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2016-09-23 12:44: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共7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继教学工作的又一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压力里轻松应对,面对压力时,能够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减压。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一)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继教学工作的又一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压力里轻松应对,面对压力时,能够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减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工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 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了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的坚强支撑。本年度,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认证。同时,将适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提高班主任自身心理健 康水平。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收集整理,定期以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2.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更新观念, 要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围绕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和 谐、阳光、快乐、健康”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建立结对帮教档案。

3.加强制度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 教学计划;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评比活动;设 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心理健康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每月一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 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每周二~周五的中午12:30~13:10、下午的 14:40~15:40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心理咨询室内门外设有“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 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博客互动。在我校网站上,心理辅导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另开心理专题,欢迎学生、老师、家长等的咨询,这一形式的推出,可架起心理互动的桥梁,拓展心理咨询的对象、时间、空间,更为便捷、互动,有一定的实效性。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 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工作终极目标。

四、月份工作安排

三、四月份:

⒈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4、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五、六年级部分女生)。

五月份:

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六月份:

⒈继续指导班主任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七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九月: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2.思品老师确定心理辅导内容。

3.心理咨询室正常开放

十月:

1.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2.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小调查。

3.进一步优化学校心理咨询室内部环境。

十一月:

   1.出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

   2.班主任心理健康专题辅导。

   十二月:

   1.迎接上级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验收、检查。

   2.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3.做好学年总结。

   4.各类资料整理、归档。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二)
教师心理健康案例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他们的"心病"谁来治?

——教师心理健康案例

 

今年61日上午,宜君县教育局在宜君县第一中学主持了师德教育评议,而就在当日下午,该校几名老师竟将高二年级一男生殴打致伤,一女生拉架时被吓得晕倒在地摔伤。

 

61下午,体育课站队时,高二学生石某因为头晕蹲在后排地上。韩老师让他单独站在一边,不一会儿石某又蹲了下去。老师觉得石某是故意和自己作对,遂走到石面前,在其脸上打了几耳光。挨打后,石还被要求站在原位。


  很快下课了,韩老师要求石某归队,石站在那儿不动。韩老师走过去顺手在他脸上打,石还手,两人便打了起来。这时,在操场上打球的4名老师跑过来,石见状,拔腿就跑,但没跑出多远,就被体育老师给逮住了。几名老师围住石某对其脚踢拳打。一位女同学李某见此情景,一边喊老师住手一边上去拉架,不料其中一老师抡拳过来,她吓得双腿发软倒在地上,头落地时刚巧碰在一块石头上。看到女学生昏倒在地,老师们这才住手。

近年来,校园里偶有象这类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个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这些极端现象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教师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但也毋庸讳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蔓延,不能不对教师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据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有32.18%和16.56%的教师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偏高。

其实我们知道,上述那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师德事件”,就全国一千万中小学教师来说,犹如一大锅粥里掺杂着几粒老鼠屎。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老鼠屎”尽管只有几粒,却损害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这“老鼠屎”尽管只有几粒,但是对于那些受害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是百分之百地遭到了灭顶之灾。

发生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对有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出于师德原因。他们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意识欠缺,道德水平低下,不爱自己的职业,讨厌自己的学生,从而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心理虐待,让学生在他们手下没有好日子过。

可是对有些教师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其实很热爱,对自己的学生其实很热爱,对工作其实很负责。他们有时也会咬牙切齿、凶神恶煞地对待学生,但在他们内心体验到的却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他们在恨铁不成钢的极度焦虑下体罚学生,就像父母恨铁不成钢而体罚子女一样。严格地说,体罚学生,就是违反教育法律,就是违反师德规范,就是师德不良。但是,公平公正地说,他们内在的师德并不坏,那为什么他们的外在行为却表现为师德不良呢?

据一些研究分析,教师心理问题增多,主要由压力增大所致。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对教师原有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和方法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诸如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的用人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推行,给一向平静的学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在教师心里产生了不安全感,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学生不听话,工作超负荷,待遇不高,家长和领导的期望却越来越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这种不良情绪向何处排遣?避强欺弱是人的本能,人们便选择了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学生。这时候,体罚和变相体罚就可能发生了!

有的教师虽然不会体罚学生,但面对经常发生的教育应激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出现急躁、焦虑、应激时的过度紧张、过敏性反应等,都是对外部环境的强烈而紧迫性刺激的不适应反应。有这种不适应情绪表现的教师,不习惯于工作变化,对于上一堂观摩课,调一次课,换一个班级作班主任,遇到一两个调皮的学生,都会情绪不安。这种不安的消极情绪长期累积,对自身和学生带来的隐患,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为其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宽松的人际环境,如果教师自身出现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其陷入内心的痛苦,而且会将他的不良情绪和人格缺陷传导给受教育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教师的一时冲动,甚至危及学生一生。济南市有两位三年级小学生,课余玩闹时掀了女同学的裙子,班主任让两个小家伙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愤怒地将其斥责为“流氓”。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从此经常遭到同学的讥笑。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中小学校的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一些心理学专家、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承福提出,要解除教师的紧张感,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他说:“教育具有滞后效应,所谓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衡量教师的价值,绝不能只看当年的升学率,而要看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他培养的学生有多少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山东省惠民县惠民镇中学老师王秀贞认为,社会应当转变育人观念,理解支持教育,多给教师一些关爱;学校要把教师心理素质塑造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关心教师生活,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作为教师个人,应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修养。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三)
教师心理健康意义之我见

教师心理健康意义之我见

打洛镇第二小学 杨鹏

通过老师简明扼要的讲解,我认识到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短短的培训课,我未能深明其意,产生了很多的疑问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怎样评价某位老师的心理是健康的呢?其评价标准是什么呢?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找到了评价教师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一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二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三、 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 ; 四、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 五 、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六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七、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八、 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九 、和谐的人际关系;十 、较高的自我调适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在于: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

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绝佳机会,维护自己健康的心理。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面对某一项工作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量,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教师应先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育和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四)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

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

(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

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 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精神振作还是沮丧

兴趣广泛还是狭隘

性格暴燥还是稳定

意志坚强还是懦弱

果断还是犹豫不决

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社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含义,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职业功能都发生了变革。

+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心转移——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素质已远远超越了局限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而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

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范性,是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的,是人格的榜样。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这些人格特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感染学生的人格,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支持。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心理健康是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

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当的意识和行为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诸多职业中最具高压力和多应激性的群体。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增加消极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高压力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和情境,所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无生涯性。即指教师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难以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教职员的身份都几乎相同,并且长期固定在同一种工作上,角色局限化。

(2)高独立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必须以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去面对学生。教师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很少,并且该种特性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个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3)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教师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发展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群体,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是很大的。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因此而突显、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

(4)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所面对工作对象的年龄等特质变动很小,而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着。这就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

(5)强示范性。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都是学习的资源,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特质较强的人格方面,尤其是在教师职业价值重心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

现代教育环境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自我概念同一的困难,并因此而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

(6)时空相对无限性。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职业。虽然在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支配,但鉴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时空段都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教育工作的性质。此外,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化过程,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遭遇到各种不适应状态,如职业倦怠期。

2.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必须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具备其应有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合理的重要标志。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角色要求。这种职业角色是以有益于教育和社会进步为指向的。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进步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信念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塑造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者等等。大体可概括为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压力的重要特点,从而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

(1)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由于教育成果体现的延时性和无形性, 教师难以判断成就目标的达成与否,难以预测自己何时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成就动机的延迟性满足,使得教师的育人角色的责任范围无限扩大,从而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形成一对矛盾。

(2)教师角色期望的严格性。角色冲突的性质是导致角色冲突的基本原因。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人们眼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脱离现实的,与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的概念形成反差。因此,教师作为基本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的人的需要必然与理想化了的教师形象冲突,形成压力。

(3)教师角色的易混性。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教师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明确的角色期望,如教育理论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而教育现实要求升学率。【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其次,诸多教师角色中,有许多角色是相矛盾的,即两个角色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角色行为要求,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

(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除易产生角色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了教师能力所限,且在角色中,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系统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即产生了角色内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其次,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教师形象对教师本身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形象,但理想化教师角色的难以实现性与教师人性决定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冲突。(蜡烛、灵魂工程师、)

现代学校功能的嬗变

校本管理、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

现代教师的角色

教育工作者

课程开发者

教育研究者

心理辅导者

现代教师的要求:理性、智慧、实践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国际视野

3.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五)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及专业发展状况

第五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专业发展状况分析

闫定会

第五小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名,教职工63名。在开展“从问题出发,提升管理水平”活动中,我校党支部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职工的心理和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第五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调查表明,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人群略高。其原因一是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教育中心党政工领导关心教师,针对油田教育移交后的困难和问题,据理力争,多方面协调,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得到保护,使教师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对照其它行业反衬出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与安全感,因此,我校老师普遍重视这一职业。二是可能与教师从事的职业有关。尽管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相对较低,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使其有可能获得比其它职业更多的心理满足。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体验到痛苦的烦恼,但更多的是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劳动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个体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而很少受他人的影响,工作中的压抑感也就减少。教师工作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职业生活应愉快、健康、乐观,使教师不得不随时调节自己,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三是从知识层次上讲,老师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他们洞察个人和社会的能力较强,懂得利用心理卫生知

识去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他们的健康状况相对比较好。四是由于第五小学领导班子“讲学习、树正气,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师生成长服务”的人本发展理念,近年来,我校还坚持依靠“心灵茶吧”,打造茶香心态,使得教师能在比较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因此,整个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尽管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不同群体的教师也存在心理健康差异。其表现是:

(1)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意识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女教承受着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差。

(2)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好,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但二者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

(3)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扩大,个体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正确的看法,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渐认同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社会程序的不断提高,个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顺从,自觉地按照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行为,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压抑。

二、我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现状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而搞好这一基础工程的前提是正确评价教师队伍的现状,准确探明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过去教师的职业人们认为只要能识几个字的,来到学校,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做,准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师的群体尊严又丧失殆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了个性化的发展,也就没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那么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如何呢?经调查发现:

教师购书看书、时间相当少,参加培训机会很少,参加教研活动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教师许多时间都用于备课、改作业、订正作业、辅导差生等,教师自修专业的时间很少。

调查认为,这是现行师资管理模式的缺陷直接造成的.师资管理模式的封闭性、强制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流动性不大;二是教师教育专业选择的单一性与地域的封闭性。今天的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纵向的学历教育与封闭式培训,一般强调专业对口,课程多属智能型或技术型,情意型课程受到忽视,而且空间多限于当地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强制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强制性的刚性管理,缺少教育性和层次性。从而使教师失去自我发展的动机或动力,从根本上阻止了教师的成长。事实上,做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老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做。对此,我们将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给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教师的知识一般包含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三个层面。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以上三个层面的知识及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强调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课堂智能进行整合,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

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在的指导和外界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活动,更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必要支持。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使之成为从外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力量;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使校内外教师之间结成伙伴,通过探索、交流与对话创造出新的教师教育文化。另外,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丰富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友善的同事关系和支持性的领导方式、互动的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等,共同构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提供更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教师从事教学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有关教育科学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有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教学智慧等教育实践性知识,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这些要教师在教学道路上个人的长期摸索、总结而形成经验。以听课为重要形式的“经验的移植和整合”——研究和借鉴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经验——则显得更为便捷;“反思性探究和实践”则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为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展现了又一条更有价值的思路;在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帮助下“开发教学案例”和“建设校本课程”,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教育教学工作,都能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实践平台。

四是设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目标。“富有创造性”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是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期望。由于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而教学知识的主

要源泉是教学本身活动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反省。因此,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走向成功。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

以上是基于学校管理者层面需要进行的宏观共性策略,那么,针对教师个人而言,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研修

1、要感悟专业化成长的内涵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

2、要强化专业化成长的体验

反思也是教师培训或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

反思是教师本能的、自发的、无须领导强制的行为,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以说,反思能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体验。

3、要拓展专业化成长的时空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说到底,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拓展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时空,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通过阅读,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是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六)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一讲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

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

(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

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 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精神振作还是沮丧

兴趣广泛还是狭隘

性格暴燥还是稳定

意志坚强还是懦弱

果断还是犹豫不决

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社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含义,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职业功能都发生了变革。

+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心转移——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素质已远远超越了局限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而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范性,是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的,是人

格的榜样。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这些人格特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感染学生的人格,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支持。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心理健康是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

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当的意识和行为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诸多职业中最具高压力和多应激性的群体。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增加消极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高压力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和情境,所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无生涯性。即指教师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难以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教职员的身份都几乎相同,并且长期固定在同一种工作上,角色局限化。

(2)高独立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必须以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去面对学生。教师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很少,并且该种特性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个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3)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教师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发展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群体,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是很大的。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因此而突显、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

(4)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所面对工作对象的年龄等特质变动很小,而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着。这就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

(5)强示范性。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都是学习的资源,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特质较强的人格方面,尤其是在教师职业价值重心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现代教育环境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自我概念同一的困难,并因此而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

(6)时空相对无限性。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职业。虽然在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支配,但鉴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时空段都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教育工作的性质。此外,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化过程,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遭遇到各种不适应状态,如职业倦怠期。

2.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必须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具备其应有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合理的重要标志。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角色要求。这种职业角色是以有益于教育和社会进步为指向的。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进步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信念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塑造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者等等。大体可概括为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压力的重要特点,从而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

(1)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由于教育成果体现的延时性和无形性, 教师难以判断成就目标的达成与否,难以预测自己何时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成就动机的延迟性满足,使得教师的育人角色的责任范围无限扩大,从而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形成一对矛盾。

(2)教师角色期望的严格性。角色冲突的性质是导致角色冲突的基本原因。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人们眼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脱离现实的,与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的概念形成反差。因此,教师作为基本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的人的需要必然与理想化了的教师形象冲突,形成压力。

(3)教师角色的易混性。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教师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明确的角色期望,如教育理论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而教育现实要求升学率。

其次,诸多教师角色中,有许多角色是相矛盾的,即两个角色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角色行为要求,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

(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除易产生角色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了教师能力所限,且在角色中,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系统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即产生了角色内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其次,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教师形象对教师本身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形象,但理想化教师角色的难以实现性与教师人性决定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冲突。(蜡烛、灵魂工程师、)

现代学校功能的嬗变

校本管理、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

现代教师的角色

教育工作者

课程开发者

教育研究者

心理辅导者

现代教师的要求:理性、智慧、实践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国际视野

3.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主要是指教育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说明了

教师心理健康差异(七)
浅谈当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当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现在有这种认识的人少了。这些年来,外界环境给教师的压力很大,从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教师应有的职业幸福感。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复杂多变,教师的心理不断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各种各样的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出现。

今天,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对教师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师自身健康问题

随着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中作用认识的加深,教师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变高,期望教师成为“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播者。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压力较大,部分学校双休日还要求学生补课和教师培训,整个学期教师都在紧张地工作,很少有放松和调节的机会,身心疲惫。大多数教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另外,教育主管部门频繁组织各种检查、评比、赛课等活动,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很多教师忙于工作,忽略自身健康直到病倒在岗位上。今年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中,我校两位男教师均是脑血管病发作住院。至今,一位出院继续教课,一位在家治疗,给家庭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看看周围,教师们经常精力不济,失眠、头疼、肠胃不适,患腰椎颈椎病的很多。更重要的是很多教师患有腿部静脉曲张,反复治疗仍痛苦不堪。长此以往,一部分教师患得患失,经常担心自己会患病。

二、教师职业自我认知度的减弱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各项教育管理改革措施的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中,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还是教师队伍的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学校实行了教师聘任制,未竞聘上岗的要待岗、分流,也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从业压力。许多教师还在为保障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较低的收入、单调的人际关系、购房、子女消费、老人赡养等使教师们不得不为收入而低头。他们在接人待物中精打细算,却被人看不起。所有这些,让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下降。这一个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应聘教师的女大学生越来越多,而男性教师越来越少;未婚女教师容易找到归

宿,而未婚男教师则只能不断降低择偶要求。在日常的交流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不高,没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三、教师家庭角色的不健康状况

据最新资料显示: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在被调查的教师中,高达42.5%的教师常常感到疲劳,38.1%的教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教师出现失眠或睡眠状态不佳,30.6%的教师觉得不安。还有的教师出现了过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我的一位同事天天晚饭就近在亲戚家里吃,晚自习结束回家就继续备课,整理教案,一直到深夜。试问,她怎么会兼顾到家庭呢?所有的这些非正常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家庭生活。他们对待老人,有心无力,难得常回去看看;对孩子有时会发脾气转移压力;对配偶则是忽冷忽热,社会交往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把职业习惯带回家,在家庭生活中斤斤计较,太关注细节,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四、教师职业“后遗症”

长期的教师工作,与学生交往太多、忽略社会交往使得部分教师的性格取向单一、固化,思维意识简单,外部行为有时还会有点儿偏激,处理一些家庭或者社会问题时无法进行足够的思考,过于弱化自己,不能够妥善解决矛盾,从而令自己和家人留下遗憾。有位小学教师,在处理自己家庭和外界的经济纠纷中受到了一定身心伤害。结果她没有诉诸法律,也没有和亲戚朋友协商,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这是一出悲剧,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令人叹息,也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让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教师对社会生活以及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

五、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形态冲突

作为一名教师,从教15年,别人问我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你教什么学科?工资多少?听到答案以后,大家都会善意地点点头说:没事,你年轻。我总是觉得十分尴尬!

作为教师,天天关心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冷暖,尤其是在封闭住读学校里,学习、生活样样要管,教师已然成了家长代理人。虽说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责任感强,希望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成绩,但是,这种近乎理想和超负荷的角色期待,还是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身

心负担。在工资待遇和社会境遇面前,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评价不足,离职倾向显著。社会观点总把教师和道德高尚绑架在一起,令教师时时处于尴尬的状况,让教师这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六、教师职业行为中的某些不健康心理

我们常见媒体曝光部分学校的个别教师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要求学生购买各种辅助读物,购买学习电脑,到指定校外辅导班补习等。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节假日要给自己问候,甚至变相索要礼品;还有个别教师急于出成绩,想出各式各样的办法体罚学生,甚至辱骂学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个别所谓师者包括学校领导侵害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伤害女学生。“校长”一词一时成为另类的代名词。

七、学校中教师角色差异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一所学校、一个团体里,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很多造成教师心理不平衡、不健康的问题。例如:分课多的与分课少的差异、担任 主课与辅课的不平衡、考试成绩好的与落后者之间的差异、毕业班高强度工作与其他普通工作的差异、学校分配工作多少之间的差异、职称晋级之间的差异、学校考评考勤结果差异、岗位绩效工资差异、大部分教师努力付出与个别教师懒散工作的差异等。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即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动起来。特别是学校,要帮助教师明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给予教师更多的支配权,尊重教师权力,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评、验收,给教师减负;要增加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一定的拓展训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给教师减压;生活中多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定规格的医学体检,关注教师健康;要利用好工会、教代会等,广开言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强化其职业责任感;定期举办心理学培训和座谈会,针对不同性格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教师的幸福感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才会增强,学生才会有幸福感,我们的教育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教师心理健康差异》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师心理健康差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师心理健康差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483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