势丰沛,富有雄辩色彩

5.《论语》属于( )

A.记事体

B.论辩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6.《离骚》的诗歌体式属于( )

A.五言体

B.六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7.《吕氏春秋》的文章特点是( )

A.罗列事实,极力铺陈

B.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C.对比鲜明,事理昭彰

D.举重若轻,纵横捭阖

8.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

A.《论积贮疏》

B.《陈时政疏》

C.《论贵粟疏》

D.《谏营昌陵疏》

9.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

A.倡教化、轻刑罚的思想

B.天人相应、“大一统”的思想

C.黜奸选贤、教化爱民的思想

D.重人轻天、人定胜天的思想

10.《史记》中的魏公子信陵君是( )

A.礼贤下士的典型

B.刚直不阿的典型

C.雄才大略的典型

D.机智大度的典型

11.在写作上,班固《汉书》的特色是( )

A.融注深情

B.照录史实

C.发愤指弊

D.清议时政

12.扬雄《长杨赋》的创作题材主要是( )

A.山水

B.祭祀

C.田猎

D.园林

13.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文选》

B.《玉台新咏》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4.《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的是( )

A.感慨人生无常

B.恩爱相守重于一切

C.游子人生悲慨

D.相思令人憔悴

15.正始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家是( )

A.陆机和潘岳

B.何晏和丁谧

C.阮籍和嵇康

D.司马懿和夏侯玄

16.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作家是( )

A.傅玄

B.张华

C.陆机

D.潘岳

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8.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 )

A.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B.曹操《观沧海》

C.陶渊明《读山海经》

D.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9.下列诗句出自谢灵运的是(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D.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20.庾信后期的代表作品是( )

A.《奉和山池》

B.《拟咏怀》

C.《山池落照》

D.《子夜四时歌》

21.“西曲”主要产生于( )

A.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

B.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

C.今山西闻喜、万荣一带

D.今江西九江一带

22.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孔融

23.下列作品中属于志人小说的一组是( )

A.《异苑》、《幽冥录》、《拾遗记》

B.《笑林》、《郭子》、《世说新语》

C.《续齐谐记》、《西京杂记》、《博物志》

D.《搜神记》、《齐谐记》、《三王墓》

2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 )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诗品》

D.《文心雕龙》

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

26.王昌龄为后世传诵的诗歌均是( )

A.五言古诗

B.七言绝句

C.七言古诗

D.七言律诗

27.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28.贾岛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流丽

B.苍凉悲壮

C.幽僻清奇

D.清刚劲健

29.司空图的诗论主张是( )

A.“六对”、“八对”说

B.提倡风骨和兴寄

C.要求诗歌补察时政

D.“象外之象”说

30.下列作品中属于晚唐游侠小说代表作的是( )

A.《游仙窟》

B.《南柯太守传》

C.《柳毅传》

D.《虬髯客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 )

A.神话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B.神话反映现实的写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写实的传统

C.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影响后世文学的发展

D.神话的个性特征启发后人追求个性风格独特魅力

E.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32.王褒《洞箫赋》在赋的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

A.开创了咏物赋的先河

B.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C.开创了通篇写音乐的先河

D.咏物与抒情融会一体

E.铺夸佶屈,遣词造句宏富

33.下列对曹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A.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B.出身于官高望低的宦官家庭

C.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D.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

E.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人

34.李白绝句的特点有( )

A.自然明快

B.沉郁感伤

C.清新俊逸

D.深情绵邈

E.清奇僻苦

35.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有( )

A.构思奇特,想象诡奇

B.丰富的主观色彩

C.诗风正大高华

D.诗风冷艳怪丽

E.对仗工整,格律圆润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采诗说”

37.玄言诗

38.“文章四友”

39.花间词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贾谊骚体赋中《吊屈原赋》抒情述志的表现特点。

41.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42.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艺术成就。

43.简述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试论《离骚》的艺术特点。

45.试论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篇七
《云南省2006年特岗考试真题》

云南省2006年特岗教师招聘试题(小学语文科目四)部分试题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30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笞(tà)剔(tī)除庇(bì)护长歌当(dànɡ)哭

B.角(jué)逐眺(tiào)望毗(pí)邻睚眦(zì)必报

C.粗犷(ɡuǎnɡ)歼(qiān)灭悼(dào)念恪(kè)守不渝

D.嫉(jí)妒黜(chù)免拯(zhěn)救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办丹片区B.北半凹世

C.考岌亦再D.齿曷兜卯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新建的城市应按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市政设施。

B.我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铮友,感到十分荣幸。

C.截止到今年十月底,他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D.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能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

B.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C.我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上购物,可以说出很多好处,但是目前难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好处”并没有兑现。

B.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C.“心连心艺术团”的全体演职员近日将与当地文艺团体联袂演出,延安地区军民奔走相告,亟盼亲人的到来。

D.1965年秋天,我瞒着你奶奶和姑姑毅然决然到山西当新农民,一干就是18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教育厅给学校建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

B.对待困难是妥协让步呢?还是迎难而上呢?

C.有人提出一种人生哲学,叫“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D.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验珍惜B.品评体验珍爱

C.品味体味珍惜D.品味体味珍爱

8.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②我们的学习不但有了相应的保障,③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A.①‖条件②|递进③

B.①|条件②‖递进③

C.①‖假设②|并列③

D.①|假设②‖并列③

9.下列句子中,与“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男人置身激流,应成为自己生命的纤夫。

B.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C.人们把那些能侃而不能干的同志叫八旗子弟。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10.某校文学社召开成立大会,拟发出请柬,邀请该校校长出席。下列用语准确而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敬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如能光临,将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

B.您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我社成立大会,我们非常感谢。

C.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敬望如约,不要迟到。

D.您若能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将是我们的光荣,特呈请柬,敬望欣然赏光。

11.下列句子,意思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

B.《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蒙书,也是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蒙学读物。

C.我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比较简明地划分为:识字——阅读——作文

D.朗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准确流利地读。

12.清代教育家王筠把作文写作分为两个步骤是( )

A.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B.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C.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D.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13.下列句子中,解释或说明有错的一句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策士的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史书。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列宁曾称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C.被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的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洵、

苏辙。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共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14.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

A.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C.刚直不阿,六将正气冲霄汉D.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15.仿照下面句式造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相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面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个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节选自纽特《世界的种子》)

16.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17.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18.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有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19.下面是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20.花粉在水面上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21题4分,每小题1分;22题4分,每小题2分;23题3分;24题4分,共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于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③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3

(4)终于无济于天下济: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25题4分,26、27题各3分,共10分)

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此诗是杜甫入蜀后所作。

25.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6.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27.“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五、阅读《种种有情》一文,按要求完成28~35题(30分)

种种有情

除夕夜,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总是怔怔地望着那一个个透明饱满的形体。北方人叫它“冒气的元宝”,其实它比冷硬的元宝好多了,饺子本身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张薄茧,包覆着简单而又丰富的美味。

我特别喜欢看的是捏合饺子边皮留下的指纹。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但无论如何,当我坐在桌前,上面摆着亲人捏合的饺子,热雾腾腾中,指纹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饺子简直可以因而神圣起来。

“手泽”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形容书法呢?一切完美的留痕甚至饺皮上指纹不都是美丽的“手泽”吗?亲情如此温馨,我忽然感到了万物的有情。

校车反正是每天都要坐的,而坐车看书也是每天例有的习惯。有一天,车过中山北路,劈头栽下一片叶子竟把手里的宋诗打得有了声音,多么令人惊异的断句法。

原来是通风窗里掉下来的。也不知是刚刚新落的叶子,还是某棵树上的叶子在某时候某地方,偶然憩在偶过的车顶上,此刻又偶然掉下来的。我把叶子揉碎,它是早死了,而此刻,它的芳香在我的两掌复活。我张开微绿的指尖,竟恍惚自觉是一棵初生的树,并且刚刚抽出两片断芽,碧绿而芬芳,温暖而多血,镂饰着奇异的脉络和纹路,一叶在左,一叶在右,我是庄严地合着掌的一截新芽,爱恋着重生的生命。

暑假里到中部乡下去,弯入一个岔道,在一棵大榕树底下看到一个身架特别小的孩子,把几根绳索吊在大树上,他自己站在一张小板凳上,结着简单的结,要把那几根绳索编成一个网花盆的吊篮。

他的母亲对着他坐在大门口中,一边照顾着杂货店,一边也编着美丽的结。蝉声满树。

相关热词搜索:刚直不阿的意思 刚直不阿 刚直不阿的反义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刚直不阿的意思和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409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