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2016-11-03 09:35: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共6篇)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①十二章1 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的意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第一篇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 i),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 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 (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以„„为乐趣。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 ③于: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 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字词解释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第二篇

《论语》十二章 翻译练习(背诵)

一、字词解释:

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吾日三省乎吾身:多次 吾日三省乎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吾十有五: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越过,超过 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学问和事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

饭疏食:吃饭 饮水:冷水 曲肱而枕之:胳膊 于我如浮云:对于 ....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子在川上:河 逝者如斯夫:流逝 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仁在其中矣:仁德 ..二、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疑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样困苦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不好的方面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对着滔滔河水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_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第三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

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第四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第五篇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

论语取名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第六篇

1、素绘。<八佾3·8>“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意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素”是白底,“绘”是绘画。论语取名。此名暗含人生哲学,人之初都是一张白纸,看你如何画出赏心悦目的画卷了。

2、从周。<八佾3·14>“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本意是孔子说:“我主张周朝的(礼制)。”也可联系上下文理解,如<为政2·14>“君子周而不比”。此处“周”意为团结。

3、纯如论语取名。<八佾3·23>“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这几个“×如”意思都还可以。例如写南京大屠杀书稿的已故作家张纯如。

4、贯之。<里仁4·15>“吾道一以贯之”。成语“一以贯之”即源于此,取始终如一之意,贵在持之以恒。例如日本平安王朝诗人纪贯之。

5、敏学。<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向子贡解释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文”的由来。话说笔者前上司的女儿就叫这个名字……

6、斯可。<公冶长5·20>“再,7、斐然。<公冶长5·22>“斐然成章”。有文采的样子。

8、文彬。<雍也6·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仁静。<雍也6·23>“知者动,仁者静”。此句紧接名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后。

10、弘毅。<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1、焕文。<泰伯8·19>“焕乎其有文章”。焕,光明之貌。

12、致美。<泰伯8·21>“致美乎黻冕”。谓极其华美。

13、卓尔。<子罕9·11>“如有所立卓尔”。成语“卓尔不群”,谓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14、如斯。<子罕9·17>“逝者如斯夫”。如斯,意为“像这样”。譬如林语堂的大女儿,名叫林如斯。(林语堂有三女,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小女林相如,名字各有千秋。)

15、思远。<子罕9·31>“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6、怡如。<乡党10·4>“怡怡如也”。怡然自得貌。

17、时哉。<乡党10·27>“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时哉,译作“得其时”。

18、明远。<颜渊12·6>“……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明、远,谓看得明白、看得远。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ppt
  • 1、论语十二章关于孝的(2016-11-08)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十二章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190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