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

2016-03-19 08:57: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悯农,古诗(共4篇)古诗《悯农》教案《悯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 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3 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4 积累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教学重点: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教学难点...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悯农,古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古诗《悯农》教案》

《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

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4.积累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

★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今天,陆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陆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2.师出示“辛苦”,教读。悯农,古诗悯农,古诗

3.你们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悯农,古诗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的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1.听范读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

2.小朋友们也想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好,自由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把它圈起来,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么做的?

你可真会学习!掌握了方法,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这首诗里,你们有不认识的字吗?指名问,指名答。

原来遇到了不懂的字还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妈妈„„

4.老师把古诗里的生字宝宝都请到了幻灯片上,请看(出示幻灯),用上你喜欢的学习方法,先自由读读生字,看谁读得最认真?

指名读生字。

5.小老师们教得真好!请你们同桌之间也互相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悯农,古诗

齐读。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7.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8.齐读古诗。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学了生字,读了古诗,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古诗,从古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听了老师读古诗,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幻灯出示《悯农》的朗读节奏)

5.指名读,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幻灯出示)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

4.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收集了自己喜欢的古诗,你能背一背吗?

指名背古诗。

★板书设计:

悯 农

李绅

辛苦

爱惜粮食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 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篇二:《古诗《悯农》赏析》

古诗《悯农》赏析

悯农

锄禾日当午,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汗滴禾下土。

【作者简介】悯农,古诗

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被誉为“悯农诗人”。

【注释】

悯:怜悯。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盘中餐:碗里的饭食。皆:都是。

【简析】

开头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的“锄禾”场面:正当中午,赤日炎炎,暑气熏蒸,酷热难耐;农民劳作,时间已久,浑身无力,饥肠辘辘;汗水湿透了衣衫,洒落到禾苗上,渗透到泥土中。由此可见烈日之炎,汗水之多,身体之泛,耕作之苦。诵读诗句,读者仿佛身入其中,和农民们一起承受着那痛苦的煎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谁知道,在这些国贼禄鬼的金盘玉食之中,即使是一颗一粒,也是农民们用多少血汗换来的。这两句诗虽属议论,但很形象。“盘中”对“田间”,“粒粒饭食”对“滴滴汗珠”,空间位置的跳跃,内心视象的转移,都反映了农民们的耕作之苦。它教育人们在享受劳动果实时,要联想到劳动生产的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

篇三:《悯农古诗》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悯农古诗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悯农古诗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四:《古诗悯农的意思_悯农二首原文_作者李绅》

<悯农>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绅。其全文诗词如下:
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古诗悯农的意思_悯农二首原文_作者李绅。<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古诗悯农的意思_悯农二首原文_作者李绅。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悯农,古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悯农古诗原文 古诗悯农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悯农,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悯农,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079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