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知行合一同义词

知行合一同义词

2016-04-15 11:19: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知行合一同义词(共4篇)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同义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知行合一同义词 篇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自《尚书·说命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后,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历代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在王阳明之前的传统儒家知行观中,笼统意义上知概念是人的心知的统称,精确意义上主要是指道德知觉,笼统意义上行概念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精确意义上主要指道德实践,知与行的关系是分离为二的。其最具影响力的是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的知行观。王阳明明确反对前儒将知与行截然分离,首倡知行合一。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意义阐释,在知概念意义的逐层剖析和体知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知行本体”到“致良知”的变化发展过程。(知行合一同义词)(知行合一同义词)

(知行合一同义词)

一、知行本体与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同义词)(知行合一同义词)

宋代理学发生初期,由于理学家重视宇宙本原论的建构,知行关系问题并未进入理学家的研究视野。直到二程完成天理本体论的创建,将天、理、心、性、命打通为一,赋予道德知觉与道德实践以复归心性本体乃至天理本体的意义,知行关系问题才引起理学家的高度关注。(知行合一同义词)

程颐首先提出“知先行后说”,认为先有知而后有行,知是根本、前提,是行的指导,这与程颐在认识论上强调格物穷理的在先性是一致的。程颐的知行观中,知与行是分而为二的,不过,程颐又提出真知说,认为知与行存在统一性。真知与常知对待而言,真知指生命实践中所形成的真切体会、真实体验、直接经验,与经过见闻或学习所形成的常知即间接认识、间接经验有本质的区别,真知绝假纯真,常知可真可假。程颐说:“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二程遗书》卷二上)在程颐看来,对“虎能伤人”的认识只有那些曾经被虎伤过的人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这种“被虎所伤”所形成的真知必定使这个人在谈及老虎伤人时作出真实的、异于常人的反应。因为真知是人心在直接活动中、直接经历中所产生的真实知觉,这种真实知觉能够反过来规定指引人的生命活动,实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真知必能行,知而不行只是常知。由此类推,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做坏事却仍旧在做,就是因为他的这种道德意识并非真实的道德意识,并非真知,如果是真实的道德意识,是真知,他决不会再做坏事。

但是,纵使真知与实际的行为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总有一个隔阂,并不合一,从真实的知觉并不能必然地、逻辑地推出现实的行为,何以说真知必能行?程颐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朱熹在其知行观中,继承并且发展了程颐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轻行重、知行互发并进的新观点。在朱熹看来,知与行自然不能合而为一,但可以通过真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按照朱熹的真知思想,人若能格物穷理达到认识的高度灵明,明确把握性理而形成真知,真知必然、自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实践,可是对于“真知何以必能真行”的理论问题,他也只是强调“真知未有不能行者,”(《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杂学辨》)同样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朱熹的学生陈淳公开反对程颐和朱熹的知先行后的知行观,认为知行并无先后之分,两者互发并进,相依相存,其实只是一事。对于知行的内在统一性,他提出“真能知则真能行”的观点,说:

“真能知则真能行,行之不力,非行之罪,皆由知之者不亲切。须到见善真如好好色,见恶真如恶恶臭,然后为知得亲切而谓知之至,则行之力即便在其中矣。”(《北溪全集》四门卷十四)

陈淳认为,行是知的一个内在规定,知包含行在其自身,行的不能充分完成,在于知的不够亲近真切。如果知切实从诚心所发,那么知之所至,行在其中。陈淳从“真能知则真能行”的角度论证了知行的统一性,相比程朱的认识前进了许多,但他对知与行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象的知行世界,终究未能解决“真知何以必能真行”的理论问题。尽管如此,陈淳的知行一事观应有其可贵的理论价值。真知是真实的知觉,真行是真实的行为,虽然陈淳在此没有直接提出真知、真行概念,但“真能知”与真知、“真能行”与真行已经十分接近,王阳明的“真知行”思想(知行合一同义词)

与陈淳的“真能知则真能行”思想应当有前后相继的关系,而且正是这种从“真能知”与“真能行”内在统一出发的知行统一观,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观作出了思想铺垫。只是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在思考知行关系与回答“何以真知必能真行”的理论问题的时候,不但提出真知与真行的内在合一,而且显示了天纵其明,他不再从表象世界的知行出发,而是超拔到本体世界,从知行本体出发论证知行合一。

根据《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王阳明全集》第1229页)王阳明首论知行合一,并且以“知行本体”本来不二的思想阐述知行合一,当在正德四年讲学贵州书院时。何谓知行本体?知行何以合一?这里并无说明,在其后《传习录》上卷徐爱所记录的师生问答中,王阳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知行合一同义词)

这段引文包含两个问答。在第一个问答中,王阳明是这样论证知行合一的:首先提出在知行表象之上,存在知行本体。知行本体是知行的本来样态、本来面目,从本体看,知的本体与行的本体是内在合一的,不可分离为二。知行本体与人之本心紧密相连,人之本心内在指向的知行即是知行本体。其次认为本心流行而不为私欲隔断,即是知行本体的如实展现,也就是《大学》所说的“真知行”。在王阳明看来,好好色与恶恶臭,皆是真心诚心所发,见好色之真知与好好色之真行、见恶臭之真知与恶恶臭之真行必然同时现起、同时发用,可见真知必能真行,两者是内在合一的。因此,从知行本体到直接从知行本体开显出来的知觉与行为即表象的真知行,知与行都是合一的。在知行本体的开显过程中,如有私欲杂念参杂其间,则真知变成常知,真行变成常行,知与行分隔为二。由此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不是在现实层面上认知与践行的合一,知是真知,行是真行,都立足于知行本体的真实开显的意义上。在此论证中,知行本体的合一性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概念,真知与真行的合一只是知行本体合一性的现实展开。不过,王阳明没有论证知行本体的合一性,原因在于此时他对知行本体的真切意义并不清楚。

对于真知行与知行本体的关系,陈来先生认为:“„知行本体‟就是王阳明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本体‟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一切使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照知行的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是知行本体,也是真知行。(《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96页)这里直接将真知行等同于知行本体,恐怕不妥。其实,知行本体对于真知行而言,具有一种本原的深远意义,两者不可在同一层面进行比较。王阳明之所以提出知行本体而不是直接运用真知行来阐述知行合一,原因在于王阳明极力关切的是如何“复那本体”,即从日常知行返归其本来面目,即从非本体的知行返归本体的知行,亦即复其人心之本体、本性。

正德中期,王阳明对知概念的意义的体知仍然相当模糊,“知的本体”并不明确,知行本体如何合一,此时并不明晰。与前儒一样,王阳明常常只能从人心之意念、经验、意欲等知行活动的现象层次论述知行合一,这就导致他在运用知行本体以论述知行合一时存在很多弊病。例如,在上面徐爱所记录的问答中,“见好色”、“见恶臭”属于感性知觉,“好好色”、“恶恶臭”属于感性意欲,从心知的广泛意义上说,四者都属于是知,不能说“好好色”、“恶恶臭”是行;“自痛”、“自寒”、“自饥”也是感性知觉,本身即是“知痛”、“知寒”、“知饥”,不能说前者是行,后者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说知识、观念是行为的指导、起点,行为、实践是知识的落实、完成,最多说明两者紧密相连,并不能论证知行合一。至于王阳明从立言宗旨方面论述知行合一,则更加显得苍白,因为知行是否合一并不因为世人“知而不行”、“行而不知”而有所改变,如强行认为提出知行合一是为了“补偏救弊”、“对症下药”,则难脱师心自用的干系,将个人主观的意志、观念强加在概念关系身上,必然会导致对概念的误解与误用。

(知行合一同义词)

也许因为认识到其论证的苍白无力,据湛若水、黄绾回忆,王阳明从贵州回到北京时,很少提到知行合一。不过,王阳明并不是否定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是他的整个思想正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知行关系问题被暂且搁置一边而已。在王阳明平定江西藩王叛乱之后,“知行本体”已经明朗,良知与致良知的思想从心中喷涌而出,先前的所有哲思,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知格物和知行合一等,都得到了重新审视、整理、提升和总结。此时,知行合一因为良知的发明,其意义得到了最后的阐述与说明。

二、知行本体的厘清贞定(知行合一同义词)

王阳明在龙场时期只是笼统提出知行本体,其“知的本体”的意义与“行的本体”的意义都不明确。“知的本体”常常混同于经验、意念,也隐隐约约指向良知概念,而“行的本体”论述很少。知行本体的意义由隐到显,一方面需要阳明在实践上经历一个置生死于度外、仁义至上的人心磨练过程,使心体达到至诚至善,另一方面需要阳明在学理上厘清知意关系、良知与良能的关系,使心体达到至明至灵。在平定江西藩王叛乱、历经张、许之难的过程中,这两者实现了交汇,作为知行本体的良知良能思想自然从王阳明心中朗现。下面考察良知良能作为知行本体的具体明觉过程。

王阳明是在梳理知意关系的过程中逐步体知“知的本体”意义的。王阳明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刻文录叙说》,《王阳明全集》第1573页)但是,龙场悟道时期王阳明只是实现心知的转向,良知二字点拨不出,整个心学思想还是含混不清,对知、意关系的把握并不确定。正德中期,王阳明提出四句理,其中两句是“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根据前句,意为心之所发,从体用关系说,则心为意之本体,可后句又说知为意之本体,前后语句的意思并不统一。对于王阳明在论述知、意之间的关系存在的理论缺陷,陈来认为:

早在正德中提出四句理时,王阳明就对知与意的区分十分留意,认为这其中的“知”实即良知。但在四句理中,相对于意而言,知的特质是不十分清楚的。如“心之所发便是意”,心指心之本体,意则指现象的意念活动。而“意之本体便是知”,并未指明“知”是否可以体现为意念活动。本体如果是指本质,则良知就不能参与现象的意念活动。如果本体只是指本来状态,则良知便成为本然之意,这个说法等于在本体上取消了二者的差别。(《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168页)

诚如陈来所言,此时王阳明对知、意关系的梳理并不清晰圆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王阳明对“知的特质”还未明确。陈来先生认为此时王阳明作为意之本体的“知”实即良知,应是王阳明晚年良知说发明后的观点。王阳明意识到自己早先提出的四句理中知意关系含义混沌,在正德十三年所刻的《大学古本傍释》中重新表述四句理,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改说为“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两句话的意义大同小异,这个修改,并不能推进厘清知意关系。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前后发明良知论,洞悟到 “知的本体”就是良知,认为人心活动所形成的各种意念、情感都源于良知本体,他对知意关系的论述又有改进。在嘉靖初年回答顾东桥的书信中,王阳明说: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答顾东桥》,《王阳明全集》第47页)

(知行合一同义词)

这段回信不但明确指出心体之虚灵明觉是良知,将良知超拔到心体层次而与心体合并为一,而且认为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应感而动产生意,强调良知才是意之本体,知意关系就是体用关系。到了晚年,良知意义彻然之后,王阳明对知意关系的认识又有改变,他比较少从体用关系论说良知与意念,而是更加强调两者的区分,认为良知与意念是人心知觉的两种不同形态。在嘉靖六年回答魏师的书信中,王阳明强调良知与意念的区分,否定两者的体用关系,认为意念是应物而起、是非夹杂,而良知超然于意念之上,能够辨明意念之是非,他说:

“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则无有不是矣。”(《答魏师说》,《王阳明全集》第217页)

知行合一同义词 篇二:《知行合一与执行力(范文参考)》(知行合一同义词)

知行合一与执行力

早在1954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创立“现代管理学”之后,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当我第一次读到德鲁克的这一精辟见解,因感同身受而激动不已,并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为“知行合一”,因为,我认为这是管理的至高宗旨和理想境界。 当今,在中国管理者的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知易行难”,无论是TCL的李东生,还是惠普的孙振耀,他们道出了很多管理者的心声:“在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落实到位。”这就有了畅销书《执行》、《执行力》,也就有了形形色色以“执行”与“执行力”命名的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等,不一而论。

我认为,所谓的执行,就是“由知到行”,所谓的执行力,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能力”。而由“知”到“行”的转化,我认为可分解为“知、信、言、行”四个阶段。

知,顾名思义就是真正地了解、掌握道理,如果能够达到王阳明倡导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也就不需要后面的信、言、行了。目前心态浮躁的管理者很难做到真知、深知。 信是由知到行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知行能否转化的关键,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认可、不相信某特定理论和观点,你就不会去做。于是,作为管理者,你在分析员工执行不力的时候,考虑过他是否认可吗?如何检验他是否信呢?办法之一就是听其 “言”。让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把某些理论、制度或观点变成自己语言,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说出来,写出来,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行动计划、变成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去行。并且,要行,一定要达到“行之明觉精察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

由知到行比较好理解,但是,在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起居室里,我却看到了他的亲笔字:“知难行易”。他认为,行动并不难,难的是在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格物致知!),提升到理论层面。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是注重由知到行,强调执行力,很少关心由行到知。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能不能总结成企业的管理模式?能不能拷贝和复制,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不仅如此,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这样认为,甚至他们穷其一生的精力都是为了一个“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企业家们也仍然在为此苦恼,除了柳传志总结出了“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真言,除了张瑞敏总结了“OEC管理法”、SST、SBU、人单合一,还有多少企业家能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成可复制、可拷贝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管理理论?

如果企业要基业长青,最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由行到知”。如何由行到知呢?简单地说,也要四个阶段:行、省、辩、知。

首先要行动,实践出真知,坐而论道,空谈误国,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不去行,如何知?同时,行动中一定要“三省吾身”,通过省来悟,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日清日高。省悟之后一定要与同事“辩”,事不辩不明,理不争不清,通过辩,求得真理,达成共识,并把这些共识形成书面的“知”,以此指导新的行动。

于是,企业的管理就变成了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由新知到新行、新行再到新知周而复始的循环。知、行就是管理生命DNA的双螺旋,管理的意义就在于知、行的不断转换、 不断提升。(知行合一同义词)

毛泽东在1939年说过“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 然而,“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我们就是一个以“解决组织激励问题,帮助人发展”为使命,探究管理意义的团队,以我们对“知”“行”理解,帮助客户成功。 上善者,知行合一。

摘自《光华之桥》2008年第七期 (作者:德鲁克管理学院 合作伙伴 郭弘波)

知行合一同义词 篇三:《论 “知行合一”》

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八个字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几百年来被无数名人推崇和实践。这八个字主要探讨了“知”与“行”这两个中心点以及它们的关系。如果把“知”看作“人的认识”,把“行”看作“人的实践”的话,那毛泽东的《实践论》已经较全面的阐述“知”与“行”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认识。”然而这八个字没有那么简单,这里面包含的道理,蕴藏的价值值得慢慢发掘。

一.对“知”的再深入认识

“知”是什么?“知”就是“人的认识”,“知”的主体是人,“知”不是所谓的真理,也不是别人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知”。“知”又从哪里来呢?上面八个字已经给出答案,就是“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的规律性得到认识。毛泽东把它总结为“实事求是”四个字,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然而我们“格物”有什么方法呢?我觉得主要有三种方法,就是现有的教科书式的文本知识,别人的口述经验和个人的经验思考,最终把上面三种“知”的来源化作自己的东西,才是“知”。“知”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贵真,真知难。

知贵真,“知”是指导“行”的,要想获得好的结果,前提就是要保证“知”是真知。然而,真知没有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要保证“知”的尽可能的“真”。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获取“知”的三种方法,我们要善于学习汲取前人总结的经验,善于向别人请教学习,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做到这三点肯定是不容易

的;这就是“真知难”的原因。人都有其自身的惰性和自以为是的天性,要做到勤奋思考和虚心讨教是不容易的;很多人学习工作中只会听从别人的指挥命令,不喜欢动脑思考;对于现有的知识,没有一点怀疑精神;这样的话就只能固步不前,庸庸碌碌。

二.由“知”到“行”是一种升华

“知”的目的是指导“行”,如果人类仅仅满足于“知”,那人类是不能进步的,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知”是“行”的前提和储备。知贵真,而行贵笃。一时的热心激情终究是成不了大事的,即使“知”很真,同样不会有好结果。很多成功的人往往是“知”不是很真,靠着笃行的精神,创造出一番事业。有句俗语叫做“认准的事就坚持到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不提倡蛮干、瞎干;在行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正我们认识,使我们的“知”更真,岂不更好?人类的弱点还有一个,就是在取得一点小成就后,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容不得不同意见,往往丧失掉更大的成就。

“行”是“知”的一种升华,“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真知难,笃行也难,知行合一是难上加难;在真知和笃行的基础上,再不断地检验“知”,坚持“行”,随心所指;不求完美,只求坚持和进步。然而王阳明在阐述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时,强调的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让我们做内心的奴隶。相反强调的是我们怎么能够掌控我们的内心,不只是要做什么,也包括不能做什么。当你真的能够用你的“知”控制你的心,再用你的心去控制你的“行”,那你就更接近“知行合一”了。

三.“知行合一”对我们的指导意义

上海德济医院刚开业不久,这所新医院是一批践行“知行合一”理念的人创立的。这些医改的先行者们,发现自身所处医疗环境弊病很多,通过学习和比较国内外医疗模式的差异,得出国外先进医疗模式必将是中国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的结论,大胆开拓,披荆斩棘,终于有今天医院的雏形。值此最艰难、最需要坚持的时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正好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在这里“格物致知”里的“物”指的是我们医院的发展。全院员工都很关心医院的发展,我们要集中全院员工的智慧,探求我们医院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要不断的借鉴其他先进医院发展进步的方法,即“致知”。思考医院发展的问题是医院领导们的本职工作,他们已经初步形成各种改革思路。然而我们每一位员工也不是旁观者,积极建言献策,使领导完善和修正他们对医院改革的思考,同样也是对医院的一种贡献。

有了领导的改革理念,下一步就是践行的问题了。“行”需要技巧和方法,德济医院刚创立,有很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这就需要包容;医院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困难不断,这就需要我们不拘一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共克难关;医院要想早点打出品牌,这就需要保持特色;医院要想发展的更快、更稳、更好,就需要借鉴其他先行医院的经验,减少犯错,少走弯路。医院的改革大方向是对的,这也会增强我们信念,笃行我们的理念。

总之,“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医院的启发意义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就是不断地改进和不懈的坚持!

内科 陈强

知行合一同义词 篇四:《教育实习报告》

[篇一:教育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教育实习报告

2、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各有侧重的。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全部一个模子。布置作业,安排任务的情况要因人而异,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

六、结语

在见习之前,我们对讲课充满幻想,各种理所当然。而见习之后,我们拨开迷雾,头脑里有了更加清晰的思绪,对讲课有了理性的认识。1981年,顾明远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1996年,叶澜提出:“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所必须的客体和条件之一”,从此可见,学生从“受教育者”到“学习者”的变化。

孙云晓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在我们周围,有太多功利化的东西,教育也不能幸免。但是能否还教育一片净土,让孩子们能够真实感受到教育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被逼着接受教育。

[篇三:教育专业实习报告]

2012年10月9日,按照学院的要求,我抵达了贵港市桥南中学进行为期28天的教育实习活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桥南中学领导和有关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积极且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实习任务,感受到了阳光下最光荣事业和作为一名园丁的崇高与艰辛。我时刻牢记我院“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资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在整个实习阶段,我从一个只会“纸上谈教”的大学生到一个能在课堂上“讲课自如”的准老师;从一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到一个对平行班有一定处理能力的班主任,这一切无不见证着我所付出的每一分耕耘所得到的收获。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觉收益非浅,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一名学生,我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会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相应的更好。

其次,就实习期间自己在班主任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班主任工作实习

实习期间,我能很好地掌握和熟悉全班学生姓名、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情况、组织情况以及班级特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善于做思想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灵活而不拖沓,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工作计划,独立工作能力强。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任老师。班主任作为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无疑肩负神圣而又重要的职责。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值得每一位老师不断思考探索的。作为一名实习班主任,虽然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但真的要去做班主任,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实习之初,我觉得自己首先要了解我所带的班级和班级同学,了解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于是第一周,先和同学们见面、做自我介绍,向指导老师询问有关班级的情况,经常去看自习课,和学生多接触、多聊聊。一周下来,我跟班里的同学混了个脸熟,我也发现了我们活泼的班集体,但班级凝聚力不够,有些同学哎学习课时又限于自己成绩不好,对最近没有自信。因此,第一周的班会我们就组织了“坚持、自信、成功”的班会。希望通过这次的班会让学生南钢队最近充满信心,努力学习,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还教会了他们<最初的梦想>这首励志歌!

才实习一周,就深刻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难。每天起早晚归,大家有显得有些筋疲力尽。在第二周,就由我亲自担任实习班主任了,压力很大,回头想想,班主任工作的确可以锻炼我们,提升我们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市一项十分细微的工作,要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位班主任,如果天天早来晚走,事无巨细样样亲自抓,班级管理的效益不一定高,我们叶绝不能认为他是称职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要科学化,育人工作要高效化,这是每个有事业心的班主任所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班主任应当力争市学生的朋友,同时是各科任老师德育的伙伴,学校领导的参谋。

毕竟是实习班主任,学生对我当然没有原任班主任那样惧怕,但是我认为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却是十分重要的,和他们做朋友,多多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亦师亦友的关系得以建立。这样一来,我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下面想具体讲一下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得与失。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主题班会“团结就是力量”。由于097班班集体凝聚力不够,我想通过这次的班会把同学们都凝聚在一起,可是即使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努力准备,还是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完美。我知道,现实和梦想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的,但是却没有想到这段距离是这么大。班会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地配合,而我又没有办法使他们安静下来。过后,我与韦老师交谈,与学生交流才发现,其实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才是最基本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他们不喜欢做一件事情却硬要压迫他们的话,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比如这次班会我设计的:二人三足走“和“兵行其道”的游戏活动他们就认为太过幼稚,所以才不愿意配合的。还有就是没有事先征求他们的同意就挪动他们的桌椅,使他们感到反感,所以活动才进行得不顺利。因此,应当学会尊重学生,多了解他们的所需,这样才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才会信服你,才会配合你的活动和服从你的安排。

还有,也许是我慢慢被他们当作了朋友,因此好些同学找我谈心,我很开心叶很欣慰,觉得之间的努力总算有了收获。他们告诉我内心 的不安和顾虑,特别涉及到他们的敏感话题“早恋”。因为信任才会找我谈心,这是很好的。常规工作他们叶积极配合了,比如午唱,出黑板报,以及篮球联赛的时候,很多女生也去加油助威了,以前的篮球比赛女生都不到场的,而现在她们也到场和我还有男生一起为本班加油了,他们的班级荣誉感也在慢慢加强了。我真的很感动叶很满足!

虽然不再是实习班主任,可是我还是会经常去教室和学生聊聊,早读自习的时候帮他们解决问题。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能,什么都知道。有一次上自习,一位学生问我关于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有些问题疑惑不能帮助他们即使解决,但我觉得能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是一件挺快乐的事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总的来说,我和班里的学生相处还算不错,当他们知道我要离开的时候,很多都舍不得,其实我也有点不舍,才刚刚开始和他们彼此了解的时候,就要分开,只愿他们今后一路走好。

二、教学工作实习

教学实习中,总的来说,我能认真备课,所涉及的教案规范,符合学生需求实际,内容准确。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能当堂消化、巩固。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课外辅导耐心细致,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区别情况,因材施教,答疑解惑正确而有启发性,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刚到桥南中学时,在第一周,我在学校的安排下,开始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情况,并随班听课(不少于六节课),作好听课笔记。另外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熟悉教材、大纲,写出一课详细完整的教案和指导老师讨论,积极听取意见反馈,还组织了小组内集体备课然后小组内进行试讲,达到要求后才上台讲课。

教学是作为一个老师的首要任务,能否教好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认可,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我上了一个完整的单元,一共6节课,虽然总的说来上课上多了有些进步,但我觉得真的要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需自己以后不断的努力实践。所谓的“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上课教学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由于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上课时我比较像他们的朋友,老师的威严没有很明显,对他们的要求也没有很严格,知识点太多的时候我会不知不觉语速加快,这是不好的。不过值得赞扬的是我的表情丰富,眼神可以让学生明白我的意思,指导老师认为我这点做得很好。终于发现,经验是要一点一点慢慢积累,尤其是要抓住在课堂上这一个机会。帮组学生当堂消化知识真的很重要,这样可以避免下次课还要花大部分时间复习,为上新课节省了时间。

实习将近一个月,上了几节课,在新老师与原来的老师之间,学生都反映我在课堂上带读单词和句子的时间和次数都比王老师多了很多,他们也可以接受,语言点我讲解得也很清楚,他们基本上可以当堂消化。可能实习前,我们的确太高估了学生的水平,他们都对英语不是很感兴趣,因此音标都不懂,我就在我任课期间利用早晚读和晚自习时间教他们音标给他们时间操练,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自己读单词,读课文。我还培养了几个领读学生,以便在我们走了之后他们可以一直保持早晚读英语的好习惯,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感,利于他们学习英语。操练对学生学习英语很重要,我在任课期间对学生的带读和操练都做得很到位,学生也积极配合,他们明显比一开始会读了很多,我感到很欣慰。回顾这一段时间,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习生,在知识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许多断章,还缺乏教学经验,甚至因为读错了某个英语单词或某个字,还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错,老师把错误指出来而无地自容、羞愧几天的事情也有过。由此可见,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一名教师而言有多重要,不可以误人子弟啊!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我在实习中逐渐变得“勇敢”。虽然开始也会有顾忌,怕“主动出击”会招惹“不知天高地厚”的蔑视。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实习,陪伴我经受了挫折,也经受了欢乐!

实习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回忆在桥南中学的点点滴滴,那些酸甜苦辣,真的是一段美好的青春纪念。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这段回忆如此弥足珍贵,放飞青春于桥南,梦想实现于明天!

[篇四:美术教育实习报告]

两个多月的实习时间已经结束,经过在磁村中学两个月的实习。我对于教师这份工作有了基本上的了解,不论从班主任工作到上课,还是从管理班级到讲授知识,我都从实习中学到了不少,还从指导老师李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为我以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了基础。

进入学校后我在我的指导老师李老师的辅导下我的学习渐渐地开始了,从听课到学习,从备课到讲授,我也在慢慢适应这份工作。如何上好每一节美术课是我们美术教育实习的重点。实习第一周主要任务是以听课为主,现在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很不一样,以前听课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而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也完全不一样,现在更多的注重观察老师怎样讲课,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的时间上课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节课的内容我只用了半节课就讲完了,剩余的时间让同学们上自习。之后李老师便指出了我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之后又听了李老师的课。其实我很佩服李老师的,能把一个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上很长时间,看样子这是做老师的必备条件。

随着实习的深入,我们几个实习生也去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一下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益处。找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渐渐发现学生的管理真的是一大难题,和他们亲近一点,他们就无法无天,远了便使师生关系变得不和谐。比较难平衡。之后我们几个便决定走访一下几个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学习到了一些和好相处的经验。

讲课中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运用教学法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把学生们平时画画上遇到的问题,写了一个教案,主要知识点是构图,透视,色调,形体结构,写完后交给李老师看。李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重点不突出,顺序不清,而且内容太多,如果这几个问题都讲的话每个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清楚。于是老师给我重新安排了一下上课内容,并帮助我修改了一些表达含糊的知识点,再让我回去从新编写。在重写教案基本完成后,讲课内容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格式的准确性又成了问题,李老师便不厌其烦的帮我修改格式,直到整个教案符合要求。经过4天的反复修改后我又再次登上讲台,上课时心情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我语句 不连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的问题。指导老师完完整整的听了我的一堂课,且认真的做了笔记,针对我出现的问题,老师要求我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继续帮我修改教案。

之后我们几个实习生开展互相听课活动,在听课中大家认真作好笔记,下课后为同学提出建议,就这样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虽然,大家在讲课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从整个的上课情况来看每一位实习生都表现的都很不错。有的虽然在刚一上台时感到紧张,但是讲着讲着却显得自然多了;有的一开始上课时讲得有点快,但是通过一节课后慢慢地就能够控制语速了。整体来说大家的课都还上的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且课堂纪律非常好,同学们也非常配合。有了前几次讲课的经验,大家认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可以良好地控制授课时间,也能够适时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利于工作安排和开展,同时也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机会和环境,实习队每周日都要对本周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实习生谈实习体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评议,及时改进。在会上,我们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安排、布臵,保证实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还共同协商解决一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如生活,学习问题等,给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作为一名实习美术教师,平时发现美术教学很轻松,但自己真的实习后就觉得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美术这门科学是一门激励人兴奋的学科。它没有语文学科的诗词海洋,没有数理化学科的试题海洋,也没有英语学科的语法海洋,更没有政治学科的理论海洋。美术是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它要通过实习来掌握知识,它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完美的结合。而对于初到美术海洋的学生们,对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似懂非懂。如果把太多的理论注入到他们的脑袋里,他们会对美术产生厌恶和憎恨,如果把美术知识化为游戏和故事,并且还能让他们亲自接触实物,他们会对美术变得非常感兴趣。所以美术教师要处理这些细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应该准备好教学用具,我都会认真对待,纠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我在纠正学生每个错误的时候,写上激励的评语,并在评语中强调订正的重要性,并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加以勉励。之后我还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不配合。他们对新老师都不太信服,总认为他们原来自己的老师是最好最值得信任的,所以对我的教学总是不太配合。

之前想过用强迫教学的方法去强迫他们,可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最终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学生不信服自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自己的作画状况,不知道从我的教学中能学到什么,只要我的画能够使他们信服,我的课堂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自然会相信我。更重要的是用激励话语来鼓励他们,这样,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饱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以学生为主,学生互相提意见,老师为辅的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实习计划,本次实习除教学实习外,还要实习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第一周主要是见习,早晚检查学生自习、督察清洁区和寝室卫生,查看早操等;实习班主任首先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全面掌握班级情况,熟悉学生和班干组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特点,以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目标,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各组的实习老师还与原班主任共同制定了班纪班规。实习生负责检查、监督早自习、晚自习和课间操的情况,维持课堂纪律,检查卫生值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还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班主任的工作非常琐碎。一名真正尽职尽责的班主任,在学生身上下的功夫和学生的父母差不多。我就是看到我们班的原班主任的工作,深感体会。我们都在紧张中准备我们的实习。对于班主任工作,要深入了解实习班级情况,主动热情协助班主任老师搞好本班工作和活动。还要虚心学习本班班主任老师正确的教育思想,细心观察他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学生,怎样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心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在班级日常工作和管理及开展各项活动,都要预先征求原班主任老师的意见,主动争取他们的指点和帮助。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果处理有偏颇,则会助长优秀学生的坏习惯和骄傲的性情,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还有就是,我们的惩罚制度一定要适当,尽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这段实习期间,班主任工作做得很出色,这是全体实习生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一班表现得非常的好。通过班主任实习,使我们对中学生有了更为恰当的了解,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真实的体验,锻炼了我们对问题的协调、组织能力。

总的说来,实习让我收获许多。不仅仅是对教学,做任何事情都满怀热情。比在学校这么长的时间里学到的更精彩、更丰富。学到了各方面的技能,这不仅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们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们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做的很好。总的来说,我们的这次实习是胜利的,是成功的。通过实践,同学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与宝贵教学经验以及管理才能,无论我们日后是否担任教师工作,这都将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各方面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使我加深了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很深的是对教育这份事业的热爱。

我的毕业实习完成了,在本次毕业实习报告写作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从而使我的毕业报告能够最终顺利完成。在此我谨指导老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篇五:音乐教育实习报告]

为了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我于今年3月20日至4月21日在海口习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虽然实习的时间不长,工作量也不大,但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也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将对我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创建不久的文化公司,现在主营项目是葫芦丝教学,附带葫芦丝销售。目前有两个教学中心,分别是xx教学中心和xx教学中心。我主要在xx教学中心实习。

我实习期间的工作主要是文秘兼助教。公司创办不久,一直注重教学发展师资力量,所以现在缺少处理日常事务的文秘。但是公司以葫芦丝教学为主,日常事务和要处理的文件也不多,所以即使是文秘也要求懂音乐,能在教学上有帮助,这也是为了精简人员。在葫芦丝方面我还是有点自信的,大一的时候在学校艺术团开办的葫芦丝培训班学过葫芦丝,后来自己又和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现在也有五、六级的水平,和教学中心一些兼职的助教水平也差不多,所以这份实习工作做起来应该可以得心应手的。

我实习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做些助教工作,然后向老师们学习教学经验。虽然我自己的演奏水平是可以的,但自己会和能教会别人是不同的。比如实习第二天是周六,学生很多,老师让我帮助指导。有个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我自己知道怎么操作,但给他解释时他却不能理解,后来还是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让他明白了。这个比喻就是经验,教材上是不会这样的问题用这样的比喻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积累经验才可以做到。这是我实习中懂得的第一个道理,自己会不代表能让别人也理解,教学是需要方法的。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是很有帮助和提示作用的,因为我一直想要做一名教师,所以不论教什么,理论是一样的。

经过几天的学习后,我也开始教学生。而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又发现了很多问题。实习期间我自己教了三个学生。第一个小女孩接受的很快,但由于年龄小,有的东西掌握不到位,需要多加练习。第二个是成年人,和小孩子比乐理基础不好,乐感也差一些,但是理解能力强。所以对她的教学就主要侧重理论的灌输,懂得道理了自己可以在课后多加练习。第三个是个稍微大一点的小学生,是个男孩子,虽然男孩子更好动一些没有那么认真,但是他对葫芦丝的兴趣很大。这是可以利用的。他的接受能力也不错,但在气息上有一些小问题,需要通过练习来解决。我给他安排的练习相对有些枯燥,但是效果会明显一些,为了能让他认真练习,就利用他的兴趣劝说他,实际证明效果不错,他是三个学生里进步最快的。这些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有句话不是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嘛,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去发现他的特点,然后根据他的特点进行引导。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想象成什么样,而按照一种模式教学。

因材施教是作为老师得到的经验,而从学生的角度,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是说我的三个学生,他们的课程安排是一样的,都是入门班的教材,但是每个人最后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入门教材除葫芦丝的持法和指法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外,还有四个练习曲,学会三个就算完成入门课,其他技巧没有要求,共三次课。第一个小女孩四个曲子都学完了,我还教了她一点单吐技巧,但是她掌握还不太好,还需要练习,这是进度比较正常的。而那个成年人,她的基础本来就不好,我给她安排了练习,但是她回去后没有认真练,说是工作忙。这样我只教了她三个曲子就结束了入门课程。最后一个男孩子,接受能力就不错,又很有兴趣,认真做了我给他的练习,另外,由于他学的快,我又教了他单吐和滑音两种技巧。在过去我只是做学生,而不能体会到老师的想法,现在才知道,作为接受者如果自己不努力,错过了什么也许自己永远都无法知道。当老师的喜欢努力的学生,这不是老师的偏见,而是努力的学生学的东西快,让老师忍不住想多教一些给他。而自己不努力的话,跟不上别人的进度,大概就只能少学一些东西了吧。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作为老师的教学经验,也因为换位关系,看到了作为学生该如何学习。虽然自己的学生时代就要结束了,但以后步入社会还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现在的经验还是很有价值和提示作用的。

在教和学以外,实习过程还使我懂的一些社会处事的道理。虽然开始时觉得这个实习和我的专业没有太大相关,但经过实习我明白了一件事:实习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实习过程中培养的自学能力,积累的社会经验才是重要的。实习就是为我们进入社会做准备,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要走进这个社会,就必须要适应这个社会,习惯这个社会。虽然在学校里也总是强调自学能力,但学校里的自学和社会里的自学是不一样的。在学校里老师告诉你学什么,然后让你去自学,而社会里是完全的自学,没有任何人会告诉你要学什么,必须自己去发现,如果不能发现就永远学不会,那只能比人落后。

社会经验更是重要的,比如我学会了和人交往时要注意很多事。要如何察言观色来说对方乐于接受的话,而回避人家不喜欢的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又如,如何赞美人,使人开心而不感到虚假,这样才使自己容易被人接受。这些是没人教的,都是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些也不是事故,而是人与人相处确实需要注意的,这样做会使他人感到开心,而自己的目的也能实现,就算自己没什么目的,使他人开心也总是件好事。一位老师也这样告诉我:不管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人际交往都是重要的,因为社会就是人和人组成的,到哪里也离不开人,所以不管接触的是什么人,和他之间是什么关系,不论有没有直接利益,让对方开心总是正确的,赞美人总是没错的。

[篇六:高中教育实习报告]

在高中生活学习过的我们经历了大学的学习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我们重新回到这个让我们既爱又恨的叫做“高中”的场域时,我的感受是复杂的。因为在那种地方生活过所以感觉有点亲近和熟悉,由于已经不可返回地离开了那个与高考紧密相连的“高中”阶段所以与之产生了疏离感,更因为经历过大学的生活所以我似乎不认识那个让我经常失眠的地方。这所高中被外界称为济南最好的重点高中,以其学生高升学率和高出国率而出名,这与我生活过得默默无闻的普通县城高中很不一样,这让我感到陌生与不适。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常常走神,思绪飘散得很远,但我还是愿意谈谈我的一些学习的感受。

一、教师是人文的一个实践者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需要进行入职以前的教育培训,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需要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也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这些学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都是必须的,也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存在,但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对于教师来说不是全部,更不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最多只能算作底线,教师作为一个有效的实践者必定会具有自身无法摆脱的风格,而不是技能的存在或类似于工具的存在,一个良好的教师是应该具有丰富的感受力和文化底蕴的存在者。

教师在走向讲台以前就不断地把自己的童年经历、个人生活史和专业训练无意识地整合到一起了,这种联合不可抵抗而且会强烈地影响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这就是为何有的老师风趣幽默,有的老师的课堂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有的课堂会枯燥无聊让人不堪忍受的原因。因为教师本人是个内心丰富细腻的人,所以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令人乏味的庸俗的个体能够组织起有意义的课堂生活。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最有文气的生活,他们不断亲近文字,感受童心,有充足的时间和方式表达自己的精神向度,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实践者,文化的深邃和悠远能够也更多地在他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展现为一种精神气质,形成能够吸引和感染、感动学生的气场。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是这个背景文化的表达,他的教学活动是他自己的,也是他所在的文化的。在我看来看来,不经常阅读的教师是无法承担这种文化实践的,不幸的是,很多教师真的不读书,在课堂中显示不出书卷气。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者,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让人感动的人文气息,让人在充满俗气的世俗生活中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形上芬芳,一种人文精神浸润在课堂各个环节之中使课堂进行的流畅而不生硬。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工作来说是一种积淀,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行为的外在的表达,两者相互渗透互为表里。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在路上

在观摩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相互切磋的过程,评课专家的共识也是年轻的教师有改进的空间,讲课的高手经过了实践的摸索和时间的打磨。好的教学是教师不断摸索,善于反思的结果,教师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琢磨教学的每个环节,不断总结自己工作的失误,不断改进才有了精彩流畅的课堂。

教师任何一节课都不是以后可以照搬照抄不断复制的经典,别人无法复制,自己由于自身各种因素的变动也不会重复。任何一节课的结束都是一段教学的终结,另外,这种结束也是新的教学旅程的开端,教师会重启另一段行程。人是宇宙的匆匆过客,我们不断地在时空的界域中进行一去不复返的穿梭,进行着生命的流动。走完一段路,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是回望而已。除了向后回望以外,我们还经常地向前展望,确定我们未来的走向。我们在回望与展望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前行和已经到达的地方。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回望中确定自己的宇宙人生的文化坐标,清醒地自己来自何方,身在何处,即将走向哪里。也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之中,决定着“我是谁”的构想,使得存在的可能性从多个方面向我们清楚地展开。

事实上,我们进行学习和思考也构成了自我前行的过程,我们也是在路上的过程,人的生命是一段路,一座桥,我们不断地行走,拥有广阔的胸怀的人才能够行者无疆。教师在课堂以外和对于课堂外的关注东能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都形成了路得风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知行合一同义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知行合一的意思 知行合一演讲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知行合一同义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知行合一同义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578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