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2016-09-24 10:11: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一)
历史必修2专题+4全套教案[人民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课题: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宏观建议:

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 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

⑶改革开放后 快速发展

⑷20世纪末以来 互联网影响深远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变迁表现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2、服饰有何 的作用?

3、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

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服装变化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样式?为什么?

(二)讲解

1、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

2、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3、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4、表现:⑴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⑵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⑶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饮食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 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孙中山。

2、P55学习思考: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作业)

3、西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4、说一说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二)讲解

1、说明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

3、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4、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住宅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中国居民住房有什么特点?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住房的演进过程。中国典型的建筑是什么?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3、分析演进的特点。

4、P56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讲解

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建筑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

(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分析推动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2、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3、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讲解

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2、旧习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3、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第二部分 原因及特征

1、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

2、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小结〗

1、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2、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作业】

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2、课堂延伸:

(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

(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

【课后反思】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⑵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⑴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练习

树人中学2013学年高一历史练习(二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使用班级:高一1-10班 份数:高一全段 编者:侯仰存 孙永华 日期:2014年1月6日

1、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马褂 ②中山装 ③列宁装 ④旗袍 ⑤西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②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的代表参加③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装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④进入21世纪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5、1881年底,某通信工具开通后,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此种通信工具指的是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电话 D、手机

《上海研究资料》

①交通工具种类的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行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废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8、步入近代以来,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传统习俗应该保留的是

A、缠足 B、土葬 C、清明节祭祖 D、结婚大要彩礼

9、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重大变革的措施是

A、取缔卖淫嫖娼 B、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 D、提倡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10、下列关于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阶段性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体现出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的特征②20世纪50至70年代,民众生活受政治生活影响,没有变化③改革开放后,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④中

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A、崇洋媚外的风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晚清以至民国,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交通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A、饮食习惯 B、婚姻习俗 C、温饱问题 D、住宅出行

14、近代中国首先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局面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局 B、天津机器制造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15、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夕 C、民国建立以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6、民国时期的普通市民要前往重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17、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

A、写信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电话

18、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洋务派创立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C、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设置无线电报

D、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过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1)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你认为在当时剪辫有必要吗?为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二十

CDACA ADCBD BDCCB CAD

19、(1)材料一说明深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下层人民对于剪辫还是非常支持的。(2分)材料二说明还有很多人对于清王朝还心怀眷恋。(2分)材料三说明有些官绅小吏对于剪辫还持观望态度。(2分)

(2)有必要(1分)。因为辫子在当时已经成为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象征,并且妨碍工作,同时还要花费时间保持卫生,所以应该剪。(3分)

(3)在移风易俗方面,中国人受西方影响,开始断发,但是受封建思想毒害、影响特别深,彻底根除陋习是相当难的。

结论:要想彻底地移风易俗,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时政府的决策要果断和彻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案4

专题五 学案4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前预习】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是什么?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主要特点?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影响?

【课堂探究】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条件: ⑴前提: ⑵市场: ⑶资本: ⑷技术: 2、中心: 3、概况: ⑴能源: ⑵ ⑶

4、影响: ⑴生产力: ⑵生产关系: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略)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 ⑴根本原因: ⑵直接原因:

2、内容: 3、影响: ⑴ ⑵ ⑶ ⑷

【训练检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四)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课“八点”、课前课中课后分层练习学案——提出教学流程建议——个人二次备课并分课时撰写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课——课后反思——下次集体备课反馈总结

集体备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单元过关检测、阶段检测、强化训练、作业等)——复习课

集体备课六统一: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即“三题”,其中课后巩固拓展练习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基础、提高、拓展);统一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五)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案3

专题五 学案3 “蒸汽”的力量

【课前预习】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在棉纺织领域发生?

2、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世界工厂”的含义是什么?英国是如何打造世界工厂的?

4、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

⑴开端:

⑵动力:

⑶交通运输:

3、扩展:

4、影响:

⑴生产力:

⑵社会结构:

⑶职业结构:

⑷思想文化:

二、打造“世界工厂”(略)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工业革命创造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2、形成过程:

【训练检测】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505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