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关于良心的论语

关于良心的论语

2016-03-28 11:01: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良心的论语(共5篇)关于论语(1)《学而》493字(2)《为政》579字(3)《八佾》689字(4)《里仁》501字(5)《公冶长》869字(6)《雍也》816字(7)《述而》873字(8)《泰伯》613字(9)《子罕》806字(10)《乡党》642字(11)《先进》1054字(12)《颜渊》992字(13)《子路》1...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良心的论语》,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关于论语》

(1)《学而》493字

(2)《为政》579字

(3)《八佾》689字

(4)《里仁》501字

(5)《公冶长》869字

(6)《雍也》816字

(7)《述而》873字

(8)《泰伯》613字

(9)《子罕》806字

(10)《乡党》642字

(11)《先进》1054字

(12)《颜渊》992字

(13)《子路》1035字

(14)《宪问》1340字

(15)《卫灵公》904字

(16)《季氏》863字

(17)《阳货》1019字

(18)《微子》618字

(19)《子张》824字

(20)《尧曰》370字

以上各篇,篇名字数未计在内。将二十篇字数相加,可得出《论语》的总字数为15900字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关于良心的论语

论语》的内容及特点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度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关于良心的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以上二本早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是同情穷人的。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季氏》以后,章句较前稍长,文辞较前尤畅。但主要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例如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这显然不仅仅是对松柏的礼赞,而是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后世多少诗人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和“松柏有本性”,都是从孔子这一深刻的观察中得到启示。又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看见孔子有道不仕,设问道:“有美玉于斯,韫卖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样就把当时孔门弟子间的新切谈话宛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又如《阳货》篇有这样一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段语录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说,他们师弟子间的和平愉悦之情都宛然如见。

《论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先进》篇弟子侍坐章,仲由的坦率,冉求、公西赤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微子》篇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而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八佾》篇“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及“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等,又是本书另一特点。 学习方法: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里也说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很不简单啊。

第二是能专能深,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自己练了十来天,师襄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只熟悉它的曲调,但没摸到规律。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又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到最后孔子自己就听出了这首曲子是《文王操》。从一个初学者到一个专业人士花了也不过一个月左右,看来学习非专不能快啊。

第三,学以致用。孔子曾说过“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鬼神敬而远之”。虽然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但认为没必要研究他们。研究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更有意义。可以说孔子是两千年前的实用主义者。

第四,学会放松自己。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你为什么不学诗呢,不学诗生活就像面对着墙一样无味”。当时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来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时尚的。 第五,锻炼身体。孔子是个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据说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的时候,观者如堵墙,而且他是百发百中的。

名言: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是“用心去学,快乐地去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说“了解一种学问或道理的人,比不上进一步喜欢这个道理的人;而喜欢这个代理的人,又比不上更进一步乐在其中的人”。

名言: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诚,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实无妄,诚信不欺的意思。《说文解字》释“诚”为“信”,“诚”与“信”两字的意义是相通的,古人言:“诚则信矣,信则诚矣。”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关于诚信的内容极为丰富。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派,他把诚信作为修身立业和处世待人的根本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此,本人意在从孔子的言行中去发现一代宗师的诚信思想。一、行“信”者能畅行天下以“信”教于天下,以“信”行于天下,按《论语》的记载,孔子是以“四教”教学生的。所谓四教,即“文、行、忠、信”。孔子深知诚信于国于民的至关重要性,首先表现在《论语》中,在《论语》中直接提及“信”的言论就有35次,是仅次于仁、礼、知、道、学、德等6个概念后的第7位。其次,更主要表现在孔子把“信”作为人的五种美德之一,他认为,能将“恭、宽、信、敏、惠”这五种美德施行于天下的便是仁人。孔子强调做人而不讲信用,是万万不可以的。他认为信德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孔子的学生......(本文共计1页

)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 (查看次数:920)

作者:李保强

出处:[教育研究 第9期]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

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

(一)“信”在社会生活中:普适的“信”伦理思想

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不过,在他看来,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

1。“信”是“仁”的外在表征

“仁”乃德之根本,但它要借助于公众交往中“信”的程度和仪态来外显,“信”与“仁”的关系可谓表与里、形与质的关系。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可见,“孝”、“悌”、“信”都是“仁”的表征,这就是说,“信实”在社会上同“尊老”、“友善”品质一样接近于“仁”。当子张问仁于孔子时,孔子回答:“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足以说明,“信”是德性修养水平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无视信用,他将在社会生存中丧失“立仁”和“显仁”的必备资格。

2。“信”是“行”的基本前提“信”的功用不仅表现在“立仁”和“显仁”上,更重要地还表现在“用仁”或“行义”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3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和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

3。“信”是“政”的重要手段孔子的为政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其中所强调的为政的一个要诀,就是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不止于此,取得百姓的信任尤为必要。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也就是说,即使治理一个小国,也要对老百姓信实不欺,认真做事,不然国家就肯定衰败。在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可见,取信于民乃为政要道,也是决定国运的关键。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在蒲做官,依照孔子的教诲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三年后,孔子路经蒲地,刚入其境,就赞不绝口:“善哉由也!恭故以信矣。”至蒲城,又赞美说:“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到了子路的官庭内,又赞赏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孔子对子路的成就十分满意,而且感到“虽三赞其善,庸尽其美”。这里孔子三赞子路,两次提到了“信”,说明“信”在治理蒲地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总之,“信”不仅是“仁爱”的必然要求,也是“仁行”和“仁政”的具体体现,没有“信”就不存在“仁”,“德”也就远离尘世了。这是对公共伦理的切身理解和客观判定。

(二)“信”在育人工作中:教育的“信”伦理思想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更多、更广泛地是在教育弟子、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其成就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上。

1。“信”是教育的目标要求

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士”亦即君子上,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他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孔子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7“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8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不难看出,孔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仅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具体,而且目标体系相当缜密细致,其中达“信”是极其重要的子目标。

2。“信”是教育的关键内容

孔子施教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而在众多的内容之中他更强调四点,即通常所提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这说明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最为关键。对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进行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0“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1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2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人生的根本和归宿,而且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学子们进行了该方面的教育。

3。“信”是为师的人格魅力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为此,他特别关注“信”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孔子认为,教师应认真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为赞同“主忠信”,14赞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15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憎恨那种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并称其为“德之贼”。16孔子自己已经达到了堪称忠信的模范的程度,因此,他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弟子们万分的敬仰。

总之,在孔子看来,“信”既是教育的目标要求,亦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身准则和人格魅力所在。

二、对当代德育环境建设的建议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的“信”伦理思想可借以衡量主体的个人素质和个人价值观,也可规范主客体的交往行为及其互动过程,对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一)改造社会积弊,营建守信务实的社会德育大环境关于良心的论语

“信之于人重矣。”17诚实守信乃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德,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化,使“信”伦理切实得到发扬光大。

1。奉行“取信于民”的从政要求

“信”是进行行政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维系国家政权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已得到充分展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需要具有更全面的素质,其中“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绝不可无“信”、失“信”。某些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尽如人意,威信下降,有的甚至腐化堕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建设,引导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进行相应的“信”教育属当务之急,不仅是历史经验的苦苦忠告,也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篇二:《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篇三:《感受经典--《论语》导读》

感受经典

——《论语》导读

教学设想: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并且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然而对于现今的学生来说,这些经典却只是历史书上记载的一个名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所以带领学生重拾经典,从经典中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次导读课就是从这个理念出发,由老师从《论语》中选择有关立德修身和理想治学方面的篇目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集体讨论,希望通过朗读、理解、联系现实等各个步骤立体的展示《论语》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加强对《论语》的语言感知

2、加深对《论语》内容的了解

3、探讨《论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疏通这十则《论语》中的生僻字词

2、带领学生明确十则《论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这十则《论语》出发联系自身进行反思

2、讨论并明确《论语》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史记·孔子世家》中最后一段太史公对于孔子的评论。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段文字是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仅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寥寥八个字就突出了孔子在我过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这部语录体的主走中,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传十馀世,学者宗之”的孔子魅力吧!

二、教学目标展示

1、通过诵读加强对《论语》的语言感知

2、加深对《论语》内容的了解

3、探讨《论语》的现实意义

三、《论语》内容介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但是主要可分为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其中做人就是指教人如何立德修身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而做学关于良心的论语

问就是指理想治学。

多媒体展示:

做人 立德修身

做学问

四、诵读

1)介绍诵读要求

①意读准字音

②意把握语速、语调

③注意语句的停顿 理想治学

2)教师带读十则《论语》

多媒体展示:

立德修身

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③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④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理想治学

⑥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⑦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⑨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⑩子曰:学如不及,尤恐失之。

3)学生齐读,共同感受

五、释义

1)学生自由讨论,并分组负责讲解其中的几则。

2)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明确。

①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出:入是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出是与“入”相对应,指外出拜师学习。

关于良心的论语

弟:通“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谨:寡言少语。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有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指升官发财。 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执鞭之士:指地位很低下的职业。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

③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④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孙:同“逊”,恭顺。不孙:意为越礼。

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俭节了就显得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人名,姓仲名由,字子路。 女:同“汝”,你。

篇四:《仁义名言名句大全》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蒙 田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仁义名言名句大全。 ――夸美纽斯

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晁补之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 ――<韩非子>

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 ――布拉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孟轲

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艾迪生

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卢 梭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仁者莫大于爱人。 ――<礼记>

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雨 果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

寡廉鲜耻的人是不会有良心的。 ――托・富勒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 轼

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马丹・杜・加尔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章太炎

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 ――兰 多

好良心是柔和的枕头。 ――雷伊

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 ――姚 莹

仁以为己任。 ――<论语>

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谭嗣同

不求有天使和牛马的懿德,只求有人的良心。 ――蒙 田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后汉书>

再没有比自身良心的审判更痛苦的审判了。 ――田德里亚科夫

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良心和美名。 ――乔 叟

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龙之介

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 ――洛克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决不能取代正义。 ――亨・乔治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海德格尔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王建

为己重者不仁,好广积者不义。足恭者无礼,贪名者无智。 ――林逋

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在有信心的男人和女人心目中,良心并不是儿戏。 ――罗曼・罗兰

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矣;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自誉,仁之贼也,自毁,义之贼也。 ――姚莹

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 ――三木清

仁义莫交财,交财仁义绝。 ――梁章钜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

良心这玩意儿使人变胆怯。想做小偷,害怕谴责。想谩骂、中伤又怕叱责。--良心是在人内心造反的最怕寂寞的家伙。 ――莎士比亚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史襄哉

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 丘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类的良心。 ――罗曼・罗兰

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 ――<宋史>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蒙 田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

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晁补之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 ――<韩非子>

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篇五:《关于良心的名人经典语录》

1、人一旦丧失了良心就毫无可取之处了。--科森

2、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郭沫若

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

4、良心不是儿戏,谁能使一个人开脱掉自己良心的责备呢?良心是每个凡人的上帝。关于良心的名人经典语录。--米南德

5、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卢梭

6、良心是守护个人为自我保存所启发的社会秩序的保护神。--毛姆

7、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罗曼・罗兰

8、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拉伯雷

9、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布拉莱

10、没有一点良心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作任的。--斯特恩

11、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心灵的良心来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关于良心的名人经典语录。使良心屈从于信条,或理念,或传统,甚至是内在冲动,那是我们的堕落。--劳伦斯

12、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马丁・路德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4、人可以由虚荣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兰多

15、人世间的煊赫光荣,16、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17、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爱・扬格

18、善的光荣是在他们的良心中,而不在人们的话语里。--托尔斯泰

19、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20、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1、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了。--藏族

22、使人做自己举止行为的最严厉的评判者的力量是什么?是良心,它成为行为和理智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良心的论语》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良心无悔 公民良心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良心的论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良心的论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286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