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2016-09-24 10:31: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共5篇)...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一)
一个失败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及策略

一个失败的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及策略

【摘 要】每一个班上都有优生和差生,他们的不均衡学习是阻碍老师正常管理和教学的拌脚石,而如何转化特差生便成了每一个教师必行之路,文中通过一则辅差失败案例进行反思,得出了五条应对策略:一是寻找根源,对症下药;二是激发兴趣,重拾信心;三是与之交流,真心朋友;四是找闪光点,以“闪”带学;五是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六是悉心关怀,课余辅导。辅差的工作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我想只要认真用心去辅导了差生,哪么,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同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案例 反思 应对策略

每当我一听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时,我的心都会揪一下,不是因为这句豪言壮语让我揪心,而是我会想起8年前自己一个失败的辅导差生的经历。

一、案例简介

8年前,我新接手五年级时,班上有一个数学特差生叫黄健,每次考试都在10分以内,只能在判断题、选择题、口算题得分。他的优点有两个:一是有礼貌,二是爱劳动;缺点有一大筐:不完成作业、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不讲卫生、不团结同学,反正行为习惯非常的差,随时还惹事生非。刚接触他我就知道非常的棘手,可我当时也是豪情壮志,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地对他就行辅导,他应该能有所提升,至少考试成绩能在40分左右吧。

辅导从接手两周后开始,一开始我采用了补一到四年级的知识入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二)
201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7)班 刘媛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 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 “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独学+对学+群学

五、教具、学具: 教具:几何画板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徒互考)

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学生回答。 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板书用几何语言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学生活动:独学----对学 ---展示。

性质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老师对平行线的判定、性质深入剖析(利用班级学生的特点与学生本人对应为例解释)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 69页2、4、7题.

七、教学反思:

一、对学、群学体现明确效果较好。本节课在平行线的判定基础上再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课前复习采用对学方式进行的,师徒互考,课堂气氛热烈,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

达,回答时提问徒弟,师傅进行补充。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性质1如何验证呢?教师鼓励学生开放数学思维,画图,剪纸、拼图,学生思维被打开了,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动手又动脑、形式多种多样。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性质和判定正好是互逆的,学生很容易混淆,老师很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找人的小游戏,根据人的特点找人,然后根据人说他的特点,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马上就区分开了,效果很好。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三)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3 实数(1)》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3 实数(1)》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体会“集合”的含义;

3、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的概念。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 试一试

1、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 , , , 动手试一试,说说你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

(结论: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可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得到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2、追问: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课件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

设x=0. =0.333…①

则10x=3.333…②

则②-①得9x-3,即x=

即0. =0.333…= 根据上面提供的方法,你能把0. ,0. 化成分数吗?且想一想是不是任何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得到结论: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学生自己回忆有理数的分类,为引入实数的分类作好铺

垫.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去发现并学会与他人交流.【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在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层层深入地提出了一个对学生

有更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引入新知1、在前面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不能化成分数.我们给无限不循环小数起个名,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例1(1)你能尝试着找出三个无理数来吗?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解决问题后,可以再问同学:“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

2、实数的分类

(1)画一画

学生自己回忆并画出有理数的分类图.

(2)挑战自己

请学生尝试画出实数的分类图.

例2把下列各数填人相应的集合内:

整数集合{ … }

负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给出无理数定义后,请学生自己找找无理数,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无理数的基本特征.

应该让学生自己小结得出结论: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 无理数,应该从它们的定义去辩别,而不能从形式上去分辩. 学生自己尝试画出实数的分类图,体会依据分类标准的不 同会有不同的分法.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四)
201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 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3、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 “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独学+对学+群学

五、教具、学具: 教具:几何画板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徒互考)

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学生回答。 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板书用几何语言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学----对学 ---展示。

性质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老师对平行线的判定、性质深入剖析(利用班级学生的特点与学生本人对应为例解释)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 69页2、4、7题.【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七、教学反思:

一、对学、群学体现明确效果较好。本节课在平行线的判定基础上再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课前复习采用对学方式进行的,师徒互考,课堂气氛热烈,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达,回答时提问徒弟,师傅进行补充。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性质1如何验证呢?教师鼓励学生开放数学思维,画图,剪纸、拼图,学生思维被打开了,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动手又动脑、形式多种多样。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性质和判定正好是互逆的,学生很容易混淆,老师很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找人的小游戏,根据人的特点找人,然后根据人说他的特点,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马上就区分开了,效果很好。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五)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

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大船可坐5人,每人3元,小船可坐3人,每人 2元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

……

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孙亮)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

生(一下子来劲了):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

师(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刚才孙亮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

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则:

5X + 3Y = 48,

A = 3X + 2Y

得到: A = 1/3X + 32

因为: 0 < 5X < 48

且X为正整数

所以:X = 9时,A最小值 = 29 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此时有 45人(5×9)坐大船,有3人坐小船。

……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孙亮同学(示意刚才的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

……

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游船题目恰好是我前几天才去坐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2、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用,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3、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相关热词搜索: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个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成功教学案例,一个失败教学案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506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