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2016-12-28 11:22:4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共8篇)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是否更聪明TResearchers presented their newest studies last month at 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lates...

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是否更聪明T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一篇

Researchers presented their newest studies last month at 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latest evidence shows that being bilingual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people smarter. But researcher Ellen Bialystock says it probably does make you better at certain skills. Imagine driving down the highway. There's many things that could capture your attention and you really need to be able to monitor all of them. Why would bilingualism make you any better at that? And the answer, she says, is that bilingual people are often better at controlling their attention -- a function called the executive control system.

New Words

1. researcher:n. 研究人员;调查者 research:n.& vi.& vt.:研究

2. present:vt. 介绍;提出;n. 现在;礼物;adj. 现在的;目前的;出席的

at present:目前;现在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 association:n. 协会

4. advancement:n. 前进;提升;促进;升级 advance v. advanced adj.

5. evidence:n. 证据;迹象

6. bilingual:n. 能说两种语言的人;adj. 双语的;能说两种语言的 bilingualism:n. 双语

翻译:我会说一门亚洲语言和英语。

7. necessarily:adv. 必要地;必需的;必然地 necessary adj.

8. certain:某一;某些 for certain:确定地;无疑地 make certain that:确保;保证

I have to find out for certain. 我得弄个清楚。

9. imagine:vt. &vi. 想象 imagination n.

10. capture:vt. 俘虏;夺取;引起(注意;想象;兴趣);n. 捕获;占领

11. monitor:vt. 监控;搜集;监督;vi. 监视;n. 显示器;班长;监控人员

12. control:v. 控制

13. function:n. 功能

14. executive:adj. 执行的;管理的;政府部门的;n. 总经理;行政部门

Translation

研究人员在上月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议上提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最新证据表明,通晓两种语言并不意味着更聪明。但是研究员Ellen Bialystock表示,通晓多种语言能够使你在某些技能方面更加出色。想像一下你在高速路上驾驶。有许多事情会吸引你的注意力,你必须能够同时关注所有的事情。那么,为什么通晓两种语言能够提高你这一方面的能力呢?她说,答案就是,通晓双语的人通常更容易控制他们的注意力——这种能力叫做执行控制系统。

1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二篇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它具有传授性;表义的任意性和单位的明晰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一直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间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工具为社会服务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一种语言一旦不再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那它也就不能再用作人们的思维工具。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凡是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都是交际的工具。

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多种,比如文字、音乐、美术、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化学符号、数学公式、体态语、表情、手势、花卉、实物、网络等等都是交际工具。

在这些辅助性交际工具中,文字和体态语是我们最常使用。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参加进来。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等等。这种伴随动作的体态语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不过使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

各种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无论它们在特定的场合由多么重要,仍然不能代替语言,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各种各样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013春考试题及答案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三篇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

语文试 卷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24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同胞(bāo) 混淆(xiá0) 长堤(dī) 玷污(diàn)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B、承载(zài) 横财(héng) 模样(mó) 纤细(xiān)

C、埋怨 (mái) 兴奋(xīng) 曲折(qū) 笨拙(zhuó)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D、给予 (gěi) 颈项 (jìng) 即使(jí) 筵席(yá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金庸的武侠小说风糜华语世界,征服了亿万读者。

B、这首诗歌脍灸人口,被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C、春天的西湖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踏来。

D、近来,由于媒体的报道,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是()

①星期天上午,我去找李明打篮球, ___他走亲戚去了。

②冬去春来,山上的冰雪___了。汇成一条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

③这位音乐家最高兴的___获得了大奖,___在音乐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A、恰好 溶化 不仅 而且

B、恰好 融化 不是 而是

C、恰巧 融化 不是 而是

D、恰巧 溶化 不仅 而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多美呀!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B、“请弹一首欢快的曲子吧,”她说,“帮大家驱走忧伤。”

C、儿童的游戏,究竟是为了学习?为了娱乐?还是为了锻炼?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A、这对失散多年的姐妹终于破镜重圆了。

B、虽然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队员们却乐此不疲。

C、今年的国际风筝节如期开幕,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趋之若鹜。

D、当代印刷业发达,出版的书刊廖若晨星,必须披沙拣金,才能觅得好书。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她是我校的一位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B、由于同学们无私的帮助,使他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C、谁也不能否认徐志摩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D、与会代表大都是各个单位的中坚和骨干。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___,___,___,___。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①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②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

③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 ④太阳隐去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8、下列句子中,修辞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我们聆听智者的教诲,犹如花儿沐浴着阳光,小草吮吸着甘露。

B、蝴蝶如同会飞的花朵,装点着美丽的春天。

C、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在黑夜中哽咽。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9、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对下文必须删除的词语,判断正确的是()

质量监督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中,①又②再次发现假的“沙宣”洗发露③完全④仿照中外合资广州宝洁有限公司⑤生产的⑥真正的“沙宣”深层滋润洗发露,达到了⑦以假乱真的⑧仿真程度,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A、①③⑥ B、②④⑧ C、②⑤⑦ D、①⑥⑧

10、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招领启事应写明拾到物品的具体数量和特征。

B、事务性通知只把通知事项写清楚即可,不必发表议论。

C、求职书的附件主要包括个人简历、证书复印件和发表作品复印件等。

D、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的三要素,其中“措施”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端午节有踏青、禁火的习俗。

B、欧.亨利和莫泊桑的代表作分别是《老人与海》和《项链》。

C、鲁侍萍和窦娥同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着悲惨命运的妇女形象。

D、乡试的应试者为秀才,功名是举人;殿试的应试者为举人,功名是进士。

12、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A、“双调”是元曲中的宫调之一,“清江引”是曲牌名。

B、第一、二句写梅花破蕊早放,向人们透露春的讯息。

C、第三、四句写梅花迥异群芳、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

D、此曲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梅的孤芳自赏。

二、(24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

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1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双语者具有的优势的是()

A、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 B、让人更聪明

C、提高语言认知能力 D、防止老年痴呆

14、对第四自然段“因祸得福”一词中“祸”“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祸”指双语者即使只使用一种语言,他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

B、“祸”指双语者的一种语言系统会干扰另一种语言系统。

C、“福”指干扰会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D、“福”指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执行功能。

15、下列不属于文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是()

A、分类别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16、根据文段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A、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出色。

B、使用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影响,活跃脑细胞,促进人体健康。

C、使用双语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增强人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

D、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能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这样子才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7、下列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恰当的是()

A、作者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

B、作者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和方法。

C、读书大可随缘。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重要手段。

18、结合小说《阿Q正传》,对文段中王治秋先生在读书体会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笑得肚子痛”,是因为阿Q的种种麻木不仁、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言语举止和心理活动,着实令人发笑。

B、“鄙弃其人”,是因为阿Q身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而不觉醒,却用欺辱弱者的方式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令人鄙弃

C、“同情上升为深思”,是因为阿Q无辜却遭陷害的悲惨结局令人同情,而造成阿Q不幸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令人深思。

D、阿Q“也许是报警器”。是因为阿Q是个贼,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应提高警惕。

19、下列对文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A、巴黎人非常傲慢,他们就连走路都是昂着头的。

B、巴黎人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力,因为他们拥有卢浮宫这样的文化瑰宝。

C、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其人民的精神财富。

D、作者以巴黎人为例,意在说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影响。

20、文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正确的是()

A、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D、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

三、(12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

1为什么说语言在人类所有交际工具中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四篇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在人类所有交际工具中是最重要的?

答:⑴语言是所有交际工具中使用范围和使用领域最广的,人类社会时时刻刻离不开语言;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⑵语言是其它交际工具的基础,其他交际工具代表的都是语言信息。

2.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答: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⑵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作为一种全民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3.举例简要说明什么是聚合关系,掌握聚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在语言链条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看书”,其中“看”可以用“买、写”等替换,“书”可以用“文章、电影”等替换,“看”与“买、写”、“书”与“文章、电影”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规则的概括性,它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我们掌握了一种规则,通过替换,就可以造出很多句子来。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个词语的出现都必须有一条独立的组合规则,那么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将多得不数不胜数,使用者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所以,聚合关系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这也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要求的。

4.“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⑵语言是一种系统。语言是一种层级装置,层与级之间的各个要素是处于有机联系之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使得语言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转。 5.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答:第一,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在语言面前,完全是人人平等,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贵族贫民,都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可以是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表达你的看法,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第二,从语言自身结构来观察,考察语言到底在哪一方面体现出了阶级色彩还是没有体现。语言的结构本身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因为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比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有阶级性,地主资产阶级阶级要使用这些单位和结构,农民和工人阶级同样要使用这些单位和结构。第三,从语言的产生的社会大环境来观察认识。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产生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才出现阶级,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充其量不超过一万年,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都没有阶级性,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当然也没有阶级性。同无阶级的社会相比,人类有阶级之分的历史很短很短。

6.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第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没有语言,社会就会解体,不复存在。第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有各种各样的交际工具,如文字、旗语、电报、电话等,但它们都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

第三,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7.语言是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为什么?

答:语言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原因如下: 第一,语言是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产生了某个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的发展永远跟着社会的发展跑,它不可能超前,先于社会发展而发展,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8.什么是语言的结构二层性?其核心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第一,语言的结构二层性指语言是由音位层和由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第二,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语素、词、句子三级。第三,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例如汉语的符号层有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例如语素“山”、“河”可以组成词语“山河、河山”,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成更多的词,如“山峰、山口、山里、山芋”等,词又可以进一步组成无限的句子。

9.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区别?

答: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第三,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闭眼、停止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驾崩、坐化、驾鹤西归、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以上要点我们还可以简单概括为:第一,语言符号是音义的结合体,是“说”与“听”的;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系统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的系统非常复杂,可分为不同的层级;第三,语言符号系统含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

10.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答: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road、wife、sun、moon。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1.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这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一个人声音的高低与发音体声带形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声带长而且厚,那么发音就

低沉,声带短而且薄,那么发音就要高一些。男子的声带比妇女和儿童的声带要长一些,厚一些,所以说话声音低,我们即使没有看见人,照样可以判断出来。 2.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一个音节,声韵母不变,如果声调发生变化,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例如shu,标上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示“书”、“薯”、“树”等不同的意义。 3.音重有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能举汉语或英语的例子来说明吗?

音重不同在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第一,音重不同,意义不同,例如汉语普通话的“大意”,其中后面一个音节念轻声,意思是指疏忽的,是形容词,如果念原调,就是指大概意思,是名词。第二,音重的位置不同,意义不同,例如同样是“你为什么打他”一句话,“打”念重音,隐含的意思是不应该打,“你”念重音,隐含的意思是你不应该打。 4.不同音质的声音是怎样形成的?不同音质的语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形成不同音质的声音,主要由三个方面原因决定,一是发音体不同,例如笛子的发音体是笛膜,胡琴的发音体是丝弦,音质不同;二是发音方法不同,例如都是丝弦,胡琴用弓拉,琵琶是用手弹拨,音质不同;三是共鸣腔形状不同,例如发音体和发音方法都一样,二胡和小提琴的共鸣腔就相差很多,音质就不一样。人类语音的不同音质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不过一个音素的音质和另一个音素的音质的区别主要是发音方法和共鸣腔形状决定的,例如[p]和[p‘],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发音方法不同,[p]和[t],发音方法相同,但是前者是双唇阻挡气流,后者是舌尖前面阻挡气流,口腔共鸣腔形状不同,形成了音质差别。此外,发音体是否振动,也能形成不同的音质,例如[s]-[z],[p]-[b]等。

5.“舌头是最灵活的器官,在发音中起很大的作用。”

请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舌头属于主动发音器官,是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器官,它可以前伸后缩,也可以平放或上翘,舌尖可以分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可以分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等部位,这些不同部位和口腔其他部位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阻碍,改变共鸣腔形状,从而发出不同的音素来。语言中很多音素的形成,都与舌的活动有关。例如普通话的辅音音素[s]和[],就是舌尖前后的活动形成区别的。

6.元音和辅音有哪些区别?第一,气流是否受阻,这是元音和辅音最本质的区别,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一定不受阻,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一定要在某个部位受到阻碍。第二,发音器官各个部分是否保持均衡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紧张,而发辅音时,只有构成阻碍的那部分器官紧张。第三,气流强弱,发元音时,呼出气流不受阻碍,因而较弱,而发辅音时,因为呼出气流必须克服阻碍才能释放出来,因而气流比较强。此外,还可以通过声带振动与否和发音时时间持续久暂观察二者的区别。

7.元音的音质是由哪些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举例说明。

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的音素决定的。例如元音[i]和[y],舌位前后相同,舌位高低相同,但是双唇形状不同,前者发音时双唇自然展开,是不圆唇元音,后者发音时双唇拢圆,是圆唇元音。又如[i]和[a],舌位前后相同,双唇形状也相同,但是舌位高低不同,前者是高元音,后者是低元音。

8.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形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音素和音位的联系是,音位的划分必须以音素为基础,离开了具体的音素,就谈不上音位的归纳了。任何一个音位,都要通过具体的音素形式体现出来。音位是对音素的概括,音素是音位的具体体现,是音位存在的具体形式。 9.北方人大多会发卷舌音声母zh、ch和sh,而大部分南方人不会发这三个声母,或者发音很费劲,是不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发音器官构造不一样?

北方人会发zh ch sh这样的辅音,而南方人不会发这样的音,不是他们的发音器官有什么不同,而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语音习惯影响的结果。语言属于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受不同的影响,一种语言中的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差别,产生了方言,南方人缩使用的方言中没有zh ch sh这样的音素,只有z c s这样的音素,这已经形成了习惯,学习普通话,要掌握其中的zh ch sh音素,需要把舌尖上抬,这与南方人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不合,所以发音就感到别扭,但是经过适当的实践练习,南方人同样可以发出这些音素来,因为毕竟人类具有相同的发音器官。 11.什么是音位?怎样认识音位的含义?

音位是具体语言(包括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并且进而区别词的意义。

第二,音位是属于具体的语言或方言的。考察音位的作用,是否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功能,是否区别意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来分析,否则,音位的分析就没有意义。第三,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就是不能再切分。比如汉语音节zhuang,可以切分出声母zh和韵母uang,而

韵母还可以切分成u、a、ng三个音素来。所以zh、u、a、ng才是最小的单位。

1.为什么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聚合规则是对于组合规则的具体运用。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运用聚合规则的替换方法,将新的词语组装在旧有的装置上,构成新的句子,满足交际需要。比如“买什么什么东西”这个格式,在杂货店可以说“买酱油”,在服装店可以说“买衣服”,在车上可以说“买车票”,在粮店可以说“买面条”,等等。这种替换理论上可以说是无限的,可能造出的新的句子完全无法全部列举。 2.词缀和词尾有哪些不同?

第一,从位置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而词缀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在词的前面,少数还在词的中间;第二,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固定在词的结构中的,是构词的语素。词尾不是词的构成成分,不能构成新词,它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属于变词语素。 3.复合词和派生词有什么异同?

复合词和派生词的相同点是都要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不同点是:复合词的所有构成语素都是词根,例如“农民、机器、结果、书籍”等等;派生词的构成语素,一部分是词根,一部分是词缀,例如汉语的“老师、阿爸、棍子、作者”,英语的“hanging inception”等等。

4.“海洋宽阔”和“宽阔海洋”的语法意义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海洋宽阔”是主谓结构,“海洋”是主语,“宽阔”是谓语,二者之间构成陈述关系。“宽阔海洋”是偏正结构,“海洋”是中心语,“宽阔”是修饰语,二者之间是修饰关系。造成这种语法意义差别的原因是词序,二者的词序刚刚相反。 5.什么是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形式、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建立的客观依据,语法形式的构成离不开语法意义这个基础,没有不表达语法意义的空洞的语法形式,不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意义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得以表现出来,显示出来,没有一定的语法形式,没有词形或位置的变化,我们无法通过词语本身看出语法意义来。

6.举例说明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第一,从功能看,实词具有独立的句法功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第二,从意义看,实词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比较空灵。

7.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附加词尾:也叫外部屈折,主要是在词干后面附加成分,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名词后面加上s表示复数,动词后面加上ing、ed分别表示进行体和过去时,形容词后面加上er、est分别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绝大多数语法意义是通过附加词尾表示的。2.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即通过词的内部的词根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英语表示语法范畴的语法形式一般都是十分有规律的,比如名词复数是附加词尾s或es,动词的过去时、完成时是附加词尾ed,等等,但有些词属于强式变化,不遵循大多数词的变化规则,而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变化方式,即改变词的内部语音形式。这种形态变化往往是没有规律性的,不能类推,只能一个一个分别死记。比如英语名词woman的复数形式,按一般规律是附加词尾s,但它则是采取内部屈折的方式,把元音a变成e,整个词的读音变成了[wimin],又如speak-spoke-spoken,give-gave-given,choose-chose-chosen;名词复数如foot-feet(脚),tooth-teeth(齿),goose-geese(鹅)等等。有些动词是过去时和完成时一样,如stand-stood-stood。这些

强式变化的单词,由于其内部屈折变化没有规律性,因此就不能类推,只能一个一个死记,学习外语单词,这往往是一个难点,例如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不规则动词,就需要一个个单独记忆。3.异根: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也就是说,当一个词的语法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不是附加词尾或改变内部的某个音,而是完全用另外一个词根来表示,形式上完全是另一个词。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不是很多。例如I的宾语是me,we的宾语是us,she的宾语和所有格是her,good的比较级是better,最高级是best,bad和ill的比较级是worse,最高级是worst,等等。

8.举例说明什么是数、格、时、级。

数的语法范畴一般为名词类的词所有,表示现实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例如英语book是单数,books是复数。格表示名词和代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例如英语they 是主格,them是宾格。时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确定时间的标准是说话(写)的时刻。例如do 是现在时,did是过去时。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例如richer是比较级,richest是最高级。

10.语法范畴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第二,同一语法范畴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1.基本词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全民常用

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一个特点的加强、突出,非但没有削弱其它特点的影响,反而使得其它特点也变得更加鲜明突出了,各个特点互相促进,使得基本词汇的社会效用越来越突出了。

2.举例说明基本词的能产性特点。

能产性特点指基本词具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这样构成的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普及开来。例如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以“电”为核心构成的新词,非常多,由于这些新词的构词成分都是人们熟悉的基本词语,所以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例如“电力、电动、电话、电线、电视、电流、电脑、电能”等等。

一个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往往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构成数十、数百个词语。例如“水”可以构成“水坝、水笔、水表、水兵、水彩、水草、水产、水车、水池、水利、水力、水平、水灾、水货、水火、水库、水渠、水源、水准、水藻、水战、水塔、水性、水仙、水路、水田、白水、氨水、汽水、泉水、反水、放水、汗水、海水、流水、墨水、重水、山水、死水、外水、油水、缩水、口水、胶水、水墨画、水银灯、水蒸气、潜水艇、热水器、下水道、落水狗、抽水机、水落石出、水泄不通、水涨船高、万水千山、顺水推舟、混水摸鱼、萍水相逢、饮水思源、杯水车薪、水滴石穿、车水马龙、洪水猛兽、山重水复、山清水秀、望穿秋水、如鱼得水、一衣带水、落花流水”等等。 3.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

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

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这样,反映到词义上就是词义的模糊性反映。

4.词义为什么具有全民性特点?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交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说词义具有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谎谬的。

5.举例说明什么是义素?什么是义场?

义素是词义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例如“男子”具有成年、人、男性这些义素。义场指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例如“马、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这组词意义差别很多,但是在作为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这一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就构成了义场。其它如亲属、色彩、民族等都可以构成义场。

6.多义词为什么不影响对语言的理解?

多义词在使用中不会影响到对意义的理解,不会产生混淆,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多义词虽然有多项意义,但是由于有上下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其中某一项意义与上下文相的意义相适应,排除其它的意义。

例如“老”有“年纪大”、“老年人”、“过了适口的时间”、“经常”、“过去的”、“长久”、“陈旧”、“原来的”等等意义,但是在下面的各个句子中,“老”就只有一种意义,多义词就变成了单义的了,其他意义就被排除了: “人老了,记忆力下降了”。(年纪大);“鸡蛋煮老了”。(过了适口的时间);“他最近老来这里”。(经常);“我们人人都要尊老爱幼”。(老年人);“咱们在老地方见面”。(原来的);“你老不回应也不合适”。(长久);“把老厂拆了盖新工厂”。(陈旧);“你老这个样子可不行”。(经常);“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公园,观看节日的焰火”。(老年人)“听说小王他爸老了,他可是身体很好啊”!(死);晚饭后我们在老地方见面,不见不散”!(原来的);“我老了,干不动了,以后就要靠你们年轻人啦”!(年纪大);“我们是老朋友了,不必这样客客气气的”。(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7.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取决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情况,汉语的发展情况。从目前看,汉语方言分歧很大,普通话并不普及,这是不利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同时,文字的发展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8.怎样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第一,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产生发展的基础,没有口语,就没有书面语的产生,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第二,书面语对于口语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书面语比较规范,统一,对于口语具有积极的影响,促进口语的规范发展。

1.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成员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又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当社会发展变化了,语言要适应交际的需要,必然也要发展变化。

总之,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为什么语言发展会有渐变性?

①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会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全体成员互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须臾也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所以只能渐变。

3.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语言发展会有这个特点?

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②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同,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的变化最迅速,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比较慢。【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③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地区也不相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就是这样形成的。

4.什么是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什么? ①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②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位语法规范。

5.什么是洋泾浜?什么是克里奥耳语?二者有何异同。

6.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二者的不同点:第一,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域方言是由地域的隔离造成的,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社会因素的差异造成的。第二,使用对象不同。地域方言是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是当地人的“共同语”,而社会方言不具有这种全民性,只为某个特定的社群使用。第三,差异的性质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异体现在口音、措词、谈吐风格等方面,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上。第四,发展结局不同,地域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有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但是社会方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7.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的最后是不是导致语言融合?

①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②双语现象最后是否会导致语言融合,这要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他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不发生语言融合现象。

8.由于汉语各个方言的差别比较大,所以国外有的语言学家把汉语方言看成是不同的语言,这种划分对不对?为什么?

把汉语各个方言看作是独立的语言的观点不正确。第一,汉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使用的汉语是汉民族统一的语言,全民族普遍认同自己使用的是汉语,而不是不同的语言;第二,汉语有各个方言区相互沟通的共同语――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同时还有共同的书面语;第三,汉语方言虽然有较大差别,但是汉语各个方言之间有非常系统一致的

对应关系,这说明汉语方言是属于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非不同的语言。 9.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

①借词就是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来自外民族语言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②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借词的音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所以不是外来词。

10.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什么? ①词语的替换就是用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而其所指称的现实现象不变。 ②词语替换的原因是:第一,社会的因素,如把有歧视意味的“戏子”、“马弁”替换为“演员”、“勤务兵”;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变成了双音节词,如“鹰-老鹰”、“龟-乌龟”等。 10.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举例说明。

英语的体有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其构成情况是: I go (普通体:我去) I am going(进行体:我打算去)

I have gone(完成体:我已经去了)

英语的级的构成情况是: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例如:

red (原级) reder (比较级,加er) redest (最高级,加est)

思也变成了“糠”,可见,在这个音节中,k和k‘是不能互换的,k和k‘就是对立的关系。

9.英语中时、体、级是通过什么手段构成的?举例具体说明其构成情况。 英语时的范畴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英语的时的构成情况是: I write (现在时:我写) I writed(过去时:我写了) I shall write(将来时:我将写)

学外语,能让人更聪明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五篇

广外学者新研究显示:学外语,能让人更聪明 高考外语分值要降低?在部分省市此前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曾提出类似细则。许多人会认为,学多一门语言会占用大量的资源和精力,然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者的研究表明,学外语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对母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外语能否学好,确有“天赋”因素

日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李平教授及“云山青年学者”杨静博士在国际语言类核心期刊《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神经语言科学》)上发表的题为“Neural changes underlying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word learning: an fMRI study(第二语言词汇学习成功者的脑活动变化: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全球语言学界的关注,他们的研究表明,学习第二语言可以激活大脑中的更多功能区,并增加功能区间的神经连接,从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能使人变得更聪明。

李平教授介绍说,人从事不同活动时,大脑的不同功能区会被激活,研究团队利用核磁共振对试验志愿者的大脑结构进行扫描,以血液流量的变化来判断大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研究中,23名美国大学生在6周的时间里连续学习48个带有声调的汉语词汇。与16名未参与学习的同龄大学生相比,研究者发现,学习者训练后的大脑功能活动发生了变化:在进行声调判断的任务中,由于词汇知识的自动激活,其大脑的语言区有更为强烈的激活。

什么样的人才能学好外语?研究者发现,志愿者团队中学习成绩好的个体,其与外语学习有关的脑区之间的联结更为紧密,整个脑功能网络的前后重要脑区沟通途径更多、连接更强。“这一发现证明了学习外语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天赋‟因素。”李平教授指出,如果大脑结构的差异可以算作天赋的话,或许研究成果成熟了,就可以利用科学手段来判断怎样的人更适合学习外语,或从事翻译工作。

学外语能变聪明,有科学依据

李平教授介绍说,学习第二语言时,大脑会自然地对第一语言进行抑制,这需要激活更多的大脑功能区,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专注力以及不同事物间变换的

2016我是演说家梁植演讲稿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六篇

我是演说家梁植演讲稿由第一公文网整理,作为清华大学的才子梁植,是北京卫视演讲节目《我是演说家》的冠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是演说家中梁植的精彩演讲《语言的力量》《笨向未来》《致敬邓稼先》全文

我是演说家梁植演讲稿一

梁植语言的力量演讲稿

说到现在,大家都饿了吧。我也饿了。我们来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来分散注意力。我们来聊一聊《舌尖上的中国》吧。这就更饿了。

今年《舌尖II》在中国热播,然后我发现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很多美国主流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在它的门户网站上面刊登文章抨击《舌尖上的中国II》说,这是中国用记录片的方式输出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我当时就傻了,我就纳了闷了,你们一帮吃汉堡包的命为什么要操我们满汉全席的心呢?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们单纯的吃货的世界呢?但其实我也能理解他们。在《华尔街日报》的理由中,他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II》中大量描述了中国边疆的情况,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信息,这是他们的统战要求。可是亲爱的美国记者同学,我们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我们大家在座的很多哥们,最爱吃的就是新疆乌鲁木齐的羊肉串(方言),对吧?在座有很多女孩最爱的就是,你知道港台的甜点是超赞的(方言),你要不要来一块?切糕我们吃,茶叶蛋我们一买买一筐,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们爱吃好吃懂吃,这是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你说他们为什么不明白?其实这里面有比文化更深刻的原因。120年以前的今天,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跌落到太平洋深渊的,除了有北洋舰队的全体官兵以外,还有晚清当时脆弱的文化自信。从那个时候开始,好像每个国家只要有点能力就都能到中国来践踏,都能告诉我们,你们的文化不行。看看我们的价值观,是,我们一度被他们那样践踏过。但今天,局面有了怎么样的改变?我们中国人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军事在政治在经济上,好像没有一个国家能给我们绝对的压制。但是文化上呢?这120年以来,西方对我们的文化压制,减弱了多少?我们在文化上打过翻身仗吗?

《舌尖上的中国II》发一个批评我们的文章,不是他们真是的想法,他们是要运用这种武器来对付我们。这么多年来,这场文化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这场文化的战争中,语言是最有力量的武器。它可能要透过很多媒体到达我们身边。最近希拉里做了一期演讲,她说美国只要运用好文化的软实力和巧实力,美国可以一直牢牢地掌握着中国。掌握?

法国的一个学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一直处于一个云山雾绕的战斗之中。但你们却没有防御的权利。他说的是一场文化战争。西方的媒体好像对我们中国的那些负面的新闻特别着迷。我记得很清楚,2016年奥运,北京奥运会。我特别气愤,我们的火炬传递,在巴黎在伦敦,收到了那么多的阻拦,欧洲那么多的主流媒体,那些大报纸的头版,竟然在为那些破坏者开脱!在帮他们找正当化的理由!

是,我们强大了。中国现在经济上去了。是,我们有问题,我们也在想办法改。这些都不构成,他们用语言的力量来污名和妖魔化中国的理由。我们中国人,其实不太会用语言的力量。在古代咱们说的最多的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咱们说的最多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叫闷声发大财。但是我想,在这个文化战争愈演愈烈的年代,为了保护我们文化的底线,保护住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花的自尊和自信。如果有人,如果有国家敢用语言的力量,当面攻击我们的自信和自尊,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站起来,直面他,反击他。

现在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语言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越加容易地听到。这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对手,他们送来的那些炸弹,也更多的时候在我们身边炸响。

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质的胜利是什么?是他能让那个国家的青年人失去对这个国家的信心。这太可怕了。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但没关系,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2016年,中国的国家宣传片出现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里。今年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再一次出现辱华事件时,我们有那么多的中国留学生,那么多的华人都站出来,游行抗议。无论中国国家宣传片还是大家抗议的身影,那些都是我们中国语言的力量。

语言是文化战争中最基本的武器。这就像是步枪,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我们可以用他去塑造一个中国的形象。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有外国的朋友,我们有责任告诉他们,真是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不要去相信那些被西方的主流标题所概括出来的,不是中国的中国。那不是我们。我相信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多的媒体朋友,还有今天同时正在工作的那么多的媒体同仁,你们一定会坚持更多的你们的原则和力量,保护中国的形象。因为如果我们拿的是步枪,你们拿的就是核武器。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运用语言的力量,一起用这份最坚实的力量守护我们身下文化的土地。我们一定可以,迎来那个我们共同期待的更美好的中国的梦

我是演说家梁植演讲稿二

梁植笨向未来演讲稿

小的时候,每次吃鱼,妈妈总会把鱼头留给我吃,说会变聪明;爸爸要我训练用左手拿筷子,因为左撇子更聪明;数学老师总说,把书里的题都做了,会变聪明,变聪明之后去参加智力竞赛,跟一群聪明人在一起,会变得更聪明;总之,咱们都是在这种“要努力变聪明”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对么?

我想,可能很少有一个家长会说,宝贝,一会儿吃过了饭,用脑袋撞会儿墙,妈妈想让你变笨一点。

但今天,我就是要在这儿,想和大家商量商量,变聪明,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去年年底,遇到一个法国教授,他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太聪明了,你们不创造,光靠复制就挣了这么多钱。

这是第一次,“聪明”这个我一向认为的“褒义词”刺痛了我。今年夏天,晚上很热,我和哥们出去吃羊肉串,当时很晚了,我们走到一个摊位前,我说“大爷,麻烦您,帮我们烤几根羊肉串”;他抬起头跟我说:“你这孩子挺有礼貌的,我给你烤几个土豆和蘑菇吧。”我说:“不是,我们是来吃羊肉串的。”

他说:“我知道,可是你说这2块钱一串的肉串,要是真的羊肉串,我怎么挣钱啊?你这孩子一看就不聪明,现在没这聪明劲儿做不了买卖。”

这是什么样的“聪明”呢?大爷,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几天之前,大学同学聚会。一个同学跟我说:“我去年的业绩在全公司排第三,可是升部门经理有五个名额也没轮到我,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有几个同事业绩一般,给领导送礼、陪领导应酬的时候总表现得特积极,哎,我确实没他们聪明,从今年开始我得改。”我曾经以为聪明是说学东西快,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可我慢慢发现,“聪明”好像变了味儿。

职场中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成了“聪明”,商场里的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成了“聪明”,假公济私成了“聪明”,无视规则成了“聪明”,不择手段成了“聪明”。

我知道,在一个只看结果的时代,人人都争先恐后变“聪明”,因为“聪明”人能够得到更多。但变“聪明”的代价是什么呢?

因为复制总比创新容易,所以很多聪明人把心思花在制造看起来跟真品一模一样的山寨手机、山寨名牌包包,而我们的民族品牌还是太少太少。

因为投机取巧总比干实事容易,所以很多聪明的人往食品里加了廉价的原料,而我们连奶粉都要托人从国外代购。

原来这种所谓的聪明看似占了便宜,却让整个社会吃了大亏!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变得笨一点?

“笨”这个字,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本,它的本来的意思是指的是竹子的内壁,是白色而透明的。

在古代,“笨”是专门形容女孩子的,是说女孩子单纯静雅得像竹子的心儿一样。

当然,那是在古代,现在你要说一个女孩子笨,那后果不堪设想。但我想,我们可不可以重新拾起“笨”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如果我们都变得笨一点,变得单纯透明一点,这个社会是不是也会变得简单美好一点?

曾经有一个笨小孩,每天都背书到很晚。一篇很短的文章,也要读上几十遍才能背出来。因为笨,总是受人耻笑。

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背《岳阳楼记》,一个小偷蹲在他家窗外,准备等他睡觉之后,进去偷点东西,但因为这个小孩太笨了,背了一个多时辰,还背不下来,小偷实在等不及了,跳进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这个笨蛋!背了这么久还背不下来!我都会背了!”小偷把岳阳楼记从头到尾背了一遍,忘记偷东西了扬长而去。

这个笨小孩,就是曾国藩,因为他的勤奋和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极有影响力的人物。

如果我们都变得笨一点,不去投机取巧,而是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也许会被某些所谓的聪明人耻笑,但将来一定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我想,我们可以一起变笨一些,遇到长长队伍的时候,笨笨地跑到队尾去;附近没有垃圾桶的时候,先笨笨地把垃圾捡起,我相信,尊重秩序的中国一定会更美。

我也想,做餐饮的老板们也可以笨一些,笨到不知道去买地沟油;食品厂的老板们也笨一些,过期的原料就别用了,让我们都能吃一顿放心的团圆饭;我还想,重工业企业也都笨一些,笨到花大价钱买那些符合国家标准的排污设备,笨到除了检查那天其他时候也都把设备开着,让我们都能多几个蓝天。

看看过去,五千年勤恳耕耘的农耕文明,一砖一瓦、万里长城的建造,“小聪明”其实从来也不属于我们。

看看将来,如果我们都变得笨一些,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的梦想,会不会实现得更快一些?

让我们一起笨笨哒,笨向未来吧!

我是演说家梁植演讲稿三

梁植致敬邓稼先演讲稿

我相信,今天在场的各位,或多或少,大家也都有一个或多个自己

心中的偶像。

今天来到这儿,我是想告诉大家我的偶像。我们一起先来想三个问题:

如果说你一不小心,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名校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你的导师对你说,你很有才呀!我觉得你只要跟着我混,我带着你,给你最好的待遇,你留在美国,我就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时候,你们会怎样选择?可能做科研对你们来讲太遥远,因为咱们都不是“学霸”。

那么,如果说是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他有一天回家告诉你,说,亲爱的!我要调动工作了,但是,去那儿,做什么和去多久,我都不能说,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

好,如果说,有一项事业,因为你的努力,让中国在这个领域拔地而起,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你觉得你应当获得这个国家怎么样的奖励?我的偶像用他的一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26岁,用不到三年的时间,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第九天,回到了1950年的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34岁,他回家告诉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我明天走。妻子问他,你要去哪儿?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去多久?他的回答是一样的:不能说!不能说!不能说!

从此,他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中消失了,整整28年。

回来的时候,他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61岁。

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特别奖20元,其中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是,我的偶像叫邓稼先。

从去年开始,我有机会在话剧舞台上重塑这位科学巨匠,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两弹元勋”这四个金灿灿的大字背后藏着那么多的难以想像。

难以想像,一次实验事故,邓稼先一个人冲进实验区,拣起那枚摔碎的核弹,命令所有人都在场外待命;

难以想像,核辐射的后果是止疼用的杜冷丁从一天一针变成一个小时一针。

难以想像,邓稼先躺在病床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快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拉的太远了。

2016年3月,我有幸去拜访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我没有想过,两弹元勋的夫人,今天仍然住在5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房子里的陈设和50多年前没什么区别。我们走的时候,老人说,今天给你们讲了这些往事,我需要缓一缓。

我没想过,邓稼先已经离开我们将近30年之后的今天,往事对他们家人来讲,并不如烟。

就在不久之前,习近平主席到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核安全峰会,电视之前的我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到了老邓。

如果老邓还在,他今年正好90岁,如果他知道,中国发展得这么好,中国的核实验走得这么稳,他该会有多骄傲,有多高兴。

如果老邓还在,他今年正好90岁,我想请他就到这“我是演说家”的演播室里来,让他看看这炫目的灯光,让他看一看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的笑脸。

如果老邓还在,我多想亲口告诉他,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真的很崇拜他,因为有他,因为有和他一样的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有了现在的模样,我们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不该忘了他们。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是邓稼先诞辰90周年,让我们一起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向老邓致敬!向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致敬!

我是演说家梁植资料:

中文名梁植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职业博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

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铜奖

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

代表作品《我的偶像》《“笨”向未来》《制造兴邦》《回家》《语言的力量》

以上这篇我是演说家梁植演讲稿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演讲尽在:精彩演讲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2016文科状元演讲稿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七篇

8

文科状元演讲稿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年的自治区文科实考分状元胡智洋,毕业于包头市第一中学,现在已经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很荣幸今天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向台下听众鞠躬)大家也都知道,这次活动是几个和我一样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组织的。七月初的时候我在四川旅游,他们几个人联系我,拉我入伙,还说事成之后一定不会亏待我。我当时就同意加入了。因为我基本没有当众演讲、抛头露面的这种经历,我觉得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至于挣钱,我就没往这方面考虑。因为我估计票也卖不出去几张,他们几个不要让我出钱就可以了。看这阵势今天来的人还不少,所以我再代表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感谢大家对年轻人创业的支持!(向台下观众鞠躬)

我想大家买了门票听我们几个在这儿说,主要还是想借鉴一下我们学习和应考的经验。所以我先从这个地方入题。

首先我问一下,在座的同学有多少是文科生,或者以后有学文的意愿,请举一下手。恩,好的。再问一下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们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对文科感兴趣,或者擅长文科,而不是为了躲避数理化而学文、或者有学文的意向的?请再举一下。恩,好的。其实文科生当中有一个说法,叫“数学猛于虎”啊!因为文科的六门课里面,语文、英语、史地政这五科都是形象思维为主,唯独数学可以说是纯粹的逻辑思维。而从生理的角度看,右脑掌管前者,左脑掌管后者。也就是说,数学在文科生的大脑里住着一个大单间,而剩下五门课呢是挤在一间房。那大家说奇怪啊,我们文科生把数学当大爷养着,它拿我们当奴才使唤。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只要你没有聪明到或是傻到一定程度,每个人左右脑的发达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数学的学习上确实存在"器质性“的困难,而且这种情况在右脑相对发达的文科生身上更为普遍一些。但是,有困难不是学不好、甚至放弃数学的理由。150分的数学占到高考总分的五分之一,但它对文科生的重要性绝对大大超过五分之一,我们输不起。以我自己为例,大家都知道,语文和英语大家很难拉开差距,今年文综的大题判的又非常死,整个自治区的得分都很低,那毫无疑问,能够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就只有数学一科。我今年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48分,这个分数在理科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文科而言,确实是太给力了。其实我在高一文理分科之前,数学学得相当烂。当时我在火箭班,我们数学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占华,当然现在他已经不在包一中干了,去伊盟挣年薪了。高老师号称是我们包一中水平最高的数学老师,但其实他是以辅导数学竞赛见长的。大家知道数学竞赛的难度是相当奇葩的,这个高老师竞赛辅导惯了,对简单题就基本不屑了。基础知识、定义定理上课基本不讲,因为他默认我们都掌握了。但是我真的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聪明,很多时候高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题,我还在那儿摸不着头脑呢,他就用伊盟话宣布说:“唉,宰四个简单题”。所以我的数学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最差的一次再少3分就不及格了,高老师还说:“唉,这么简单乃卷答完还能睡一觉”。当然了,我完全没有指责高老师的意思,他是我最佩服的一位数学老师,只能说我并不适应他的教学风格。我学文之后也在反思自己,我觉得当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并不是因为刚才提到的“器质性”问题,而是学习的路径有了偏差。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必须反复强调的一点还是老生常谈的基础知识问题。对数学而言,基础知识主要是各种定义、定理和公式。一个连基本的三角恒等式、二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都需要不时查阅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快的解题速度、更不可能面对难题应对自如的。熟练掌握定义、定理和公式之后,大量并且高效的练习才成为可能。练习的重要性对于各科都是不言而喻的,对数学而言尤为关键。目的主要有三个:见识各种题型并掌握其解题思路;锻炼运算能力,提高准确率;调整答题和应考的心理状态。

基于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中等及偏易的题为主,难题为辅,过于复杂的题可以适当舍弃。在全国各套数学卷中,内蒙使用的新课标全国2卷难度较为适中,文科数学更是如此。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着重打牢基础、做好中等题和简单题,努力提高准确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得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把过多的时间投入难题的解答,并不意味着你在考场上就一定做得出难题,可能适得其反,打击了你学习的信心,降低了整张卷子的得分率,还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惫,终究得不偿失。(二)练习的过程中要重在总结、分析。准备一个错题本是必须的。这个本子上需要不断积累在课上和课下的练习过程中学到的题型及其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还有对错题的分析和反思。错题本不仅要写,更要经常翻看、逐步内化,这样数学水平才能稳步提高。(三)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这里所说的“局部”,指的是每一块的题目,“整体”指的是高考模式的综合练习。在进入高三总复习之前,同学们基本不接触综合卷,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总复习会以每一模块的知识为基础来进行,从必修一至五到选修课本一个一个复习,并随之扩大考试范围,让大家逐步适应综合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局部练习加强薄弱环节,又要整合知识,锻炼综合卷的解答技巧,提高全卷得分率。这就好比爬山,既要踏稳每一步,又要不断向上攀登,而高考不过是这座山上的一个观景台。(四)最重要的当属运算的准确率。算不对等于不会,而要算对,大量的练习和好的习惯至关重要。练习前面已经提到了,而所谓“好的习惯”,主要有一下两点。一,专心致志,排除一切外界和内心的干扰。有位同学问我:写数学的时候能一边听音乐吗?我说我是不敢,怕算错,而且左算右算耽误时间,还不如写完再听。诸如此类的习惯大家可能也有,我希望同学们能为自己着想,做题不分心,分心不做题。二,书写整齐。这个整齐当然是相对的。大部分同学拿到草稿纸,写的东一片西一片,字迹也很潦草。这样不仅容易看错数字,还会出现算到一半找不到题、最终返工重算的情况,害人不浅。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草稿纸上的运算也要尽量规整,这有待大家不断练习、改善。关于难题我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这里还要提到我们内蒙使用的高考题——新课标全国2卷。这套卷上的难题有一个特点:注重思维。也就是说,难题并不像课改之前的一样,很麻烦,很笨重,没个十分八分的算不出结果,而是为你设了一个瓶颈,着重考察你的数学思维。小题如此,大题也是一样。计算量大大减少,但是每写一步都要思考下一步怎么写,埋头苦算没有出路。所以大家有必要在学习和做题的过程中多想、多试,开拓思路,这样才有可能突破难题,获得高分。

数学的部分就先谈到这里。下面再来说一说让大家最无奈的一科——语文。这个无奈,主要是指提高语文成绩非常困难。作为一种语言,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考试成绩又是另一回事,把莫言叫来答语文卷,他能考多少?后来我分析我的每一次考试,发现语文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选择题的正确率,包括前面9个3分的单选题和大阅读第一题的5分双选题。如果不出大的差错,大家的主观题,包括作文的得分差距其实不大,而这32分的选择题却相差悬殊。高的能拿到30分,低的在10分左右。我今年高考的语文成绩是131.5分。平时我的语文很少能上130,高考成绩这么好,主要就是因为这32分全部拿到了。这就是选择题的重要性。而且,选择题成绩的提高相比其他题目要容易得多。通过考前的集中训练,可以有比较显著的收效。除了重视选择题,我在语文方面的另一个经验在于作文。大家写作文平均要用到多长时间?少于四十分钟的举一下手。恩,好,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举一下手。恩,好,一个小时以上的举一下手。一般作文用时四十分钟以下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二是时间不够、紧赶慢赶勉强写完,甚至没写完。后一种情况以前我经常遇到,写的时候笔握在手里,笔尖好像在卷子上飘着,着急忙慌不知道写了点什么。卷子上不是有一条“800字提示线”嘛,我感觉那就像是长跑比赛的终点线,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爬到那儿了。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应对这种情况,就是提前准备例子。大家绝大多数时候写的都是议论文,议论文肯定需要例子来支撑,所以写例子肯定是最费时间的,有的时候还存在死活想不出例子、生拉硬扯的情况。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下面把例子准备好——注意,不是考试的时候准备在课桌下面,而是平时写好了记在脑子里,考试的时候搬上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能让你的例子精雕细琢,文笔更加畅达。比如杜甫,他最近倒是不像前段时间那么忙了,你大可以使唤他。你写的时候,可以用精致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杜甫的生平,大家可以听一下我写的:

你是立身于天地之间的一座雕塑,更是丹青文字间永久突兀的那座茅屋。杜甫,一位名垂万古是诗文巨子,你的前半生却是如此平凡,甚至不乏平庸。长安困居消磨了你的十载壮年,你一定也没有想到,成就你的竟是一场天地风尘中至死难归的漂泊,一条看不到地平线的征途。面对羌村父老,你写下了“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面对新安男丁,你写下了“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面对本已简陋不堪的居所为秋风所破,你仰天长啸,呼喊出中国文人石破天惊的侠骨壮心——你是时代群像中本无特质的一个,却因把自己交给了时代、交给了征途而垂立。实践成就了杜甫,成就了一颗常怀天下的心。

这里要论证的话题是“实践”,当然这个例子还可以在其他主题的作文中出现。比如“磨难与成功”“平凡与不凡”等等。当然了,例子的运用还是要相对切题,一眼看去就和主题毫无关系的例子肯定会被判卷老师捉到,这就需要准备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例子,避免例子出现雷同而白费功夫。多角度引用是必须的,但需要加以联系、阐明。换句话说,就是尽量往上靠,反复重复文章的主题。写“感恩”,“感恩”这两个字不出现十遍八遍,你对得起一目十行的判卷老师吗?准备例子这项工作大家从现在就可以开始做,有五十个左右就应该可以应付大多数情况,但这些例子一定要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充实,语言要比方便面更筋道。节省出来的时间都是你的,你可以把它投入到别的题上去,并且给选择题留足时间,一举双赢。

语文方面就是这样,下面来说英语。其实我今年高考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只有134.4,平时的考试我一般都能上140的。每次的四场考试里面,考英语的时候我压力最小,因为时间很充足。不听听力的情况下,从单选写到作文,再把答题卡涂了,大概还能剩下40分钟。那么为什么能写这么快呢,因为我非常重视词汇的积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下十年的英语,单词短语句型背了不计其数。而新课标考纲要求的单词只有3500个左右。大家可以买一本考纲内词汇看看,其实这3500词里面仍然有好多你不熟悉,甚至是没见过的。这部分单词当然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还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知识盲点,比如一个很熟悉的单词有一个你很陌生的意思、一个很常见的动词有一个你没见过的短语,诸如此类。这样的扫盲工作要不断进行。那具体怎么积累呢?老师们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这话没错。所以我建议大家准备一个专门的词汇本,每次遇到没见过、不熟悉的单词、短语、句型就记下来,并且不时翻看,逐步内化。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单选、完型、阅读、作文都会受益。以作文为例,今年高考的英语作文大家知道吗?对,就是推销中国结那个。题目要求描述中国结的大小,这就要求你掌握描述长、宽的短语,否则根本无从下笔。说到作文,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书写问题。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建议大家先打草稿,定稿之后再誊抄到答题卡上。书写要尽量漂亮,尽可能不要涂改。书写对英语作文的得分是至关重要的。曾经听初中老师讲过,有一年中考,一个学生根本不会写英语作文,就用汉语拼音整整齐齐的写了一篇。判卷老师一看,写的这么漂亮,一激动,满分!我高中的英语老师参加过高考判卷,她说,高考判卷那几天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判卷老师们都被集中到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外面大铁门锁着,警察在门口看着,屋里电扇嗡嗡响,老师们一个个心情跟坐牢似的。这个时候,要是你的作文书写的很清爽、很漂亮,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就像让判卷老师喝了一瓶冰镇雪碧似的”,起评分就会定的很高,而且也不会死抠你的小错误。反之,如果写的乱七八糟,东涂西抹,左一个黑片右一个黑片,起评分就会降到18以下。惹得他心情不好,判卷老师还会格外注意你的错误,这儿扣一分那儿扣一分,这种作文很可能被打入十分以下。我们平时练书写,都是拿着衡水中学学生的模板,用空白的作文纸整个抄下来。衡水学生那个作文写的也太夸张了,一看吓一跳,完全不像是手写的,和打印的没什么区别。当然,大家不一定要练到那个程度,但是要注意

书写这个问题。这里再强调一下字体。要让作文显得“清爽”,每一个字母就要写的尽量简单,哪些勾勾画画的尽量让它消失。包括我在内,好多同学喜欢吧字母写的很“花”,这样其实不好。书写的速度和质量要兼顾,这需要大家不断练习,逐步提高。

最后,也是最麻烦最犯愁的一科——文综。台下坐的不全是高三的同学,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高考文综题的模式。文综是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初中的文综和高中有很大区别,高一高二的文综和高考的要求又有很大差距。初中的政史地没什么技术含量,以背为主。上了高中,难度大大增加,因为答题必须要用脑子,而不是机械的复制粘贴。到了高三更是如此。文综得分不易,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新课标的精神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一点当然要在高考中体现。对于欠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同学而言,难度不言而喻。(二)题量大。35道选择题八道大题,时间非常紧,想要答完又答好困难重重。(三)主观题得分率低。主观题,也就是大题的评判过程中,标准卡的很死,完全按字眼儿给分。出现某个词就给分,不出现就不给。我们老师半开玩笑的说,答案要求写“革命”,结果你写了个“反革命”,照样给分。当然,这是高考判卷的一个不合理之处,但所谓“高考无不是”,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就只能选择适应。针对以上三点,我为同学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一)重视选择题,确保选择题得分率。既然大题不好得分,选择题就一定要抓住。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适当加强选择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题的答题时间必须控制在50分钟以内,最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大题会写不完。(二)大题书写注重技巧。要分点作答,清晰明确;在不出现常识性错误的前提下,点尽量多,有把握的靠前,没把握的靠后;平时积累答题术语,并在答卷时尽量使用学科术语,尽量避免口语化表达。(三)可以借助课外书拓展视野。这里所说的课外书主要指的是和学科直接相关的书籍,比如历史的《中国通史》、地理的某某地图集,等等。我去年购买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和《世界自然地理图集》,在用作地理学习工具书的同时拓展视野。今年高考地理卷选择题的第6、7、8题是关于台湾岛的三道组题,考前我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上看到了相关的内容,于是很快的把这12分收入囊中。需要强调的是,课外书只能起辅助作用,应以浏览为主,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否则反客为主,弊大于利。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勾画重点内容,同时有意识的思考、总结,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好了,分科目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有四个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想法。

其一,分析高考题。建议所有即将面对高考的同学订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文科(理科)试题分析》一书。如果明年参加高考,学校会统一订购2016年版,自己需要购买2016、2016、2016版。此书的内容是上一年度的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理科)高考题、答案及对试题的分析、对试卷的整体评价,购买此书的目的是对历年的高考题进行认真仔细的逐一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分析的过程应是独立自主的,不能看几遍人家书上给出的分析了事。分析的目的是熟悉并逐步把握高考题的题目、设问、答案的套路。年年岁岁卷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只有从各异的题目中把握不变的解题思路,才能爬出题海,避免无头苍蝇似的盲目备考。要想高考成功,这一点至关重要。

其二,听老师的话。很多同学,尤其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复习备考的阶段往往自恃才高,脱离老师的复习进程单打独斗。从自身的经验和以往很多同学的教训看,我认为这是很不可取的。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某一门课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他们的经验无论如何也要比我们这些学生丰富得多。高三复习的过程中,要紧跟各科老师,完成他们布置的复习任务。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不断思考、摸索。以上我提到的所有经验,大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选择的穿插使用,以不干扰日常的学习、复习计划为宜。

其三,关于复读。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我是一名复读生。我在包一中呆了四年,而高四这一年是其中值得铭记的一年。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讲的是2016年广西省文科状元的高四历程,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

是啊,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命运把改变命运的使命交给了我们,也把成败荣辱的考验降临在我们身上。说到这里,想起汪峰的一句歌词:“在布满利刃的大地抬着头狂奔,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去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很不巧,遇到数学题非常难,我答得一塌糊涂,还影响了后面文综的发挥。其实在出分之前我已经准备好复读了,只是我没有想到自己考的竟然是这么这么的差。几乎从来没有考过全校第二的我一下子跌到了包一中第七、自治区400多名。记得当时我把手机的声音开到最大,整个家里充满了一首老歌《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我把这首歌的歌词发给我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但是最后一句唱得好: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凭着这个信念,我再次走进了已经告别了的包一中,插班复读,和一群原本的学弟学妹们成了同学,再次迎战高考。我不是神的孩子,但我是一个何等幸运的孩子!今年的高考我一举夺魁,进入了我朝思暮想的北大、梦寐以求的光华。高四是我动心忍性的一年,也是增益我所不能的一年。我必须承认,压力是巨大的。我必须背水一战,我有生以来头一次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如此之重,我要接受命运、改变命运。在这里,我有责任提醒同学们,复读绝对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是一场和命运的豪赌,我今天赢了不代表你明天也会赢。复读只适合在考试、报名的过程当中出现不可挽回的重大失误,并且因此一落千丈、与平时水平相去甚远的同学。抗压能力不足者慎入!报考结果尚可接受者慎入!这是一个亲历者的忠告。

其四,也是最后的最后,关于高考。说了这么这么这么多,其实谈的都是这个话题。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按照加尔文的“先定论”,我们内蒙的孩子都是上帝的“选民”,而不是“弃民”。换句话说,面对高考,我们是一群幸运儿。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历年全国各省的一本线以及北大清华的分数线,我们内蒙,尤其是文科,可以说在全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当然,有的人会说,各省的高考题也不一样啊。但就文科而言,以我做各地高考题的经验,我们内蒙使用的新课标全国2卷在难度上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两个“很低”叠加在一起,意味着我们内蒙的学生上一本、考名校要比外省,尤其是山东、广东、湖北、河南、河北等等“高考大省”的同学轻松得多。我们苦读十多年,为的无非是一朝金榜题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抢占先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近些年高校大量扩招也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上一个普通大学是否能改变命运,我想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白岩松说的好: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辛苦一点?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努力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衡水中学是全国闻名的超级中学,也是一座“人间炼狱”。在衡水中学高二年纪教学楼大厅的墙上写着这样三句话:“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我们不在炼狱,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们也应该这样问问自己,不让自己在荆棘上继续酣睡。最后,我还是想用一句歌词结束今天和大家的交流。今年高考出分的6月23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在百感交集中等到天亮,我再次把手机声音开到最大,放的是汪峰的一首《怒放的生命》: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颠,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谢谢大家!(向听众鞠躬)8

2016年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第八篇

范文一: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小,刚接触英语,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都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较强,但小部分奇特学生,他们的性格和上课的习惯等都比较特别,所以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英语的语境。

二、教学总目标

小学生理性思维较差,感性知识丰富,喜欢游戏、新奇。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让学生把英语课当作一种负担,而是重点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

三、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册会话和课堂用语,日常生活中的小对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读、认读50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包括同学、家庭成员、数字、动物等几个话题),并能简单地运用。

3、能听写本册的4会单词。

4、能学会几个小制作。

5、能唱几首歌曲。

6、能听、说、唱几首歌谣。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抓住要点

一节课时间很短,而教学目标很多,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太多的要求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昏头转向。因此,在备课时,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选择教学要求,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听、说、写、演、唱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2、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语言必须讲练结合,通过大量实践和反复操练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活动在三年级起始阶段尤为重要,突出。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节约教学时间,必须坚持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精,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量,是要高度地提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用形象、生动、精练、准确的语言突出重点,指出难点,说明实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其有目的、主动自觉地操练。并且要用实物进行指导,一则贴近生活,二则小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形象、具体、生动的事物所吸引,推动了英语教学工作,学生兴趣大增,消除了有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参与意识。

3、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创设的英语环境中,通过听、说(唱)、读(看)、写(画)的操作,表演、游戏、比赛等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喜欢有新鲜感,做游戏假如样式每节课都一样,学生就会感觉没意思。因此,教师做游戏时式样要不断改变,并且在做游戏时,要兼顾课堂纪律。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做游戏固然很喜欢,但他们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就把课堂纪律望得一干二净。一旦纪律不好,就会影响下一步教学的进行。做游戏必须与纪律兼顾。

4、营造英语的语言氛围

小学生英语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英语。课堂上,老师尽量多讲英语,尽管初学者懂的英语不多,但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表情、音调、语速及动作的变化来推测揣摸老师的意思。黑板上的板书也尽量用英语。这样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英语语言环境中,无论从视觉上或是从听觉上接触的都是英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在新的学期,要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以励再战。

五、课时安排

(略)

范文二: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我校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我校三年级有4个班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孩子们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的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模仿力、可塑性强,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不强。他们中极少学生接触过英语。但对英语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今年开始,三年级学生使用的是新教材。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两个复习单元。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让学生在有节奏的说唱中体验语言。贯穿"学会学习"的主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的能力。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帧设计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装生活与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重视双向交流,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选编了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装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总目标和教学要求

小学生理性思维较差,感性知识丰富,喜欢游戏、新奇。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让学生把英语科当作一种负担,而是重点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

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和教师所讲的课堂用语,日常生活中的小对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读、认读50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包括同学、家庭成员、数字、水果、方位、动物等6个话题),并能简单地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唱8首歌曲。

5、能听、说、唱7首歌谣。

6、能完成8个自我评价活动。

7、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8、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文化知识。

四、教学措施

1、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学习对话的良好氛围。

通过复习与新授对话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对话,为新对话教学作好辅垫,并可以以此导入新对话教学。从而达到以旧引新,更好地为新授打好基础。对话的方式可以有:教师与全班对话(个别学生也可),或是让学生问候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2、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场景,表演对话。

在教学对话前为学生设计场景,营造氛围,诱发学生的语言动机。让学生发言,教师稍稍加以引导,将他们的句子串联成对话。请学生跟读。然后操练几遍,便可让学生在设置的场景里进行表演,充分利用道具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而下面的学生当"观众"并打分,并请打分的同学说说为什么打这个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更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怎么说、对不对、应带怎样的表情、怎样演会更好,学生无论是表演的还是看表演的,都会在打分时找到他们需要的答案。

3、通过娱乐,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小学生中,就是再高年级的学生还是非常爱玩。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对话教学中,设计各类竞赛,游戏,让学生在比中学,猜中学,玩中学,唱,跳中学。如:藏卡片,快看快说,快听快指等。印象会特别深。

4、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手势。

把一些单词,短语,甚至是句子与手势或是肢体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全身活动,手脑并用,即加深了记忆,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五、学习策略及习惯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这个学习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文化,培养学生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六、扶优辅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培养拔尖学生,让优生吃得饱,提高落后学生,让差生吃得好。发挥优生的优势,开展帮困活动,鼓励他们创新。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优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种活动,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比较扎实,能实际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英语的交际活动。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乐意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后进生的情况大体如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有着不良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无法认真听讲,没有动脑筋的习惯,作业也不能自己完成(可以说十次作业九次抄袭别人的),屡教不改。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我有信心,且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他们,转化他们。

(三)培优辅差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对学优生更多的给予方法的指导,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后进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优辅差措施

1、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2、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3、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七、教学进度表

(略)

范文三: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4、5、6班的英语教学,孩子们通过五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对话用语和一定量的词汇。但是仍然有部分孩子对英语的学习有些恐惧,需要本学期来加强孩子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本学期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二、成绩与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争取三个班都超越芦外样本班级的平均成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

3、能认读所学单词与课文;

4、能用所学语言进行语境交际;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态度。

6、培养孩子主动开口说英语的欲望。

字母教学目标:

1)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2)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3)字母的正确书写;

4)字母手写体和印刷体的辨别;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字母。

三、措施与方法:

方案一、内容盘点与方法:

1、字母教学

在孩子们掌握了26个字母的认读、书写的基础上,加强孩子们对字母的发音、拼读、和记忆单词的训练,我要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尽可能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字母教学真正摆脱听、说、读、写的枯燥训练。

1)学生认读字母卡片,掌握字母读音,尽量让孩子自己拼读单词。

2)帮助学生感知辅音字母中的元音音素。

3)学生看单词卡片和图片认读单词,帮助学生感知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4)学生练习书写字母。

2、单词教学

直观教学法——使用直观的实物、图片、多媒体、简笔画、动作和表情等教学新词,有利于建立起单词与物品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big、small、tall、short、fat、thin单词时可以通过实物、趣味简笔画或反义词等形式来来帮助学生识记。(small-notbig,short-nottall,thin-notfat)

自然拼音法——将单词教学与语音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语音教学帮助学生学、记单词。加强学生的认读和拼读能力。另外,在老师的示范中要将单词正确书写到四线格中,然后结合板书给学生示范发音,让学生听清发音、看到口型。注意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加强学生单词的认读能力。建议多利用磁带来引导学生看图反复听录音,再次从听觉上感知所学单词。

意义操练——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趣味的机械操练后,教师要将词放到情境中、句子中来理解与,进行意义操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句子教学

4、课文教学

本册每单元的课文均与话题有关,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图画和学生易接受的语言呈现。在课文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看图或光盘、听录音。教师也可以通过表演或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听录音指图。

3)学生跟录音指读句子。

4)老师根据课文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教师帮助学生认读故事中的句子,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初步朗读故事中的句子。

6)让学生听音复述句子。(听力训练,分层要求)

7)学生自主练习课文。

8)鼓励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方案二、教学措施:

1)单词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教师要渗透与话题有关的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交际中学单词,感知语言。

2)设计较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使用语言。在句子教学时要与单词的学习相结合。

3)要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的原则设计活动,即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对所感知的语言进行反思后再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设计新的活动来加深印象。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始终围绕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我的反思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

2)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言,学习并运用语言。

4)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坚持大量输入,少量输出,扩大接触面和文化视野,注意“听、做”在前,“说”在后。

5)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6)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进度表

(略)

范文四: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概貌:全册教材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祯设计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宗旨。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需求,本册书共6个单元,2个复习单元,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共10页。复习单元为6页。每单元须六课时左右,约40课时。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注重融合学科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

6、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7、注重教学资料的配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8、注重中小学各阶段的衔接,以保证各学段的顺利过渡,全面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供三年级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加拿大Lingo。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中下学衔接的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本册供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的学校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了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分析、研究许多种国内外小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编写体系。同时,有吸收了当今国内外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把这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我国的小学外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以形成我国小学英语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全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为字母教学,会话教学和词汇教学,其中字母教学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发音拼读和记忆单词都至关重要。每单元均出现5-6个字母,每个字母均配有两个以该字母为首的例词。本教材的难点在于字母的读音和书写,要让学生分辨易于混淆的发音和学会用正确的书写体形式来书写字母;教材的会话教学也是难点之一,要使学生能在相应的情景下学会说相应的话来进行简单的交流。

四、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能听懂会说12组对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73个单词(包括文具、人体部位、颜色、动物、食品、数字等六个话题)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并能简单运用。

3、能听做12个TPR活动、能学会一个小制作、能唱8首歌曲。

4、能听说唱7首歌谣;能完成8个自我评价活动。

5、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6、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学习态度及习惯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学习的信心,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具有认真听大声说仔细读正确写的习惯。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用英语进行直接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五、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16人,他们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勤奋好学,这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特别高,大多数学生都经常用复读机听英语磁带,凡是家里有微机的学生也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视频自觉学习英语。

六、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3、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4、多为学生营造一些学习氛围,如:创设英语角等等。

5、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

6、多看英语画报,多读英语故事,多看英语书籍。

7、多与学生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UnitOne安排3时

UnitTwo安排3课时

UnitThreet安排3课时

RecycleOne安排3课时

UnitFour安排3课时

UnitFive安排3课时

UnitSix安排3课时

RecycleTwo安排3课时

每单元安排一次练习:共6课时;复习、考查:安排2课时

本学期共计课时:共安排32课时


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相关热词搜索:聪明的人更快乐 聪明人更懒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为什么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更聪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977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