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2016-02-21 10:10: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一《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一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它错判成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或转折关系。究其原因“不是……而是……”这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与递进、选择、转折三种关系之间存在着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的因素。如不细加分析,则难以辩证。 一、“不是……而是……”不同于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

“不但……而且……”前后分句意义上有更深入、更进一层的关系,但它们在肯定否定上是一致的。正因为一致,才能比较其在意义上是否更深入、更进一层。“不是……而是……”这种复句,它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另一种意思,肯定否定不一致。因此,就无法比较其在意义上是否进了一层。

学生为什么会有进一层的感觉呢?因为“不是……而是……”在客观上起到了强调后一句的作用,所以往往给人以错觉,好像后一句在意思上进了一层。

例如:① 王昭君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昭君墓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碑。

② 一个球的输赢,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声誉,而且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例句①否定王昭君是一个人物,肯定她是一个象征;否定昭君墓是一座坟墓,肯定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碑。前后分句否定肯定不一致,所以不能说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例句②前后两分句都表示肯定,而“关系到祖国的荣誉”比“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在意义上更进一层。

通过这样比较分析,“不是……而是……”与“不但……而且……”这两组关联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十分明确了。

例句①是并列关系,例句②是递进关系。

二、“不是……而是……”不同于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有“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其结论是不确定的,两个选言肢可供选择。“不是……而是……”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其结论是确定的,不供我们选择。

例如:③ 蜜蜂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④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例句③否定蜜蜂为自己酿蜜,肯定它为人类酿蜜,结论十分肯定,不供我们选择。例句④提出两种可能性,它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可供我们选择。即不是我们战胜帝国主义,就是帝国主义战胜我们,二者非此即彼,绝没有调和的余地。毛泽东同志用这个选择复句,意在告诫我们:不能对帝国主义抱有任何幻想,要坚决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帝国主义决不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三、“不是……而是……”不同于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

“虽然……但是……”前后两个分句其意义上相反或者相对,不是顺着一个方面说

的。“不是……而是……”前后两个分句在意义上并不相反相对,没有转化。一个否定一种意思,一个就肯定另一种意思,在句式上是肯定否定的,但在意义上则是一致的。 例如:⑤ 他不是坏人,而是好人。

⑥ 王兵同学虽然文化课成绩较差,但体育很突出。

例句⑥后一分句在意义上转向了前一分句的反面,前一分句指出王兵同学学习上的弱点,后一分句转而赞扬他在体育上的特长与成绩。例句⑤前一分句否定他是坏人,后一分句肯定他是好人。“不是坏人”与“是好人”在意义上是一致的,并不相反相对。它在意义上没有发生转化,所以不能把它看成转折关系。这样一比较,例句⑤是并列关系,例句⑥是转折关系,就非常清楚明了。

以上对“不是……而是……”与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的区别作了简要的分析,认识还是粗浅的,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商榷。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二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是什么意思》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是什么意思 2010-10-12 23:04

是不是说我想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不叫“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我不做我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去做那才是我的“自由”?

分享到:

2010-10-15 10:25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由于自身的限制,一些事是注定做不到的。 鸟儿自由飞翔依赖于翅膀下的风与宽广的蓝天,

鱼儿自由的游玩依赖于水流和广袤的大海,

人们自由的呼吸依赖于空气中的氧气。

如果鸟想游泳鱼想飞翔,他们就都会觉得失去了自由,但其实是不明白自由。 如果鸟,不被关在笼子里,可以在蓝天下自由的飞翔,这就是自由, 如果鱼,不被养在鱼缸里,而可以在大海里自由的畅游,这就是自由。

如果人,上学可以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必为一份高薪的工作学所谓的热门;在社会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业,而不被打击;恋爱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人而不因为相貌和财产;就是一个自由的人。

如果自由的过了度,成为了“为所欲为”,其他的人就会因为你的“为所欲为”而失去自由,你捉住鸟,鸟就不能飞翔,你捉住鱼,鱼就不能游泳,

你的自由建立在别人的不自由之上,这不能算真正的自由。

所以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三
《问题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说的。》

[转载]问题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2012-07-02 10:17:02) 作者:陈志云

人所能给出的信息包括: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是人除了言语语言之外,所能给出的一切信息。它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机体,在神经系统各个部份统一协调下,对外界的反应。人们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欲,有所求,必然会在非言语语言上有所反应。伴随着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在一般沟通交往中,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和彼此感知的重要信息传播,它是人们心照不宣,彼此理解的代码。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信息的全部表达 = 7%语言 + 38%声音 + 55%无声信号。非言语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言语语言真实得多,而且深刻得多.。事实上,说出来的言语,往往并不等于存在于人心中的语言,非言语语言比言语语言的理性更能表现人的情感和欲望。我们发现,人们常常“词不达意”、“言过其辞”、“言不由衷”或“欲

言又止”。非言语语言起着“加强”(例如,在说“你真好”的同时,伸出大拇指)、“替代”(例如,不说话,用点头表示“可以”)和“否定”(例如,用无可奈何的语气不情愿地说“好吧,就这样吧”)言语语言的作用。用“身体语言”、“肢体语言”或“无声语言”都不能确切的表达非言语语言,因为非言语语言包括七个方面:脸部表情、手势、体势、副语言、空间语言、时间语言和物饰语言。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辅以一定的脸部表情,例如:微笑是通往全世界的护照。与人打交道要将目光引向对方;相互交流时目光注意对方的时间占整个交流时间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低于三分之一,表示对人、对事都没有兴趣;高于三分之二表示对人的兴趣远远高过了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同时面对几个人说话,目光尽可能平均分配,不能只重视某人,又忽视某人。在电梯里、公交车、地铁等公共空间里,不要用目光去注视别人,否则会很尴尬。美国总统林肯组阁,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位候选人,被林肯拒绝了,问林肯什么原因,林肯回答说:“我不喜欢他的那张脸”。朋友说:“你这也太不公平了”,林肯回答说:“人上了四十岁,就得对他的那张脸负责”。这是有道理的,面部表情展示人的心灵和感情,而持久的习惯的表情可深深地烙印在脸上,成为后天的相貌,展示出内在的精神风貌,以及品格和风格。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还辅以一定的相应手势,不如此,难以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欲。指点或招呼别人,不能用手指,而要以整个手掌表示;指示方向手臂要舒展,同样要伸出整个手掌,而不是手指。与别人交流,伸出的手,一般应该手心向上,不该手背向上,除非是命令式的;不该将双手手背示人,除非是强调式的。握手不要软绵绵的,要有一定力度,但又不要太用力。可以伸出大拇指向前称赞别人,但不可以用大拇指指自己,也不可以用大拇指向后指示他人,这样都很不雅观,像黑社会的人。在电梯里、公交车、地铁等公共空间里,当别人挤到自己的时候,只能将身体往后挪,不得已时可以用手背轻轻推开,千万不能用手心,因为这可能被认为非礼。

有一首歌《中国功夫》的歌词是这样说的:“卧是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说的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要东倒西歪,在部队待过的人,腰板是挺直的,挺胸、含颌、收腹。别人招呼你,马上转过身去正面相对,有时候我们在商场招呼营业员好半天,她都懒得把身子正面转向你,甚至一直背对着你、肩对着你、只是侧过头去、斜过眼去,一点礼貌都没有。跳交谊舞配合得好,两个人的胸部一定是平行的,配合默契。如果不是很随意的场合,坐着与人交谈要浅坐,而不要深坐,身体微微前倾,以示尊重,对方说话时,要点头示意,不过要用心,要不然话停了,你还在那不停地点头,那就太虚伪了。同样的,看到两个人站着聊天,双方的姿势非常相似,说明他们很投合。看到两人坐在沙发上,坐在左边的架起左边的二郎腿,坐在右

边的,架起右边的二郎腿,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表明他们谈得十分投机,就不要去打扰了。当我们在机场里候机的时候,我们虽然听不见别人拿着手机在对谁说,在说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在与家人说话,还是跟朋友说话,或者是跟上司说话,他的体势是不一样的。

副语言指没有语词内容的声音,不同口气、抑扬顿挫、音色音调、语音语调、声音的停顿等等。《沙家浜》里阿庆嫂说,锣鼓听音,听话听声,例如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你好”,可以是问好,可以是称赞,也可以是怀疑。“问题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一般情况下,人在说话时应该表情自然,语调清晰、亲切、柔和,吐字清楚,不装腔作势,音量适中,语速适中,态度诚恳。

时间语言是指人们对于时间的把握所给出的信息,例如,守时表示守信用和讲礼貌。敲门中间要有时间间隔,停一停,听一下有没有反应,等一等再敲,这就很有礼貌,如果不停地敲门就显得很粗鲁,毫无教养,给人感觉是“狼来了”。托人办事,一开始往往不会直说,而是谈天说地,寒暄一番,最后才说:“哦,差点忘了,这么回事„„。”开会的发言顺序也是很讲究身份的,其实,有水平的领导不急着说话,先听,等大伙说完了再说话,反而更有水平,效果更好。

空间语言就是人们对于空间的把握所给出的信息,例如,站立、行走、就座的位置。坐轿车,驾驶员后面的座位才是上座,留给长者、领导和女士。上街行走,让女士靠右边,以保护女士的安全。进屋男士打开门,让女士先进。上楼梯,男士在后面,身体在女士侧面,以免视线冒犯女士;下楼梯,男士在前面,但要侧过身去,呼应后面的女士,万一女士不慎摔倒,男士好招呼。去餐厅,如有引座,让女士先行;如无引座,男士打前锋,为女士拉开餐椅,待女士进入后,再把餐椅推进餐桌。用餐要招呼身边的女士;挟菜尽量挟靠近自己跟前的菜;不要把筷子举在半空中犹豫不决;有人挟菜时不要转动台面,否则会把人搞得很尴尬。空间语言与时间语言经常配合运用。例如Lady Feast指的是礼让女士,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女士优先。不过,关键要有心,要不然屋里没灯,让女士先进,不是太不象话了吗。

讲个笑话,有个不懂外文的人在国外进了一家餐馆,服务员不懂中文,递过菜单,全是外文,那个人无法看懂,但他还算聪明,阿拉伯数字全世界都是统一的,总算能看懂,他就点了两个阿拉伯数字最小的菜。过了好久,还不见服务员把菜送上,于是,他就找服务员,比划着进行交流,但还是无法沟通,服务员找来一位懂中文的人,那位懂中文的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告诉他:“先生,您点的两首音乐曲子已经放过了”。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四
《理论不是什么(中文)》

理论不是什么

本文区分了含有理论和不含理论的论文有何区别。在社会科学界,究竟怎样分辨理论的强弱还没有定论, 但人们都同意引用、数据、变量、图表和假设都不是理论。尽管有共识的存在,作者们还是会用五种元素代替理论。我们将解释这五种元素会怎样与理论产生混淆, 又该怎样避免混淆。通过把共识进一步清晰界定,我们希望能帮助作者们避免一些最常见也最容易避开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读者认为文章的理论支持不够。我们进一步讨论期刊会怎样促进更强的理论发表。我们认为,如果某个领域重视强理论的创造,期刊应该审视它们的实证要求。我们主张的是期刊应该倾向于接受检验部分 理论的文章,而不是检验整个理论的文章;倾向于接受描述性数据,而不是确定性数据。

作者、审稿人、读者和编辑们决定了《管理科学季刊》(ASQ) 上的内容,他们都认为最重要的是,文章应该蕴含深刻的理论。ASQ的征稿声明上说:“如果文稿上没有任何理论,它们的价值就值得怀疑。”最主要的原因是,审稿人和编辑一般不会通过理论支持不够的论文。本文的依据是作者本人的在ASQ的编辑经验和在组织行为学研究方面的经验,我们总结了论文被评为理论支持不够的最常见原因。

那些希望文章有充分理论的作者可以先广泛阅读制定理论和区分理论强弱的文章。管理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在1989年10月开辟了一个讨论理论构建的论坛。讨论得出了社会科学的理论是什么,理论强弱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例 如,Dubin(1976)分析了应用性领域的理论构建,Freeese(1980)评论了正规的理论构建,Kaplan(1964)从哲学的视角探究了行为科学,Merton(1967)发表文章讨论了理论社会 学,Weick(1989)认为理论构建是一种规范 的想象(disciplined imagination)。

可惜的是,关于理论构建的文献不能使读者了解怎样写出理论支持有力的文章(Freese,1980)。学术界还没有对辨别模型和理论形成共识,把某种预示论(typology)归类为理论是否合适,理论的价值是否取决于它是否有趣,理论的存在是否依赖于可证伪性。Merton(1967: 39)这样说:

关于理论的讨论纷纷扬扬,以至于理论这个词本身变得毫无意义。因为理论的指示对象如此广泛——从微小的假设到复杂的但模糊无序的猜测,再到有序的思想系统——用词往往是晦涩的,不易于理解。

对理论到底是什么的不一致理解能解释为什么在行为科学领域难以建立强理论。审稿人、编辑和其他读者可能会对理论的构成和区分理论强弱的标准持有不同看法。充满理想的组织学研究者还面临更多的困难,因为很难确定该使用哪种视角(以及相关的术语)来描述组织学和组织学成员(Pfeffer,1993)。即使一篇文章中有表达清晰的理论和匹配的数据,编辑或审稿人可能仅仅会因为理论不符合他们的偏 好,而拒绝发表或坚持要求更换理论。最后,构建理论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冲突。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一样,组织学研究者们被迫权衡普遍性、简洁度和 精确度(Weick,1979),还必须保证逻辑的一致性和论点的整体性。这可能就造成了研究型期刊的退稿率居高不下。即使是能力最出众组织学研究者而言,写出强理论也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地试错。这也正是为什么少数的大师,如James March、Jeffrey Pfeffer和Karl Weick,受到了无数的赞誉。

我们对构建重要的组织学理论并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不会为构建强理论制定一套法则或步骤。本 文的目的更为现实。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论文或论文的某一部分被认为不含任何理论。尽管人们还在争论“理论是什么”,和“理论应该是什么”,但对于“理论不是什么”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们总结了学术性文章五大特征,尽管都很重要,但还不足以构成理论。审稿人和编辑都认同,虽然这五个特征是内隐的,但不应被理 解为理论观点的组成部分。通过把这种共识表达得更清晰,我们希望帮助作者们避免在审稿过程中被认为理论不足。

文章中哪些部分不是理论

1. 引用不是理论

参考前人文献中的理论可以为新理论的构建搭好背景。作者应该确定他们写作的逻辑路径,以及他们的贡 献在哪个方面。但是罗列现有文献和理论提出者的名字并不等于解释理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例如,Sutton(1991:262)有一

句话是说票据收款人有三种引用,但没有理论:“这种模式与研究结论一致,侵略会引发‘斗争’ 回应(Frijda, 1986),愤怒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Schacter and Singer, 1962; Baron, 1977)。”这句话列举了包含观点(和一些研究发现)的发表论文。但这句话没有理论,因为这里没有逻辑性 的解释为什么侵略引起“斗争”或为什么“愤怒”会传染。

在审 稿人和编辑眼中“更有理论性”的文章一般会有密集的引用。作者并没有展示详细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而是列出了盛行的理论或思想学派,甚至不会解释为什么理 论和方法还遗留了空白。Robert Sutton编辑的一份手稿有翔实的数据,但三位审稿人 都强调它“理论站不住脚”和“假设不可靠”。那位作者因此重新写了引言,引用了许多含有理论的文献并加入了术语,如“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和“社会 对比理论”。但还是没有讨论这些理论是关于什么的,也没有讨论这些理论怎样引导作者做出假设预期的。结果是这篇论文没有理论,虽然作者自称已经添加了不少 材料。

引用通常还被用作掩饰理论缺失的障眼法。我们 都能想起自己怎样借助一系列引用伪装自己对现象的不理解。当作者引用的文献是高知名度、高引用率的大作,如Kanter(1977)、Katz 和Kahn(1978)、March和Simon(1958)、Thompson(1967)、Williamson(1975),伪装往往会成功。马 克·吐温把经典定义为“人们赞扬却不会阅读的书”。组织学研究期刊上的论文一般会包括这样一套被舍弃的参考文献。这样的引用会显得作者是学术圈中一名合格 的成员,但不会解释理论是怎样构建的。

作者 应该解释他们从引用的文章中汲取了什么概念和观点,这些概念和观点与他们构建或检验的理论有什么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作者要评论每一种引用的理论的各个方 面。但作者必须从过去的文献获得中肯的评价,读者才能从中捕捉作者的逻辑观点。例如,Weick(1993:644)承认自己从Perrow的著作中吸收了许多概念,并把他在一篇关于理解的失败(the collapse of sensemaking)文章中一句话进行了逻辑延伸:“因为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很少,团队的运营主要是基于强制性的规则和条 例(Perrow,1986),它的表现会像间接交流的大型正式团体,而不像有直接沟通的小型非正式团体。”如此,顾客就不必 了解或阅读Perrow的著作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 数据不是理论

许多组织学理论是基于数据的。实证的证据对验证、修改或推翻现有理论都很重要,同样也能指引新理论 的发展。但β权重测试、因子载荷或一致性检验都不能构成因果关系的解释。Kaplan(1964)提出理论和数据在行为科学研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数据描述的是观察了哪种实证模式,理论解释的是为什么要观察或应该观察这种实证模式。

大多 数读者都能区分支持理论的证据和理论本身的区别。但我们多年的审稿和编辑经验告诉我们这两者也是会引起困惑的。我们在有经验的作者和没经验的作者的论文中 都看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还在自己的论文中翻过这个错误。为了打下理论基础,作者们会描述过去研究中的实证发现,接着又在此基础上讨论这次研究的结果。我们 经常可以看到作者搬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假设的合理性,而不是有机地结合这些成果并加入自己的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的结果当然能支持理论。但它们 绝不等于理论本身。前人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假设的合理性,理论成果的汇报也不能代替因果关系推理。

Sutton早年的一篇论文尝试着建立五个关于工会有效性和工会成员福利的假设,内容如下:

近期的实证证据表明集体谈判过程(Kochan, Lipsky, and Deyer, 1974;

Peterson, 1972),工会-管理层 合同(Davis and Sullivan, 1980)和工会-管理层关系(Koch and Fox, 1978)对参与工会的工人的工作生活(worklife)质量有很大影响。此外,Hammer(1978)研究了工会力量和建筑工 人对工作的反应之间存在的关系。她发现工会力量(“工人的相对工资”是它的可操作性指标)与收入满意度和感知工作保障都呈正向相关。最后,许多文献中都提 到,工会增加其成员参与工作相关决策的制定可以帮助参与工会的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士(e.g., Bass and Mitchell, 1976; Belasco and Autto, 1969; Chamot, 1976)。(Carillon and Sutton,1982: 172-173)。

这段文字中没有逻辑性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又或为什么预期未来的实证研究会有发现这样的关 系。我们从这段话中只看到其他人的研究结果,所以只会预期数据处理的结果会和以前一样。这就是一种不理性的实证观,它的假设只是基于以前的数据而不是理论。

尽管我们的例子都是使用过去的定量数据构建理 论或假设,定性研究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从他人提供的线索或观察获得的结果会更接近表象背后的因果作用力,例如平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规模。但是,定性证据本身并不足以产生可推广到其他情境的,抽象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论点。与使用定量数据的研究者一样,如果使用定性数据的研究者希望写出有理论的论文,他们也要提 出因果关系的论点,解释为什么得出一致的结论(Glaser and Strauss, 1967)。

为了对比自我管理团队和有领导的传统团队,Barker(1993: 408)引用了一句 话:“现在整个团队都围着我转,整个团队都在看我在做什么。”这句话没有任何的因果逻辑,也没有抽象到可以用在其他情境中。但这些数据可以指导并支持Barker的推断,因为每位团队成员都对其他成员有合法的权威,逃避多重合作者的监视比一个上司的监视更难,所 以自我管理团队会对成员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尽管定性数据引发了Barker的推断,但它们不等于理论分析。Mintzberg(1979: 584)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这种不同:“数据不会产生理论——只有研究者会。”

3. 变量不是理论

March和Simon(1958)的《组织》中249页 到253页列出了“数量指标”,里面包括了这本经典著作中用到的206个变量。这个变量列表以及March和Simon对它们的定义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身并不能构成理论。理论还必须解释这些变量是怎么来的,它们 之间为什么有联系。Weick(1989: 517)引用了Homans的理论:

Homans厌烦的是那些把理论等同于概念定义的研究者;他认为“许多受到认可的社会学理论只是由概念和相关定义组成;实际上,它是一本字典而不是一个理论。”

向组织学期刊投稿的文章不少都认为定义完整的变量本身就足以构成理论。有时候,一套变量是为了探索结果或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决定因素。这样的一套变量可能会在多元回归或LISREL模型中作为变量的目录,但不能构成理论。列举与一种行为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不是理论。把变量分为个性因素和情境因素并不能构成行为理论。把因变量,例如升级(escalation)(Staw and Ross, 1987)的决定因素进行分类也不能被称为对变量的解释。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五
《强大不是能征服什么 而是能承受什么》

强大不是能征服什么 而是能承受什么

1.生活不会向你许诺什么,尤其不会向你许诺成功。它只会给你挣扎、痛苦和煎熬的过程。所以要给自己一个梦想,之后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如果没有梦想,生命也就毫无意义。

2.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含义,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爱的心。

3.我沿路,得到七个微笑,三个白眼,我就用七成的力气回应微笑,三成的力气回应白眼;我吃到的食物,七次好吃,三次难吃,我就用七成的味觉享受美味,三成的味觉忍受苦涩。我无意放大世界的善意,也无意放大世界的恶意,只是依照比例,老实的接收有晴有雨的天气。世界与我,互相而已。

4.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5.情商不够的表现就是,明明可以好好说的话,非要用最傻逼的方式表达。

6.我觉得好的感情不是一味的单向付出,而是我在努力的同时也能收到你的回应;不是我为你改变许多,而是每一天都甘愿为对方做更好的自己;不是两个人互相捆绑,而是两个人一起去看更多更精彩的世界。

7.当你在转圈的时候,这个世界很大,可是如果你勇往直前,这个世界就很小。

8.其实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正常的。因为你还年轻。如果人一开始便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怎么做,那生活便没有了意义。你只有一路跋涉,历经艰难和险阻,承受挫折和磨砺,尝遍欢笑与泪水,才能最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9.忙起来你觉得什么都不缺,空下来才知道你什么都没有。

10.痛快地上厕所,洗完澡满身香香,饭吃了八分饱还吃得下点心和水果,从冰天雪地跑进屋子衣服胡乱一脱钻进被窝,阳光刚好打在整张床上,一觉睡到自然醒不担心有什么未完成,这些都是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情。

11.幸福不能分享太多,否则成了炫耀、矫情,就会招人厌、让人烦。其实真正幸福的人,都是在偷偷地幸福着的。

12.我认真学习、卖力考试,辛辛苦苦打拼事业,为的就是当我爱的人出现,不管他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手坦然拥抱他。

13.与真诚的人交心,对懂得感恩的人付出,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14.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15.人总是这样的矛盾,当你去相信时,被骗的遍体鳞伤;当你习惯性的怀疑时,却偏偏有人那么善良,让你觉得对他们的怀疑其实是自己的内心那么肮脏。所以,只能选择相信别人时,不忘记有原则的提防。被别人欺骗时,绝不放弃对其他人的善良,这样才不会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

16.有人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恋爱结婚生子一切看起来毫无波澜,有人生来折腾,二十几岁就尝遍了百种滋味。都对,都好,没有哪个是错的或者是不公平,是你的,你都该把它收起来。

17.世间也需要没用的东西,如果一切事物都必须有其意义,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18.伤口不管有多重,总有痊愈的一天。但遗憾不一样,它会跟随你直到生命终结。

19.只有弱者才会逞强,只有强者才懂示弱。刻薄是因为底子薄,尖酸是因为心里酸。

20.强大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1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篇六
《卓越绩效是什么不是什么》

  致力于卓越绩效领域已是第四个年头了。期间,无论在培训、咨询中,还是日常朋友交往中,很多疑问都是围绕着“卓越绩效到底是什么?”或者“卓越绩效不应该是什么?”而展开。我一直尝试着把这些问题回答得更准确、更通俗些。今天,经过三年的不断学习、总结和提炼,斗胆来全面挑战这些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成为踏上追求卓越之旅的你的一块垫脚石。若是这块石头能让你的视野扩大一两分,我已经非常满足了。以此为序言。  1、卓越绩效到底是什么?  卓越绩效是从英文Performance Excellence翻译过来的。“卓越绩效”这种译法是国家标准GB/T19580的规范译法。在早期使用中也有译为“业绩卓越”的,不管是哪种译法,指征的都是这个英语词组。由于中英文含义的差异,某个中文单词往往难以将英文单词的内涵详尽的表达。这个也是如此。中文“绩效”是个名词,但是“Performance”含有“通过做某事取得某结果”的含义。因此它表达的一个很深刻的意义是:“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取卓越的经营业绩”。  在国家标准GB/T19580中,卓越绩效的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在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竞争越来越激励的经营环境下,组织如何应对各方面挑战,保持持续发展?卓越绩效模式(简称PEM)以“平衡、发展”为目的,以“领导、战略”为龙头,强调管理的“系统性”、“一致性”,关注“持续的改进”,使得各系统达到“融合互补、协调一致”的“整合”境界。  通过导入卓越绩效,实现组织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向“察知-应对”模式的转变,从纵向的“职能碉堡”方式向横向的过程导向的转变,从被动的“指挥与控制”向主动的“以人为本”转变,致力于使组织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取得经营卓越!  它分为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以人为本、过程管理、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经营结果七大部分。PEM认为组织中的这7大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在管理实践中,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这七大方面。  它用定性和定量的评分来衡量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的评价从“方法-展开-学习-整合”四个维度进行;对经营结果的评价从“水平-趋势-对比-重要性”四个维度进行。评分从0-1000分。一般获得美国国家质量奖的世界级成功企业的定量评分在600-750分之间,获得中国国家质量奖的成功企业的定量评分在550-650分之间。通

过了ISO9000认证的企业,一般定量评分会在250分以上。  在这样一个强调结果,并且由“过程”-“结果”的有机系统中,PEM提供了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环境所需要的一套管理理论和方法。 这套系统的方法曾经在美国、在欧洲、在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帮助数十万家企业提升了管理水平。现在它正在你的手中,翻开它,你就踏上了追求卓越之旅!  2、卓越绩效是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吗?  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尽管“卓越绩效”这个词中有“绩效”两个字,在进行评价时也非常关注组织的绩效水平和发展趋势等要素(绩效结果方面的评分在中国质量奖中占400分,在美国质量奖中占450分),但是“卓越绩效”决不等同于某一种绩效考核方法。  3、卓越绩效是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式吗?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我推测这种误解可能来源于以下逻辑:“绩效考核=卓越绩效,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卓越绩效也是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式。”  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曲解了卓越绩效的真正含义。欲了解卓越绩效定义请参阅本文第一条。  4、卓越绩效与战略有关吗?(博友火凤凰的问题)  卓越绩效不仅与战略有关,而且非常关注战略的作用。在PEM中,“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三部分组成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驱动轮”。其中,“战略”又是使得组织使命和愿景通过具体的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行动计划制定和资源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  它首先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使命(我是谁?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愿景(我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蓝图是什么?),再据此确定长期发展方向、短期发展方向(通往十年二十年才能实现的愿景的阶段性方向是什么?),明确长短期战略目标,进而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行动计划,配置资源,明确关键的过程以实现战略目标,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定期测量、分析,用以衡量战略目标实现进程。在这个的过程中,关键过程、绩效指标、关键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等工作方向均需保持与战略方向的一致。也就是说,达到卓越管理要求的“系统性”、“一致性”要求。  不过,这些从理论上来说比较简单,真要在实践中做到“系统性”和“一致性”对于现今的企业还有非常大的难度,毕竟,中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补上这些差距,光靠一两次培训、一两次动员大会,靠一年半载的努力冲刺是远远不够的。卓越绩效用世界级成功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中国企业往卓越方向前进,

但真要成为卓越的企业,需要企业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持续改进,需要“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5、卓越绩效是国外的理论,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这是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被问的。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不要因为是来自国外的理论而从内心抗拒它。一个不同于我们以往经验的陌生东西往往会引发内心的抗拒,这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问题在于我们企业界的朋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夜郎自大”的“满杯”心理将严重阻碍我们成长的脚步。我们应该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基础是非常非常薄弱的  人类历史上有着大量令人称绝的管理实践,但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管理的认识基本都停留在思想的火花上。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末在西方开始形成。也就是说西方关于系统管理理论和实践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政府管企业转变为企业管企业,企业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才真正开始。从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是企业管理的新来者,我们没有道理妄自菲薄,但也没必要认为一切要从头开始、要完全“自主创新”。  站在西方近二百年的研究成果上,吸收、消化、去芜存精,洋为中用,这才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应有的“空杯”心态。  其二:PEM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非规定性的管理框架,它并没有一定之规。它强调的是在一个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组织的高层领导要积极谋划组织未来的方向,要用心去倾听顾客的声音,要真正以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要通过各个层次的评价、回顾、总结、分析及时进行调整使得组织各项工作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PEM蕴含了一整套企业系统管理的方法论。掌握方法论后,企业可以根据所处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灵活运用。方法论(或工具)本身就是用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并不是束缚企业手脚的枷锁。  所以,从以上两个角度而言,PEM并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6、靠一套模式,能帮助各种不同的企业提升管理吗?  在第5个问题中我提到了PEM本身是一个开放性、非规定性的管理框架,是一套方法论,并且强调的就是要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因此,尽管我们称它为PEM(卓越绩效模式),但它并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没有一定之规,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规模、行业的企业。  美国总审计局(GAO)曾于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波多里奇获奖企业以及进入现场评审企业的研究,仔细分

析导入系统管理方法与企业的成功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比较研究显示:获奖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其绩效表现胜过了标准普尔500种工业股票,收益比较约为2。5:1。获奖企业在获奖的第四年实现了362%的增长,而一般公司同期增长只有148%。  在美国,不仅赢利性组织在运用PEM帮助自己提升业绩,非赢利性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在使用。中国目前也在着手非赢利性机构的推广和使用。  所以,从理论和实践结果来看,卓越绩效确实可以帮助各类企业提升绩效。  7、如果我公司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管理水平,申报省质量奖和全国质量奖有价值吗?  是否申请质量奖全在乎企业自己的决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通过波多里奇质量奖网站下载企业自评表格的有数十万家企业,但是申请波多里奇质量奖的只有几十家,最终获奖的只有几家。从这种意义来说,申报国家质量奖并获得奖项的只是少数,如同只有少数“精英中的精英”才能在奥运会竞赛中获得“金牌”或奥斯卡电影节获得“金奖”一般。  那么是不是就是说申报质量奖就没有价值了呢?这种理解也有失偏颇。可以从对企业自身和对社会的好处来看待申报质量奖的价值:  对企业自身的价值:  其一:获得“全国质量奖”代表着国内经营绩效最好的企业之一,是企业的至高荣誉,对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企业为荣誉而战。  其二:是企业在变革中收获短期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约翰· 考特尔(John Kotter)对管理变革的八个步骤研究显示,“收获短期的成果”是变革成功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同时也是企业普遍容易忽视的。PEM作为企业实现绩效改进的一个系统工具,并且通过申报省质量奖、全国质量奖、最终获得奖项,来设立企业绩效前进的阶梯,不断收获短期成果,进而帮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的持续发展。  对社会的价值:  其一:通过申报奖项的这些追求卓越企业的不断提炼、总结,促使当局建立并不断完善指南和准则,使得这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能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美国,每年都要针对准则和指南进行修订。  其二:获奖企业要求将成功的详细信息进行分享,为其他希望提高经营水平的组织提供具体的指导。“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通过树立标杆企业,帮助全社会的组织提升管理水平。  因此,尽管是否申请质量奖全在于企业,但是在申请奖项的过程中,既可以为自身创造价值,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8、既然卓越绩效是一套管

理框架,为了尽快提升管理,我们是否应该尽快着手进行专项改进?  作为有经验的咨询顾问,我不建议过于急切进入专项改进阶段。  首先,卓越绩效的方法论是“道”,具体的改进实施是“术”。“道”没有领悟清楚就急于进行专项改进无异于“舍本逐末”!  另一个角度,PEM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系统的改进工具。深度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能帮助企业有效、快速提升管理成熟度。  9、有些成功导入卓越绩效的企业,他们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不同的企业收获各不一样,概括起来至少有这么一些:  (1)由“闭门造车”到主动标杆对比,由雄踞一角、沾沾自喜到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技、虚怀若谷,视野更广阔,目标更远大;  (2)从“一锅炖”的“企业文化乱炖”中脱身而出,抓住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主线,更清晰的思考我是谁?我要去什么地方?  (3)认识到企业没有随意的改进活动,各种层次的改进方向应该指向战略方向。只有这种指向一致的改进才会是协调一致的改进,才会是卓有成效的改进;  (4)使得整个集团内部,以及集团与其他企业能在统一的平台上,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避免了“鸡同鸭说”;  (5)清晰描绘企业前进的路线图,用量化的评分标示出自己和国内卓越企业,以及世界级卓越企业的差距;  (6)明确了企业管理是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是充分互联的。明白了解决某一个症状,不见得就能消除病情;明白了症状的出现有多个可能因素;明白了治病要根治,要找到引发症状的根源性因素;  (7)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卓越的绩效来源于卓越的过程。着眼于过程的改进才能带来业绩的提升。  10、集团公司如何导入卓越绩效?  卓越绩效开卷有益。导入卓越绩效的途径很多,根据企业各自不同的需要可以设定不同的路径。作为一个中立的顾问,我比较推崇的导入途径如下:  (1)高层领导充分学习并理解(卓越绩效导入工作决不是质量部门的工作。有高层领导的亲身参与和推动,对导入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  (2)成立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组成集团公司和下属的各分子公司多层次的跨部门团队;  (3)寻找有能力、有激情的强有力的执行者,授予总裁之下的直接权利;  (4)多层次的跨部门团队全面学习标准;  (5)全面的外部或者内部的管理诊断,明确多层次的改进方向;  (6)在整个组织内广泛的交流,制定各个层次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不懈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不是而是造句 不是什么而是什么造句 不是而是是什么关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514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