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2016-05-06 09:52: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共4篇)三国演义成语三国演义成语、歇后语【成语】顾曲周郎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成语】锦囊妙计【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篇一:《三国演义成语》

三国演义成语、歇后语

【成语】顾曲周郎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成语】锦囊妙计

【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成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释】: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

【解释】: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语】坚壁清野

【解释】: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成语】:舌战群儒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空城计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割须弃袍

【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示例】: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成语】单刀赴会

【解释】: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出处】:《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示例】: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看鲁肃如何近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成语】刮骨去毒

【解释】: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彻底医治。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肩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成语】七擒七纵

【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成语】纵虎归山

【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示例】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成语】七步之才

【解释】: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成语】七步成诗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成语】一身是胆

【解释】: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篇二:《《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恣意妄为——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衣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摇摇欲坠——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揎拳裸袖 ——犹言揎拳捋袖。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心怀叵测—— 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心胆俱裂——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笑容可掬——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卧床不起——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手无寸铁——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誓不两立—— 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尸横遍野——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声威大震—— 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神鬼难测——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器宇轩昂—— 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器宇不凡——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凄然泪下——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怒气填胸——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谋事在人——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命若悬丝 ——比喻生命垂危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略无忌惮—— 〖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泪流满面——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老弱残兵——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老成练达——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旷世逸才——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开基创业 ——指开创帝业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贯彻执行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锦囊妙计——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将功赎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急于求成—— 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缓兵之计——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虎踞鲸吞——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鬼神不测—— 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光辉灿烂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割恩断义—— 舍弃恩德,断绝道义。

割肚牵肠—— 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犯颜苦谏——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覆无常 ——指变化不定。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峨冠博带——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蠹政病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东荡西除—— 指四处征伐。

抵足而眠——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单刀赴会——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赤身裸体—— 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赤膊上阵——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成群结队——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长驱直进—— 犹言长驱直入。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才薄智浅—— 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步罡踏斗—— 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步步为营——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不置褒贬——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背若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宝刀不老——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篇三:《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妄自菲薄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的故事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

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七擒七纵的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

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舌战群儒的故事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

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单刀赴会的故事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六出祁山的故事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人口。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人口30多万入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又移至兴平县小槐里。诸葛亮亦迁移西县人口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众入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而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山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境),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 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敌3000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张郃后,还师汉中。经过3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水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得陇望蜀的故事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篇四:《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1、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4、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7、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0、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12、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13、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14、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15、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6、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17、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8、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9、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相关热词搜索:三国演义成语及解释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与解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947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