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

2016-01-09 08:32: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一: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_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一: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_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

语文试题

(2015年11月)

第I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 甲 (无所用心/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遐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zhǐ)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翩,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tūn)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 乙 (世界/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 丙 (感情/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 ;心肠热,故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 。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dàn)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sù)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福祉(zhǐ)目不遐接 B.朝暾(tūn) 鬼话连翩

C.怪诞(dàn)惊魂甫定 D.悚(sù)然 钻之弥坚

2.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用心 世界 感情 B.无所适从 视界 俗情

C.无所用心 视界 俗情 D.无所适从 世界 感情

3.文中划线处依次填入下列各词,顺序正确的是( )

A.悲慨万端 是非不管 冷眼看穿 热肠挂住

B.是非不管 悲慨万端 热肠挂住 冷眼看穿

C.热肠挂住 悲慨万端 是非不管 冷眼看穿

D.冷眼看穿 是非不管 热肠挂住 悲慨万端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3月l5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身事外,像青岛38元一只“天价虾”的现象依然存在。

B.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C.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D.表演时,铁花飞舞,鞭炮齐鸣,加上鸣锣开道,气势极其恢弘壮观。12名打铁花者一棒接一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紧跟而来,棒棒相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对4100多名年龄20岁到24岁的年轻人研究一年后发现,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压力增大、睡眠紊乱以及沮丧抑郁等问题。

C.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取消分科的情况。

D.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她是著名记者,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大传统与小传统

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做“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统,叫做“大传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来传播的。现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是文学讽刺的对象,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笸箩”,但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这些知识构成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这些不识字或识字有限的人,也会受到文化阶层的影响,比如识字的人讲一些通俗的书,如福建的“礼生”、北方的“乡秀才”,在乡村是很尊重的,古代中国乡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对读书人的仰慕和尊敬。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被记录在民间善书、皇历、

家族规约等里面。有时,乡村学校教书,在教书中间,不知不觉就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传到了下层社会。

在农村的节庆日、祭祀日等,会有祠堂、婚礼、丧葬等仪式,那些仪式就告诉人们祖先的重要性,而祖先的重要就意味着家庭的重要。家庭放大就是家族,家族是互相认同和互相支持的共同体。而仪式上的站位、先后次序,也传达了很多道理,比如男尊女卑、家族关系、父党母党、家族的中心和边缘、道德伦理的报应等。

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还有演戏、说书之类的娱乐活动,戏文、故事很有用,常常把最通俗也是最简单化了的伦理道德规则传达给大众。比如“四郎探母”,其中就有家庭与国家、个人、爱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大道理;“十五贯”,就有关于偷盗等的因果报应问题;“隔江救阿斗”,就传达了忠义的伦理。看了戏,人们就接受了这套知识和道理,他们常常会引用戏文说事,也会引用戏曲故事来教育小孩子。

所以,古代中国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节选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传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传统”是经过有自的、有计划地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属子少数上层人的正统文化、学者文化。

B.“大传统”一般由学校、书院、寺庙等场所传播,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是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角色。

C.“大传统”通过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人由此形成相互认同的阶层。

D.“大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不仅有赖于学校,还有科举考试、婚姻关系等等,因而常常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7.下列对中国文化中“小传统”传播途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传统”可以借助耳濡目染的经验来传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形的教育,把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习俗和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

B.“小传统”可以借助文化阶层的影响来传播,通过乡里的读书人,以知识传授的方式,将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等自然地传播下去。

C.“小传统”可以借助传统仪式的暗示来传播,通过乡村的节日或宗族活动,传达有关家族历史和伦理、家族等级关系等强调家庭重要的道理,以及因果报应等。

D.“小传统”可以借助乡村娱乐活动来传播,通过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在戏文和故事中传达最简单化的有关个人、家族和国家等的伦理道德规则。

8.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层文化阶层通过多种正统教育,建立起他们的通行规则,把特定的行为、举止、谈吐作为他们之间互相认同的标志,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这一传统的延续。

B.中国文化中的“小传统”没有形诸书本,也不成体系,其表现方式是形象的。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潜移默化地使民众接受了一套知识和道理,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社会中大众的生活。

C.中国社会中,尽管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意识形态不相同,但是“大传统”和“小传统” 之间并没有完全割裂,民间的习俗礼仪、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与文化阶层抽象的“知识”有相通之处。

D.私塾、学校中的先生是“大传统”和“小传统”间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他们既是“大传统”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作为读书人又是民间仰慕和尊敬的对象,无形中参与了“小传统”的建设和传播。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①,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慈少仕东莱本郡为奏曹吏,郡与州有隙,州章劾之,慈以计败其章,而郡得直②。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突围直出,竟得刘备兵解融之难。后刘繇为扬州刺史,慈往见之,会孙策至,或劝繇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遇策,便前斗,正与策对,得其兜鍪③。及繇奔豫章,慈为策所执,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又称其烈义,为天下智士,释缚用之。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策命抚安繇之子,经理其家。孙权代策,使为建昌都尉,遂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至卒时,才年四十一,葬于新吴,今洪府奉新县也,邑人立庙敬事。乾道中封灵惠侯,予在西掖当制,其词云:“神早赴孔融,雅谓青州之烈士。晚从孙策,遂为吴国之信臣。立庙至今,作民司命④。揽一同之言状;择二美以建侯,庶几江表之间,尚忆神亭之事。”盖为是也。

(选自洪迈《容斋续笔·卷三·太史慈》略有改动)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⑤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注释】①冀:比冀,比较。②直:澄清。③兜鍪:头盔。④作民司命:被人们尊敬地奉养。⑤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遣人讯问其母 讯问:探访问候

B.慈为求救于平原 求救:请求救兵

C.经理其家 经理:经营管理

D.孙权统事 统事:统领事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慈以计败其章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慈往见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为天下智士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果如期而反 吾尝终日而思矣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郡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的诬告,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智勇双全,是个孤胆英雄。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郡守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孙策让他去北方安抚旧主刘繇的儿子,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志向高远,可谓个大丈夫。他认为应当提着七尺宝剑护卫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使慈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遇策,便前斗,正与策对,得其兜鍪。(5分)

(2)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5分)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 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 , ”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 , ”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李商隐《锦瑟》“ , ”虽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却真的写出了诗人的悲哀。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二: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_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5年11月)

第I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 甲 (无所用心/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遐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zhǐ)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翩,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tūn)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 乙 (世界/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 丙 (感情/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 ;心肠热,故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 。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dàn)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sù)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福祉(zhǐ)目不遐接 B.朝暾(tūn) 鬼话连翩

C.怪诞(dàn)惊魂甫定 D.悚(sù)然 钻之弥坚

2.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用心 世界 感情 B.无所适从 视界 俗情

C.无所用心 视界 俗情 D.无所适从 世界 感情

3.文中划线处依次填入下列各词,顺序正确的是( )

A.悲慨万端 是非不管 冷眼看穿 热肠挂住

B.是非不管 悲慨万端 热肠挂住 冷眼看穿

C.热肠挂住 悲慨万端 是非不管 冷眼看穿

D.冷眼看穿 是非不管 热肠挂住 悲慨万端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3月l5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身事外,像青岛38元一只“天价虾”的现象依然存在。

B.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三:2015年11月期中考试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含解析

明珠学校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

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教师:黄宗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 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答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1个答案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皆不给分。)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四:2015年11月期中考试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含解析

明珠学校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

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教师:黄宗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 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答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1个答案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皆不给分。)

1.下面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qiǎo) lí) páo) zhǔ)

Bjiè) suǐ) diào) zhào)

Cjié) jí) piān) dàng)

Dsì) lìn) guō) dān)

2.下面句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

A.辟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唱得沧凉。

B.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副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侯杰作的落笔,已经多年了。

C.凝神一看,貌似平静的海面却有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

D.为有效控量、妨堵、治霾,天津实施无偿摇号与有偿竞价相结合的汽车限牌措施。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_____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② 在日常生活中,用话语交流信息、______情感,从没像今天这样便捷。 ③ 获得这么多发明专利后,他非但没有自满,______更加用心钻研。

A.受用 勾通 而且 B.受用 沟通 反而

C.承受 勾通 反而 D.承受 沟通 而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冯小刚把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葛优,其他人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

B.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指向的远大目标需要你我一步一步去实现。 ....

C.在全社会开始重视汉字读写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 ....

D.科技带来的变化,并不总是那么立竿见影,但它会渐渐地作用于生活。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细胞打印”技术还在目前试验阶段,但可能用于人的未来器官培植。

B.去年物价总体保持稳定,数据表明12月CPI在不到3%左右运行。

C.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大手笔投入,夺得了去年的亚冠冠军和中超冠军。

D.随着航天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指令,“嫦娥三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6.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

友情是什么?是黄鹤楼下“____________”的伫立身影;是渭水岸边“_________”的惜别依

依;是塞北关外的“_____________”的豁达与宽慰。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7.下列诗句所有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B.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

C.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D.一生须惜少年时,哪能白首下书帷。(王国维)

8.假如你在不同下列场合里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

A.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

B.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对不起,没有弄脏吧?”

C.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

D.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9.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

A.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B.班固,字孟坚 孟郊,字东野

C.周瑜,字公瑾 张衡,字平子

D.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10.下列各句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11.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不拘于时

12.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天地之间像蜉蝣一样寄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

粒小米。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个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紧抓着船舷唱起来。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低的人就深感羞耻,官位高的就有人阿谀奉承。

D.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属于我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让人取用。

1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

体化,少年毛泽东他们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B.秋天,面对大好河山,毛泽东仰望万里无云的天空,看见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看见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C.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以设问句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

当年“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

D.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是惆怅的,这与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

秋”情调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下列对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15.对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取之无禁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 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转折 ③代词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 ①连词,表承接 ②连词,表转折 ③音节助词 ④结构助词,的

C. 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承接 ③代词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 ①连词,表承接 ②连词,表承接 ③音节助词 ④结构助词,的

1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世间万物,作者主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之所有”;表现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变与不变的道理。

D.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18题。

自2009年以来,上海接连参加了两次PISA测试,均夺得全球第一。PISA是由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统筹的一项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它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他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的评估主要分为三大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不同于一般测试,PISA的评价方法能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一方面,应该看到上海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确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改革,使得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大提高,义务教育有了较好的均衡发展,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可以看得见的进步,这些都表现在PISA的两度夺冠上。另一方面则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仍须做更多的工作和努力。比如,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学生每天都能至少运动一小时,让他们在课后和节假日不再在各种补习班中煎熬。如果上海能够做到后者,那么即便在PISA上拔不得头筹,也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能是学习的机器人,他们的幸福感,应该得到关注。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对上海PISA夺冠保持一种既淡定又警醒的成熟心态。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正确做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但其不足之处,则需要引以为戒,努力改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其中包括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果本末倒置,将对分数的追逐作为终极目标,必然会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因此,PISA成绩应该成为一面镜子,通过与美欧等国的比较,取长补短,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需要破除旧观念的束缚,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解放孩子,让孩子通过学习和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而非“压力山大”下的痛苦、畏惧与厌学。这方面,上海与全国一样,任重而道远。

17.对上海PISA夺冠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体现上海这些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办学质量大为提高。

B.表明上海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改进,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C.说明上海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D.应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改进诸多不足。

18.对基础教育理想状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B.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不将追逐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C.能在PISA之类国际性的基本素养的测试中继续夺冠。

D.减轻学习压力,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小题共2题,第19题4分,第20题2分,总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如超出4题,则取前4题评分) 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

⑵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⑶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

⑸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

20.文学常识填空。(2分)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1933年郁达夫给_______先生的赠诗,他们都是我国________籍著名作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22题各3分,第23题4分,共10分)

21. 仿照《相信未来》中的句式,另选一组意象,表达“相信未来”这一主旨(3分)。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2-23题。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

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弟弟。”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事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22.选文用第几人称讲述故事?简要分析运用这一写法的好处。 (3分)

23.文中划线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表现了格斯拉什么品质?(4分)

四.写作题(本大题3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学蜗牛爬,要学千里马。——谚语

追逐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碑

上面的三句话,会使人产生许多关于“快”与“慢”的联想,请结合生活实际,以“快和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五: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2015年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卷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 文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脉搏 珠连璧合 供应(gōng) 风尘仆仆(pú) ..

B.通牒 按部就班 信笺(jiān) 熨帖(yù) ..

C.绵里藏针 谈笑风声 杀一儆百(jǐng) 停泊(bó) ..

D.委曲求全 走投无路 潜移默化(qián) 炽热(zhì)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①由于斯诺克世锦赛首日转播失误,英国广播公司一再道歉, 原因,并承诺他们

将尽可能多地向观众提供斯诺克节目。

②当今世界无论物质生活水平怎样提高,也绝不应该成为阅读滑坡的世界,任何一个 阅读的人都有可能被生活淘汰。

③像其他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都市的喧嚣 给人以繁华

之感,有时也会让人感觉烦躁。

A、申明忽略即使/也B、声明忽视即使/也

C、申明忽视尽管/但D、声明忽略尽管/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富,先修路”,一个贫穷的地方要想开发,就必须先修路;有了宽敞的路,自然

就有了来开发的人,正所谓穷家富路。 ....

B.面对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市政府应该正本清源,大力加强中心城区饮用水的保护....

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C.在铁证面前,薄熙来还振振有词,为他的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辩解,这一行径再次受到....

广大民众的谴责。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能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

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下发了“演员个人营业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再活一辈子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交规”不仅让城市交通事故大幅减少,人们日益增强的交通法规意识也使得公路交通较以前更为畅通。

B.上海某中学为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C.因三公经费紧缩,今年奢侈用品的销售出现了实际行情与市场预估截然相反的现象。

D.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仍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人形象,揭示了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及美的真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论文雅

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7.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彩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萧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七岁,封宁都县侯。永元末,以王子.例拜给事中。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

致,盖《幽通》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

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

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其见重如此而已。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恻怆于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

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前世贾谊、傅毅之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

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

删改)

【注】①分竹: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递:传递 .

B、每引与促宴引:请,召 .

C、书成,表奏之 表:古代大臣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体,此处名词作状.

D、遂方贾谊何如哉方:比拟,相比。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王子例拜给事中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B、①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①前世贾谊、傅毅之徒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D、①恻怆于怀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

11、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B、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C、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12、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C、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六: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2015-04-14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â) 款识(shí) 激将法(jī) 筚路蓝缕(bì) ....B.形骸(hái) 伺候(cì) 强迫症(qiǎng) 义愤填膺(yīng) ....

C.昵称(nì) 忖度(cǔn) 反间计(jiān) 和衷共济(jì) ....D.轻佻(tiāo) 晕场(yùn) 肖像画(xiào)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股份 可塑性 弊绝风清 天生我材必有用 B.惦记 双轨制 人才辈出 别有忧愁暗恨生 C.联袂 泊来品 文过饰非 曾经沧海难为水 D.炫耀 原动力 德高望众 一蓑烟雨任平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与村干部一起耐心调解村中的赡养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消.融了村民问的矛盾、嫌怨,受到村民的欢迎。 .

B.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C. 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了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中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 ..

D.近几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当欧盟各国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开始衰退时,千里之外的中国也不能偏安一隅。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术真谛。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C.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人们急于了解“一带一路”是短期的构想还是长远的政策?

D.1925年,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B.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

D.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二、(每小题3分,共9分)中学联盟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

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D.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山东中学联盟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面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外戚郭倪、郭僎,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时边患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

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权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

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表里应援,贼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朝廷调江、鄂之兵屯衡、赣,而命龙泉守军吉守节制焉。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困,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群盗次第平。居安之..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江西人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累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注】①义丁,官府派遣的兵。②时方受宝,指当时皇帝的玉玺失而复得。宝,指皇帝的玉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窜岭表,天下快之 快:以„„为痛快 . B.时边患甫定,岁俭 俭:太平 . C.贼乏食,少懈 少:略,稍微 .

D.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 蹙:窘迫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 ②秦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

B. ①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①居安之在军中也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①徙镇襄阳,以言者罢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居安的“擅长兵事”的一组是 ①既至,条奏便民事 ②劾外戚郭倪、郭僎

③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 ④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⑤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 ⑥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居安任江东提刑司干官时,遇到不可行的事情,面对无人敢触犯的提刑使王厚之,他当面力争,一点也不屈服。

B.王居安任太平知州期间,将副刘佑含冤入狱,他给当权的人写信为刘佑辩白,虽然遭人嫌疑,他也不为所动。

C.黑风峒的盗贼因为某些官员的错误做法而得到官府的任命,那些抛家舍业的官兵听说后,一怒之下也三五成群地起兵做贼了。

D.王居安统帅官兵依次平定了众盗贼,江西人建祠堂纪念他,刻石碑记载他的功劳,他却因此被贬到襄阳,在那闲居了十一年。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3分) (2)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3分)

(3)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8分)山东省中学联盟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清]林则徐 ②③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③琼瑶:美玉。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2)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3)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4)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子罕》) (5)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6)师者, 。 (韩愈《师说》) 五、语言运用(12分)

16.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4分)

17.根据下面文字提供的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昙华林的特色。(4分)

昙华林街区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街长1200多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街区内拥有50多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城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这些建筑记录和承载着武汉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文化、教育、艺术机构先后进驻,昙华林成为艺术门类齐全、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荟萃之地。如今,昙华林地区的保护工程已基本完成,未来的昙华林将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区。

18.下面这则材料是被网友赞为“最给力局长”的郑宇民在民企峰会上接受央视主持人董倩采访时的一段精彩对话,请你根据上下语境补全对话,表现其“智斗”的艺术效果。(4分)

董倩:以前我们都站着说,这次为什么坐着说,是不是因为气比较短了?

郑宇民:_________① ?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是坐着说话的。我不愿意站着说话是因为_________② 。你是央企穿着高跟鞋,我代表民企,我穿着平底鞋,我们在一起,我觉得不公平,应该坐下来平起平坐,你就没有了高跟鞋的优势。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2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2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七、(60分)中学联盟网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对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 因为“春”、“花月”的映衬而美。台湾学者蒋勋则认为, 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cc

1.B (A项,“识”读zhì; C项,“间”读“jiàn”;D项,“锲”读“qiâ”)

2.A (B项,“忧”应为“幽”; C项,“泊”应为“舶”; D项,“众”应为“重”)

3.C(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A项,消融:冰、雪融化。此处应用“消释”。 B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D项,偏安一隅:指封建王朝失去国家的中心地带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 4.B (A项,“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C项,最后的问号应为句号。D.“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引号应为书名号) 5.D (A项,搭配不当,在“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前添加“提高”; B项,表意不明,在“认为”后添加“的”; C项,句式杂糅,应该改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或“糖尿病患者致盲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 6.B(第三段表明虽然白话进入文学,但是仍以雅言为主)

7.B(强加因果)

8.C(A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D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

9.B.(歉收,不丰足) 山东中学联盟

10. B.(①介词,被②介词,替,给A.副词,于是,就 C.主谓间助词 D.介词,因为) 11.D. 12.D(“他却因此而被调到襄阳”,原文没有根据,他“因为谏官弹劾罢官,家居赋闲十一年”。) 13.(评分标准:原则上一句一分,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王居安说:“郡里有无辜的人死去,还要郡守干什么?”(后来)事情果然弄清楚了。 (2)正好江西统帅想用买通贼兵投降(的方法)来邀功,派人从小道(秘密地)去游说贼兵,赠给他们食盐和粮食。

(3)君主害怕没有困难却不怕困难多,现在土地和玉玺回归了,为什么不想想当时失去的原因呢?

14.(1)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形象2分,简析2分。意思对即可)中学联盟网

(2)①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⑤对比。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答两种即可,每种2分) 15.(1)以手抚膺坐长叹 (2)诵明月之诗 (3)同是天涯沦落人 (4)匹夫不可夺志也 (5)山岛竦峙 (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分) 20.(4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分)

(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分)中学联盟网 21.(4分) 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分) 22.(6分)不好。“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2分) 23.评分标准:参照山东省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014年全省作文平均分为42.02,可作本次评分参考。

可以围绕“映衬的美”、“独立的美”的话题,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从以下角度展开阐述:①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② 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映衬,更不必依附于其他。③追求映衬之美无可厚非,但应不失自己、不忘本真。„„

若立意为“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认识”之类,可综合语言与构思给分,分数不能高于38分。若脱离“映衬”与“独立”而谈“美”则视为偏离题意。

参考译文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徽州推官。王居安自己请求试任民事官,于是被任命为江东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锋芒毕露,没有人敢触犯,王居安遇到有不可行的事,当面力争一点也不屈服。任兴化知军。到任后,逐条上奏便利民众的事。让商人流通以便降低米价,诛杀大盗为民除害。召入朝廷做秘书丞。轮流应对时说:“只应当严格加强守备,增加兵力占据险要之地来等待敌人,这是朝廷制定克敌的上策。”

升任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任代理考功郎官。弹劾外戚郭倪、郭僎,判处流放岭南以外,天下人对此感到高兴。任太平州知州。当时边境危急刚平定,年成不好,淘汰的军士聚众抢掠,王居安恩威并施,(州内)安定就像没有事的时候一样。将副刘佑被仇家告密到朝廷,拘捕在金陵狱中,王居安写信给当权的人辩白刘佑是冤枉的,有人说:“刘佑自己认罪了,(你这样做)恐怕有袒护邪恶的嫌疑吧?”王居安说:“郡里有无辜的人死去,还要郡守干什么?”(后来)事情果然弄清楚了。

当初,郴州黑风峒盗贼兴起,罗世传是倡导人,势头十分嚣张。湖南官府派兵控制了交通要道,义兵里外响应支援,贼兵缺乏粮食,稍微懈怠,指挥官兵的人(只要)稍微坚持,盗贼就会被抓获。正好江西统帅想用买通贼兵投降(的方法)来邀功,派人从小道(秘密地)去游说贼兵,赠给他们食盐和粮食。贼人高兴,要求更加过分。贼兵暗地里打造兵器,表面上表示服从,他们在峒中接受官职,不到官府中去。义兵都愤怒地说:“做贼的人得到官职,我们这些人拼性命耽误家业,得到什么!”于是三五成群地聚合,都起兵做贼了。反叛的贼军放纵士兵四处抢劫,江西各城都震动。朝廷调江、鄂一带的驻军屯守衡、赣,而命令龙泉守军吉守牵制贼兵。吉州太守率部队前往,几乎被贼兵困住,池州军队来救援也失利。朝廷担忧这件事,就任命王居安做统帅。

王居安在黄山督战,战胜了贼人,贼兵开始害怕,逃往韶州,被摧锋军打败,势力日益窘迫。众盗贼依次被平定。王居安在军中,奖赏优厚处罚严明,将官们都很卖力,始终采用以贼

17.历史悠久 中西合璧(融合)人文荟萃 城市之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示例] ①站着说话和坐着说话跟气短气长有什么关系呢

②不愿意跟穿高跟鞋的人在一起比高

评分标准:共42分,要巧妙否定“坐着是因为气短”,注意句式为问句;意思对,没用问句1分。处2分,要联系下文“高跟鞋”的比喻以及“公平性”的表达。意思对,没用“高跟鞋”1分。 19.(4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七: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2015-04-14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â) 款识(shí) 激将法(jī) 筚路蓝缕(bì)

B.形骸(hái) 伺候(cì) 强迫症(qiǎng) 义愤填膺(yīng)

C.昵称(nì) 忖度(cǔn) 反间计(jiān) 和衷共济(jì)

D.轻佻(tiāo) 晕场(yùn) 肖像画(xiào)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股份 可塑性 弊绝风清 天生我材必有用

B.惦记 双轨制 人才辈出 别有忧愁暗恨生

C.联袂 泊来品 文过饰非 曾经沧海难为水

D.炫耀 原动力 德高望众 一蓑烟雨任平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与村干部一起耐心调解村中的赡养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消融了村民问的矛盾、嫌怨,受到村民的欢迎。

B.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C. 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了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中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

D.近几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当欧盟各国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开始衰退时,千里之外的中国也不能偏安一隅。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术真谛。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C.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人们急于了解“一带一路”是短期的构想还是长远的政策?

D.1925年,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B.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

D.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

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D.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面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外戚郭倪、郭僎,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时边患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权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①表里应援,贼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朝廷调江、鄂之兵屯衡、赣,而命龙泉守军吉守节制焉。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困,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

为帅。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群盗次第平。居安之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②,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累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注】①义丁,官府派遣的兵。②时方受宝,指当时皇帝的玉玺失而复得。宝,指皇帝的玉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窜岭表,天下快之 快:以„„为痛快

B.时边患甫定,岁俭 俭:太平

C.贼乏食,少懈 少:略,稍微

D.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 蹙:窘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 ②秦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B. ①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①居安之在军中也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①徙镇襄阳,以言者罢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居安的“擅长兵事”的一组是 ①既至,条奏便民事 ②劾外戚郭倪、郭僎

③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 ④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⑤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 ⑥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八: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一)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是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语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选自郑徳忱《中华竹》)

1.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古代战争用到的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都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竹子在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竹林、竹楼和竹产品被加以利用开展旅游业。

B.中国最早的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用牛皮绳等物把竹简编在一起的竹简书。

C.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有很多,郑板桥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堪称诗画“双绝”。

D.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节选自《语文读本》)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5.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是()(3分)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

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

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

形有神。

7.翻译(10分)

(1) 骏马名骓,常骑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分)

(3)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世纪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1954年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

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起初,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仲量行”,成为一名测量师。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当时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上千万港元。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1993年,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2000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DTZ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行。这家布点遍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2006年,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一年后,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

作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成员的梁振英,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1984年,中英谈判碰上新界的租约问题。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地契年期全部在1997年6月27日届满后,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个香港人咨询意见。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梁振英立即动笔撰写。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 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1985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1997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

(选自2012年第6期《名人传记》,有改动。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九: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2015-04-14

第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 款识(sh) 激将法(j) 筚路蓝缕(b)

B.形骸(hi) 伺候(c) 强迫症(qing) 义愤填膺(yng)

C.昵称(n) 忖度(cn)

反间计(jin) 和衷共济(j)

D.轻佻(tio) 晕场(yn) 肖像画(xio) 锲而不舍(q)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股份 可塑性 弊绝风清 天生我材必有用

B.惦记 双轨制 人才辈出 别有忧愁暗恨生

C.联袂 泊来品 文过饰非 曾经沧海难为水

D.炫耀 原动力 德高望众 一蓑烟雨任平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与村干部一起耐心调解村中的赡养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消融了村民问的矛盾、嫌怨,受到村民的欢迎。

B.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C.

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了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中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

D.近几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当欧盟各国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开始衰退时,千里之外的中国也不能偏安一隅。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术真谛。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C.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人们急于了解“一带一路”是短期的构想还是长远的政策?

D.1925年,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B.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

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

D.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D.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面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外戚郭倪、郭僎,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时边患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权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表里应援,贼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朝廷调江、鄂之兵屯衡、赣,而命龙泉守军吉守节制焉。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困,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群盗次第平。居安之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累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注】义丁,官府派遣的兵。时方受宝,指当时皇帝的玉玺失而复得。宝,指皇帝的玉

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窜岭表,天下快之

快:以„„为痛快

B.时边患甫定,岁俭

俭:太平

C.贼乏食,少懈

少:略,稍微

D.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

蹙:窘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

秦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B.

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居安之在军中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徙镇襄阳,以言者罢

但以刘日薄西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居安的“擅长兵事”的一组是

既至,条奏便民事

劾外戚郭倪、郭僎

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

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

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

A.

B.

C.

D.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居安任江东提刑司干官 时,遇到不可行的事情,面对无人敢触犯的提刑使王厚之 ,他当面力争,一点也不屈服。

B.王居安任太平知州期间,将副刘佑含冤入狱,他给当权的人写信为刘佑辩白,虽然遭人嫌疑,他也不为所动。

C.黑风峒的盗贼因为某些官员的错误做法而得到官府的任命,那些抛家舍业的官兵听说后,一怒之下也三五成群地起兵做贼 了。

D.王居安统帅官兵依次平定了众盗贼,江西人建祠堂纪念他,刻石碑记载他的功劳,他却因此被贬到襄阳,在那闲居了十一年。

第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3分)

(2)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3分)

(3)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8分)山东省中学联盟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琼瑶:美玉。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2)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3)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4)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子罕》)

(5)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6)师者,

(韩愈《师说》)

五、语言运用(12分)

16.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4分)

17.根据下面文字提供的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昙华林的特色。(4分)

昙华林街区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街长1200多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街区内拥有50多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城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这些建筑记录和承载着武汉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文化、教育、艺术机构先后进驻,昙华林成为艺术门类齐全、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荟萃之地。如今,昙华林地区的保护工程已基本完成,未来的昙华林将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区。

18.下面这则材料是被网友赞为“最给力局长”的郑宇民在民企峰会上接受央视主持人董倩采访时的一段精彩对话,请你根据上下语境补全对话,表现其“智斗”的艺术效果。(4分)

董倩:以前我们都站着说,这次为什么坐着说,是不是因为气比较短了?

郑宇民:_________ ?

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篇十:山东省北镇中学2015届高三4月统练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2015-04-14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â) 款识(shí) 激将法(jī) 筚路蓝缕(bì) ....

B.形骸(hái) 伺候(cì) 强迫症(qiǎng) 义愤填膺(yīng) ....

C.昵称(nì) 忖度(cǔn) 反间计(jiān) 和衷共济(jì) ....

D.轻佻(tiāo) 晕场(yùn) 肖像画(xiào) 锲而不舍(q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股份 可塑性 弊绝风清 天生我材必有用

B.惦记 双轨制 人才辈出 别有忧愁暗恨生

C.联袂 泊来品 文过饰非 曾经沧海难为水

D.炫耀 原动力 德高望众 一蓑烟雨任平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与村干部一起耐心调解村中的赡养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消融了村民问的矛盾、嫌怨,受到村民的欢迎。 ..

B.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

C. 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了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中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引发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 ...

D.近几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当欧盟各国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开始衰退时,千里之外的中国也不能偏安一隅。 ....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术真谛。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C.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人们急于了解“一带一路”是短期的构想还是长远的政策?

D.1925年,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B.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

D.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二、(每小题3分,共9分)中学联盟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D.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山东中学联盟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

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面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

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林则徐

②③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③琼瑶:美玉。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2)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3)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4)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子罕》)

(5)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6)师者, 。 (韩愈《师说》)

五、语言运用(12分)

16.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4分)

17.根据下面文字提供的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昙华林的特色。(4分)

昙华林街区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街长1200多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街区内拥有50多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城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这些建筑记录和承载着武汉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文化、教育、艺术机构先后进驻,昙华林成为艺术门类齐全、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荟萃之地。如今,昙华林地区的保护工程已基本完成,未来的昙华林将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区。

18.下面这则材料是被网友赞为“最给力局长”的郑宇民在民企峰会上接受央视主持人董倩采访时的一段精彩对话,请你根据上下语境补全对话,表现其“智斗”的艺术效果。(4分)

董倩:以前我们都站着说,这次为什么坐着说,是不是因为气比较短了?

郑宇民:_________① ?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是坐着说话的。我不愿意站着说话是因为_________② 。你是央企穿着高跟鞋,我代表民企,我穿着平底鞋,我们在一起,我觉得不公平,应该坐下来平起平坐,你就没有了高跟鞋的优势。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2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2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七、(60分)中学联盟网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对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 因为“春”、“花月”的映衬而美。台湾学者蒋勋则认为, 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滨州北镇中学高中部 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高中语文期中考试总结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5北镇中学高中语文11月期中考试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168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