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2016-03-28 09:32: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共4篇)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23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教学目标】1、会读写“蚕、桑”两字,通过字义和字形来理解“蚕、桑”两字。2、通过联系注释、想象画面、抓关键字、联系插图、朗读等方法感受乡村四月的“景美”和“人忙”,从而感受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会读写“蚕、桑”两字,通过字义和字形来理解“蚕、桑”两字。

2、通过联系注释、想象画面、抓关键字、联系插图、朗读等方法感受乡村四月的“景美”和“人忙”,从而感受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生字;感受乡村四月的“景美”和“人忙”;背诵古诗。 难点:用自己的话还原诗意,体会乡村四月的景美。

一、诗歌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看————自己读读这两首诗,说说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描写乡村田园

2、师:乡村的美景在你们的朗读声中越发显得迷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细细地感受乡村风情。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乡村四月)

2、师:一起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的四月(四月里的乡村)。

师:你读到了时间和地点。

师追问:四月说明是什么季节?

生2:晚春时节。

师:让我们赶紧去感受诗人笔下四月的乡村吧。看看与我们这的田园风光有何异同。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读准字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请你来读读。

(1)生1读: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读古诗不忘作者,而且还把作者的名字读对了,作者是宋代诗人翁juǎn。以前的人喜欢给自己取两个名字,两个名字之间又意思相近或者是相反,比如韩愈的另一个名字叫退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意思相反;再比如屈原的另一个名字叫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意思相近。而我们的翁卷有一个小名,叫灵舒,有个成语是“云卷云舒”,因此作者叫翁卷。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

(2)生2读:(谁再来读读翁卷的《乡村四月》?)“蚕桑”这两个字,前鼻音和后鼻音放在一起,十分难读,你读得很到位。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预设: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

b、书写指导:让我们来写写这天底下最好的虫子吧,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蚕,第一笔是衡不是撇。上面是天,下面是虫,上下结构,分布均匀才好看。

B、我们再来关注“桑”,有些汉字其实就是一幅画,谁能把“桑”字变成一幅画?(指名生说)

师:(范写:桑)说得真好。看,这是树叶,注意每片树叶的最后一笔都是“点”。这是树干,整个便是一棵桑树。

C、生书写:蚕吃桑叶,蚕桑合在一起便是指养蚕和种桑树两项农事。请同学们在书本第111页的生字条下将“桑”和“蚕”字认认真真地写两个。写好的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相互评价。好,请放下笔。

(3)生3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你关注到了多音字,“闲人少”的“少”和“才了蚕桑”的“了”字。

A、谁知道“了”的意思?

生1:结束的意思。

B、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看课后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利用资料,课本中的“注释”被你用起来了。

预设2:联系整句话的意思知道的。

→师:放到整句诗句中理解字义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4)生4读:(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再自由读读这首诗吧!谁再来读读) 师:我听出了节奏。通过联系注释,你读出了你的理解,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

3、交流初读问题:孩子们,一首经典的古诗往往诗中有画,这首诗也藏着一幅画,再去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读到了哪些画面,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预设一:我读到了乡村的景色很美。

师:听出来了,有两个关键字——景美。(板书:景美)

预设二:我读到了乡村四月里人很忙。(如果生没讲到,师也先不讲) 师:也用两个字来说是——农忙。(板书:农忙)

三、品读“绿遍山原”

1、师:景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读前面两行诗,找一找有哪些美景。 (出示前两句)(交流时相机板书:山原 川 子规 雨)

2、我们先来看山原,诗中是怎么写山原的?

A、生1:诗中写山原全绿了。

师:你抓住了“绿遍”这个关键词。(出示:绿遍山原)

2、师提问:那放眼望去,什么绿了?

A、交流:

指名3生回答。

师:是啊,山坡上、田野里满是绿意。这绿,是那么多,那么饱满,那么丰富。

C、师提问: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遍)

D、谁来读读这满眼的绿。

生1读。 师: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如果把“绿遍”拉长一点就更好了。 生2读。 师:山坡被你读绿了。

生3读。 师:原野被你读绿了。

师: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来。

四、学习“白满川”

1、师:绿色的山原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河渠缓缓地流淌着,放满水的稻田里一片白茫茫。翁卷看到此情此景,提笔又写下了哪三个字?(出示:白满川)

2、师提问:如果老师改一个字,变成“白遍川”,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一:

A、生:如果换成了“遍”就和“绿遍山原”重复了。

B、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形容。 预设二:(如果生没说到,师就不提)

A、生:“满”是快要满出来了,写出了白色的灵动。

B、师追问:哪些白快要满出来了?

生:白茫茫的河渠,白茫茫的稻田,白茫茫的稻田里倒映着的蓝天白云。

师:那么多的白,都快要白得满出来了,怪不得作者这样写——绿遍山原白满川。

C、朗读:你来读读这句。

生1读。 师:你在读“遍”和“满”两个字是加重了语气,仿佛真让我看到了绿遍的山原,白满的平地。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师提问:读着读着,这一白一绿放在一起给你什么视觉感受?

生:就像翡翠一样纯净又美丽。

师: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读这句吧。

五、品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1、过渡:读着读着,你看,谁来了?(子规鸟)

2、师追问:你还知道子规其他的名字吗?

预设一:

生1:“杜鹃鸟”。(生比较容易说出来)

师:是啊,你懂的可真多。杜鹃鸟经常被诗人用来寄托思念家乡的情感,

预设二:

A、师:听,子规鸟是这样叫的“布谷布谷布谷”,所以它还有个名字叫“布谷鸟”。你也来试着叫几声。

B、师:子规这样“布谷布谷”地叫着,像是对谁说什么?

生:对农民说快去快去田里耕种。

师:是呀!快去“布谷”,快去“布谷”,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C、师:请你读得出你的理解。

生读。 师评价:你读完“子规声里”时稍作停顿,放佛让我听到了持续不断的

子规声。

D、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3、师:布谷声声,还唤来了诗中的雨呢!那是怎么样的雨呢?

A、生:如烟的雨。

师:“烟雨蒙蒙”这个美丽的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请你读读这如烟的雨。

B、师提问:我们学过很多写雨的诗句,谁来诵一诵?

生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那是早春的雨。

生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师:那是黄梅时节的雨。 生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那是西湖的雨。

生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那是夏天的雨。

生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那是清明时节的雨。 生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那是山间的雨。

C、师:你们的积累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句写雨的诗句,它是——

4、师总结:诗人翁卷生活在南宋,战争的蹄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你的身边。有一天,四处漂泊的诗人看到这绿遍的山原、白满的川、如烟的细雨,听到田里乡间布谷鸟的声声鸣叫,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舒畅/豁然开朗/幸福。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让人舒畅、让人豁然开朗、让人幸福的美景吧。

六、品读农忙

1、师:前两行诗写的是“美景”,后两行写的又是什么?请你们自己读读,也用两个字概括。

生:人忙。 (相机板书:忙)

(如果交流初读时已经概括出了“人忙”,师直接导入:告别了美景,我们来看看“忙人”,读读后面两行诗,想想哪里看出“忙”)

2、师提问:哪里看出“忙”?

预设一:

A、生1:你抓住了关键词“闲人少”(板书),闲人少说明什么?(忙人多) 预设二:还从哪里看出“忙”?(如果预设二先讲,师在分析完预设二后引导) 生2:你抓住了“才了„又”这两个连接词,(板书:才了、又)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师追问:你怎么理解“才了„„又”这两个连接词?

生:“才刚结束„„又开始”。

师: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这真是一群忙碌的农民,怪不得诗中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板书:闲人少),闲人少,说明什么多?(忙人多)】

3、请你读读这份忙碌。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生读。师评:你读“才了、又”时语气加重,我从中体会到了农民们的忙碌。

4、师提问:是呀,那他们都在忙什么呢?(蚕桑和插田 )。除了“蚕桑”“插田”,乡间的男女老少还可能在忙些什么?谁也能用“才了„又„”的句式说说。

A、生1:才了喂鸡又牧牛。(才了采茶又种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那个牧童是否还在牛背上放牛。

生2:好一个“才了耕田又绩麻”。(才了种瓜又除草)

生3: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又是一首乡村四月的新诗。

B、引读:

这是一群勤劳的农民,因为他们知道辛勤劳作才能换来丰收,所以说乡村四月—

他们知道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说——

他们知道辛勤劳作,才能造福子孙,所以说——

4、师:同学们,老师还有个疑问,人们忙了这么多农活,诗人翁卷为什么只写了“蚕桑”和“插田”两件呢?

A、生:蚕丝织出来的布可以做成衣服,种田可以长出粮食。

师:是呀!“衣食住行”是我们老百姓最基本的,而“衣食”更是头等大事,吃饱了,穿暖了,才有追求幸福的资本。作者就是这样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B、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吧。

七、看插图说诗

1、师:好美的景,好忙的人。学到了这里,我们轻松一下,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说几句话,你们来猜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

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2、交流

师:四月的山原像是被绿色的油漆泼变了全身,眼睛所到之处是一片绿意盎然,看,山脚下的蔬菜绿了,山腰上的树木绿了,山顶上的小草也绿了。平地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水渠缓缓流淌,一片片盈满水的稻田里倒映着蓝天白云的影子,好像云在田里游。

生:绿遍原野白满川。

师:傍晚,下雨了。如烟的雨丝儿和村子里的炊烟交缠在一起,那么朦胧,那么迷人。只当几只调皮的子规鸟地飞来,才打破这份仙意。子规鸟“布谷布谷”得叫着,像是在催着人们快去辛勤劳动。

生:子归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师:四月里的乡村没有闲暇的农民,放眼望去,田地里、山坡上、小池边都是辛勤劳作的农民,眼看着他们刚结束了养蚕、种桑树的活儿,心想着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吧,可一眨眼又一头扎进水田里开始插秧。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师:孩子们接的真好!现在我们交换一下吧!我来读诗句,请你们来说意思。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1:

师:加大难度了。绿遍原野白满川。

生2:

师:子归声里雨如烟。

生3:

4、师:来,我们再边看着插图边读读这首诗。

A、出示全诗。 B、如果只剩下几个字呢? C、如果是这样呢?

2、师:寥寥几字,翁卷就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乡村四月图。学到了这里,孩子们,这首诗留在你的脑海里了吗?全体起立,我们再一起背一背。(配乐)

翁卷的《乡村四月》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他的《野望》和《山雨》更是别具一格,有兴趣的孩子课后细细品味。这节课我们先感受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山原 川景美

雨 子规 少、才了、又 → 农忙

篇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了解诗人,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简介诗人。

2、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4、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

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篇三:《古诗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翁卷》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前言]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翁卷。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翻译]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篇四:《关于劳动的古诗》

1、<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关于劳动的古诗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关于劳动的古诗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3、<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9、<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蹑。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10、<贫女>

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11、<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相关热词搜索:乡村四月的诗意 古诗乡村四月的诗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乡村四月的诗意是什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271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