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2016-11-05 09:18: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共7篇)专科护理学-大学语文在线练习二答案(一) 单选题1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读起来特别流畅,主要在于其运用了哪种手法()(A) 对仗 (B) 对偶 (C) 顶针 (D) 谐音参考答案:(C)没有详解信息!2 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A) 九月派 (B) 九叶诗人 (C) 新...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专科护理学-大学语文在线练习二答案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一篇

(一) 单选题

1.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读起来特别流畅,主要在于其运用了哪种手法()

(A) 对仗 (B) 对偶 (C) 顶针 (D) 谐音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2. 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 九月派 (B) 九叶诗人 (C) 新月派 (D) 雨丝派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杂诗》是王维的()

(A) 边塞诗 (B) 山水田园诗 (C) 禅趣诗 (D) 抒情小诗

参考答案:

(D)

没有详解信息!

4. 《枯河》的主人公是()

(A) 小虎 (B) 小珍 (C) 妞妞 (D) 黑子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5.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牧 (D) 刘禹锡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谁的作品()

(A) 海子 (B) 食指 (C) 三毛 (D) 席慕容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7. 王维《辛夷坞》中的核心意象是()

(A) 芙蓉花 (B) 花瓣 (C) 山谷 (D) 飘零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8. 《沧海一声笑》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歌曲()

(A) 七剑 (B) 笑傲江湖 (C) 英雄 (D) 卧虎藏龙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9. 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为()

(A) 《传奇》 (B) 《流言》 (C) 《十八春》 (D) 《半生缘》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10. 岑参属于盛唐()

(A) 边塞诗派 (B) 山水诗派 (C) 田园诗派 (D) 隐士诗派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11.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 高行健 (B) 莫言 (C) 杨振宁 (D) 李政道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12. 小说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被称为()

(A) 意象 (B) 意境 (C) 典型 (D) 群体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13. 《河边的错误》主要运用的是()

(A) 纯客观叙事 (B) 限制叙事 (C) 全知叙事 (D) 多视角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14. “相见欢”另有一个词牌名是()

(A) 乌夜啼 (B) 生查子 (C) 浣溪沙 (D) 临江仙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15. 律诗与现代诗的主要差异在于()

(A) 节奏感 (B) 格律要求 (C) 意象 (D) 风格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16. 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是()

(A) 宋话本 (B) 宋代讲话 (C) 明清章回小说 (D) 唐传奇

参考答案:

(D)

没有详解信息!

17. 不属于小说三要素的是()

(A) 情节 (B) 人物 (C) 环境 (D) 时间

参考答案:

(D)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没有详解信息!

18. 周邦彦是什么时候的作家()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19.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牧 (D) 刘禹锡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20. 李白的《静夜思》的核心意象是()

(A) 明月 (B) 月光 (C) 床前 (D) 故乡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二) 多选题

1. 《断魂枪》的审美张力主要表现在()

(A) 文化指向 (B) 小说结构 (C) 人物形象之间 (D) 叙事风格

参考答案:

(BC)

没有详解信息!

2. 王昌龄的《闺怨》表现了()

(A) 少妇的闺情 (B) 伤春的心理 (C) 战争的残酷 (D) 对战争的反思

参考答案:

(ACD)

没有详解信息!

3.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表现了()

(A) 盛唐的精神气质 (B) 慷慨悲壮的情怀 (C) 盛唐的气象 (D) 低沉的情调

参考答案:

(ABC)

没有详解信息!

4. 诗歌营造意境的方法有()

(A) 虚实结合 (B) 化情思为景物 (C) 情景交融 (D) 寓虚境于实境

参考答案:

王昌龄与李益的闺怨诗比较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二篇

龙源期刊网 .cn

王昌龄与李益的闺怨诗比较

作者:高静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王昌龄与李益同为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题材丰富的大量诗歌创作,从两人的闺怨诗入手,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王昌龄;李益;闺怨诗

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1-0016-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04

王昌龄(690—756年),早年贫贱,年近而立,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后因开元末返长安,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李益(746-829年),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遂弃官漫游于燕赵一带。王昌龄与李益在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都亲临边塞,仕途上均郁郁不得志,诗歌创作以七言绝句为代表形式等。虽然他们均以边塞诗著称,然而他们在创作了大量的边塞佳作同时,还有许多以闺怨为题材的闺怨诗①。在这类题材的诗歌中,他们因时代环境、政治遭遇和个人性格的不同等,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一

王昌龄渴望建功立业,然而宦海沉浮,难酬大志,故王昌龄的闺怨诗中充满着比兴寄托,常用女子的不幸遭遇来暗示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以此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与迫切愿望;李益虽也经历了仕途的沉浮,但他并未因此禁锢,反而洒脱地弃官漫游,故他的闺怨诗较少比兴寄托,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真实的反映了女性冷落空房,孤独寂寞的心情。

王昌龄是盛唐时代的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与同时代的诗人们一样,他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爱国报恩,直取功名,这种理想抱负在他的诗歌中多次表现出来,如他胸怀雄心壮志:“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1]59(《少年行二首》),抱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62(《从军行七首》)的决心以及“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1]67(《留别司马太守》)的赤胆忠心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无情的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在仕途道路中曾经两次被贬,最终沉沦下僚,终不得志。于是他把这种迫切建功立业的愿望又仕进无门的心情在他的闺怨诗中表现出来,用比兴寄托的方法暗喻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不平心情。对于王昌龄的这一类诗歌的作用,正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2]32以他的《西宫秋怨》与《长

闺怨诗学案及答案 已排版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三篇

君恩如水向东流,却恨含情掩秋扇

——闺怨诗专题

【专题解说】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主要类别】

1、闺怨诗。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

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因为丈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

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 《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

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商妇怨诗。“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

认几人船” “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

5、少女闺怨诗。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

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常见意象】

包括: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

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风格特色】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 这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决定,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衰爱弛或夫妻分离,其感伤色调亦极为明显。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除了心理独白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比喻爱情的兴衰;

还有一种比兴,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男性诗人“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之口“托志帷房”。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层曲折。如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作了几年谏官,由于犯颜直谏,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作《太行路)),诗中以“妾颜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陈“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四)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又构成了两类诗“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例如沈德潜评

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又譬如,两类诗一般不重使用典故,即或使用,亦皆避生就熟,无非阿娇、班姬、昭君、卓文君、望夫石、牛郎织女之类,一看便知;然又往往能化熟为生:或者“夺胎换骨”,或者做“翻案文章”,意境便觉深婉。 【题材分类】:

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

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

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第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

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第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闺怨宫怨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⒈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高考试题】

(2004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②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③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

曳碧云斜。

《梦江南》 梳洗打扮完毕,独自一个人倚靠在望江楼上凝望着江面。已经

过去了上千只船,都不见心上的人儿,只有夕阳的余辉含情脉

脉凝地视着悠悠的江水,真是让人日夜柔肠寸断于白苹洲头。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

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

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

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

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

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

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宫词》 风吹动梨花漫天飞舞,玉阑花飘香。春色沉沉,锁住这似海深宫,锁住这宫阙中的宫女。也唯有这落花不能被这严格的宫规禁锢。它们亦不老死深宫,愿随风飞去,飞过宫墙。 ⑴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

逝。

⑵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扬州中学 2012高三模拟考试

西宫春怨 王昌龄【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⑴诗中第一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有什么作用?(4分) “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2分)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运用反衬手法,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2分)(共4分)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想赏春景而怕添愁怀,欲弹奏而只能抱云和的百无聊赖、无限幽怨的宫妃形象。(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苏州市第三中学 2011第一学期测试卷)

点绛唇 李清照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情的角度: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

词的角度:示例1——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

示例2——“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答出任一点,得2分。也可选取其他字词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得1分,“感情”分析2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蝶恋花〃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⑴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分)【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⑵“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2分)

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⑶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

“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 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 全诗四句的写法有一个共同之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

对或相关的意思。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请具体分析诗的第二句。(4分)

“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的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 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

(2)这首诗是如何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具体分析。(4分)

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独白,从念夫到忧夫,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⒐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怨歌行 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4分)

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长夜生寒”点明时间是夜晚,天气报冷。“长”字既表明夜还很长,又表明主人公由于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捱的情绪状态;“寒”字既是对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的寒意。(答对“氛围”得2分,“长”和“寒”分析各占1分)

(2) 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

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

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

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4分)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是朝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象征;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的人,永远陪伴着她,永远不分开。(两点各2分)

10、(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闺怨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四篇

<闺怨>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言]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闺怨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闺怨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
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翻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五篇

<从军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

采莲曲阅读答案_采莲曲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六篇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采莲曲阅读答案_采莲曲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听流人水调子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第七篇

<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译文]
我国古典诗歌中,素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听流人水调子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触动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
[鉴赏]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听流人水调子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相关热词搜索:闺怨 王昌龄 王昌龄闺怨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闺怨王昌龄的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239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