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我囵吞枣,造句

我囵吞枣,造句

2016-05-07 11:36: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我囵吞枣,造句(共4篇)囫囵吞枣囫圇吞棗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1] 不求甚解。字面意思为:一下子吃掉一个枣。 中文名囫囵吞枣 外文名Gulping 拼 音hú lún tūn zǎo ,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我囵吞枣,造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囫囵吞枣》
我囵吞枣,造句 第一篇

囫圇吞棗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1] 不求甚解。字面意思为:一下子吃掉一个枣。 中文名囫囵吞枣 外文名Gulping 拼 音hú lún tūn zǎo ,

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繁 体囫圇吞棗

本 义把整个枣吞下

目录

1基本信息

▪ 解释

▪ 相关

2详细解释

▪ 出处

▪ 译文

▪ 例句

3寓言故事

▪ 故事介绍

▪ 寓意

4中医观点

▪ 引言

▪ 专家观点

1基本信息

编辑

解释

【基本解释】囫囵:指整个儿的东西。[1]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我囵吞枣,造句}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相关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穷原竟委 咬文嚼字 寻根究底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偏重于不求甚解。[1]

【英译】

1. to swallow dates whole;

2.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3. to read without comprehension 2详细解释

编辑

出处

《16、囫囵吞枣》
我囵吞枣,造句 第二篇

16、囫囵吞枣

邯郸市邯山区育德路小学

贺 磊

16、囫囵吞枣

邯山区育德路小学 贺磊

一、导入

孩子们,大家好,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犁和枣)黄黄的犁,红红的枣,一看就使我垂涎三尺。你们想不想也品尝以下?(想)

(学生品尝)

怎么样?味道如何啊?(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有了吃枣和犁的体会,可是,古代有个人却因为吃犁和枣闹出了笑话。还流传出一个成语叫“囫囵吞枣”。(板书:囫囵吞枣)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想)

那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囫囵吞枣》的故事吧?(出示课件《囫囵吞枣》){我囵吞枣,造句}

二、讲授课文

(一)、初步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孩子们,看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听。(生各抒己见)。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6课《囫囵吞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回答)

你们的小脑袋瓜里的点子可真多。那好,我们赶快了解一下课文吧!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坐姿和拿书的姿势。(师示范)开始读吧,孩子们!

(生自由读课文)

我发现同学们读的都非常认真,而且坐姿、拿书的姿势也非常正确。那么现在我们请几名同学来读读课文,比比看谁读的好?{我囵吞枣,造句}

(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师边读边指导)。

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不错,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你们都这么勇敢,我要表扬你们;而且第一次读,就能把课文读下来,还有的同学读的不错呢,看来,你们可真是一群可塑之材啊。

(二)、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聪明的孩子们,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看你读懂了什么?用笔勾画出你读懂的地方。读完后,举手示意老师,或者点点头,微笑一下都可以。

(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好多同学都在书上勾勾画画的,那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感受)(师板书:吃犁 伤脾胃 吃枣 伤牙齿)

你们可真了不起啊,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老师可真佩服你们!

(三)、有感情读课文,理解文章重点。

孩子们,你们能不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啊?(能)那好,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年轻人和主人对话的内容来。

(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谁能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师范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走下座位选择你喜欢的小伙伴和他一起读一读主人和年轻人的对话,呆会,咱们要看一看哪组小朋友读得最有感情。

(生自由换座位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指名几组同学读课文、并出示幻灯片:显示他们的对话内容) 年轻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在你的小组里和小伙伴们讨论一下。(生在小组里探讨)

谁来回答一下呢?(生畅所欲言)

是啊,吃犁只嚼不咽还不难做到,如果吃枣只咽不嚼,肚子可就受不了了。(板书:只嚼不咽 只咽不嚼)

(四)、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囫囵吞枣”的意思及喻意。

那“囫囵吞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默读课文,找找看“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默读就是要求大家不出声音地读课文,还要做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师师范什么是默读)

(生学习默读课文)

什么是“囫囵吞枣”呢?(生自由回答)

囫囵吞枣本意就是把整个儿枣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如果老师就是那个年轻人,你想对我说点什么?(生自由诉说) 谢谢大家,今后不论是读书还是学习,我一定不会这样了,不理解、不分析,笼统接受,将会食而不化的。(板书:不理解、不分析、

食而不化)。老师那么诚恳地承认错误,你们难道不鼓励一下我吗?(生鼓掌)

三、总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也很棒,不但理解了“囫囵吞枣”的意思,还向年轻人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老师也要表扬你们呢!想一想,你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生联系实际谈谈收获)

四、拓展练习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课下再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成语,把它积累到你的“小本本”上。成语是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刻含义和道理的词语,《囫囵吞枣》仅是其中之一,孩子们课下,你们可以采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丰富你的采蜜集。

板书设计

《1课外文言文囫囵吞枣》
我囵吞枣,造句 第三篇
{我囵吞枣,造句}

一 囫囵吞枣

客有日:“梨益齿而损脾①,枣益脾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

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②日:“你真是囫囵吞

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选自元·白珽《湛渊静语》 )

[注释]①损脾:损伤脾脏。 ②狎(xiá)者:喜欢开玩笑的人。狎,亲近而不庄重。

③囫囵 (hú lún):整个儿,完整的。

★ 自主练习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我囵吞枣,造句}

我食梨则嚼而不咽

2、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梨益齿而损脾( ) (2) 、呆弟子思久之( ) ...

(3)、不能伤我之脾( ) (4)、遂绝倒(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2)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4.“囫囵吞枣”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四 名落孙山

吴人孙山,滑稽①才子也。赴举②他郡,乡人讬③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④榜末,先归。乡人问

其子得失,山日:“解名⑤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选自宋·范公偁《过庭录》)

[注释]①滑稽: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能不断地往外:流酒。比喻人能言善辩,语言流畅。 ②举:参加科举考试

③讬(tūo):通“托”,托付。 ④缀:附着。 ⑤解名:本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这里指中举的人。

★ 自主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我囵吞枣,造句}

(1)赴举他郡( ) (2)乡人讬以子偕往( ) ..

(3)山缀榜末,先归( ) (4)解名尽处是孙山( ) ..

2.“更”有两个读音,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主要有以下解释:①改变;②抵偿;③经过、经历;④夜至

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⑤再;⑥更加;⑦另,另外。本文中“贤郎更在孙山外”的“更”,应读作___,应取

第____ 个解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乡人证以子偕往。

(2)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4.现在“名落孙山”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答案:

1、我/食梨/则嚼而不咽

2.(1)对……有好处(2)很长时间(3)伤害,损害(4)于是、就3.(1)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对脾脏却有损害;吃枣对脾脏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2)你真是整个儿吞下一个枣呀! 4.它告诫我们,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加以分析思考,汲收知识时也是囫囵吞枣,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

[译文]有客人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对脾脏却有损害;吃枣对脾脏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乎乎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脏了;我吃枣的时候吞下而不嚼,(它就)不会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整个儿吞下一个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答案

1、(1)前往,到(2)共同,一块儿(3)返回(4)尽头

2.gèng⑤

3.(1)同乡的人把儿子托付给孙山,与他一块儿前往(考试)。 (2)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

令郎的名字又在我孙山的后面。

4.现在通常形容人们参加各种考试或比赛没有被录取的情况。

[译文]吴地有个名叫孙山的人,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他要去别的地方参加科举考试,同乡的人把儿子托付给孙山,与

他一同前往(考试)。(放榜的时候,)同乡的儿子没有考上,孙山的名字附着在榜文的最后一名,(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又在我孙山的后面。”

“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意思要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①作结构助词用,解释为“的”。如:选文中的“不能伤我之脾”和“不能伤我之齿”。②作语气助词用,不译。 如:选文中的“一呆弟子思久之”。③作动词用。如:“至之市”(《郑人买履》),解释为到……去。④作代词 用。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代指好的尺

在初中文言文中,“……者,……也”是一种典型的表判断的文言特殊句式。有时“者”不出现,只有一个“也”,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解释为“……是……”。如:选文中的“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就是一个判断句。意思是“吴地有个名叫孙山的人,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我囵吞枣,造句 第四篇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1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2、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3、做事不能囫囵吞枣,14、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6、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8、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1、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我囵吞枣,造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囫囵吞枣造句 匢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囵吞枣,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囵吞枣,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975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