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

2016-07-18 11:54: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教学,随感(共4篇)教学随感1树、情。她不是把学生当作意识形态灌输的对象,而是鲜活的,有个性精神需要的生命体去启迪去滋养。她根据文本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土壤条件,提供合适的水、肥条件,再给他们适当的光照,所以,蕴涵在一棵小树稚嫩生命中的美丽才得以尽情展露。她引导学生入情入...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教学,随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1

树、情。她不是把学生当作意识形态灌输的对象,而是鲜活的,有个性精神需要的生命体去启迪去滋养。她根据文本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土壤条件,提供合适的水、肥条件,再给他们适当的光照,所以,蕴涵在一棵小树稚嫩生命中的美丽才得以尽情展露。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感悟、探究,创设了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的教学境界。让我们将评课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从课堂上展现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方面,来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课堂上收获了什么。

收获一:认识一棵树

(一)观樟树外形

教师先出示了图片,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两棵树的第一印象,学生的感知是零碎的,是表面的、是浅显的。接着老师以“那么在作者眼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将学生的目光导向文章的语言文字。扣住关键词“蓬蓬勃勃”来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的步骤是逐步深入,渐入佳境,先是“观察字形,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并读好这个词语。”,接着,默读课文看作者怎样具体地描写出樟树这种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在品词析句中,会逐渐丰满对樟树外形的认识。特别是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如“这两个‘伸’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枝干在干什么?如果静下心来听一听,你也许会听到这枝干的什么?” “这两棵粗壮的樟树是否让你产生了一些想象呢?” 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课堂收获了精彩的生成。“像巨人,像大伞”“像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正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这个片段中,张教导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个词语” 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蓬勃的外形,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将“形式”与“内容”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内容的感悟中悄无声息地感知言语的形式,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更可贵的是,张教导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抓住了樟树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舍得时间当堂指导背诵课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二) 闻樟树香气

樟树的特性是“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还能拒虫。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对话,看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看到了他们积极的对话,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启迪智慧的场景。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习得语言,获得人文熏陶。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随意中富有睿智,亲和中不失深情,其现场生成的功夫可圈可点。如“你读出了樟树的香气。”“风霜雨雪能改变的是樟树的外形,但谁也改变不了的是它的香气。”“这是一份可贵的坚持,更是高贵的品质。”„„

其中,教师的引读更是个亮点:围绕“是的,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这样一唱三叹,不但让“香气保持、永久拒虫”的可贵品性深入人心,而且师生对话中不断地强化巩固了文中的一对关联词——“只要„„就„„”,这就是弥散在学生心头的永久的香气。

认识樟树的过程,其实也影射了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有效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

收获二:了解一个人

文章表面上写树,实际上是写人,但是写到宋庆龄的语句只有开头“为树不肯搬家”与结尾处瞻仰的人们与树合影寥寥几句,如何让学生体会“这樟树的一枝一叶,其实都凝聚着宋庆龄的气节和品格”,教师向学生精心拓展了一段录音资料,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主要事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超越教材”的口号深入人心。如果学生学习新课文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就需要教师进行拓展,作一些知识性铺垫,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穿针引线,巧妙引渡。这段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加深了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也渗透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情,把樟树与宋庆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宋庆龄怜惜两棵樟树,因为他们而不忍心搬家;樟树依恋着宋庆龄,虽然斯人已逝,但仍然执著地伫立门前。它们是宋庆龄的朋友、知己,更是她不朽的化身。或许以前学生只知道从外在的方面来状物,学了这篇课文,让他们知道,怎样把物写丰满,不光写看到的,还可以写联想到的,怎样将物写深刻,就可以借物喻人,写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格。这样的教学,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含而不露地达到了统一。

收获三:铭刻一份情

【教学,随感】

宋庆龄为了两棵普通的樟树舍不得搬家,因为她喜爱这两棵樟树,她和这两棵樟树相伴多年,早就心灵相通、意气相投,这樟树的一枝一叶,其实都凝聚着宋庆龄的气节和品格。教师在细读文本后,独具慧眼,巧妙地抓出了宋庆龄那句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情的话语“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在课堂上四次出现,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来回忆一下,第一次是,复习导入时,初步体会宋庆龄的爱树之情的同时,学生也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不过是两棵普通的树吗?怎么能牵住一个人的心呢?第二次品读外形的段落,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由外表的蓬勃生机,平添了爱树之情;第三次,当感悟到樟树的可贵品性后,再次体会宋庆龄对他们的情有独钟;最后一次是,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怀着无比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一起深情地对他们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此时,舍不得樟树的不仅是宋庆龄,还有前去瞻仰故居的人们,还有课堂上的孩子们。我们听到学生最后一遍齐声朗读的时候,文字决不仅仅只是文字,它变成了有情感有温度的立体的形象,站立到了学生的心灵里。

篇二:教学,随感
读《课堂教学技巧》有感

读《课堂教学技巧》有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要“活”,要“动”,传统的课堂秩序和管理也应注入新的内涵和形态。教师在课堂上尤其要注重教学策略。而对于刚上班两年的我来说,课堂的把握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于是趁着暑假在家,认真的看了一本书——《课堂教学技巧》,很有启发。我们凭什么让性格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专心听我们讲课,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开篇这一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让我不禁暗自窃喜自己终于在书店经过眼花缭乱的挑选终于选中了一本能解我心中大惑的书。迫不及待读下去,平时在教学中的困惑逐渐解开,心中居然有了一种冲动,希望能早点开学,让这些不错的点子能让我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教学,随感】

“毋庸置疑,只能靠我们所有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引导艺术,让学生感兴趣,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他们,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书中对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堂的答案看似很平常,但其中的“引导”二字在书中却蕴含了颇为精妙却又有实效,极具操作性的精髓。

确实,教师的课堂引导艺术与“大雁高飞头雁领”道理是一致的,而书中的那些优秀的勇于探索的教师,他们在引导艺术上为我们率先做出了极具意义的探索,书中共阐述了高效课堂的五种引导艺术:

一、 组织引导艺术;

二、 情景引导艺术;

三、 情绪引导艺术;

四、 思维引导艺术;

五、 习惯引导艺术。【教学,随感】

书中让我受益的东西太多,无法一一道来,只能把其中对我启发极大的一些课堂引导艺术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去运用。

在课堂的组织引导艺术中,书中认为要“给学生任务,让他们知道该‘抓’什么”即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曾说过:“生活中有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而在课堂上,老师做的明智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在要学的知识上。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制定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任务。老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必须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把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给不同的学生,共同执行一个大的任务。

我将在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基础优差为学生划分小组,并设定不同的目标,让他们在互相帮助中共同渡过难关。比如,在合作学习课文生字词的小组学习任务中,组长负责示范朗读课文,因为组长的认字及朗读能力较强,

在听组长读的过程中,预习稍差的孩子则又把课文预习一遍。在接下来的每人选自己组的最好的词语,说的最棒的句子说给小组成员听一听。最后,每个小组或者选派最棒的,或者选派进步最大的,或者选派声音最洪亮的全班汇报。这样,学生既容易集中精神学习,也容易产生团队精神,从而在互相帮助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因为孩子处于低段,我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将任务绝对化。第二,我所设计的小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就感,因此,每一项任务都必须有结果。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这还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养成“言必行,行必果”的好习惯。

该书的作者美国教师教育专家肯尼斯·莫尔在学校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是美国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先驱者。以前也看过有关课堂教学的一些文章,往往都泛泛而谈,非常的空洞,而这本书所呈现的正是作者将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中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技巧的过程。

他将课堂教学技巧分为教学之前的技巧、教学之中的技巧和教学之后的技巧。按照这个结构分为四个部分:计划教学、 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工具。第一部分关注的是教学前的备课环节,详细介绍了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怎样根据学生差异制订教学计划,如何创建支持性的课堂氛围,以及如何撰写教学目标等等。他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整合课程、课外活动等几个部分,非常细致的进行了讲解,其中介绍了一般教学策略和举了详细特例所采用的特殊教学策略,几乎把所有的课堂类型中运用到的教学策略都涵盖到了,让我受益良多。第二部分关注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巧。强调的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强化与巩固的技巧、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课堂管理的技巧。第三部分关注的是教学评价的技巧,帮助教师通过系统观察等方式有效评估学习效果。第四部分则梳理了使用教学工具的技巧,解析了教师应掌握的教学媒介工具及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书中在每一个部分之后,还设计了一个自我测试部分,通过这个部分,让我知道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备课时对于可能出现的教学情况预测不够,课程计划制定的不够详细周密,教师语言的规范性等,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地方。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真正在意过课堂的应变技巧,心里只是想把课讲好就可以了。现在我认识到了课堂的应变技巧是能使讲课和听课在思路和感情上始终保持一致的策略艺术;是教师饱含情感的才华的结晶。当然,这些技巧都不是一夜之间掌握的,需要长期的观察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这种综合能力。现在自己也更能理解一流的教师为什么用眼神就能管住自己学生的道理,坐在她们的教室里,学生们会感到轻松愉快,都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师生之间关系良好,彼此信任。

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结合这本书我给自己提了三个要求:【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

一、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就是对课标和教材应该有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并且还应该对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要有优化的教学设计,最后就是身心状态一定要调整好。

二、 灵活有效的把握课堂组织

这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组织的能力,通过向其他优秀【教学,随感】

教师虚心请教,阅读教育书籍等方式不断累积和丰富组织教学的经验和技能水平。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让人

受益终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在学习中认真观察,经常开展合作学习习惯等。

《课堂教学技巧》告诉了我们处理细节的很多方法,我会在将来的教学生涯中,经常复习、应用、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各种技巧,把握好教师生涯中的每一个课堂!

篇三:教学,随感
2015人生行程-教学随笔

人生行程

又是新年旧岁的交替之际。春节将近,我准备出去逛逛,再置办点年货。

不知何时,又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今年的雪可真不少啊。真是一个好年景,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嘛。

公交车来了,车上熙熙攘攘。司机师傅粗着嗓门大吼:“刚上车的都往后面挤挤!”我随着人群在空隙中艰难地挪动。就在这时,忽然听见“张老师、张老师”的呼喊,循声望去,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很面熟,却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张老师您坐吧”,女孩笑盈盈地起身为我让座,“您坐您坐。”我还在纳闷着努力地在记忆中搜索,“好久不见了张老师,我是张柳啊。”女孩儿甜美的笑语打破了尴尬。对啊,这不是张柳吗!她是03级的学生,过去她的班主任和我在一个办公室。因为她是班长,经常要到办公室帮她班主任打点班里大小事务,于是我们也渐渐熟悉了起来。那时的她还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女孩,而今眼前的她,出落得那样落落大方、优雅成熟。时光褪去了她学生时的青涩,为她镀上了夏之麦芒的金黄。难怪方才我没有认出她来呀。

经过交谈得知,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她现于一家大公司干财务,已经是中层了。处理工作游刃有余,同事间和气融洽,还深得上司的信任和器重。听罢,我很为她欣慰,也为她今日事业的成功骄傲。后来又谈及往日在学院上学时的人和事,言语间,洋溢着她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对恩师的感激。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学院里一届届的学子。他们如今在哪儿?他们现在怎样?那时的锦瑟年华,那时的风华正茂,那时的清纯懵懂,那时的凌云之志,我陪他们一起走过。挥别学院,他们踏上了各自的新征程,似蒲公英一般随春风飘散四方,重又落地生根,经营起自己的新生活。有些孩子还在为了梦中的彩虹孜孜不倦地奋斗,也有些孩子已经把苦熬成了甜,在专业领域中崭露锋芒。然而,不变的是热心和激情,是镶在青春纪念册里的浓浓情谊。

到站了,我与张柳依依告别。“再见。”雪还在下,街道上依旧车水马龙,寒风凛凛。我心里却是暖暖的。

人生行程。我与张柳重逢的车程是短暂的、平凡的,学子们的人生旅程却是漫长的,光明的。

(编辑:杰作)

篇四:教学,随感
2015教学体会随笔范文

教学体会随笔范文

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展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出了真正的人,孩子们在这里得到一段人生历程中重要的、关键的、幸福的健康成长。孩子们在这里众多的兴趣小组里展示着他们的才智实践活动。他们的眼睛在发现,他们的心灵在激动。

在78节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中,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孩子曾经一度被他的一个女教师当做差生同情,巴甫利克面对教科书苦思苦想一月又一月,一个学季又一个学季,女教师竭尽全力把巴甫里克“拉到”那个标志着平安无事的救命的分数线上来,这个孩子为此吃尽了苦头。他几乎没有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只要他跟同学们玩上个把小时,女教师就认为他偷懒,不肯用功。而且总的来说,女教师认为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不过是用一点什么事情填补学生的空闲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已。期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认真观察这位学生,看出这位学生具有精细的观察力。但是这位女教师还是一分钟也不放过这孩子离开她的视线,她仍然认为孩子的智力发展只有读好教科书这一条路可走。这个孩子十分艰难地从四年级毕业了,带着女教师的教育鉴定及语法错误登记表、经常让他复习的算术规则的清单。

到了五年级,读教科书的时间更长,更加使人疲劳了。先后找巴甫里克的母亲谈话的教师共达八位。但是,于此同时,巴甫里克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一点新的东西;在许多课堂上,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样只要求听讲和记忆,而且还要求动手做一些事情。这种课给巴甫里克带来了欢乐,使他最感兴趣的是植物课。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他要每一个学生都缝一个布口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时使用。学生们从布袋里掏出的东西,有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放大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巴甫里克开始了他幸福的日子,开始了他的转变,开始了他“思维的觉醒”,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知识的最初的源泉(客观、现实、实践、生活)受到了观察、检验和研究。在一些课上,当理论性的概括跟周围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和不太明显时,这孩子的思想就“觉醒”的慢一些。毫无疑问,这个孩子的思维的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都是跟那位生物老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巴甫里克本人懂得了并且感觉出:植物栽培是他能在其中表现自己能力的活动领域。他努力弥补过去荒废了的东西,几年过去了,他的劳动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实验研究得到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学会了培养一种使果树恢复青春的土壤,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中学毕业后,他进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为农艺师。

“差生”巴甫里克的“思维的觉醒”得力于他的生物老师的善于引导,由此可见评价孩子不能仅限于一个分数,我们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天资禀赋,使孩子更好地在他的特长领域得到更好地发展,培养真正的人!

(编辑:圆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教学,随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教学随感 我的教学随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学,随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学,随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4938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