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016-09-22 10:16:0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共4篇)《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地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地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课件、小黑板、三角尺,图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五种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小黑板出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在本上画,然后一个学生板演并说画法。)

二、创境导入,设疑激趣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洞、桥上,甚至是小区的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些标志中数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2、(课件出示)如果把桥洞可能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3.2米”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呢?

三、鼓励猜想,探索验证

1、你猜测一下(上下的高度)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己动手画出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

3、全班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

课件展示:运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合,过上底的一点做下底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也是桥洞的“限高”。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保护桥洞避免受损的作用。我们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不要忘记垂直符号哟!

4、你认为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学生试画)所以梯形有无数条高。

小结:从梯形的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为了方便我们以后的计算,我们一般都说“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学生反复说)。

5、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的高,你能不能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呢?

下面自己试着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画法,并完成图形。

(1)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学生展示,并说画法)

师小结(课件出示)画法。平行四边形可以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垂线段都是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有无数条。与高对应的就是底。因此,底与高是对应出现的。垂直符号标在底上。

(2)三角形高的画法(学生展示,说画法)

师小结(课件出示)画法。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高,与高对应的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几条高?三条高

6、总结:下面再让我们来说一说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课件出示)

从一个顶点向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

四、解释应用,强化新知

1、你学会画高了吗?试一试、画一画(课件出示,学生先说,再画)学生展示汇报,说画法。

2、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画高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打开书52页,独立完成1、2题,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汇报)

(2)数一数,量一量,第3题中的给定底边上的高地长度是一样的吗?

(3)画一画,说画法。

五、总结学法,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太平庙山小学

王艳馨

2014年9月25日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二)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刘政

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能够辩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 和相对的应的高。

2、会画三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指定底的高。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相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淘气、笑笑出去游玩,你们帮他们设计去坐车的最近路线吗?(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画法)

2、淘气在回家途中,看到了桥洞引发了他的思考——形状、限高4.5米。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梯形的底和高

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说明梯形的特点以及数学上的专有名称:上底、下底),限高4.5米,“高”是指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梯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的高: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作下底的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叫梯形的高。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垂直角标、垂直线段不出头)

4)巩固练习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垂直角标、垂直线段不出头)。

三)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1)复习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三个顶点、三条边。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三角形的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3条)。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高和底: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这条边上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它的底。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垂直角标、垂直线段不出头)。

5)巩固练习

引导在底边不够长的时候,可以先做其延长线,再作高。

5)巩固练习

引导在底边不够长的时候,可以先做其延长线,再作高。

三、巩固练习【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四、课堂小结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三)
2015新北师大版《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

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课后反思】

比例的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例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题。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 :15 1/6 :2/8 9.5 :1.9 20 :6

二、探索新知

1.写出上节课学习的几个比例,仔细观察,你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12×4=6×8 6×2=4×3 3×10=2×15 10×3=2×15 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2.淘气的发现你同意吗?请你写出几个比例验证一下。

如:3∶2 =12∶8 6∶4= 12∶8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3题。应用比例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的关系,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2.练一练第4题。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练一练第5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如下表。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4.练一练第6题。

⑴写出下图中图A,图B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与边长的比以及周长与周长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⑵写出两个正方形面积与面积的比,这个比与边长之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吗?【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9×0.4=1.2×3 3a=2b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设计】 5.练一练第7题。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比例的认识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2∶6=8∶4 6∶4=3∶2

12×4=6×8 6×2=4×3

3∶2=15∶10 10∶2=15∶3

3×10=2×15 10×3=2×15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课后反思】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四)
认识底和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广坪镇中心小学 李艳华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限高的作用除了提示、警告交通安全外,还起到保护立交桥、桥洞免受损害等)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限制高度”交通标志,导入新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和“底”的意义的引出打下扎实的体验基础。)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梯形有无数条高。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对比上、下底的关系和两腰之间的关系,为去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抓住重点,也为不同图形的高抓住了共同点。)

(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有三条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的探索、总结、归纳和比较之后,用关键词提炼描述这条线段,“高”和“底”的定义水到渠成。动手操作,更好地诠释了高的特征和含义,同时为后面即将小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埋下伏笔,提供策略。)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52页练一练1、2、3、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35页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广坪镇中心小学 李艳华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认识底和高》,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科书结合学生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出梯形的高,继而认识梯形的底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

重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难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通过"限高"这一个情境,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参与画一画、认一认、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五个环节:

1. 谈话导入;

2. 探究新知;

3. 练习巩固;

4. 总结;

5. 布置作业。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梯形有无数条高。

(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有三条高。


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相关热词搜索:北师大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比例尺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438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