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2016-07-07 11:51:5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共6篇)《再见了_亲人》教案 教学设计 公开课 获奖《再见了亲人》教案南位小学 卫建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2、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3、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

《再见了_亲人》教案 教学设计 公开课 获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

南位小学 卫建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

歌。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

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文本

1 预习汇报 寻找主要人物

“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2 快速浏览 概括主要事迹

同学们,我们通过课前交流,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

3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救老王 妈妈牺牲

挖野菜 双腿伤残

4 教师小结 激情引领

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给战士们送打糕累得昏倒路旁,更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她至爱的小孙孙;小金花

与妈妈一起去救老王,老王得救了,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大嫂毅然来到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以致被炸残了双腿,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永远地架起了双拐……同学们,这就是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作的,正因为这一切,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生读课题中的”亲人”)同学们,本文作者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在朝鲜的每一个日子,我的心常常被一些东西感动着。”5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读起《再见了,亲人》时,心中一定会涌起和作者魏巍同样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阅读,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学生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结合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三、倾心研读 深入文本

1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结合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感动了你?

2 、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故事,学生谈到谁就讲谁)

大娘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仅仅是劳累?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

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

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师: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

生: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

前线的伤员太多,大娘就帮护士给战士包扎伤口。

寒冷的冬天,她给战士们把被子盖好。

给战士们熬粥喝。

师:同学们,尽管这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祖国的中国战士感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同学们,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生自由读 展示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八年来”“多少”“多少”感受大娘的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师: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

(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师:然而大娘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

师:大娘还是坚持相送……

师:大娘仍然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她,执意要送……

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师: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接着谈,文中还有那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

小金花

生谈“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妈妈”。

师总结:这就是小金花,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大嫂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二篇

用dcx2008 的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关键。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内涵,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散文,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聚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情感是言语的生命。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情境性练读、对比性朗读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4.技术准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代表朝鲜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二)整体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读1-3段,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回忆了哪些事情?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 ]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主要人物 典型事件

大娘

小金花(妈妈)

大嫂

【设计意图】从具体事件入手,组织导读,加强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学习感悟,体会写法

1.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

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学习空间,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5.小结:本文情感丰富,作者在抒写离别之情的时候,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对比析读之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体验真实的情感。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设计意图】结合中心句,练习写批注,将内心的情感得以外化与表达,深化了人物的精神品格,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调

(四)精品细读,推敲积累

1.学生与文本对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的“代价”是指什么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引出事件的结果,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厚情感积淀。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5.渲染气氛:八年的朝夕相处,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娘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验?(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为了救助伤员,她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体验?(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有了这样的体验,你想怎样来读?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圈点重点字、词,品咂语言的意味,借助激情导读,促进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设计意图】在句式转换中体会表达效果,学会在学习中积累。

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设计意图】了解直接抒情的写作方法。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 同朝鲜 、 、 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 的情谊。

2.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

(2)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关注语言形式,关注语言表达。教学中有效把握文章脉络,一是情感的脉,伤而不悲;二是语言的脉,语意连绵。在朗读感悟中体会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意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创设学习情境,了解学生学情,找准学生兴趣激发点,知识生长点,能力训练点,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借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适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学到的知识,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白正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2015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2014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四篇

第1篇: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在20XX年5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六区联动听课活动,此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讲学风采,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艺术化。现就我在这次区域联动活动中的收获和几点不成熟的见解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明确指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简称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它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扬弃。通过本次区域联动活动和平时的教学工作对探究式学习方式认识如下:

一、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 探究即探索研究,是指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动手、动脑,对自然事物、现象以及文字、图象等的意义进行探索、研究,并期待对它们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重视自主探索的行为和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就学习行为自身的性质而言,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等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综合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索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和时间性。

(二)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主体性。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具体体现为 学生对问题具有探究的习惯和探究的兴趣。

2、 学习探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明确的探究问题,每个学生能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二要有足够的探究时间,不以“少数学生完成了”来代替“大多数学生也完成了”;三要有探究过程,而且探究过程要有可视性。探究过程包括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信息的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和结论的评价过程等。为了使教师能了解每个学生是否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并形成了什么样的探究结果,学生的探究过程一定要能看到或听到;四探究方法要具体,并有可操作性。

3、 合作性。探究学习的协作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协作、学生与教师协作,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探究结果,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 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师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还是一种普通现象。这也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一障碍。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

2、 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主要地位。由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耗时、不能立竿见影等特点,因此,我觉得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往往不能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但教师尝试使用这种培养学生能力。

3、 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自主学习虚假。课堂教学中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满堂答”。 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表面上气氛活跃,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合作学习泛化。

4、 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教师因素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首先是教师缺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理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对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很少去思考,其次,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必要的筹划调控技能,使课堂的节奏、密度和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篇: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4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县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及教学讲座,期间我聆听了2位年轻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还有3位教师的语文教学讲座。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收获颇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2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苏静老师在教学《下雨啦》时,她能把课文从头背下来有感情真挚朗诵,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可见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比如崔老师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王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 “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这2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点。例如苏静老师在上《下雨啦》一课时,通过问题让学生想一下雨在外玩怎么样?引发学生想象力。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崔老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语句,体会文章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和志愿军之间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浓浓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在文章最后分别让学生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对志愿军的浓浓的厚谊,感情真挚,可以说学生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学生的功底不是一天两天达到的。

随后,又有三位教师进行讲座,苏静教师讲的《我的语文课》主要从四方面来讲关于识字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还有杨旭辉的《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中,他讲提高阅读质量,弄清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让读与写相结合,习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陈娜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讲了四点。让我明白了学习每一课重抓住文本,重视积累,进行拓展延伸。作文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注重课外阅读为写作打下基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第3篇: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第五届教学节活动中,我认真地听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我听了这几位语文老师的课后,感触颇深,对照她们的课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她们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

教师的教态很重要,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语言清晰,语速适中,声音洪亮,不但学生听得明白,听课人也会觉得赏心悦耳。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有的教师语调激情高昂、词汇犀利准确,语调慷慨激昂,陈词力求准确简洁,学生也是紧跟着她语言的步伐,一点点进入化学的至高殿堂。她的特点是语调轻快富于情感,在讲课中像是在慢慢编织一张网,能让学生透过她的语言,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分析文章。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重视学生的思维变化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课堂中,不仅让回答正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更注重让答案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容易出错的同学,更要让他们说出错误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其改正,更有利于教师的今后的教学,但是真正这样坚持做起来的人不多。我站在讲台上已有十一年了,也让错误的学生说出过自己的想法,但不是经常这样做,更不用说坚持了。

三、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点,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让学生信服。我觉得,不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多看书多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们机智幽默,挥洒自如的表现,这真功夫决不是上天的恩赐,靠的就是自身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实际经验中成败的总结。

第4篇: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今天中午,我怀着激动地心情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感受颇深,两位优秀的老师精彩生动的课让我佩服。课堂上的调度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环节联系紧密,这是堂精品课,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

2015文本的解读心得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五篇

心得一:文本的解读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感到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我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关注师生的互动、注重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捕捉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课堂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而最后,教师又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解读”这一根源问题上来。追根究底,不难发现:现在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预设学生生成的多样性等,但大多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注意到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出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课堂随之变得不能及时抓出重点句子。大家商讨作者写奇迹的目的是要像安静一样热爱生活。课文写了她的动作,之所以那么轻松自如,就是因为她热爱美好的生活,也就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创造奇迹。在教案设计的时候也就有意识地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设计让学生找出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体会,能创造这样的奇迹真是不可思议。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畅所欲言创造奇迹的原因,进而深刻了孩子们的印象。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用心去闻,去摸,去听,去感受明媚的春天,享受春天般的生活,她对生活是多么热爱。也就能感悟中解读课文创造奇迹的原因了。所以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才能真正解读文本。

当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也各不相同,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我们应以尊重。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盲女安静究竟张望到了什么?这个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说出道理,是允许见仁见智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

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一点来解读,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的教学、学习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雄浑。在课堂的最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们相信她心中一定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图画,一个缤纷的世界。我们要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残疾人比我们遇到困难要多得多,她们都能战胜,我们更要勇敢地面对我们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无形中就渗透了对待生活态度的理念。

文本解读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文本承载的信息的丰富性。课文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文本解读的个性化。不仅要从文本的角度、从教师教的角度、更要试图从孩子们学的角度去体验文本提供的情绪感受。作为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也还有很多,我会学习解读文本中的多元性、言语性、兼容性、共享性。

心得二:文本的解读心得体会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为期两年的区农村“领雁工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让我能与全国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面对面地学习交流。这次培训虽然短暂,然而却给了我一个接近贤者,亲聆教诲的机会。

也曾奔波于全国特级教师现场观摩课,醉心地欣赏完他们的课堂杰作,感叹之余,还是感叹。为什么特级教师们能够上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课?为什么他们对教材有如此深厚的见地?为什么他们能够设计出如此令人惊叹的教学方式?种种疑问,在沈老师的讲座中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讲座一开始,沈老师便切入正题——“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听了沈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对其中的一些方法有了新的体会。

1、放松心情,潜心会文。

就像沈老师说的那样,放松心态,应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回顾这几年,自己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日子实在不多。拿到教材也真的是像沈老师说的那样马上想怎么上,设计教学环节,做课件。文本材料有没有真正读上一读呢?没有。自己对文本不熟悉,怎么能让学生熟悉呢?

自然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把自己的教材作为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既不会让自己觉得有功利性,也让自己体会读文的愉悦。教师自己有了感受,才能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你的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你的基础上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感受。

潜心会文,应该是对语言文字的探究。许多老教师都说,上一篇课文你要抓住一个点去突破,那这个点是什么?我想,就应该是我们深入解读后所找到的那个点。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语。从小处出发,突破文本。让长长的课文因为这个句子,这个词语变的简短起来,让很深奥难理解的课文因为这个点变得简单起来。

2、多元解读文本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过去我们总是以作家为中心,现在我们打破作家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每一个阅读主题都可以发挥作用。不仅老课文可以读出时代意义,而且还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沈老师举的例子,让我明白了这点。《再见了亲人》,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个层面大家都会做。然而做课老师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深了一层。做课老师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下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这样的课难免引起争议,然细细想来,做课老师却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读,他是对《再见了亲人》做一个当代解读。他的当代解读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这样一来很难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主导者,相反却成了别人劳动成果的附庸品。也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3、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读文本,发现新的问题。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教师。读完文本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那学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他能理解多少呢?小学生的想法与我们成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想在学习课文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些难的词句,如何把握好整个主题倾向,是需要我们课前好好思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怎么看的?我怎么解决。这都需要我们课前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作为教师平时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儿童文学,与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了解一下大人在他们的书中看到了些什么。

通过两天的培训,我发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知识真是不够用啊,要成长为一名真正大气的、内心雄厚的师者无疑需要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而接近贤者,靠近大师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心得三:文本的解读心得体会

虽然两天的培训很短,但听到许多优秀同仁的讲座,让我深受教育、启发。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鲍金芬老师的精彩讲座,豁然开朗,让我对文本及文本解读有了初步的认识。

文本定义颇多。文本解读来自西方的文本一词,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解读是指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编者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与文本编者对话,读懂编者意图。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作出分析研究,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从单元目录入手,了解教材编写内容。要对教材文本(标题、图片、课文内容、问题设计、语法总结等等)的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多教学构想。不仅要读懂文本的显性信息,也要读懂文本的隐性信息。不仅要读出知识与技能信息,也要能读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读后能形成单元技能树与知识树。要分析学情,要将目标细化、分层,并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但教师平常对文本解读中有很多认识不足,如对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等认识会有很多欠缺。而且,由于我们平常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参”和“资源库”而导致没有独立钻研课文,没有认真“倾听文本”,没有对文本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把握。再说,还存在着文本解读难度大与教师文本解读力有限这一矛盾。

文本解读应该解读什么?作为教师,要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编者意图和教学目标;充分设想文本的着力点。深入把握文本特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要从语言知识,语言词汇特点,逻辑组织结构,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等多方面考虑。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会用什么方法解决?教师应怎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在文本解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目录入手,了解本单元核心知识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基本学习要求。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2.研究教材各部分编写意图,完成第一阶段的文本解读。参考单元技能树和知识树,分析学情,挖掘教材蕴含的价值(包括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意义),形成课时目标。

3.要研究本单元围绕技能目标达成所设置的知识内容的构成、联系及可拓展内容,形成单元知识树,完成第二阶段的文本解读。还要按技能目标在文本中的体现整理形成技能树。能够准确描述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并能将知识置于某一个知识或能力框架内进行解读。

4.要深入挖掘本单元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教育价值。

5.要科学确定教学内容。能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整合教学内容。

6.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分析出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研,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对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行理性分析。

为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从教学现象中审视自己。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其次,要多途径走进文本。再次,要多层面审视文本。最后,要多渠道丰富文本,提高自身的素养。

2015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六篇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一:

听同事讲《再见了,北京!》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设想,后来在自己的课堂中去验证,有感而发,就有了这篇反思。

一、整体输入,拎出一条情感主线

课的开始,老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我们没能在2015年的夏天去北京观看那场奥运会,但神奇的文字和想象会把我们带到那种场景中去。自己读课文,看看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什么样的情感?

生:人们不想离开

生:舍不得离去。

师:课文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这种感情呢?

学生会找出表示“五环旗缓缓降下”、“圣火渐渐熄灭”、“人们迟迟不愿离去”这样的三个句子。

二、细读词语,体会情感

教师把这几个句子出示出来,其中“缓缓、渐渐、迟迟”用红色字体显示,

师:读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表示很慢的意思。

师:课文一连用了三个这样的叠词,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人们舍不得离开。

师:是啊,这三个词从书本上走下来向我们说话了,告诉我们人们不想离开北京。不光人舍不得离开,就连五环旗和奥运圣火也不愿离去呢!把这几个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把句子放到课文中读一读。

师:人们这种舍不得离开的感觉就叫“留恋”。

三、教给方法,指导背诵

师:如果说课文是一棵大树,那么文中几个最重要的句子就是这棵树最粗壮的枝干,(简笔画画出大树的枝干,并写出“五环旗缓缓降下” “圣火渐渐熄灭”、“人们迟迟不愿离去”)你还能找到哪些重要的词语?请你来为这棵树再添上一些枝叶。

生找到并板书“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别北京”等词语。

学生逐句练习朗读背诵。习得背诵方法。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二: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中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第一课时并不是很顺利地上下来,生字新词学完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多。其实刚开始在备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小孩子的自学能力。用几节早读课的时间去引导孩子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就能高效地完成课时的朗读任务了!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扣紧语言文字,结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来还原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语感。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领学生: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荣耀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然后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五环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还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深情回望、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那时候学生上课很有激情,读起书来也特别起劲。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基本意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应该还在半知半解中吧。我觉得以后还要多提升他们的阅读感悟!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三: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的多!”对于此话我深信不疑。一直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内容几乎一成不变,无非就是出示本课绿线条和田字格里的的生字所在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读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板、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从谈起?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为激发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兴趣,并更好地为学习课文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们的才情与智慧,潜下心来对词语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相关热词搜索: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板书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4679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