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2016-09-23 11:04: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供大家学习参考。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

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 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 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 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 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学生二:能,因为对蔗糖来说它是饱和溶液,它应该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演示实验:向实验②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观察是否溶解。

小结:所谓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溶液根据能否继续溶解溶质可以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除此之 外,还可以根据所含溶质的多少粗略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设问: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学生:思考、讨论、举列子。

小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没有直接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在相同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的浓度大。

2. 主要板书

七、教学反思

通过经历“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

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关秀平

教材依据:实验探究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 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2、 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 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2、由两名学生表演的生活片段2个部分。

3、同步实验。

实验用品;白糖、果真、NaCl CuSO4 KmnO4 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先去小丽家看看,小丽与姐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了呢?请同学们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 小丽:好累啊!姐姐,我回来了。

姐姐:回来了,妹妹。

小丽:姐姐,我要喝糖水。

姐姐:好,姐姐给你倒。

姐姐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把水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显出撒娇状)

姐姐:好好,别着急,我再给你加些糖。(微笑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姐姐又向水中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然后又加了一勺,再搅拌,杯底仍有糖剩余后,将玻璃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不接,说:姐姐再加糖,再加糖,我还要加糖。

姐姐:傻妹妹,已经很甜了,再加糖水也不会更甜了。

小丽:姐姐,那是为什么呀?(疑惑地)

(表演告一段落)

教师:是呀,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呢?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

同步实验1:请同学们每组取出两支试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水,分别逐渐加入白糖,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实验„„糖不能再溶解了。

师:这个现象与短剧中的是不是一样?

生:是。

师:哦,好像水已经“吃饱”了,再加糖它也“吃”不了了。像这种状态的溶液,通常就叫饱和溶液。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

(幻灯片)„„„„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呢?

生:加水。

师;好,那我们就试试。

同步实验2、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又溶解了。

师:也就是说,溶液可能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幻灯片)„„„„,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另一支试管底部的糖也溶解呢?

生:加热。

师:好,加热,那我们就一起加热吧!

同步实验3、加热另一支试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吃”糖呢?是不是饱和溶液呢?

同步实验4、向试管中加少量糖,观察。

师:我们看到水又能“吃”糖了,说明加热后,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因为开始水的温度低,后来加热了。

师:这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跟温度有关。

师: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

(幻灯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通过我们的帮助,我想小丽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了的道理了。我们再去看看小丽明白了吗?请同学们继续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

姐姐:因为水“吃饱”了,它再也“吃”不下糖了。

小丽似乎明白了,点点头,哦„„ 小丽喝了几口水后,放下杯子说:姐姐,我不想喝了。

姐姐:你不是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不喝了?

小丽:我不喝,就是不想喝嘛!(撅嘴)

姐姐想了想,拿出一包果珍加到水里,果珍全部溶解,水变成了黄色。

小丽很惊讶,问:姐姐,你不是说水“吃饱“了吗?它怎么又能””吃东西“了呀?

姐姐笑着说:傻妹妹,姐姐说它“吃饱”了,是说它“吃”糖“吃饱”了,没有说它不能“吃”别的东西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表演结束)

师:那么,饱和糖水里是不是能溶解其他物质呢?比如果珍、食盐、味精呢? 生:能。

师:对,如果注意观察,我们在平时也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下面我们用其他物质做一做实验,看看情况是否相同。

同步实验5、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食盐,振荡,直到底部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把上层清夜倒如另一支试管,向试管中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或硫酸铜,观察。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2. 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药品:硝酸钾、水。 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 【教学流程】

【流程说明】

1、 复习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 提出问题:室温下,一定量的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硝酸钾固体吗?且进行实验验

证。

3、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

限度的。

4、 呈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5、 设置具体情景帮助学生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6、 提出新问题:饱和硝酸钾溶液无论什么条件下都饱和吗?进行实验验证。 7、 通过实验现象及图片分析得出结论。

8、 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9、 问题讨论,使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进行应用解决问题。 10、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四)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授课日期:2012 年10月 23日 星期 二 第 5 节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标要求: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内容和学情分析: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糖一但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

1. 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1

2

3

教学反思:

1、满意之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释疑解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节课利用“探究发现,深化探究,拓展探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实验,引领学生一层层的去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失误不足: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探究结果好坏的重要保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分工合作,交流共享。由于学生程度差别较大,且又是下午第一节课,使得各小组实验进度参差不齐,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进度。

3、优化思路:针对分组合作不利,学生参与度不足,后续教学可通过合理分组,优、中、后均衡搭配,及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让所有学生都具体、可完成的任务等办法加以解决。

4

附件1:故事

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

附件2:课堂练习一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往50克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5克KNO3晶体,则溶液质量是(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附件3:课堂练习二

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4. 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0℃ 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附件4:课堂练习三

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1.D 2.D 3.不正确,因为原溶液饱和溶液,加入的食盐不能溶解,溶液质量还是100克 4.BC 5. C

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五)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沛县唐楼中学 周瑞沛

学生在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基础上,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由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本概念又比较重要,同时又是建立溶解度概念的基础,学生深入理解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很有必要。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感受知识获得过程,为此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活动。

引入

我们了解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食盐,是不是会越来越咸呢?

学生:不会,食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教师:果真如此吗?不妨我们来做几个实验探究一下。当然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可以用硝酸钾来实验。

活动一:探究溶解限度

1、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水,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食盐、硝酸钾,用玻璃棒搅拌,观察这两种物质能否无限溶解?溶解的质量相同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2、从上述有硝酸钾晶体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分别取出20ml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活动二:探究饱和条件

1、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2、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

化?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会如何变

(2) 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所能溶解的质量会怎样变化? 学生:想一想如何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没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谈“饱和”与“不饱和”有意义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想一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如何转化?

教师: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但是,是不是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同样,稀溶液是不是就是不饱和溶液?

活动三:探究溶液状态与浓稀关系

取两只试管A、B分别加入2g熟石灰、2g食盐,然后分别注入10ml水,充分振荡。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教师:对于A、B试管里的溶液而言状态?浓稀?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交流一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有生活的经验,这节课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相关热词搜索: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474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