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江上母亲,赏析

江上母亲,赏析

2016-03-10 09:04: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江上母亲,赏析(共5篇)春酒赏析2001年10月,桂子飘香的江南,江南送走了又一个中秋,一个老婆婆在阔别故乡五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她的故乡,在浙江温州瞿溪镇的百年老屋前,她用不太熟悉的乡音唱起了儿为乡亲们唱起了儿时的歌谣:阿姐埠头洗脚纱,脚纱飘起水花花,划船的阿哥快过来,黄昏来我屋里吃香茶。这位白发如雪的耄耋老妪就是中国台湾...

篇一:《春酒赏析》

2001年10月,桂子飘香的江南,江南送走了又一个中秋,一个老婆婆在阔别故乡五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她的故乡,在浙江温州瞿溪镇的百年老屋前,她用不太熟悉的乡音唱起了儿为乡亲们唱起了儿时的歌谣:

阿姐埠头洗脚纱,

脚纱飘起水花花,

划船的阿哥快过来,

黄昏来我屋里吃香茶。

这位白发如雪的耄耋老妪就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散文家琦君。她是专程回来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仪式的。在穿越了大半生,由文字构筑的漫漫乡愁之后,这颗台湾文坛闪眼的恒星终于在故乡找到了不朽的位置。

琦君生于1918年,卒于2006年,原名潘希真,浙江瓯海瞿溪人。12岁离开家乡去杭州求学,曾师从于词学家夏成涛,后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一生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集三十多部。她的小说《橘子红了》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海峡两岸热播,引发强烈反响 据近期台湾对30年来图书出版情况所作调查显示,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榜首。 《春酒》是一篇叙写乡愁的散文,琦君以洗尽铅华的文字深情回忆了儿时故乡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琦君是一位童心未泯的作家,她惯于采用儿童的视角,以细腻感性的文字去还原儿时温州的农村生活:新年的迎神拜佛,脸上写满了虔诚;元宵节后换下来的贡品是那样令孩子们快乐。 家家邀饮春酒又是那么的祥和喜庆,寥寥数行文字就勾勒出一幅和美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旧时的乡村多么富于人情之美啊,你看,家家轮流邀喝春酒的画面,那真是“家家扶得醉人归”啊。乡村人家的团结互助,受益人答谢乡亲的礼貌和周到,母亲让出花厅捧出八宝酒的豪爽和豁达,琦君是娓娓道来,淳朴的乡情民风立刻是扑面而来。

天上月缺月圆,人间离合聚散,乡情乡愁始终是琦君写作的第一主题,在琦君写作的三十多本文学作品中,故乡、童年、师友、亲人占据了创作的绝大部分内容。琦君在温州瞿溪镇度过了十二年的童年生活,留给她的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故乡是琦君心灵永远的伊甸园,也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在琦君亲切的文字里,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旧时乡村人物一个个的都鲜活起来:乐观开朗的母亲、爱笑爱闹的乡亲、卑微殷勤的阿标叔无不洋溢着人情人性之美。故园新春的年味正如琦君那能干的母亲酿造的八宝酒一样在女作家半个世纪的不尽回味中漫漫发酵,日渐浓郁,成了琦君连接与家乡深情的纽带。

像很多乡村歌者一样,琦君把他对故园的满腹思念一点点浇铸在一行行的文字里,所不同的是琦君的作品当中,琦君的作品中经常晃动着一个遥远而又清晰的身影,那边是她一生挚爱的母亲。

看似絮叨的文字背后是远游天涯的女儿对长眠故乡的母亲的无限追怀与思恋,琦君深切地回忆着母亲的练达、亲切、勤劳,对自己的点滴熏陶和教育,其实这位母亲并不是琦君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伯母

有一种情,丝丝缕缕,却甘之如烈酒,有一种酒,点点滴滴,却醉你到白头

琦君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和六岁的哥哥一起,被民国早起做过中将师长的伯父潘鉴宗收养,在琦君的作品里,凡是提到爸爸妈妈,都是指的伯父伯母,对于自己的伯母,琦君曾经在《梦中的饼干屋》一书中写道:“数十年来,我笔下的母亲,其实是对我又天高之后之恩的伯母,我一岁丧父,四岁丧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兄妹长大的,后来哥哥被伯父带

到北京,哥哥竟不幸在十三岁时因肾病不治死去,兄妹一别,竟成永诀。我一直在伯母的爱抚下长大,而奇怪地是我竟一直喊她大妈,我现在知道了,这个大在我心中是伟大的意思”

在琦君的笔下,凡涉及到故园的文字,始终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辉,儿童的叙事口吻一直是琦君写作的重要依托,但在《春酒》的结尾中却将儿童视角蓦然转换成了成人的口吻,琦君在文末含蓄倒出的是对母亲深深的追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对传统乡风美俗一去不返的淡淡惆怅

凡有人类的地方总有乡愁,时间、空间

乡愁是独属于人类的不能清晰梳理的朦胧而高级的意绪,正如苏东坡所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随着时代的变化,琦君这份对故乡的春酒纯正滋味的追寻,终因时序更替,关山阻隔,而变得遥遥无期,就如同刻写在心灵底片上的一抹幻影,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2006年6月7日,90高龄的琦君在台北和信医院逝世,一位心系故园的游子,一代杰出的女作家终于终老天涯,永远地走了。

她就像一片雨作的云,把饱含深情的文字留给了天下华人,留给了充满温情与爱的世界,留给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江上母亲,赏析

春酒

同学们好,马上就要上课了,在上课之前,我又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大家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了,谁能告诉我一些咱们学过的有关“乡思”主题的诗呢,我先起个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次北固山下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7.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8.——贺知章《回乡偶书》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0.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1.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故乡情结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古到今,诗人们借用更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这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去品尝一杯春酒,这杯春酒里面也蕴含着浓浓地思乡之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琦君:

学生齐读:琦君生于1918年,卒于2006年,原名潘希真,浙江瓯海瞿溪人。12岁离开家乡去杭州求学,曾师从于词学家夏成涛,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一生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集三十多部。她的小说《橘子红了》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海峡两岸热播,引发强烈反响

据近期台湾对30年来图书出版情况所作调查显示,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榜首。

《春酒》是一篇叙写乡愁的散文,琦君以洗尽铅华的文字深情回忆了儿时故乡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读书有三境界:读、品、悟,所以这篇散文我们也读三遍。

一、一品春酒,品出风俗人情之美

Ppt: 文章在有意无意之中,处处布满家乡风俗,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江上母亲,赏析

新年的迎神拜佛,脸上写满了虔诚;元宵节后换下来的贡品是那样令孩子们快乐。

家家邀饮春酒又是那么的祥和喜庆,寥寥数行文字就勾勒出一幅和美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旧时的乡村多么富于人情之美啊,你看,家家轮流邀喝春酒的画面,那真是“家家扶得醉人归”啊。乡村人家的团结互助,受益人答谢乡亲的礼貌和周到,母亲让出花厅捧出八宝酒的豪爽和豁达,琦君是娓娓道来,淳朴的乡情民风立刻是扑面而来。

乐观开朗的母亲、爱笑爱闹的乡亲、卑微殷勤的阿标叔无不洋溢着人情人性之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第一口春酒已经品完了,我们品尝出了风俗美人情美,接下来同学们再细细地品一口,品一下其中的童趣美

二品春酒,品出童趣之美

教师说:琦君是一位童心未泯的作家,她惯于采用儿童的视角,以细腻感性的文字去还原儿生活,

Ppt: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以小孩的心理和口吻,写得很有情趣,大家找一找,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析,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趣,用你的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态。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充满孩子般自由天真的想象。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眼巴巴”写出了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童趣,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

三品春酒,品出母性之美

教师说:是琦君的作品当中,琦君的作品中经常晃动着一个遥远而又清晰的身影,那边是她一生挚爱的母亲。接下来请同学们三品春酒,

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有哪些?抓住表现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进行分析母亲是位怎样的人?用你的声音再现人物性格特征。

篇二:《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作者简介

孟浩然[7]江上母亲,赏析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8]

创作背景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2-3]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早寒江上有怀

作品注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渡: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译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9)《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1-3]

译文(一)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4]

译文(二)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江上母亲,赏析

在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5]

作品鉴赏

鉴赏一: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3]

鉴赏二: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没有问路的地方。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会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6]

鉴赏三:这首诗以兴开首,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彷徨。结句亦可解释为世路茫茫,望而兴叹。[7

篇三:《美文赏析:母亲是一种岁月》

母亲是一种岁月

原作/卢盛宽 赏析/叶茂樟

每次回到家里,总想解读母亲的深情厚意。她的每一次眼神与每一次问候,都会勾起我无限的思绪。

早在去年寒假临近期间,母亲便隔三差五地打电话来询问我的归期,等到我把日期准确告知以后,母亲才安下心来,并祝福我一路平安。这么平凡的事情,似乎不值得牺牲笔墨,可是一等我回到家后,父亲告诉我,母亲在我回家的那天差点得了风寒。原来,母亲盼儿心切,每当听到有人从门口经过的脚步声就打开房门,出来看看,几次三番下来,母亲并未见到我的身影,可她不灰心,索性坐在家门口等待我的归来!那时已是寒冬天气,而那天又正巧下雨,冷风刺骨,寒气逼人,向来怕冷的母亲竟然无视环境的恶劣……听着父亲的讲述,我沉默了,并非无言,可一时,叫我说什么才好呢?我望了望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突然感悟:母亲其实就是一种岁月。

是的,母亲是一种岁月。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岁月,从江河向大海的岁月,从沙漠走向绿洲的岁月,也是从苦难走到幸福的岁月。在这些岁月里面,究竟包含着什么,包含了多少,我想,纵使最伟大的诗人也无法抒写出诗篇,最优美的音乐也难以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只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慢慢地由幼年长到了童年,再从童年长成了青年,也告别了花季、度过了雨季,现今的我正如日中天。我也知道,这种岁月值得我时时回味,值得我用一生来感激!

母亲是一种岁月。因为在人世间忍受最多苦难、咽下最多泪水、包容最多无知、体贴最多心灵的是母亲,是伟大的母亲。

岁月无情,而母亲有情。小的时候,当别家的小孩起早摸黑起来放牛的时候,母亲却叫我起来上学;长大后我成了壮小伙子,而别的伙伴都纷纷背起了行囊南下打工,母亲却嘱咐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本该在毕业后好好孝敬父母,可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争取继续深造的机会。岁月的流逝总是无情的,它夺去了母亲的青春,还在母亲的额头刻下沧桑的印记。这是怎样的一种岁月啊,我把她解读成爱的象征!

母亲是一种岁月。因为岁月没有轮回,也不着边际,而母亲的爱正是这样的浩无涯际。母亲有时甘愿做一根甘蔗,任凭儿女吮吸着甘甜的蔗汁;母亲有时又是一座大山,用坚实的臂膀抚平儿女的创伤。母亲为了我的将来,曾两度搬迁:从农村搬到城郊,再从市郊搬到市中心,而唯一的理由是为了我读书方便。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顿时明白,这种母爱其实更是一种拯救。它拯救孟轲于顽劣的孩童之时,将他引向知识与思想之路。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引导人性至善至真的北斗。即使人性的堕落如高山滚石,母亲也会用她的身躯拦住,并用爱心去鼓舞它、激励它、并陪伴它远离深渊,重新攀登。

当然,这种浩无涯际的母爱,也是女性自身的拯救者。当她为世俗所诱或为生计所迫而丧失本性时,当她囿于环境沉湎于声色犬马而难以自拔时,只要她想到儿女,想到要做儿女的榜样,想到儿女决不能过自己这样的生活,她就会升腾起战胜自我的力量,从善从真从美。虽然我成不了像孟子那样伟大的人物,但是我的母亲,乃至普天之下的母亲,都可以与孟母相媲美……

1

(摘自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广播)

【赏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和最珍贵的感情,也是儿女们心中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母亲是一种岁月,“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岁月,从苦难走到幸福的岁月。”时光飞逝,我们在茁壮地成长,母亲却渐渐地老去,唯一不老的是母亲那颗拳拳之心。母爱是平凡琐碎的,可是就是这些日常的琐碎铸就了母爱的伟大,正如作者所说的“虽然我们成不了像孟子那样伟大的人物,但是我的母亲,乃至普天之下的母亲,都可以与孟母相媲美!”感悟母爱需要用心去体会,也许需要我们穷其一生的时光。母亲是一种岁月,岁月有多长,母爱就有多深。

从细节入手,善于通过联想挖掘材料,把对母爱的感悟以对比的方式和议论抒情的笔调表现出来,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2

篇四:《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

<江上>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诗如下:
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前言]
<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篇五:《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董颖》

<江上>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董颖。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董颖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江上母亲,赏析相关热词搜索:江上的母亲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江上母亲,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江上母亲,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905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