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016-12-13 14:32: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共5篇)训古学翻译题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1 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2 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3 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

训古学翻译题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第一篇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翻译题翻译:《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翻译:《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翻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

解释句子

1、《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2《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译: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3、《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4、《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5、《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6、《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7、《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叶密线地加以弥缝。

8、《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亨根据全诗的基调,

认为“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诗人的一种向往,并不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宜为”、“宜以”、“宜有”来说明。译: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鼓之音以相乐。

9、《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译:“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

断句,怎么读

1、《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2《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5《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6《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

7《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8《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

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9《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10《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第二篇

湘中名校2015-2016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很重视“和而不同”,把它上升到“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和修为,亦可视为君子之标准。在一个社会群体里,如果其成员能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则仁德至矣。

“和而不同”,首先要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以此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决不盲从附和,更不背后捣鬼。这种君子之风,就是坦荡正直阳光磊落真率简约而决不心理阴暗潮湿行为苟且猥琐。《论语》有言“当仁,不让于师”,“朝闻道,夕死可矣”;西方则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达的皆是“和而不同”的真实境界。

其次,“和而不同”还含蕴中庸之精义。孔子强调的是两条:要坚持正确意见,以纠正谬误,这是原则;但要用得体的方法把它做得恰到好处。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互相批评,又和睦共处,这即是孔子要求的“士”,也是孔子向往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

“五四”以降,中庸之道几近贬义,至今,仍有讲国学课的教者把中庸解读为“和稀泥”,这是对思想尊严的大不敬。实则,中庸之内蕴丰富多元,孔子是要求人在各种事情各种场合所言所行皆要恰当得体,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从容中道。试想,一个人不欺骗不虚伪不矫情坦陈己见坚持真理,而又使对方接受起来不为难不窘迫实现“礼之用和为贵”,难道不是一件很具“正能量”、很有建设性的好事么?

再次,能否做到“和而不同”,孔子视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分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愚意以为,孔子对君子与小人不仅在意,而且研究得极有深度。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其实暗含着人作为主体的生于内而化于外的独特方式,在《论语》中有一段话既有趣又重要:“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夫子看来,君子没有可争的事。若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走下堂来相敬饮酒。这种竞赛即便是争也是君子。这是对“和而不同”形象的恰切的直观的描述。这是存在的诗意。这是人性的升华。说白了,“和而不同”是真和,“同而不和”是假同;君子博弈,小人暗斗;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最后,若做到“和而不同”,社会尚仁,至少要在修身立德、教化教养方面持之以恒去强化、去努力。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与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修齐治平,修身是起点,人之要立,必以德为本。修炼仁德,忠恕而已矣。当下时代,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作为中华民族统一恒定的价值理念,应孜孜以求;而就个体的“人”而言,亦应有最起码的道德操守来奠定人生之底色。现代文明离不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交融碰撞扬弃,“和而不同”,社会尚仁,无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和社会理念,

由是,世道人心才既可指向古意,又可指向未来;人际才清明,社会才有序,民族的精神走向才健康。

(选自《“和而不同”的现世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中,暗含着人作为主体的生于内而化于外的独特方式,是真和假同。 B、“和而不同”是“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和修为,孔子视之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标准。

C、要做到“和而不同”,最起码在修身立德、教化教养方面的强化、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D、“和而不同”,是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绝不是盲从附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和而不同”要坚持正确意见,纠正谬误,但要用得体的方法处理分歧。既互相批评,又和睦共处,含蕴着中庸之精义。

B、在孔子看来,修齐治平,修身是起点,人之要立,必以德为本。修炼仁德,忠恕而已矣。可见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与加强自身修养。

C、在一个社会群体里,如果其成员能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那么也就具备了仁德,可见“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 D、“当仁,不让于师”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达的都是“和而不同”的真实境界,看来东西方都十分推崇“和而不同”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社会,既要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华民族统一恒定的价值理念;作为个体的“人”,也应具备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加强自身修养。 B、“和而不同”不是没有竞争,而是这种竞争充满光明磊落的君子之风,人际要清明,社会要有序,民族精神要走向健康都离不开“和而不同”。 C、“五四”以来,因为讲国学课的教者把中庸解读为“和稀泥”,对中庸思想尊严大不敬,

所以中庸之道几近贬义,“和而不同”思想也受到冲击。

D、因为现代文明离不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交融碰撞扬弃,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和社会理念仍离不开“和而不同”,社会尚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

1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礼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太学,古代设于京诚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B、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C、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D、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5分)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都下送辛大之鄂①

孟浩然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

未逢调鼎②

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③

者,田园在汉阴。

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④

吟。

【注】①这首五律是孟浩然在长安送辛大回鄂州所作。都下,京城长安;辛大,诗人的朋友。②调鼎:烹调食物,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或喻为治理国家的才能。③忘机:忘却了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的心机。④式微:衰微、没落。《诗经·邶风》有一首题名《式微》的诗,写流落在外的亡国之君。

8、颔联“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首联中的“竹林”和颈联中的“田园”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据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滕王阁序》中“ ,

”两句就借用了这个典故。

(2)2014年9月9日为迎接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同志到北师大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引用

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名言“ , ”形象地表达出教师知识积累的重要作用,更是对广大教师的一种鞭策。

(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各种复杂情感后,还是用“ ,

”八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最终选择。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沈二哥加了薪水

老舍

四十来岁,扁脸,细眉,冬夏常青地笑着,就是沈二哥。走路非常慎重,左脚迈出,右脚得想一会儿才敢跟上去。

自幼儿沈二哥就想作大人物,到如今可是还没信儿作成。他谨慎,老于世故,并不怎样的惊天动地,还觉得受着压迫,

只有一点安慰——凡事他都要“想想看”,躲开了许多钉子。可是也躲开了伟大,安慰改成了失望。真的,嘴按在沙窝上,不疼,怪憋得慌。

对家里的人,他算尽到了心。可是他们都欺侮他。太太又要件蓝自由呢的夹袍。他照例的想想看。

“想想看,老想想看,”沈二嫂挂了气:“想他妈的蛋!你一辈子可想出来什么了!”

沈二哥的细眉拧起来,太太没这样厉害过,野蛮过。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一定。

可是一两天了,他老没忘了她的话,那好象是一个启示,一个提醒,一个向生命的总攻击。这不是压迫,不是闹脾气,而是什么一种摇动,像一阵狂风要把老老实实的一棵树连根拔起来,连根!他仿佛忽然明白过来:得干点什么,要干就干,再没有想想看。

2

是的,马上给她买自由呢,没有想想看。生命是要流出来的,不能罐里养王八。不能!三角五一尺,自由呢。连价钱也不还,劲儿!沈二哥的平腮挂出了红色,心里发热。生命应该是热的,他想,他痛快。“给你,自由呢!”连多少钱一尺也不便说,丈夫气。“你这个人,”太太笑着。

衙门里同事的有三个加了薪。沈二哥决定去见长官,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在衙门里多年了,哪一件事,经他的手,没出过错。加薪没他的事?可以!他挺起身来,自己觉得高了一块,去见司长。

“司长,我要求加薪。”没有想想看,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到伟大之路。 “沈先生,”司长对老人儿挺和气,“坐,坐。” 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坐在司长的对面,脸上红着。“要加薪?”司长笑了笑,“老人儿了,应当的,不过,我想想看。”

“没有想想看,司长,说句痛快的!”沈二哥的心几乎炸了,声音发颤,一辈子没说过这样的话。

司长愣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说话,特别是沈二哥;沈二哥一定有点毛病,也许是喝了两盅酒,“沈先生,我不能马上回答你;这么办,晚上你到我家里,咱们谈一谈?” 沈二哥心中打了鼓,几乎说出“想想看”来。他管住了嘴:“晚上见,司长。”他退出屋。什么意思呢?不过,真要是„„沈二哥的脸慢慢白了,嘴唇自己动着。

他决定到司长家里去。 “司长叫我干什么?” “没事,谈一谈。”

“你在衙门里有十年了吧?”司长问,很亲热的。“十多年了。” “还愿往下作?”司长笑了。

沈二哥回答不出,觉得身子直往里抽抽。他的心疼了一下。 司长思索了会儿。“咱们差不多。没有想想看,你说的,对了。咱们都坏在想想看上。不是活着,是凑合。司长的眼中露出真的情感。

沈二哥的嘴中冒了水。“司长,对!其实„„”他再找不到话,嗓子中堵住了点什么。 “说真的,当你说想想看的时候,你想什么?”“我?”沈二哥要落泪:“什么也不想,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当我一说那三个字,我就觉得自己小了一些。同时我管这种不舒服叫作压迫。我抓不到什么,只求别沉下去,像不会水的落在河里„„

司长接了过去。“什么事都先从坏里想,老微笑着从反面解释人家的好话真话。”他停了一会儿。“今天你在衙门里总算有了劲儿,”司长又笑了笑,“但是,假如不是遇上我,你的劲儿有什么结果呢?我明天要是对部长有劲儿一回,又怎样呢?” “事情大概就吹了!”

“沈二哥,假若在四川,或是青海,有个事情,需要两个硬人,咱俩可以一同去,你去不去?”

“我想想看,”沈二哥不由的说出来了。司长哈哈的笑起来,“沈二哥,别脸红!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沈二哥,明天我替你办加薪。”

“谢”堵住了沈二哥的喉。

(原载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现代》第六卷,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二哥凡事都要“想想看”,这是他的心态,也是他的习惯,他心悦诚服地乐于此道,也因此很少碰到钉子,这使他很受安慰。 B、“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正香呢”中对旧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生活处境和处世心态的形象化描述,是他们以压抑自我为代价换来的温饱生活的形象写照。 C、“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一方面表现了沈二哥爱面子思想,另一方面,赞扬他有宽容之量。 D、司长对沈二哥要求加薪时的强硬态度,出人意料地和气,在自己家里与沈二哥真情交流, 还答应加薪,里面有浓重的“同病相怜”意味。 E、“沈二哥在衙门里多年了,哪一件事,经他的手,没出过错。加薪没他的事?”工作这

样严谨认真的人不加薪,作者为之抱不平。

(2)沈二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4)请简要概括沈二哥的性格特点,并探究其性格形成的原因。(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3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C、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D、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

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 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B、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C、王振鹏《江山胜览图》描绘了仲春季节江南山水风光和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是研究元代社会的“百科全图”,而且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图像。

D、现任政府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就难以真正改变公款消费、权力寻租,也就无法保证反腐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 。 ,他们的统治永远无异于一个野蛮阶段。有着复杂的典章制度、从本能状态进入能够未雨绸缪的理性状态的文明,属于文化的高级阶段。 ①这当然不是只有今天才能找到的迹象

②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最终解体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 ③他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

④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 ⑤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

⑥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A、④①②③⑥⑤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③①⑤④⑥ D、④③①②⑥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汉字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 ① ,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日月为明”。可是,《说文解字》却道:“明,照也。”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这是“明”的本义。于是,人们纳闷了: ② ,而不是日光呢?太阳难道不比月光要明亮吗?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所以,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 ③ ,人们才格外地感受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17、什么是“经世致用“之学?请举出宋、明、清三个朝代在这方面各一个代表人物。(5分)

六、写作(60分)【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块。 冰感叹道:“沙漠是冰的北极,北极才是冰的天堂。” 沙对冰块说:“冰在沙漠里才最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附诗歌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湘中名校2015-2016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析】“是真和假同”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和而不同”是真和,“同而不和”是假同。

2、D 【解析】“看来东西方都十分推崇‘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个推论过于绝对,原文的依据并不能充分说明这一结论。

3、C 【解析】“因为讲国学课的教者把中庸解读为‘和稀泥’,对中庸思想尊严大不敬,所以中庸之道几近贬义”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此种关系。

4、B 【解析】原文标点为: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而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5、D 【解析】D项中的“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6、A 【解析】根据原文“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可见不是“被秦桧弹劾罢免”,而是被御史弹劾。

7、(1)抓住为首策划的人斩首示众。县里人感激他,甚至为他画像建立祠庙。

(2)皇帝估计不能改变周执羔的想法,赐给他茶叶、药品、御书,恩遇特别丰厚,士大夫以他为荣。

【解析】(1)句中关键词是“执”(抓住)、“谋”(策划)、“德”(感激);各1分,句意2分。(2)句关键词是“度”(估计)、“夺”(改变)、“荣”(以„„为荣);各1分,句意2分。

8、①表达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2分)②友人辛大具有宰相之才却得不到重用;空有施展远大抱负之心,却不得己而回归故乡,诗人对此深感不平。(3分)

9、①二者都代指归隐生活,辛大要归隐山林,诗人早晚也要归隐田园;(2分)②用自己的“田园”照应友人的“竹林”,勉励友人归隐家乡,(2分)说明诗人和辛大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是官场上的失意者,回归故乡是他们共同的归宿。(2分)

10、(1)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可有可无。)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1、(1)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想想看”里也有许多屈辱与无奈,他内心也有痛苦,有渴望,也希望改变,只是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使他缺乏突破“想想看”的勇气。C项,主要表现他的软弱、怯懦,不是“爱面子思想”,“赞扬他有宽容之量”。E项,引述部分是关于沈二哥的心理活动的旁白,主要是表现沈二哥的心态变化,理解为“抱不平”不准确。

(2)①内容方面,沈二嫂的出现,使小说内容由沈二哥的社会生活向家庭生活延伸,拓展了小说的内容。②情节方面,促进情节发展,衍生出“买自由呢”“要求加薪”等一系列情节。③人物形象方面,一是沈二嫂的泼辣对沈二哥的怯懦起到衬托作用;二是她的叫骂触痛了沈二哥的灵魂,引发他释放压抑的渴望与行动。(每点2分)

(3)①对话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如沈二嫂的泼辣、司长的精明等都在对话中得到了体现;②大量运用人物对话,以对话为基点,铺设建构故事情节,使结构更为紧凑;③人物对话内容前后构成鲜明对比,讽刺意味更为强烈;④小说以对话为主体,显得富于生活气息,行文真实、自然。(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4)性格:①软弱、怯懦,工作中行为不敢出格,受到家人的欺侮他也只得忍受;②谨慎,

老于世故,工作中很少碰钉子;③忍受屈辱,没有人格尊严,有挺身做人的渴望,却不敢付诸行动。(4分)原因:①由下层知识分子生活状况、社会地位所决定,他们生活在职场的底层,为了生存下去,只得放弃理想信念,抵押尊严和灵魂;②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上下级之间不平等关系所导致,挺起腰板做人,就会有被赶走的危险,沈二哥为了保护自己就必须学会圆滑顺从。(4分)

12、(1)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C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

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3、B 【解析】“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①句说的是“讲解”,所以用“绘声绘色”。②句说的是演员扮演角色,所以用“惟妙惟肖”。③句说的是关羽神像生动逼真,所以用“栩栩如生”。

14、A 【解析】B项,句式杂糅。“从„„出发”与“以„„为出发点”杂糅,使用其一即可。C项,语序不当。后两个分句应改为“不仅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图像,而且是研究元代社会的‘百科全图’”。D项,成分残缺。“改变”后面缺宾语中心语,在“权力寻阻”后加“的现状”。

5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第三篇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40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C.本章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3、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C.君子应当把尽忠守信放在主要位置,慎重交友,不要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而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益于进德修业。

D.君子要做到有错必改,不文过饰非。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 会的和谐。 5、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B.有子认为,事无巨细都要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否则就行不通。

C.在孔子看来,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的人,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的人。

D.子贡能独立思考、由一知二,因而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6、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7、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D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10、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12、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1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4、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孔子认为,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他连这样的事情都忍于做,还有什么不有做呢?

B.季氏要去泰山旅游,孔子批评冉有没有加以阻止。

C.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D. 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懂礼表示怀疑。

15、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快乐呢?”

B.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其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C.孔子说:“商(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D.孔子曾对管仲有数处评价,在这里,孔子对管仲进行批评,因为他违反儒家所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16、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女弗能救与”的意思是“你不能拯救他吗”。

B.孔子对季氏祭祀泰山是不满的。

C.从季氏祭泰山可看出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现实。

D.“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意思是“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竞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17、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子不要在大事小事上都与别人争,不要斤斤计较。

B.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子要争的是学问道德等,而且这种争还应该谦逊礼让、彬彬有礼。

C.孔子在此以射箭比赛为例来说明。

D.孔子认为即使是射箭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升堂,比赛完后走下堂敬酒,这样的争夺,也还是君子之争。

18、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19、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002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第四篇

哈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02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伶俜 聘请 娉婷 纵横驰骋

B.泥淖 悼念 飞棹 绰绰有余

C.蚊蚋 纳罕 木讷 方枘圆凿

D.渎职 赎罪 木椟 穷兵黩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吃了半个月的中餐津津有味,回到家便蒙生了在大特尔诺沃办首家中国餐馆的念头。

B.我将一如继往,努力攻关,让科普之花更加鲜艳。

C.自去年上海APEC会议召开以来,一般唐装热风靡神州大地。

D.“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一百多年前林则徐的诤诤誓言,已经化为今日神州大地上党和政府打击毒品犯罪的果敢行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和法制的教育,使他们切实__________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严格依法办事。

②这篇小说,除了别的优点之外,还有一个十分__________的特点,就是比较准确地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动而又形象的群众语言。

③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对于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不能__________,否则,对国家对人民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A.尊敬 明显 接收 B.尊敬 显著 接受

C.尊重 明显 接受 D.尊重 显著 接收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B.他卓尔不群的性格,特立独行的做法,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十足的另类。

C.要是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自己还在那里吹牛,说自己多么有德,多么正确,便是一种桀犬吠尧式的愚民之术了。

D.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届“挑战杯”竞赛从参赛的高校数到参赛作品都有了明显提高。

B.围绕体育比赛中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的趋势,对大运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C.春节期间,由市慈善会选定的20名孤儿,和他们日夜思念的“父母”团聚,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幸福年。

D.这届全运会会微、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将树比人自古有之。既像人,就有性格:枝条纤细低垂,形若含羞少女,流露阴柔之美;主干粗壮伟岸,__________________。这不是典型的刚柔相济么?

树也有感情:抽芽吐蕊,春风骀荡,定有几多愉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由一番得意。

①俨然彪形大汉,充满阳刚之气。

②充满阳刚之气,俨然彪形大汉。

③艳阳高照,花团锦簇,

④花团锦簇,艳阳高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史书,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法其源,正其末者须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变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隋书·李文博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治:整治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主管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邀请

D.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末:树梢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B.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

C.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D.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计焉

B.恒以礼法自处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侪辈莫不敬惮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D.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华使于前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贞介鲠直”“守道居贫”的一组是: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帏中翻阅查看史书,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薛道衡很欣赏李文博,对他的话欣然听从。

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随便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同辈人都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李文博没有为官之才,所以被调出做县丞,几年没升迁。

D.李文博对房玄龄的话产生了强烈的感慨,文博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5题。

君了与礼的关系

舒善柏

孔子对“礼”推崇备至的事例不一而足,这里举两个基本例子,如有一次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不可忍”。又如,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衷公,请求衷公出兵讨陈恒。可见,孔子对这种“臣弑君”当然是更不可忍。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孔子推崇周代以来形成的礼制,是情有可原的,虽然这仍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但对调节当时的社会矛盾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需要点明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礼”决不是对“周礼”的简单复制,而是有所损益的,正如他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者,虽万世可知也。”这种损益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孔子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大胆地提出“仁”的思想,并把“仁”的这种道德规范融入“礼”的具体内容中去。即用“仁”来规定“礼”,遵循“礼”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仁”的境界。如他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便说得十分明了。

总之,“礼”在孔子时代无疑被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礼制。这种社会礼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才会产生效应,而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君子理所当然成为“礼”的主要肩者,遵循礼制成为君子人格的修养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孔子作了不少具体的论述,如孔子要求尚“礼”而轻勇武,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再如孔子对君子在为学修养方面也是毫不放松用“孔”来约束,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说明所学知识如不用“礼”加以约束的话,就会违背君子之道,等等。可见孔子对君子达礼的要求很具体,“礼”在孔子心目中成为体现君子人格最为直接的方式,君子想要成君子之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这种逻辑在孔子看来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孔子之所以把“礼”与君子这么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礼”的内容是由“仁”来规范的,而作为理想的君子人格,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君子要想上达于“仁”,首先必须遵循“礼”。 当然,如果说孔子所乐道的君子人格只停留在礼的层面,那无疑是不值得称道的,后世人们对这种君子人格称道的原因,主要是君子对“仁”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而“礼”作为一种治

世制度,它只不过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它虽然是围绕“仁”这一核心思想所设置,但仅仅是一种对“仁”的表现方式,而远非“仁”的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现方式也会相应地变化。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我认为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只是时代不同,用以实现“仁”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而已。因此,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真正实现君子人格。

《中学历史参考》2001年第4期

12.下列关于孔子所提倡的“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孔子提倡“礼”的历史原因所在。

B.孔子提倡“礼”的结果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也调节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孔子所提倡的“礼”在孔子时代是作为国家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

D.作为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的君子成为孔子所提倡的“礼”的肩负者。

13.下面的引文,不属于孔子对礼的内容进行要求的一项是

A.“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者,虽万世可知也。”

B.“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C.“人而不仁,如礼何?”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4.以下论述,属于孔子把“礼”与君子紧密联系起来的最重要原因的一项是

A.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君子理所当然成为“礼”的主要肩负者。

B.“礼”的内容是由“仁”来规范的,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君子人格。

C.“礼”在孔子心目中成为体现君子人格最为直接的方式,君子想要成君子之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

D.理想的君子人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而“仁”规定了“礼”,所以君子要想上达于“仁”,首先必须遵循“礼”。

15.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在继承了周礼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把“仁”的这种道德规范融入到了“礼”的具体内容中去。

B.孔子有一种顺理成章的逻辑,就是君想要成君子之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

C.后世人对孔子所乐道的君子人格称道的原因,主要是君子对“仁”的遵循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D.作者认为,在孔子的时代,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真正实现君子人格。

第Ⅱ卷(共10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论快乐

钱钟书

我们经常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东,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

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东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东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节)

16.“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4分)

(1)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述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4分)

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分别说明以上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第五篇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 班级: 学号:

I积累与运用(16分)

一、 名句名篇(10分,每空1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⑵千呼万唤始出来, 。

⑶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⑷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⑸江间波浪兼天涌, 。

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⑺天下云集响应, 。

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⑽ ,善假于物也。

二、基础知识(6分,每小题2分)

2、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盥洗(ɡuàn) 纨绔(wán kù) 石栈(jiàn) 马嵬(wéi) .....

B.执拗(niù) 悚然(sǒnɡ) 暮砧(zhēn) 溯流而上(shuò) ....

C.炮烙(páo luò) 敛(liǎn)容 转徙(xǐ) 恬然自得(tián) .....

D.忖度(cǔn dù) 烟霭(ǎi) 惘然(wǎnɡ) 悄无声息(qiǎo)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王熙凤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了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

的政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B.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的不同特点和人物语言,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C.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

D.鲁迅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

4、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就是体现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杰作之一。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之作,或感叹时事,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感情深沉,韵律精美。

C.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的《琵琶行》是一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

D.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II阅读与鉴赏(44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5—8题。(8分)

君了与礼的关系

舒善柏

孔子对“礼”推崇备至的事例不一而足,这里举两个基本例子,如有一次谈

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不可忍”。又如,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衷公,请求衷公出兵讨陈恒。可见,孔子对这种“臣弑君”当然是更不可忍。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孔子推崇周代以来形成的礼制,是情有可原的,虽然这仍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但对调节当时的社会矛盾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需要点明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礼”决不是对“周礼”的简单复制,而是有所损益的,正如他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者,虽万世可知也。”这种损益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孔子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大胆地提出“仁”的思想,并把“仁”的这种道德规范融入“礼”的具体内容中去。即用“仁”来规定“礼”,遵循“礼”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仁”的境界。如他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便说得十分明了。

总之,“礼”在孔子时代无疑被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礼制。这种社

会礼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才会产生效应,而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君子理所当然成为“礼”的主要肩者,遵循礼制成为君子人格的修养

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孔子作了不少具体的论述,如孔子要求尚“礼”而轻勇武,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再如孔子对君子在为学修养方面也是毫不放松用“孔”来约束,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说明所学知识如不用“礼”加以约束的话,就会违背君子之道,等等。可见孔子对君子达礼的要求很具体,“礼”在孔子心目中成为体现君子人格最为直接的方式,君子想要成君子之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这种逻辑在孔子看来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孔子之所以把“礼”与君子这么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礼”的内容是由“仁”来规范的,而作为理想的君子人格,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君子要想上达于“仁”,首先必须遵循“礼”。

当然,如果说孔子所乐道的君子人格只停留在礼的层面,那无疑是不值得

称道的,后世人们对这种君子人格称道的原因,主要是君子对“仁”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而“礼”作为一种治世制度,它只不过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它虽然是围绕“仁”这一核心思想所设置,但仅仅是一种对“仁”的表现方式,而远非“仁”的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现方式也会相应地变化。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我认为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只是时代不同,用以实现“仁”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而已。因此,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真正实现君子人格。

5、下列关于孔子所提倡的“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孔子提倡“礼”的历史原因所在。

B.孔子提倡“礼”的结果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也调节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孔子所提倡的“礼”在孔子时代是作为国家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

D.作为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的君子成为孔子所提倡的“礼”的肩负者。

6、下面的引文,不属于孔子对礼的内容进行要求的一项是( )

A.“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者,虽万

世可知也。”

B.“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C.“人而不仁,如礼何?”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7、以下论述,属于孔子把“礼”与君子紧密联系起来的最重要原因的一项是( )

A.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人格的肩负者,君子理所当然成为“礼”的主要肩负

者。

B.“礼”的内容是由“仁”来规范的,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君子人格。

C.“礼”在孔子心目中成为体现君子人格最为直接的方式,君子想要成君子之

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

D.理想的君子人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而“仁”规定了“礼”,所以君子要想上达于“仁”,首先必须遵循“礼”。

8、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继承了周礼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把“仁”的这种道德规范融入到了“礼”的具体内容中去。

B.孔子有一种顺理成章的逻辑,就是君想要成君子之名,最基本的前提是不违背“礼”,否则,无从谈起。

C.后世人对孔子所乐道的君子人格称道的原因,主要是君子对“仁”的遵循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D.作者认为,在孔子的时代,作为以“仁”为追求目标的君子人格,必须切实地遵循仁道,才能真正实现君子人格。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8分)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

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元,宋哲宗年号。

9、 对下列句子中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咨尽心行已之要 咨:询问。

B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 迁:升官。

C初除谏官,未拜命 除:免职。

D啖以即大用 啖:利诱。

10、 对下列下划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光教以诚 ③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 ②啖以即大用 ④ 或师焉,或不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孝正直的一组是( )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这样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母亲,不愿就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

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13、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4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 什么手法?(3分)


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相关热词搜索: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孔子的揖让姿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孔子的竞争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731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