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平等,社会主义

平等,社会主义

2016-08-04 11:04: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平等,社会主义(共6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专题:我们都是平等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含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的正确理解 3 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教学难点】培育和...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平等,社会主义》,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平等,社会主义 第一篇

专题:我们都是平等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含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的正确理解.

3. 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含义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平等观【平等,社会主义】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幻灯:所有得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美国)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康有为(中国)

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古希腊)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友谊.—毕达哥拉斯(古希腊)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二)新课内容:

一、什么是平等?

1.播放幻灯及视频 :红军里的士兵委员会

陈毅:我们都是平等的.

点评:人与人之间有智力 能力和职务上的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让百姓感受到了平等 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在现代中国,平等的观念更是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结论:平等就是消除歧视,同等对待他人.

延伸阅读: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播放幻灯及视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 “同票同权”彰显人人平等

点评:从男女同工同酬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平等原则在我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处处得到了体现.在当代中国,公民之间平等相待,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平等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真正保障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尊严,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论:平等就是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

知识链接:我国<<宪法>>中的平等原则.

3. 播放幻灯及视频:毛泽东反对特权

点评:在当时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存在以权代法的现象,毛泽东要求严判黄克功,其目的是为了警醒广大党员干部,以严肃法纪,维护公正.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也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这是实现平等,维护法治与公正的重要前提. 结论:平等就是要反对特权,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总结(含义)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也指每个人在机会人格等方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等”,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平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承担义务,反对特权.

(意义)平等是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实现了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人类的一切行为规则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下,才会被人们乐意遵守.特权和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对平等的极大制约,只有用规则来约束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破除特权.因此,国家需要创造一个合理的规则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权利,拥有平等的公民地位.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2分钟)

思考与实践:(1)思考一下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来维护平等?

(2)组织一次关于平等的主题班会,讨论一下特权观念会给社会风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篇
平等,社会主义 第二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篇

核心提示

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平等,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地举起平等的旗帜,将平等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平等不是一蹴而就的,平等理念的张扬、平等规则的完善、平等行为的规范、平等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既不是重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观,而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价值观。

平等: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平等,顾名思义是公平等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平等”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表达了我们党在理论凝练与创新上的与时俱进,又反映了我们党在实践拓展与推进上的人文价值追求。平等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深入细致地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牢牢把握平等的价值导向,使整个社会向着平等、公正的目标不断前进。

平等:人类永恒追求的权利

如果说自由是人的生存权利,那么平等就是兄弟般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人都是父母所生,行动于天地之间,要求与他人一样有公平的待遇,享受等同的权利,实在是很正常、很正当、很普通、很自然的事,说不上半点的过分和一丝的非理。对于平等,人类很早就期望着、争取着,可惜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回望人类的发展史,在人类还没有完成自身进化的年代,并没有诞生出平等的观念。动物时代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大自然没有把它的赐予平等地分给每一个动物,人也不能在恐

龙、老虎、猎豹等强大的动物面前享受同等的尊严和自由。当人类进入个体能够独立生存的年代之后,人与人的不平等现象更是表现得异常突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就是最典型的不平等存在,正是这种不平等,激发了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斯巴达克起义吹响了奴隶追求平等自由的号角。奴隶社会是人类平等精神的真正启蒙,也是人类追求平等的真正开始。 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前,人类生存纯粹依赖的是天地恩赐,那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所表现的创造力和许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则打破了对神的迷信崇拜,走上了自己主宰生活的道路。人类对使用工具的发明创造,使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资本积累也迅速增加。但是资本的富有并没有给人带来真正的平等。如果说封建社会表现的不平等是土地占有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的不平等就是金钱占有的不平等,人也由土地的直接奴役变成了金钱的间接奴役。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对生存条件的占有或掌控上的不平等。生存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决定了人在地位、权力、生活起居等条件上的不平等。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充盈着“人之为人”的人性意蕴,在凸显人的价值上具有社会的共识性、普世性和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首先要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一个平等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的公平正义,也是个平等的问题。他在报告中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其中一点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更进一步讲,平等对于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多元价值冲突以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核心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出发,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平等: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

苏轼在《赤壁赋》中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说的清风、明月,确实是人人享有的平等。由此推断,平等是有条件的,譬如清风、明月,譬如在连日的阴霾过后温暖的阳光。太阳是无私的,无法把太阳的温暖据为己有,或者说人还没有具备把阳光据为己有的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人具备了把阳光据为己有的能力后,平等享有阳光的时代恐怕就难以为继了。所以据此推断,只有世上人人都像太阳一样没有私心杂念,都乐于奉献、不求索取,而且这公正之心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候,人间才会

出现真正的平等。但人类要达到这样高的道德水准,又实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平等永远是相对的。

吃、穿、住、行、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天性。它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私欲永远不会消失,私欲的无法消失决定了绝对平等的无法存在。所以人类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只能把绝对平等当做我们永恒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类一直在宣扬平等,期望平等。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要求在行为准则上获得平等的表现。虽然从理论层面来说,世间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人类的一切行为规则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之下,才会被人们乐意遵守。尽管人类还有众多不平等的现象存在,但人类仍然希望营造一个平等的世界,而不愿放弃对平等的追求。

人们都在追求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蕴藏着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在人类解放史上,追求平等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第一,在量的方面,他们各自得到的劳动回报可能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制度上要保证他们的劳动所得没有受到不合理的剥夺;第二,要保证每个人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利,而且使每个人的平等追求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并能得到法律的制度性保护;第三,政府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不会因为家庭收入差别而受到影响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四,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通过调整税收制度等方式对贫富差距进行政策性调整;第五,根除因非法收入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总之,平等是人们的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要使社会保持稳定,需要政府进行同样无止境的努力。但是,马克思曾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他的读者,在他们所讲的那个“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平等只是在于用同一种尺度——劳动来计量人们的劳动报酬,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及其家庭背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的富裕程度也是不同的。

【平等,社会主义】

当然,这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于平等的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决定》对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作了非常具体的制度安排,从而为平等和公平的实现作了制度性的准备。

平等: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获得“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的“平等的权利”,再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后,进入到一个实质上平等的社会形态。用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作指导,社会主义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人们平等地享有政治、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相应的政治、法律义务; 二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人们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

三是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平等只能是按劳分配,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我们今天要求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再强调,要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三十年来,党和政府把执政的理念放在“以人为本”上面来,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等价值观正逐渐上升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力求做到全社会都平等,即公平正义,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说,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这三个“机会”的强调,阐述的是一种关于机会平等的政治伦理愿景。机会平等作为通往社会正义的路径和原则,在政治伦理的框架当中占有基石般的重要地位。三个“机会”的共享,交叠描述了关乎“分配正义”、“政治参与的机会平等”、“创造制度文明的机会平等”三个维度的社会正义诉求。

由追求平等而引发的分配正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尤其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积累,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实现分配正义,在当下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提出改革开放重大政治举措,因为它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成果如何转化为社会正义的政治文明。如果不能直面分配正义,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成果过度集中在利益集团手里,将影响社会群体的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中国梦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今天,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机会的平等”而不是一味迷信“结果的平等”?政治哲学家们也许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但“共同的底线”也许是可以被广为阐述的,那就是程序正义的追求和实现,程序正义在社会正义的价值体系当中扮演的正是路径选择的角色。 而“程序正义”又是什么?程序正义在分配正义的实现过程中,是一套制度安排的框架,它应当涵盖一部正义的政治宪法和一种正义的经济、社会制度,它是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法理依据和现实途径,也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一套“明规则”。【平等,社会主义】

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该怎么做?李克强同志指出的路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更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公开承诺的“约法三章”:政府楼堂馆所一律不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是一个务实的态度。现阶段,只有政府的“紧日子”来了,人民的“好日子”才有盼头。这就是分配正义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最通俗描述。这的确更像是一个两难选择,但终究应当作出这样的利益协调。在一个追求“明规则”最大化的社会里,不可能满足人人想要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因此,社会的共同善乃是由局部的妥协来达成的。而究竟哪个局部妥协?哪个局部获益?这应当由程序的正义来裁判和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建设一套由法律法规构成的社会“明规则”体系,才能实现这一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

【平等,社会主义】

“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厘清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说的正是达成一个民族的中国梦所迫切需要的社会土壤和制度环境。

对于平等的追求我们从未停止过,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名人名言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

【平等,社会主义】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胡锦涛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2015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平等,社会主义 第三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而且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八个字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遵循。

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人民的“自由”作为己任。党的七大将“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贵贱、均贫富”;从“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作为己任。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提出消灭 “社会的阶级区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鲜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种民主权利,承认妇女平等权利等。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条例法规,都规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结果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来千百万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铲除特权”、“天下为公”;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公正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作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以及“城乡兼顾”等思想。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主要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义”主要指制度正义、形式正义以及程序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更加公平正义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

法治: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从“一民之轨,莫如法”、“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从“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到“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法治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法治”作为己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宪法、土地法、组织法、行政法、选举法、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体系,以及较为系统的司法体制和机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与我国的法治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即法的统治,与人治、德治相对。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建立健全全社会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追求,它们一定会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定会外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行动。

2015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平等,社会主义 第四篇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自由是指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拥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平等的外延十分广泛,它涉及国家的平等,关系到国家的合法性、主权与地位;涉及社会的平等,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机会参与的平等;涉及到人格的平等,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人格尊严等多个方面。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践行公平正义离不开政府有所作为,从政治层面,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保障政府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充满浩然正气。

●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4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的价值,实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与我国古代历来讲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一脉相承,与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的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方法不谋而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关键词一:自由

第一,为什么自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最高理想。相对于国家层面而言,自由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度在社会领域的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相对于个人层面而言,自由是每个现代公民在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种种个人德行品德的基础上,社会给予的最核心保障。尽管,对自由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但是,自由绝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个体自由,而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的纽带。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第二,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在未来社会,“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现实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自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是相矛盾的。事实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是“实质自由”,这种自由强调为每个个体创造良好的空间、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并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自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是“集体自由”或“社会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自由互为条件,个人与社会并非对抗,而是互相促进。

自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中没有自由,也最缺乏自由。因为它充满“尊卑”“秩序”“礼教”“等级”“戒律”。恰恰相反,自由与纪律、秩序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到处闪耀着有关自由的思想光芒。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观念,而是在专制社会体制下能够提出的非常宝贵的,探讨“非专制”的一种思想观点,强调“自治主义”。又比如孔子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形容自己,就是对自由而无拘束的内心状态的一种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自由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深挖,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如何培育和践行对自由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一个复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自由是相对的,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法治基础上的自由,不能以牺牲他人的代价而获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自由是指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拥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由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经济的开放、文化的包容多元、政治的协商民主、社会有活力和秩序等多个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为了一味的经济增长,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甚至践踏自然环境,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应,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由要不得。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对个人而言,自由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维护社会的秩序、遵守道德法律,把个人自由建立在合理的条件范围内,为促进建立自觉、有序、面向全体人民的社会自由而奉献自身力量;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法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二:平等

第一,为什么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平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让广大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在更高层面的生动展现,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风向标。平等从个体本位的角度出发,将自古以来广大百姓最高价值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升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等二字拥有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最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二,什么是平等?

平等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最生动展现和最核心问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鱼水情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国家主权胜利、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最根本保障。事实上,群众路线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强调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或各行各业人际关系的平等,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搞调查,讲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百姓的意见与建议,与百姓打成一片。当今,一些领导干部滥用党的威严,大搞特权,严重损害了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使群众切身利益受到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将平等二字写入核心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将群众路线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然,群众路线同样强调利益分配的平等、参与机会的平等,这些将在核心价值观平等二字中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书写。

平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中国儒家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朝韩愈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平而后明、明而后清”的治国之道,到寻常百姓“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铮铮傲骨,都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对于平等的呼唤与追求。在中国的佛学里,也强调“平等”,叫做众生平等,而佛教中所指众生范围则更为广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之下,“众生平等”之理论可以推演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既强调人与人没有等级尊卑之分,人人平等;也强调国家与国家不论富强还是积弱,都应和平相处、平等对话;也强调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相处,不能以破坏、掠夺自然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

2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公正
平等,社会主义 第五篇

如果说平等是一杆秤的话,那么公正就是那个掌秤的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公平正义如同日月光华,让每一个人都平等地受惠.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追求无比强烈,但在现实生活中,萝卜招聘、火箭提拔、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徇私枉法、贫富悬殊等不公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现象,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提出要推动经济更加公平发展,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要推进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没有自己私利的政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与特权、不公正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有条件实现公正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平等,社会主义 第六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在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应忽视、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总书记的这一论述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对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消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同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的认识误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为人们展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为人们展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它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为人们展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愿景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政治保障;实现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愿景目标。我们党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时,曾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其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观念,“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观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观念,“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观念等。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命题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灵魂,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格局,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建设格局与价值目标、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向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价值目标完全一致、内在统一。只有通过“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然,我们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同时,也须承认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特殊性(中国特色)有机结合原理,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平等,社会主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主义价值观平等 社会主义人人平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平等,社会主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平等,社会主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53660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