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徐志摩什么意思?

徐志摩什么意思?

2016-03-03 11:48: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一)《徐志摩》 ...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一)
《徐志摩》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二)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

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

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

北大就读。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

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见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带她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从国内穿来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就这样,心存无限希冀满心欢喜的张幼仪,便被丈夫无声的行为深深刺伤。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给徐志摩父母寄去。到英国伦敦郊区沙士顿小镇安顿下来后,他们的关系并无改善。这时,张幼仪又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此时,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在张幼仪的眼光里,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两人可能发生过争吵,徐志摩一走了之,不知去向。一筹莫展的张幼仪只能哭着写信向在巴黎的

二哥张君劢求救。她撑着沉重的身子一个人从英国到巴黎。在巴黎待了一阵子后,她又随二哥到了德国。

1922年在柏林,张幼仪生下了次子彼得,当她从医院回家后,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露面了,来找她签离婚协议——其时林徽因已经回国,他急着回国追求她。张幼仪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张幼仪是明智的。在徐志摩对她没有了爱情的时候,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 支撑着活下去

无论是徐志摩还是张幼仪,在海外求学,一直都是靠徐志摩父亲的汇款。徐志摩和张幼仪协议离婚后,徐家仍视张幼仪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给张幼仪寄200美金。一战后德国马克贬值,一美元就能买很多食品,200美元能过上不错的日子。张幼仪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1926年,张幼仪回国。徐家二老将她收为干女儿,徐家将家产分成三份,儿子和陆小曼一份,孙子和张幼仪一份,老两口一份。 1927年张幼仪开始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每天上午9点正,她到办公室,这种分秒不差的习惯是从德国学来的;下午5点,会有个教师到公司来,给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张幼仪似乎很有经商的头脑,她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在自己的住房旁边给公婆盖了幢房子。

有种说法,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后,通信不断,感情反而比结婚

时好,并且不时接济徐志摩。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张幼仪送挽联:

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不惯抒情的张幼仪,真情偶尔流露,令人动容。她一诺千金,尽心服侍徐志摩的双亲,为其养老送终;精心抚育儿子,终使其成才。 余情渺渺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1968年初,张幼仪亲赴台湾,找到梁实秋、蒋复璁——梁实秋是赏识徐志摩的文友,蒋复璁是徐志摩的表弟。她说,希望你们两个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我来出……1969年由蒋复璁和梁实秋主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其中,第1辑为纪念文章与年谱,第6辑为遗文,其余4辑均系影印徐志摩著作的单行本。了却了张幼仪的心愿。

夕阳西沉,余晖脉脉,张幼仪以沉静的语气,向侄孙女张邦梅讲述业已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往事:“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病逝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寓所。

徐志摩与林徽因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志摩的这首诗不像是对康桥的离别,倒更像是对林徽因的苦楚。也许伦敦的相遇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佳人才子的前世今生注定要做个了结。

1920年秋天,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是才气渐成,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一个是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千金小姐。这仿佛又是一出西厢记,但一这场爱情要远比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来的撕心裂肺,和西厢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对羡煞旁人的才子佳人最终没有成配。这也引来了后人无限的惋惜与感叹。

徽因说,彼此各认个生活的模样,志摩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却不能爱着你,无论是苏轼与王弗的十年生死,还是陆游与唐婉的梁园凄苦,都没有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加惹人心伤。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为妻,而梁启超也早就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和与徽因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相比,徐志摩倒更像是一个外来人。生命本是一场漂泊,追求浪漫的诗人不可避免的遇见了生命中的唯

一。这一场萍水相逢,换来了志摩的狂热、激情、勇敢,也换来了徽因的惶恐与失措,她只不过是16岁的少女,面对着这个大她8岁的男人,她感到的只有压力和受宠若惊。

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伤心之余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三)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 - 林徽因与徐志摩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

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中国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回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適、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3~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10月~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这一年,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这以前的诗作,大多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 。同年9~11月,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0年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同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的诗集除《志摩的诗》外,还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及身后陈梦家为之编辑的《云游》。小说集有《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译著有《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1991年出版《徐志摩全集》。诗作大都为抒情诗,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创作的散文较少形式的束缚,更易表现奔放不羁的情感。

【题记】“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甚高而又很不寻常的人物,在中国,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被否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至今他却又是比同年代的作家拥有更多的读者及认同;在海峡两岸,他的诗作是列入中学必读的课程。

由於徐志摩、中国人才知道了剑挢、英国及欧洲的文学及文化,并且几十年来一直视剑挢为现代文学的圣地、学术自由的圣殿、相信那里至今仍流漾着十九世纪以来英国学术自由的空气,可以洗涤漂净人类最纯粹的性灵、并启开人类的最纯粹的理性及思想。

然而,他的影响不仅只是在文学上的,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刚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社会文化却仍然固步自封,这位年轻的诗人、由於他洞澈的认知与极度的热情、更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挢梁。在王家学院,他与狄更生(Goldworthy Lowes Dikinson)、李察斯(I.

A. Richards)美籍英国文学〔佛斯特(E. M. Forster)英名小说家〔合组一个正式的『中英会社』”Anglo-Chinese Society〔,讨论并进行中英文学的翻译工作。并跟罗素(Bertrand Russell)、曼殊斐儿(Katherine Mansfield)、等人交往,欧洲及英国的文学的作品如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济慈(John Keats)、等一一被他推荐介绍回了中国;甚至把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都请去了中国。他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籽、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而徐志摩短短三十六岁的一生、带给中国人的震撼还不只这些,他是一位理想的追寻者、更还是实践者;他惊世骇俗的挑战了中国传统的旧社会、放肆率性的追寻人性的自由、与自我理想的实践。和一切浪漫主义的诗人一样,他一生的情爱史不只轰轰烈烈、并且悖礼违俗,至今仍受争议;他和媒说之言妻子的离婚,成为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称作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他的离婚宣言、发表成了文章、宣示了中国青年追求恋爱自由的新世纪的到来;他的第二次婚姻、娶的是朋友的妻子,婚礼上、证婚人给的不是祝词、而是咒骂。而他一生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却又是另一个女人、甚至因为赶赴她的演讲而撞机身亡,......他的一生毁誉叁半,然而至今中国人还是喜爱他、不只是因为他的诗、他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更因为他在一个古老历史的国度里展现了执着信仰、追求真爱的年轻生命。

徐志摩如同一扇窗,让东西两方的人窥见了彼此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无价之宝。我们很荣幸的向世人推荐这部诗人的故事,不只是因为这个轰动并影响中国人心灵至今的故事是起源於英国剑挢,是西方文化在古老中国点燃起的一把火;并且相信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告诉您、八十年前的中国可能有您想像之外的另一种风貌,那时候,古老、神秘、传统、封闭的中国、新的世界其实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和西方的世界如此的接近。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四)
《徐志摩的诗》

有余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徐志摩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 徐志摩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徐志摩几年后,发现无数的感情不撕自碎,原本都不完整,就不需要撕碎。———— 徐志摩现在,我开始怀念,那个撕碎你信和照片的雨夜。———— 徐志摩我羡慕那时的自己,还有完整的幸福可以撕碎。———— 徐志摩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徐志摩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 徐志摩感情的寂寞,大概在于:爱和解脱——都无法彻底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感情随着时间沉淀,感觉随着时间消失。终其是不同的物种,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徐志摩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徐志摩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 徐志摩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徐志摩几年后,发现无数的感情不撕自碎,原本都不完整,就不需要撕碎。———— 徐志摩现在,我开始怀念,那个撕碎你信和照片的雨夜。———— 徐志摩我羡慕那时的自己,还有完整的幸福可以撕碎。———— 徐志摩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徐志摩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 徐志摩感情的寂寞,大概在于:爱和解脱——都无法彻底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感情随着时间沉淀,感觉随着时间消失。终其是不同的物种,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徐志摩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 徐志摩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 徐志摩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徐志摩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 徐志摩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徐志摩记忆的丝线就像一种咒语,在每个日升月落将

我缠紧,它提醒我,不能忘记爱过的你,我是记得啊,我记得,所以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笑都觉得愧疚,所以我和别人并肩行走,牵手都觉得沉重,我要怎样,剪断丝线,再不作茧自缚。———— 徐志摩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徐志摩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伤心欲绝、痛苦难过、悲哀惆怅、歇斯底里,等等。却偏偏总是真的。———— 徐志摩他的世界沒有她,她的世界只有他。世界就是這樣,從來沒有公平可言。這是一場没有时限的角力戰,誰在乎的越多,就輸的越慘。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和你寒暄,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 徐志摩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 徐志摩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 徐志摩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徐志摩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 徐志摩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 徐志摩我学会了,自己走。———— 徐志摩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总是在冗长的梦境里完成生命现实里不愿上演的别离和割舍。这样的梦境,是否太过冰凉与残忍。看世界多危险多难。如反复无常的气象。———— 徐志摩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徐志摩过去的畅想有多快乐,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徐志摩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徐志摩是时候了。好好地做个女人。穿裙子。扎辫子。不和别人吵架。不翘课。不说脏話。———— 徐志摩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五)
《徐志摩身边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身边的三个女人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是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泰戈尔、„„无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

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所以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其实,不想再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这三个女人各自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原配张幼仪,坚强把失去徐的痛苦转化为对事业的动力,可她平庸安于现状。徐的灵魂伴侣林徽因,虽然秀外慧中可在感情上稍微自私了一点,要是她当初不另嫁他人,我们的诗人也不会英年早逝。只有陆小曼,性格虽然有点娇纵,却是才貌双全,至情至性至纯至美至善至真。也只有她最爱我们的诗人,徐死后,她收起了自己的柔情也收起了自

己的豪情,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重新走进她的情感世界,她将心门深锁,怀着诗人留给她的记忆了此残生„„

徐志摩最后的手稿是登机前写给陆小曼的一封信:“曼曼,我好累,我不想再飞了,只想在你臂弯里睡„„”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六)
《徐志摩身边的四个女子》

徐志摩身边的四个女子

文/竹子青青

读了林徽因的传记,书中谈到了陆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竟然让多情的徐志摩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出于对陆小曼这位女子的好奇,就把她的传记借来读,读过之后,只有一个感受:她,不过如此,富贵人家出生,从来不知道钱是怎么得来的,只是知道大肆挥霍,即便在绘画和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也因为自己的恶习而荒废。书中提到,徐志摩在得知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订婚后、认识陆小曼之前,还结识了一位多才多艺、面容清秀、出身高官之家的女子凌叔华,书中说当初徐志摩也追求过凌叔华,但是凌叔华没有答应,我在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连才貌双全的徐志摩都不会接受?又是因了好奇,借了三本凌叔华的不同传记来读。读完一本,只是了解了大概。只有张幼仪,这位被徐志摩抛弃、却在徐家两位老人心中永远是徐家儿媳的女子,我还没有好好来读一下关于她的书。 先说说林徽因吧!如果非要在这四个女子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我会选择林。林的美貌是古今公认的,如果单纯是漂亮,恐怕她的名字也不会让后人记住,她的故事也不会流传至今、甚至以后。我欣赏她,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美女,而是她明知道自己有外表这个资本,却没有拿来利用,没有把终身的幸福构架在外貌之上,她没有现代美女的肤浅,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可以说,林把自己奉献给了事业;她出身不凡,有很好的家世,但她也没有像陆小曼一样坐吃山空,没有富家小姐那样的娇生惯养,相反她风里来雨里去的跟着梁思成等人到世界各地考察建筑,不管吃住环境有多差,她都能够接受、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面对已有家室的徐志摩的追求,即便是喜欢或者爱,她还是冷静的选择了成熟而又稳重的梁思成,即便当时的梁思成因为一场车祸已经导致一条腿残疾,她思想还是非常深刻的,不会太感性的被表面的美好给蒙蔽,而是试着揭开这层薄薄的面纱,细致入微的看一下那背后的影响;她是智者,理性、执着、冷静!

对于陆小曼,我觉得她的婚姻是非常失败的,正因为这位美女加才女在婚姻方面的不幸,我才觉得她的故事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思考、甚至是借鉴。在家世方面、尤其是金钱财富上,相比较林徽因,陆小曼是较好的,我所谓的好,不单单指她的父亲当时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是高官。最重要的是,陆是家里的独生女,被家人万般呵护,从小甚至一生都是病怏怏的,有林黛玉之美。婚姻上,还是逃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了父母给选中的人后,发现过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有夫之妇认识浪漫的徐志摩时,她以为遇到了知音,当拼死拼活换来和徐志摩的喜结连理后,她以为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但是徐志摩背后的经济来源已经被徐家老人给中断,一介书生远远无法为她的生活买单、更无法忍受她的洒脱不羁,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彼此并不适合,徐只是希望能和她一起散散步,可惜他至死都没有实现这个简单的梦想;陆小曼是属于舞台的,是需要生活在周围的掌声中的,她过惯了大小姐的生活,只知道用金钱买来快乐,用交际填补空虚,她不管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不管徐志摩为了给她的快乐买单,放下了文人的脸面去做房地产经济人;陆小曼是理想主义者,生活的太感性,做事情有点鲁莽,过于自私、几乎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徐志摩生前,她生活在柴米油盐之外,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想过找份工作,没有想过为徐改变、没有想过好好的利用自己的绘画和文学天赋,徐逝世后,她才开始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重新开始学绘画,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谁又不会多想,无依无靠的她又何尝不是为了填补家用?或许这份改变并不单纯。陆是享乐主义,感性、懒散、缺乏毅力、没有追求。

凌叔华,出身同样不凡,和陆小曼有的一拼,不过凌出生于大家庭,是家里的第十个孩子;她没有林徽因和陆小曼迷人的外貌,大家只好形容她面容清秀;从小拜师学画,在文学方面也比较出色。或许她和徐志摩并没有像大家传言那样,或许她们真的自始至终都是“同志”(比较好的朋友),即便在几个月内彼此就有七十多封信件的往来。我在此也不过多猜测,只是假如当初徐追求过她,她为何不接受呢?徐志摩不仅浪漫、有诗意,小伙长的还高大帅气,有家族产业、家境也好,在现在应该算是“富二代”了,还不是庸俗的富二代。好多人都认为,徐这么优秀的男子真的是无可挑剔。从这一点来看,正说明了凌叔华的理性、有思想,她不想像母亲那样当一个妾,她目光还是比较深远的,在她看来,桀骜不驯、浪漫无比的徐肯定不会安于婚后的平淡,若嫁了他,她肯定会走母亲的路,一个姨太太,对于凌叔华这样的现代女性,肯定不会走这条路。凌是聪明的,有远见,有追求和理想,没有把终身寄托在父母身上。

对于张幼仪,其实应该是最早介绍的,她和林徽因一样,让我欣赏。名门出身的她,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受教育情况,并不比上面提到过的三位女子差。可能她没有亮丽的外表,不会书画、不擅长文学,再加上是她的二哥给俩人牵线,没有徐志摩理想中的浪漫,徐看到她的照片时就略有不满,但逃不过徐家老人的安排。从结婚后,徐就不待见张幼仪,总戏称张是“土包子”。不得不说,张是一位非常贤惠的女性,即便接受过最新教育,对公婆绝对是尽心尽意的照顾,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为徐家付出;徐为了离婚,竟然把张幼仪骗到国外,在徐家老人无法行使权利的地方,逼迫已有身孕的张离婚,从这来看,徐志摩对张幼仪做得太过分,也看出徐志摩的自私;在那个年代,女性被夫休,是被人看不起的,还好,张幼仪是大度的、善良的,她能原谅徐对自己的伤害,在徐娶陆小曼时给予徐很大的帮助,这是何等的胸怀,一般的女子是很难做到的;后来张幼仪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或许这也是拜徐的伤害所赐,也可以看出张幼仪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同时有点自卑的女性吧,事业,对她来说不仅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我张幼仪并不是离开了徐就活不下去的人、我并不是没有用的女人。张幼仪是善良的,大度、贤惠。

对于徐志摩,浪漫多情的诗人、学者,我不想评价太多,我从来没有欣赏过他。虽然仅仅活了34岁就因飞机撞山逝世,但他的履历倒是很丰富的,风流才子,他的死亡或许印证了他的老师梁启超曾经说的话“你最终要被陆小曼害死”,我知道他的死不能单纯怪罪陆小曼。在我看来,如果没有陆小曼这个只知道耗钱的拖油瓶,他就不会拼了命的挣钱,就不会为了省钱坐免费邮政飞机,如果不是陆小曼的固执,他俩就会在北京安稳的生活,徐就不会两地奔波。徐赶回北京,是为了能准时参加林徽因给中外同行的演讲,但我从来没有觉得徐的去世应该怪罪林。事实上,徐的去世还是应该怪他自己的,老婆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他要填补家里的财政亏空,也是自找的,谁让他活在理想国,谁让他活的不实际,谁让他抛弃了贤惠的张幼仪,真的是罪有应得。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大胆的追求是错误的,只是这个追求要适度,要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不要不自己的幸福强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惜徐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徐志摩什么意思?(篇七)
《浅谈徐志摩的爱情世界》

浅谈徐志摩的爱情世界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

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

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二)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三)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

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可笑了。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

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所以说,我看了《人间四月天》的剧本,觉得王蕙玲女士也许是个好的剧作家,但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那一茬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了解。

我说的都是根据真正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这些书看看,比如《林徽因文集》里就有给胡适的信,还有给沈从文的信。

(四)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张邦梅写《小脚与西服》的时候,他的爷爷张嘉铸还活着,听说孙女采访了姐姐,要写这样一本书,特意叮嘱,笔下对徐志摩要留情,他怕姐姐一时糊涂,过多地给孙女说些不利于徐志摩的话,孙女不知轻重全写进书里,损害了徐志摩的形象。大概就在《小脚与西服》出版前后,张嘉铸就去世了,他的遗嘱里有一条,就是告别仪式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张嘉铸生前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时,张嘉铸不顾姐姐的感情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欢欢喜喜地盛装参加了徐志摩的婚礼。这在常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徐志摩把你姐姐甩了,你还西装革履地参加那个人的婚礼,给了现在的人怕就做不到。这个事情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张家人对徐志摩多么重视,再就是徐志摩这个人的魅力多么大。也就是说,徐志摩这个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决不是书上写的,见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要下手的那样的男人,而是很有分寸,很有道德,很讲究品位的。

(五)陆小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电视剧里,把陆小曼演成个交际花,是最没道理的。这么说吧,陆小曼什么人都可能是,最不可能是的,恰恰就是这个交际花。

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建三,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北洋政府时代,在财政部当过赋税司司长。这是个很有权势也很有钱的职位。陆小曼在少女时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京的法国圣心学堂念书,家里又请了英国女教师专门教她英文。她天生丽质,俊俏可爱。这样当她十七八的时候,就已经是北京社交界的名媛了,好多外交场合,也要请她出席。


徐志摩什么意思?相关热词搜索:徐志摩是什么派诗人 徐志摩什么星座 徐志摩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徐志摩什么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徐志摩什么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781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