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016-09-23 14:07:4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共7篇)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惠安黄塘中学 陈俊峰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们黄塘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对这一“课题”专门加以研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政治课教学中培养...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一)
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

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

惠安黄塘中学   陈俊峰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们黄塘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对这一“课题”专门加以研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初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 、探索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在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后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1)选择耐人寻味的事例,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二)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这一框题时,我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一时事热点,联系教材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有的同学从国际组织分类的角度分析说明;有的同学从政权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概括;有的同学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来解释。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分析之后,我又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所以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因为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的缩影。在上海举行充分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都为我国能举办这样规模的国际会议而感到自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两面针”牙膏、仿冒的“金嗓子”喉宝、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改革和探索,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展示了学生创造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普遍反应政治课新颖别致,兴趣高,有意思,课业负担轻。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2011年6月期末全县统考,我所任教的政治学科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70%,在全县各中学中名列前茅。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二)
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学教育所面临的首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首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通性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人们往往有个认识误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对于分数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习惯找功课好的学生回答;设计一些班级活动时,总爱向几位班干部讨主意.外出活动时,总喜欢让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干部的、内向的学生就很难有表现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唯一标杆。功课不出众的学生同样也渴望能有机会“露一手”,可是我们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种不公正、不科学的做法只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难怪学生常常埋怨“老师偏心”。因此,我们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您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您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当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忽视了层次性,我们可能把苛求当成严格要求,把学生富于想象的话语视为幼稚天真笑柄,把学生敏锐的社会反感批评成不和时宜的瞎说,把充满童趣的摆弄看成为粗糙无用的废物!
   
要知道 孩子的创新和成年人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孩子创新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创新过程中,在于得到师长赞赏之后的成功体验。因此,我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要求不要过严。
     
再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有人把人的智慧类型归纳为七种: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空间动感、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七种智慧。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两三种、乃至更多种智慧优势潜藏着,等待着别具慧眼的人去开发它。所以,我们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

当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就很难有所突破。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构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不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广大中学生缺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体验,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动手去操作。所以我们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不是推一推才动一动的木偶。鼓励他们参与,加大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当然,我们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应当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功的情境。在学生的实践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你真棒!”学生遭遇挫折时,您要大度地给予信任:“不要紧,下一次你准行!”在学生向你提出问题而您不能回答时,您要说:“问得好,让我想一想,明天回答你好吗?”

总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所有人,尤其是广大的中学生。它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早日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有效之路。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三)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者:韩婉玥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10期

在中学数学新课程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处在民族中学作为一名民族中学的数学老师要如何去发展民族教育,如何振兴民族?这都是我们这些教师需要去考虑的,那么,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才有活力。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有力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这门学科的含义。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思考,且应全面思考,想象每一个问题,让思维活跃起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课本知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分析、想象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在数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中的方程问题,几何知识是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这一优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参加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强大的动手能力、直观的认识、立体的感观,学生会立刻感到学科的优势,增强学习的兴趣,感觉学习不再困难,由厌学到乐学。这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培养创新思维,发扬个性

课堂要有创新。要求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开放性、挑战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示到学生面前,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困生要关心他们,摸清他们的问题关键,消除他们的学习顾虑以及自卑感。对于他们学习中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迅速地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荣誉感。逐步引导学生在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四)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龙源期刊网 .cn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莉

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1期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生素质;创新能力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建议”等内容,这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创新教育的最佳素材,搭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创新教学引入历史教学之中,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利用这一素材,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探究与活动课的定位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则是我们进一步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关键。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教育创新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条条框框。

1.实践性

探究与活动课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访谈、调查、搜集材料等,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

2.主体性

探究和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也可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做体系。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述己见,互相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敢想、敢说、敢争的精神,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3.开放性

探究与活动课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五)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资料分享大全-分享无极限★★★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年6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创设适合于学

21,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族在2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出的新要求。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我们开展了培养

目前,在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作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的教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年7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

第一阶段:2001年6

2001年6月-8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

2001年92001年6。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

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培养的先进经验。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调了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

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学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采取了听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活动、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评情况,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

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

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两个研究课题: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书向全市发行。

STS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为县级一等奖。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

1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六)
浅谈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该如何来上好每一节课,如何才能适应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呢?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育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要创新。一线教学的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最有力度的。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怎样将知识以最好的效果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学有所获,以及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对此,笔者仅从教学实践过程出发谈几点认识。

第一、教师的观念要努力创新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别人的崭新的品质。它旨在开发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它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在观念上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 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他的人格的独 立性,以创新作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

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和做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辩力。而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更感到亲切和自然,它胜过了许多教育。

第二、教师的能力要努力创新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积累,是满堂灌的,填鸭式的。而创新教育则注重开发学生创造力。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应具备课堂设计创新的能力。教师应突破过去“教参一一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其次,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通过教育科研促使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内在需求。

再次,教师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把握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的花时间、花精力去理解、钻研新的事物。

2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3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评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过程之中,逐步形成较强 的自学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最经常、最普遍、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能够结合具 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教师,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者,由于受到自身风格特色、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涵着多样性,且随教育实践的发展呈现动态化趋势。因此素质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 位更新,才能主动适应创新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七)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能够综合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地发现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掌握其中的规律,并用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为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我校是一个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基地,我们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中小学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

一、活动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只有使活动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充分激发起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每时每刻都与生活的环境进行着信息的交流,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开展活动。例如,利用学生现成的或周围环境中易找到的材料制作手工制作品,利用校园内的小动物和植物制作动植物标本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的作品也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活动创设问题意境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相关热词搜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492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