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

2016-02-22 11:40: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一《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一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毕唐书 谈北京大学,当然不能不谈蔡元培;谈蔡元培,也不能不谈北京大学。蔡元培长校的北大,是北大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骄傲。关于蔡元培,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杜威这里评价的虽然是蔡元培,但同时也间接地评价了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所以,杜威的话也不妨这样说: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领导的北大外,恐怕找不出第二所。蔡元培和他所领导的北京大学在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一、蔡元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然身为老资格的革命家、国民党的元老,却能够超逸于党派利益,以宏阔的胸襟和历史的眼光,从国家的大计着想,毅然决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付诸实施。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时建立,开始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听差,老师讲课时,要由听差通知:“请老爷上课了!”学生平日对于学问并没有什么兴趣,只要年限满后,便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所以这个号称全国最高学府的京师大学堂被人戏称为“官僚养成所”。后来,民国诞生,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到蔡元培长校之前,北京大学按照大学令的规定,虽然也作了一些改进,例如:经科与文科合并,废止经科;延聘了一些学有专长的教授;建立了北大首届评议会,校长担任评议会议长,等等。期间,先后更换了五位校长:严复、章士钊(未到职)、马相伯、何遹时、胡仁源。但5位校长任职时间都很短,北大的面貌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变,仍被称为官僚养成所。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自已日后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所以,在蔡元培长校之前,北大虽有大学之名,却无大学之实,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大,还谈不上是一所真正意义

上的现代大学,且腐败之名,远播于外,人所共知。这样的局面要想改变,谈何容易!

但这种局面随着一个人的到来,立即发生了改变。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末曾举进士,入翰林院,后从事革命活动,参加光复会、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从1916年底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因反对军阀政府践踏人权愤而辞职,至1927年方才取消校长名义。1929年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但未到校。1930年获准辞职。他的北大校长历史,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民六至民十五,共十年有半,而实际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但短短几年时间,北京大学很快成为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动机,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领袖,并领导了五四运动,从而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此期间,蔡元培都做了些什么呢?。

对此,蔡元培1919年有过自述:“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思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后来,他在1938年12月所写的《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题词》中又说:“„„逐年进展,成绩可观。民国八年左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之领袖。又如建设研究所,组织评议会,兼收女学生,编练学生军等,无不由北大为之倡。过去四十年之光阴,不为虚度„„孟子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今日之北大,足以当之。他日河山还我,重返故乡,再接再厉,一定有特殊之进步。”

从蔡元培上述谈话可以看出,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北大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看似平淡的后面,却是他根据现代大学精神和“世界大学制度之通则”对北大实施的根本性的改造。

什么是现代大学之精神?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氏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便开宗明义:“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

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特别强调 ,大学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应当 “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另一方面,他也同时强调大学对于社会的引领和服务功能;但服务社会是 “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 “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

什么是“世界大学制度之通则”?

一是“教育独立”。对此,蔡元培的解读是:“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展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体,抹杀个性的。例如,鼓动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入教育,便是大害。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谷,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可见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如能掌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二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就此做过十分通俗的阐释 :“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我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做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也好。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君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

这一主张后来简称之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八个字不但成了北京大学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标志,而且也成了引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永远批不倒的教育真言和最为激动人心、彰显人气的口号。

上述的几点,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常规、常识,并不是蔡元培的创见。蔡元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然身为老资格的革命家、国民党的元老,却能够超逸于党派利益,以宏阔的胸襟和历史的眼光,从国家的大计着想,毅然决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付诸实施。他的举措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其很多具体做法在时下大学的精英们眼里,甚至会被视为荒唐。例如,蔡元培当上北大校长后,为了聘任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在致函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文件中,称陈独秀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公函发出第三天就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又隔了一天,北京大学正式公告聘任陈独秀。其实,陈独秀的学历和任职都是蔡元培伪造的。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思想和魄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陈的,一旦下定决心,就 “三顾茅庐”。起初陈独秀并不领情。因为他正在专心办《新青年》杂志,而杂志是在上海办。但蔡的诚意和胸怀最终说服了陈独秀,于是决定将《新青年》搬到北京办,这才有了后来以北京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陈独秀虽然为北大文科学长,但却没有在北大讲过一节课。再如胡适。蔡元培大胡适23岁,几乎是两个时代的人。蔡长校北大后,当时还留学美国的胡适,引起了他的注意。蔡元培看了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加上此前的《诗三百篇言字解》后,认为胡适旧学新学皆有所造诣,决定聘请胡适任北大教授。1917年9月12日,51岁的蔡元培在六味斋为年仅27岁的胡适设宴接风,正式聘任胡为北大哲学系教授,而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自称的这位胡博士,当时却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初入北大,胡适讲授中国古代哲学、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月薪始为260银元,第二个月便增至280元,为教授中的最高薪俸。胡适在到校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先后担任哲学研究室主任、北大编译会评议员、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等职务,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蔡元培的关照。胡适一直很感激蔡元培的提携,他曾多次说自己的“青年时期如果没有蔡先生的着意提挈”,“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

更为典型的是聘任北大落榜生梁漱溟到北大任教。据梁先生回忆,“蔡先生之知我,是因看到那年(1916年)六、七、八月上海《东方杂志》上连载我写的《究元决疑论》一篇长文„„记得蔡先生和陈独秀先生,以印度哲学讲席相属之时,我不敢应承的。我说,我只不过是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先生反问:‘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我说不知道。蔡先生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你不是爱好哲学吗?我此番到北大,定要把许多爱好

哲学的朋友都聚拢来,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当是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他这几句话打动了我,只有应承下来。” 当时学风也极为开放,学校规定,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授课未达理想,学生可以建议学校解聘。27岁的胡适被蔡元培聘为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他与以往的国学大师陈汉章不同,没有从神话中的三皇五帝讲起,径直就讲西周晚年的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这让听惯了老讲法的学生们大为惊异,就找到当时的北大意见领袖傅斯年,请他出面摸摸胡适的根底,掂掂他的斤两,到底够不够格做北大教授。于是傅先去听胡适讲课。有文字记载:傅斯年第一次听胡适讲课时,把胡适问得头冒冷汗。但胡适毕竟古文底子深厚,问到最后,傅斯年并未占到便宜。听到最后,傅斯年反而感到很有新意,很佩服胡对内容的把握和他讲课的风格。于是就给哲学系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能闹。”傅的一席话,就将这场酝酿的风波平息下去了。此后,傅斯年与胡适多有来往,傅和他的同学经常到胡适的家里去。据罗家伦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常去,先则客客气气地请教受益,后来竟成为讨论争辩肆言无忌的地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写的许多文章,特别是他们之间的谈话与争论,对傅斯年的思想有很大的启发和激励,使他从可能成为章(太炎)派国学的继承与传道者,而转变为支持并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一员大将。

蔡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何种程度?对此,他曾经这样说过:“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狭妓为韵事(以纳妾为韵事的有辜鸿铭,刘半农等,咏妓的有陈独秀,黄侃等,后来又有吴虞。陈尤喜涉花柳)。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连这事都可“则姑听之”,难怪辜鸿铭称蔡先生“好人”。当然,也有人批评北大“自由散漫,而蔡元培 应当对此负责。

此类事情如果不是和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梁漱溟这些大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世人眼里,恐怕都会被看做儿戏。但这些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不是加工出来的、原生态的教育故事,却成了永恒的教育经典,其中的内涵已非世人所能理解。

二、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对于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中国教育第一次在这里赢得了“独立”地位,不再是权力的奴婢,荟萃于此的中国的知识精英第一次在人格上站立起来,成为时代的发言人和历史潮流的领航者。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二
《paper兼容并包 - 副本》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任课教师: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20 15 年 6 月 28 日

课程名称: 社 会 心 理 学

归因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例

摘 要: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体制已很难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对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高校改革同步发展。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高等教育。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归因理论的实践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归因理论;实践应用

改革后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更多的体现了人性成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被重视起来,更加强调学生管理工作要注重针对性跟现实性。对学生教育进行正确的归因,这是新的教学发展形势下有效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本文会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文章主题,第一就是归因理论的概念,第二就是归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

简单的来说,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来解释和推断行为的原因。归因理论是由奥地利的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之后韦纳又提出了成败归因论,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主要有六个因素:能力即自己评价自己对某项任务是否能够胜任;努力即自己反省自己在工作当中是否有尽全力;任务的难度即凭自身的经验来判断该项任务的困难度;运气即各种成败是否与自己的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即在工作当中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情感因素是否影响了工作的成败;其他因素即除以上五种因素外,其他的和事情有关的因素比如别人的帮助或是不公平竞争等。韦纳等人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会对今后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学生要是把考试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上,那么下次考试还是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会失败,相反,如果学生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那么以后的考试就觉得自己成功的把握会更大一些。

二.归因理论的发展概况

2.1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由此海德在西文社会心理学界被称为现代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

2.2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2.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Kelley,1967)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对

行为的归因必须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进行归因。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的维度进行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到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所以,要找出真正原因,就需要分析三种信息资料:(1)一致性信息资料;(2)一贯性信息资料;

(3)区别性或特异性信息资料。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如某高中生语文考试成绩差或分数低,其原因可能是:一致性,大家都低或只有他低;一贯性,他的语文成绩一贯的低或只有这次低;区别性,他的其他成绩也差或其他成绩不差。如果是一致性高、区别性高,就可以归因为老师的因素,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就可以归因为个人因素。凯利认为对一个行为的解释可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知觉对象、情景。

2.4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随后,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2.5韦纳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沿用了海德的理论,于1972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他对归因理论的根据和研究几乎把归因理论推向心理学研究的顶峰。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他把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又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外在因素、稳定——不稳定因素、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因素。在归因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面,韦纳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依据成功与失败的结果,以及个体对这个结果的反应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行为结果归因认知的方式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影响个体随后相关行为的期望和活动倾向。韦纳创立并不断完善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把归因、情感、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归因方式对动机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归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高校是产生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也是高校的教学目的与最终归宿。那么人才必须要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学习行为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利用归因理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习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早日成才。毅力。针对大学生这种意志上的缺陷,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该从人的意志品质具有的自觉性、果断性与坚持性这三个方面来教导学生做个意志品质高的学生。

3.1.1学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学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基础,但大学里这种教育一般只有在“两课”上会体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细心地帮助学生做思想工作,多与学生交流为他们解惑答疑。

3.1.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磨练学生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或者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不断的痛苦与磨难中磨练出

来的,让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动、劳动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等锻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迎难而上,磨练学生的意志。

3.2归因理论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行为中的应用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学习时间有一定的计划性,这些因素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主动提高。教师可以用归因理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3.2.1用正确的归因理论激发学生成功的动机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面临失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失败的因素多归咎于不稳定的、外部的、而且是可控制的一些因素,可能是运气不好而已,或者是当时自己的身体不舒服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3.2.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一旦单一呆板,学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进而把学习最为一种压力与负担,排斥学习。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自然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3.3归因理论在培养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应用

在当代高校,抽烟打架,酗酒闹事,打游戏,说脏话,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应该应用归因理论在对此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3.1加强学生道德规范教育

除了书本上的道德规范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公德意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与日常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倡导晨练的良好习惯,并改善学校的文化建设,杜绝抽烟打架的不良现象的产生。

3.3.2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在归因理论中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营造健康文明的外部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文明的环境中,自然也就不会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产生。

本文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把他们打造成新世纪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3.4归因理论在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中的应用

对于刚进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是充满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积极性,自己掌握主动权就能成功。可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的表现得优柔寡断,很迷茫不知所措又或者是缺乏必要的信心与以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3.4.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一旦单一呆板,学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进而把学习最为一种压力与负担,排斥学习。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自然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3.4.2归因理论在培养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应用

在当代高校,抽烟打架,酗酒闹事,打游戏,说脏话,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应该应用归因理论在对此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4.3加强学生道德规范教育

除了书本上的道德规范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公德意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与日常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倡导晨练的良好习惯,并改善学校的文化建设,杜绝抽烟打架的不良现象的产生。

3.4.4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在归因理论中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营造健康文明的外部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文明的环境中,自然也就不会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产生。

本文通过阐述归因理论的概念以及其发展过程,并将归因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力图为培养高素质尽绵薄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妍. 归因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5:36-38.

[2]王媛媛,姚静. 归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潍坊学院学报,2014,03:106-107.

[3]付娟,明兰. 浅议归因理论在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190-192.

[4]金峰. 归因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几点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82-183.

[5]张菊玲. 归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60-61.

[6]李冬云. 归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长沙大学学报,2015,01:126-128.

[7]鲁茗. 试论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03:10-13.

[8]赵清理. 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

[9]袁竹.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 [j].改革与开放,2011(18)

[10]付娟,明兰.浅议归因理论在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报,2011(08)

[11]郭必裕.高校战略管理的动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04)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三
《科创教风之“兼容并包”简论》

科创教风之“兼容并包”简论(待续)

2014-06-05

一、 什么是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词语释义为:兼容,同时容纳;并包,包含各方面。指把各方面都容纳包含起来。其出自于西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檄》:“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教授后,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其办学理念影响甚大,流传至今。

二、兼容并包的地位与作用。

(一)兼容并包是大自然界固有特征。

世界因为兼容并包而存在,万物因兼容并包而繁荣。茫茫宇宙,可谓气象万千。声光雷电,雨雪风云,高山大海,江河溪流,金木水火,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此盛彼衰,可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有春夏秋冬,天有黑暗光明。月有阴晴圆缺,地有高低不平。天地乾坤,斗转星移,神奇的大自然包罗万象。

人类社会,可谓复杂纷繁。情有亲疏内外,德有善恶美丑,色有五颜六色,味有苦辣酸甜。事有轻重之别,人有好坏之分,家有贫富,国有强弱,钱财有多少,权位有高低,“话有千说,理有百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人间千奇百怪,世上五彩缤纷。奥妙的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二)兼容并包是立国兴邦根本。

国家因兼容并包而发展,人类因兼容并包而进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唐太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数千年传承盛而不衰,其根本原因与兼容并包息息相关。我国第一个文化高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各种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华夏民族融合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崛起,导致了多元化文化局面应运而生。盛唐文化高峰的形成,与印度佛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也难以分开。其广泛地吸收了西域传入的异族文化,也是其重要因素。我国近代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直接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了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源于悠长历史而弥新,靠的就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元、清两朝是蒙古族和满族,凭借金戈铁马,强刀利镞入主中原,执政几百年后竟自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种民族大融合靠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潜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唐代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方面几乎达到鼎盛,这与其巨大的包容性分不开,而明清时期国力衰微,很大程度上也是“闭关锁国”,保守封闭所导致而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我国国力突飞猛进,日益强大,这和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也紧密相关。

中华之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仍源自于“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三)兼容并包是为人处事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林则徐自勉对联)。兼容并包的核心是包容。宽容是包容的重要支撑,它是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正如俗语所言“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西谚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其言所讲均是宽容为怀的道理。

宽容是一种崇尚时代的品德。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宽容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道德品质。宽容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你告别过去的灰暗情绪,重新变得积极乐观起来,拥有一份积极坦荡自信之心。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修养。荀子曾曰:“君子贤而能容量,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犹如润滑剂,它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犹如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它犹如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好。

宽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退一步海阔天空”,用真情融化了他人心头的坚冰,就能使复杂的事变简单。英国作家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将会损坏它自己必须去过的桥。”

宽容能塑造一个健康社会文化氛围。世界上如果没有宽容与信任,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宽容也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拥有一份宽容,我们就能正视师长的严厉,谅解亲朋的疏忽,善待别人的错误。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如能以德报怨,更是至善之举。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方式是宽容”。

三、兼容并包的表现形式

(一)思想观念上兼容并包。

新观念、新信息企盼及时接纳。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正生活在一个有着全球贸易、全球金融流动、全球人口流动和即时全球通信的世界上。世界各国的经济从来未有过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世界逐渐开放,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得越来越近,人类将逐渐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正如尼克松演讲:“我们在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星球上,拥有共同的未来”。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深刻的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政治、思想、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如盛行全球的“世界一体理论”,被亚当斯密称为“无形杀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由甘地倡导的“人类一体”理论,即“全人类是属于不可分割的同一体”“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等。

当前“大融合理念”已成为西方、东方与世界的共同逻辑,许多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被各国争相接纳。倘若对这些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缺乏兼容并包思想,对世界发展趋势熟视无睹,我们对世界许多紧迫挑战就难以做出有效反应。教师就不可能在思想领域前沿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信念。

好观念、好模式需要学习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是由各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其思想文化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其中有不少精华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方文化差距需要在兼容并包中缩小。盲目排外,闭关自守,只能使中华民族重新回到百年深重的苦难之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中国必须通过全球竞争开放,交流合作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现代教师,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要学习借鉴世界上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我们结合现实,特别要结合科创学院校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学院独具特色的“3+1”教育模式。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四
《科创教风之“兼容并包”简论》

一、 什么是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词语释义为:兼容,同时容纳;并包,包含各方面。指把各方面都容纳包含起来。其出自于西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檄》:“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教授后,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其办学理念影响甚大,流传至今。

二、兼容并包的地位与作用。

(一)兼容并包是大自然界固有特征。

世界因为兼容并包而存在,万物因兼容并包而繁荣。茫茫宇宙,可谓气象万千。声光雷电,雨雪风云,高山大海,江河溪流,金木水火,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此盛彼衰,可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有春夏秋冬,天有黑暗光明。月有阴晴圆缺,地有高低不平。天地乾坤,斗转星移,神奇的大自然包罗万象。

人类社会,可谓复杂纷繁。情有亲疏内外,德有善恶美丑,色有五颜六色,味有苦辣酸甜。事有轻重之别,人有好坏之分,家有贫富,国有强弱,钱财有多少,权位有高低,“话有千说,理有百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人间千奇百怪,世上五彩缤纷。奥妙的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二)兼容并包是立国兴邦根本。

国家因兼容并包而发展,人类因兼容并包而进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唐太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数千年传承盛而不衰,其根本原因与兼容并包息息相关。我国第一个文化高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各种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华夏民族融合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崛起,导致了多元化文化局面应运而生。盛唐文化高峰的形成,与印度佛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也难以分开。其广泛地吸收了西域传入的异族文化,也是其重要因素。我国近代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直接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了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源于悠长历史而弥新,靠的就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元、清两朝是蒙古族和满族,凭借金戈铁马,强刀利镞入主中原,执政几百年后竟自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种民族大融合靠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潜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唐代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方面几乎达到鼎盛,这与其巨大的包容性分不开,而明清时期国力衰微,很大程度上也是“闭关锁国”,保守封闭所导致而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我国国力突飞猛进,日益强大,这和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也紧密相关。

中华之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仍源自于“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三)兼容并包是为人处事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林则徐自勉对联)。兼容并包的核心是包容。宽容是包容的重要支撑,它是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正如俗语所言“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西谚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其言所讲均是宽容为怀的道理。

宽容是一种崇尚时代的品德。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宽容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道德品质。宽容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你告别过去的灰暗情绪,重新变得积极乐观起来,拥有一份积极坦荡自信之心。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修养。荀子曾曰:“君子贤而能容量,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犹如润滑剂,它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犹如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它犹如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好。

宽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退一步海阔天空”,用真情融化了他人心头的坚冰,就能使复杂的事变简单。英国作家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将会损坏它自己必须去过的桥。”

宽容能塑造一个健康社会文化氛围。世界上如果没有宽容与信任,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宽容也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拥有一份宽容,我们就能正视师长的严厉,谅解亲朋的疏忽,善待别人的错误。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如能以德报怨,更是至善之举。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方式是宽容”。

三、兼容并包的表现形式

(一)思想观念上兼容并包。

新观念、新信息企盼及时接纳。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正生活在一个有着全球贸易、全球金融流动、全球人口流动和即时全球通信的世界上。世界各国的经济从来未有过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世界逐渐开放,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得越来越近,人类将逐渐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正如尼克松演讲:“我们在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星球上,拥有共同的未来”。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深刻的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政治、思想、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如盛行全球的“世界一体理论”,被亚当斯密称为“无形杀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由甘地倡导的“人类一体”理论,即“全人类是属于不可分割的同一体”“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等。

当前“大融合理念”已成为西方、东方与世界的共同逻辑,许多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被各国争相接纳。倘若对这些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缺乏兼容并包思想,对世界发展趋势熟视无睹,我们对世界许多紧迫挑战就难以做出有效反应。教师就不可能在思想领域前沿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信念。

好观念、好模式需要学习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是由各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其思想文化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其中有不少精华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方文化差距需要在兼容并包中缩小。盲目排外,闭关自守,只能使中华民族重新回到百年深重的苦难之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中国必须通过全球竞争开放,交流合作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现代教师,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要学习借鉴世界上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我们结合现实,特别要结合科创学院校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学院独具特色的“3+1”教育模式。

(未完待续)

工商管理学院 吴庭柏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五
《科创教风之“兼容并包”简论》

一、 什么是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词语释义为:兼容,同时容纳;并包,包含各方面。指把各方面都容纳包含起来。其出自于西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檄》:“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教授后,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其办学理念影响甚大,流传至今。

二、兼容并包的地位与作用。

(一)兼容并包是大自然界固有特征。

世界因为兼容并包而存在,万物因兼容并包而繁荣。茫茫宇宙,可谓气象万千。声光雷电,雨雪风云,高山大海,江河溪流,金木水火,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此盛彼衰,可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有春夏秋冬,天有黑暗光明。月有阴晴圆缺,地有高低不平。天地乾坤,斗转星移,神奇的大自然包罗万象。

人类社会,可谓复杂纷繁。情有亲疏内外,德有善恶美丑,色有五颜六色,味有苦辣酸甜。事有轻重之别,人有好坏之分,家有贫富,国有强弱,钱财有多少,权位有高低,“话有千说,理有百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人间千奇百怪,世上五彩缤纷。奥妙的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二)兼容并包是立国兴邦根本。

国家因兼容并包而发展,人类因兼容并包而进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唐太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数千年传承盛而不衰,其根本原因与兼容并包息息相关。我国第一个文化高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各种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华夏民族融合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崛起,导致了多元化文化局面应运而生。盛唐文化高峰的形成,与印度佛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也难以分开。其广泛地吸收了西域传入的异族文化,也是其重要因素。我国近代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直接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了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源于悠长历史而弥新,靠的就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元、清两朝是蒙古族和满族,凭借金戈铁马,强刀利镞入主中原,执政几百年后竟自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种民族大融合靠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潜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唐代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方面几乎达到鼎盛,这与其巨大的包容性分不开,而明清时期国力衰微,很大程度上也是“闭关锁国”,保守封闭所导致而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我国国力突飞猛进,日益强大,这和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也紧密相关。

中华之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仍源自于“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三)兼容并包是为人处事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林则徐自勉对联)。兼容并包的核心是包容。宽容是包容的重要支撑,它是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正如俗语所言“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西谚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其言所讲均是宽容为怀的道理。

宽容是一种崇尚时代的品德。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宽容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道德品质。宽容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你告别过去的灰暗情绪,重新变得积极乐观起来,拥有一份积极坦荡自信之心。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修养。荀子曾曰:“君子贤而能容量,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犹如润滑剂,它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犹如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它犹如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好。

宽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退一步海阔天空”,用真情融化了他人心头的坚冰,就能使复杂的事变简单。英国作家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将会损坏它自己必须去过的桥。”

宽容能塑造一个健康社会文化氛围。世界上如果没有宽容与信任,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宽容也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拥有一份宽容,我们就能正视师长的严厉,谅解亲朋的疏忽,善待别人的错误。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如能以德报怨,更是至善之举。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方式是宽容”。

三、兼容并包的表现形式

(一)思想观念上兼容并包。

新观念、新信息企盼及时接纳。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正生活在一个有着全球贸易、全球金融流动、全球人口流动和即时全球通信的世界上。世界各国的经济从来未有过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世界逐渐开放,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得越来越近,人类将逐渐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正如尼克松演讲:“我们在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星球上,拥有共同的未来”。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深刻的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政治、思想、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如盛行全球的“世界一体理论”,被亚当斯密称为“无形杀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由甘地倡导的“人类一体”理论,即“全人类是属于不可分割的同一体”“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等。

当前“大融合理念”已成为西方、东方与世界的共同逻辑,许多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被各国争相接纳。倘若对这些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缺乏兼容并包思想,对世界发展趋势熟视无睹,我们对世界许多紧迫挑战就难以做出有效反应。教师就不可能在思想领域前沿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信念。

好观念、好模式需要学习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是由各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其思想文化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其中有不少精华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方文化差距需要在兼容并包中缩小。盲目排外,闭关自守,只能使中华民族重新回到百年深重的苦难之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中国必须通过全球竞争开放,交流合作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现代教师,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要学习借鉴世界上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我们结合现实,特别要结合科创学院校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学院独具特色的“3+1”教育模式。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篇六
《汉代兼容并包的气魄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汉代兼容并包的气魄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我们总说什么汉唐气魄,那么汉代的气魄又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兼容并包,融天下之水为己用,没有什么成见,没有什么束缚,没有什么禁忌,也没有什么非要坚持的自己的价值或中国价值。

汉代人很理解,包容一切,就是中国价值。因为,天下,就是中国。 但有趣的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汉朝,其创建者汉高祖刘邦,却是一个典型的大流氓。出身低微,只是一个什么亭长,不爱农业,却飞鹰走犬,与乡里的一帮混混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出身低贱的伟大人物有三个,一个就是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就是近代的毛泽东。

朱元璋和尚出身,几乎就是赤贫,刘邦和毛泽东比朱还强一些。只是毛与刘邦一样,都不爱农业。毛从学校放假回家,其父亲让毛干农活,毛干一会儿就不爱干了,这与刘邦相仿。刘的一个兄弟爱干农活,受父亲的喜爱,刘邦对父亲说,我日后的产业会远远大于我这个兄弟。后来果然应验,刘邦还喜滋滋地衣锦还乡,炫耀自己所得天下的产业。

这三个出身低贱的大人物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能很快地被一个地位高出一大截的女子看中。刘邦是个混混,可被吕家看中,后来出了一个有名了吕后;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很快被老马家看中,后来也出了一个有名的马皇后;毛也是被留过洋的大教授的女儿杨开慧看中,可惜,杨开慧命不好,死的早。

这三个女子很有眼光,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三个低贱的人很不一般。刘邦不喜欢读书,朱元璋也没有读过什么书,老毛喜欢读书,但是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而数学图画可以得零分而无所谓。那么为什么出身低贱又没读过书的人反而能成就大的事业呢?原因是,他们有天赋,不受教育的束缚,因此他们的气魄眼光都很大,是一般的读书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刘邦还有戏弄儒生的记录,将尿撒在什么里面,搞得儒生灰头土脸。刘邦的流氓气在有关父亲的生死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敌人捉了刘邦的父亲,迫其投降,否则煮了,而刘邦说,我可以分一杯羹吗?刘邦的流氓加智慧反而救了父亲。 汉代的气魄首先表现在其开国皇帝刘邦的气魄上。刘邦虽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有天赋,天然能知道要兼容并包。

刘邦的兼容并包气魄首先表现在能吸收各方的人才上。刘邦的军队,打仗比项羽差多了,秦军的主力几乎都是被项羽消灭的。只是,当刘项争霸的时候,项羽的人才慢慢就跑到刘邦这一边了,他们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有妇人之仁,很爱惜士卒,可以痛哭流涕,可一到封赏的时候,就非常的小气,而刘邦的封赏非常的大气。刘邦拜韩信为将,也可以看出刘邦识人的过人本领以及对萧何的信任。

另外就是刘邦能审时度势,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制度来建立汉帝国,刘邦的

帝国是分封与郡县的双轨制,刘邦吸收了周代分封制度,又吸收了秦帝国的郡县制来治理万里之大国。

在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为什么要放走刘邦,一直有争议。笔者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是出于制度上的考虑。秦帝国,在扫灭六国后,采用了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的方式来管理天下,但很快,16年就亡了,因此,当时大部分的人都觉得,郡县制不适合中国这么大的万里之国,项羽就倾向于回到周代的分封制,而且项羽还真的搞了一个分封,项羽分封了许多人,刘邦也被封为汉王,在汉中那一块地方。后来,刘邦势力渐大,项羽还是要与刘邦分天下,所谓的楚河汉界,而不是要吞掉刘邦。而刘邦当时的想法是要效法秦始皇,搞中央集权,因此当然要吞掉项羽。这是两人对未来国家制度方面的理解和选择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胜负。

刘邦在开国后,在中央采用了秦帝国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同时,又分封了许多的同姓王来帮助自己镇守天下。刘邦和吕后还杀掉了许多的异姓王,包括韩信。后来的景帝开始削藩,击败8国之乱,成功地削弱了同姓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就凭这一点,刘邦就比秦始皇要高明得多的。秦,二世而亡,汉帝国,西汉东汉加起来差不多有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自秦以来最长寿的朝代。

我们再来看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刘邦他们的乡土文化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很厉害的是,能守弱,能吸收,慢慢变强。我们看刘邦与项羽的争霸正是体现了道家的厉害之处。项羽强而刘邦弱,但刘邦能吸收项羽的力量,自己慢慢变强,有人说,刘邦一生打仗是屡战屡败,从来没有打过胜仗,只是该下一战,项羽就完了。所以说,道家,尤其是黄老之说,是能打仗的,老子的《道德经》,是兵书,而不仅仅是为修炼用的。曾国藩后来就研读老子的《道德经》,行军打仗,处事,其风格为之一变。毛泽东用兵基本就是道家的用兵风格,与刘邦的用兵方式是相似的。采用的是以弱胜强的战术。

所以,在汉代开国之后,在文化上仍然是黄老之说占据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秦帝国,是法家文化占统治地位。而且还不是齐法家,齐国的法家是刑不上大夫,是王用法来治天下,治别人的,王本身是不在法之下的,靠的是铲除贪官污吏,铲除腐败,其核心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与现在中国的所谓的法制是基本一致的,核心是人治。而秦国的法家,是真正的法家,法是最大的,是在王以上的,所有人,都在法之下。这与现在的西方国家很相类似。

刘邦他们认为,秦帝国很快覆灭就是因为其法制的观念与其他六国相去甚远,不适用于中原六国。但刘邦的汉帝国也慢慢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要是齐法家的思想。所以我们看,在刘邦去咸阳的路上,废了秦法,仅仅约法三章,这是

道家的思想,与民以时,与民以利,与民以休养生息。但是,后来,汉帝国的法律当然不再是仅仅三章了,有很多了。而到了汉武帝的时代,法家的富国强兵的思想,称霸的思想又复辟了。

我们再来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是没有用的,因为那个时候是要称霸,要富国强兵,因此,法家,兵家,纵横家都很吃香,没有儒家什么事,儒家那个时候很悲惨,无人问津。到秦帝国建立,儒家以为时机到了,出来说服秦用儒家思想,可秦始皇是法家思想浸透了骨头,不仅不理儒家,还有什么焚书坑儒出来,据说焚书是有的,坑儒,好像是后代儒生的夸张。夸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秦始皇毕竟对儒士不好,而儒士们都是手握笔杆子的,能写,也能作假。

后代许多的文人们都作过假。比如对于清雍正帝的评价,在文士的手中,非常的低,原因是雍正是抄家皇帝,一般不杀头,因为雍正信佛,但抄家得罪了许多的文人,而抄家的特点是人不死,可以写,可以骂。而乾隆帝的特点是杀头,杀了头就不能写也不能骂了。看来还是要狠一些,仁慈了会有后患。现代许多人对毛泽东评价过低,也有这个原因,因为毛得罪了许多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都是手握笔杆子的,在毛死后,可以写,可以骂;而工人和农民虽然是大多数,得了毛许多的好处,可他们不能写。

刘邦这个流氓本来是很看不上儒士的,因此才有侮辱儒生的行为,也是,人家刘邦是道家起家,没有儒家什么事。但到了文帝景帝的时候,儒家就好过多了,也有什么五经博士了。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士有董仲舒出来,以其天人三策,颇得武帝的青睐。可后来的儒士们又开始夸张了,说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又是儒生们在作假,根本不可信。笔者考证过,当时武帝仅下令罢黜了两家,即申韩的法家与纵横家。可事实是,汉代后来的皇帝也声称,汉家治国是内法外儒,儒家只是个面子工程而已。儒家也没有获得什么独尊的地位,汉代是道法儒并用的,儒是排在后面的。

但汉武帝毕竟吸收了一些董仲舒的建议,盖了明堂,也选拔了一些的儒生进中央,分管礼仪方面的事,后来汉代的皇帝还参与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辩论,很有意思。

汉武帝不仅能吸收法家儒家的东西为己所用,还能吸收匈奴的东西,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匈奴当时应该说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民族了,在秦始皇的时候,秦军的战斗力极强,因此与匈奴还有一拼,有30万人驻扎在边境的长城一线布防,还没有吃匈奴的亏。到了汉初,刘邦的军队本来在纯战斗力上是打不过秦军的,秦军主力是靠项羽消灭的,因此汉军在刘邦的带领下攻击匈奴失败,刘邦自己差一点被俘。后来汉军采用守势,并用女人来换和平,非常屈辱。汉武帝发现,汉军的失败是骑兵不行,不能长途奔袭,不敢深入草原深处与匈奴决战。因此改

用匈奴人的办法训练汉军的骑兵,汉人开始了胡人化。并在全国动员养马。老百姓本来应该养猪,可现在变成了养马。到了卫青,霍去病出来,汉军的骑兵已经可以长途奔袭,可以如同匈奴人一样深入草原大漠寻敌决战。最后打得匈奴人举族西迁,匈奴人西迁时,击败了东欧诸国的抵抗,并迫使东欧与中欧的蛮族南迁,进而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汉帝国的军队可以直达西域,帝国的版图也被扩大了。

我们的结论是,汉代诸帝,在用人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在文化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包的策略,使得有汉一代,无论是在军事,在经济,在国家治理,在文化方面,都尽显其举世无双的泱泱气魄与瑰丽的成就,为后代所敬仰。中国文明在汉代的时候,在春秋战国时产生的各种学派,才第一次融合起来,并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汉人和汉民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兼容并包的意思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1、兼容并包什么意思(2016-02-1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564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