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2016-10-27 12:31: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共6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第一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

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

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第二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第三篇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 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1.注释:

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一骑(jì古代读ji,现在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

2.作品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第四篇

<过华清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公子行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第五篇

<公子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希夷。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绿波荡漾玉为砂,青云离披锦作霞。公子行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
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香,飞来飞去公子傍。
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
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公子行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
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
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
[鉴赏]
“天津桥”在洛阳西南洛水上,意象飘逸,如镜花水月之虚幻。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对诗中所写的快乐短暂的人生,起到点染之功。紧接写水中(或岸上)的砂,和倒映水中的云霞,以陪衬人影。词藻华丽,分别融合化用了“始镜底以如玉,终积岸而成沙”(谢灵运)的赋句和“(锦)文似云霞”(<拾遗记>)的文句,又以顶针的辞格衔接上文,意象、词采、声韵皆美。这段关于东都之春的描绘,最后落在宫门内外的碧树与春花。梁简文帝曾有诗道:
“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诗人以赞叹不绝于口的排比句式出之:“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伤心”、“断肠”的固然来自好景不长,以及与杨柳、桃李有关的其它联想。但诗人连呼可爱,又似乎是喜极之辞。或者,他此刻“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闻一多)这种富于柔情的彻悟和动人春色本身,都能撩起无限暇思。
春游意兴已足,公子将归何处;“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诗人将人间的艳遇,安排在自然界的春意中,构思是巧妙的。效果是双重的。那“飞来飞去公子傍”的,可能是“郁金香”,也可能是“歌舞”,语义双关。满堂氛氲,舞姿妙曼,公子必已心醉目迷了。诗人这时用两句分别描绘华堂景物和美人的花容月貌,“的的(明亮)珠帘白日映,娥娥(美好)玉颜红粉妆。”(<古诗>“娥娥红粉妆。”)闲中著色,有助于表现歌筵的欢乐。“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在这精巧的景色穿插中,蕴含着这样的构思:成双作对的昆虫水鸟,促使恋人迅速效仿。“蛱蝶”、“鸳鸯”为性欲蒙上了一层生物学的面纱。“倾国倾城”、“为云为雨”两句,更是直白地暗示着情欲的放纵了。这两个措辞直接出自汉武帝李夫人、楚王神女的故事传说,颇有狂俗的感觉,然而施诸娼家场合,又以其本色而可喜。这种颠狂,乃是都城诗里常有的内容,而闻一多对卢照邻诗的批评:“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正可移用于此诗。
“古来容光人所羡”以下,诗人将笔墨集中在热恋双方的山盟海誓上,拓出了一番新的境界。前四句是公子声口,“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化用张衡<同声歌>。但“思为苑

送沈子福之江东阅读答案_送沈子福之江东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第六篇

<送沈子福之江东>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送沈子福之江东阅读答案_送沈子福之江东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鉴赏]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送沈子福之江东阅读答案_送沈子福之江东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相关热词搜索: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127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