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

2016-01-09 10:21: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一:《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一:《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进

B. 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 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 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夙愿 纷繁芜杂 呕歌 音容笑貌 B. 跫音 感人肺俯 火钵 张灯结采

C. 太息 乌蒙磅薄 彳亍 白浪涛天 D. 寥廓 峥嵘岁月 琼葩 潺潺涓涓

3.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加以________。

②《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_________。

③鉴赏戏剧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_______注意其修辞特点,而且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

A. 品味 典型 不是 B. 品味 典范 不仅 C. 品位 典范 不是 D. 品位 典型 不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始两天硬闯经常是被拦回,后来终于总结出一套“闯关”秘籍,算是摸着门、上了道,并且屡.试不爽。 ...

B. 在冰心老人的《寄小读者·通讯十八》中,有一句话写得十分有意思: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地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 ....

C. 巴特尔将在今天赶赴美国,稍后飞往纽约与尼克斯队签约。王治郅在迈阿密,姚明在休斯敦,三大中锋又成掎角之势。 ....

D. 眼下的MP3市场就到处流行着这种“买椟还珠”式的滑稽表演,为了所谓的时尚,许多消费者在....

购买MP3时,首要考虑的不是产品的质量而是包装是否迷人。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目前,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而这些关键人才却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有竞争力。

B. 今后几年,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将会加大,高校广告专业的毕业生的身份也随之水涨船高,供不应求。

C. 随着我国经济过度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传输的综合频道、专业频道层出不穷,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设置已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D. 2005年,所有人,所有的心都不平静,2005年的高考充满着史无前例的风险、挑战、机遇和考验。

6. 根据故事写对联。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________ ___________,。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7. 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对象,用语得体,才会有好效果。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话。(每句话不少于30字)

青年工人小王经常请假不参加车间的技术培训,理由是要在家当“陪读”——陪儿子小刚复习功课,做家庭作业,否则会考试不及格。

(1)如果你是小王的车间主任,就这件事你将对小王怎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如果你是小刚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王说一点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 下面的句子,画□处分别使用了一个成语,请将以下五个成语,按文中的顺序写出来(只写序号)。 ①回味无穷 ②豁然开朗 ③联想翩翩 ④茅塞顿开 ⑤拍案叫绝

某种科学理论,以最简洁的形式,完美地总结出自然界的某种规律,使人见之□,□,进而思之又觉□,□,甚至□。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都具有这种美的魅力。

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拓展训练:

(一)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诗,完成9—11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9. 对这首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钟山”指南京城东的紫金山,这里代指南京。“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古人有“苍黄反复”之语,引申为巨变。

B. “虎踞龙盘”来源于诸葛亮的“钟阜龙盘,石城虎踞”,这里比喻南京的险要、雄伟。

C.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汉之交,项羽为博取仁义的空名,在鸿门宴上曾放走刘邦,自己最终兵败,自刎乌江。

D. “沧桑”原意为沧海桑田,意即桑田变为沧海,比喻发展变化之大,发展内容广阔无限。

10. 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颔联抚今追昔,实质上是说黑暗耻辱已经过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到来,可谓欢欣鼓舞,豪情满怀。

B. 诗中借用“霸王”的典故意在申明立场:绝不沽取什么虚名,不能使全国的解放半途而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C.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句子,是说大自然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那么“人间”的发展也要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 这篇诗作与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篇新闻,写作事件相同,写作时间相同,都展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

11. 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菩萨蛮 黄鹤楼(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镇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叫九派。

A. 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穿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象雄伟。

B. “烟雨莽苍苍”给眼前的景象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

C.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束。

D. 词中“酹滔滔”来自苏轼“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是凭吊“千古风流人物”,诗人这里“酹滔滔”也是用来凭吊古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8题。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只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

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美丽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为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大大的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束,像变戏法的离开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云霞,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观上,说到整个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高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地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彻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然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12. 在“当然有浪”一语前面省去了通常可以体会到的“海上不是有浪吗?”一句问话,意思是有浪该可观了。在文中再找出一处和这句同样处理的文字,写在下面。

13. “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写出文中与“山哪”“城哪”相照应的语句。

与“山哪”相照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城哪”相照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用一个句子概括出作者所说的日出、日落“有意思”“有看头”的条件。

15. “坐过飞机的人”是指 ( )

A. 所有坐过飞机的人。 B. 作者自己以及那些在飞机上没有见过什么奇观的人。

C. 作者之外的那些在飞机上没有见过什么奇观的人。 D. 作者自己。

16. “也多少给人滑稽感”中的“也”字表示的意思是 ( )

A. 强调 D. 委婉 C. 转折 D. 同样

17. 文中说“觉得自己是傻子”“丑角”,是因为 ( )

A. 隔绝了世上的一切,而跑到又大又单调的海上去,不免有点傻,眼前的景物都有了滑稽感,也就觉得自己是“丑角”了。

B. 在人世间活得不满意,躲到海上、天空中,仍是不满意。此中寄托了一种人生感慨。

C. 体会不出文学家、艺术家所描摹赞叹的海阔天空之美,以此自嘲。

D. 轻信人言,以为海上,天空有多少可观,而实际不然,有一种被人捉弄的感觉,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18. 文章前半部分谈海上,后半部分谈天空,二者笔墨相当。对这种写法的合理解释是 ( )

A. 二者是并列的,在文中同等重要。

B. 天空是主,海上是宾,教人从海上推见天空。

C. 二者构成递进关系,以海上衬托天空,显得天空更无可观。

D. 这种写法喧宾夺主,属处置不当。

《将进酒》习题精选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九、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十、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二:《李凭箜篌引》【试题答案】

《李凭箜篌引》【试题答案】

一、基础巩固:

1. D(A项全部都读yè;B项全部都读qián;C项全部都读lù;D项“跹”读xiān,其余读qiān。)

2. A 3. B 4. C 5. D 6.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7. (1)做父母的固然要关心孩子学习,但不能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代价。

(2)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依赖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陪读弊多利少。(车间主任是领导,应对小王启发教育;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谈问题自然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

8. ④②③①⑤

三、拓展训练

(一)课外自读训练

9. D 10. D 11. D

(二)课外阅读训练

12.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

13. “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 “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

14. 有云霞烘托,而且云霞得浓,得变。

15. B 16. D 17. A 18. B

《将进酒》答案

四、C

五、C

九、① 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注意“平乐”“斗

酒十千”的翻译。)

十、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

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

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

心中的不平。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三:《李凭箜篌引》测试题及答案(新人教版)

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神妪(qū) 芙蓉(róng) 谦恭(gōng)

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6分)

(1)《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当代音乐家。

(2)《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李凭中国弹箜篌( )

(2)芙蓉泣露香兰笑(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绿意。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应变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 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A.灵活性 协作 个性 B.适应性 节制 宽泛

C.灵活性 节制 宽泛 D.适应性 协作 个性

6.根据要求完成下题。(4分)

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个字)

二、整体感悟(10分)

1.从冼星海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2.谈谈你对《李凭箜篌引》运用典故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2分)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4分)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3.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4分)

四、拓展阅读题(16分)

月亮月亮跟我走

二十年过去了,月亮没有丝毫的改变。月亮的存在对于夜晚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她皎洁的光辉照着女孩眼眸永远不能穷尽的远方。

远方对女孩来说仅仅只在医院院子的范畴之外。前面月光越过最南端门诊部的二层楼房,朝北月光漫过医院最后边田地里孤零零的太平间。太平间的长度仅仅比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多出一点。太平间坐落在田地中央,四周是一片鲜艳丰硕波澜起伏的西红柿地。 女孩家的窗户正对着太平间。这排宿舍是由原来的病房改造的,女孩的母亲以前手拿注射器在这些病房里忙碌地进出过。刚搬来时,女孩不敢朝北边的窗户看。十几米远的太平间在每一个夜晚黑魃魃像隐蔽了无数鬼似的异物。天一黑女孩早早睡觉了,她认为闭上眼睛,黑色异物就从她的世界消失了,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那洁白的月光。北窗下后来种了一棵丝瓜藤,在阳光的召唤下藤儿婀娜地朝上伸展开腰肢,长得茎繁叶茂,挂满了绿茵茵的丝瓜。丝瓜和鸡蛋做成汤喂养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得脸像西红柿身材像丝瓜。

月光在丝瓜藤的掩映下,抵达太平间时开始有了宁静平和。在日久天长的对峙中,

太平间永远没有变数的死寂日渐失去神秘与恐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女孩和小伙伴手牵着手,从田地绕到太平间的门口,在那个废弃已久的屋外停留了一刻。她仔细打量装满了空气的空荡荡的小房间,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开了。清风吹在她的身后。

女孩从此不再惧怕从月光下的北窗眺望。

月亮晶莹的光芒静静地倾泻下来,覆盖了生机无限的西红柿地。稠黏的月光仿佛是液体流进了西红柿的体内。西红柿是女孩童年时代对水果的唯一记忆,她对那刚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饱满的果实记忆犹新,她对那酸甜的滋味永远乐此不疲,满怀向往。 西红柿的滋味就是月光的滋味。

在弥漫了来苏儿气味的医院里,某一天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一位18岁的少女服毒自杀送进了医院,消息在医院被人们奔走相告。召唤医护人员抢救的铃声在医院上空刺耳地响着让空气骤添了几分紧张。在小城医院里职工家属看热闹的忙碌可与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相媲美。一楼急诊室的窗外扒满了看热闹的人。女孩没有挤进去。

抢救的结果,18岁的少女依然是死了。是在医生进行长时间的人工呼吸按摩之后停止呼吸的。女孩在事后听到大人们的闲谈,一个美丽的生命的逝去让人万分感慨,人们不知道一个18岁的生命选择死亡的理由。所有看热闹的人都目睹了18岁少女抢救时敞开的雪白的胸脯和她眼角最后滚落的泪珠。

月光下,用毛玻璃挡住的一楼产房,婴儿诞生时的啼哭冲破夜色。女孩甚至能听到在白搪瓷的托盘中,闪着月光的剪刀碰出清脆的声响。

月光之于夜晚,如同火升腾起的火焰。有一天,女孩走出童年的医院,走向月光照耀的远方。无需对往昔说跟我走吧,她知道,唯有月光,始终虔诚地挂在一生的星空。 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月亮是永远皎洁的脸。

月亮没有风烛残年。

1.“丝瓜和鸡蛋做成汤喂养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得脸像西红柿身材像丝瓜。”此句有何作用?(3分)

2.18岁女孩自杀身亡与本文中心有何关系呢?(3分)

3.如何理解太平间与18岁女孩事件之间的关系?(3分)

4.“婴儿诞生时的啼哭冲破夜色”有何深意?(3分)

5.阅读画线句子,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中考题(14分)

1.(2006,包头,4分)下面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个有病句,用文后规定的符号在原文

上修改。

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或是作为一时新闻的补充,①或是拿来作为炫耀,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②未必经不起仔细推敲。它们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过街头旧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踪影。③它们灰头土脸地夹杂在一些过期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骄横。

2.(2006,四川眉山,2分、)请你以古今中外某一文化名人为话题,选用下列所给的词语(至少3个)写一段通顺的话(不超过80字)。

备选词语:为民请命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歌可泣 丰功伟绩 顶礼膜拜

3.(2006,黄冈,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__________的悲哀;借__________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4.(2006,兰州,4分)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联写一人即可)。

(1)上联: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下联: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 [允矣]对啊,恰当啊。

(2)上联:两表酬三顾

下联:一对足千秋( )

(3)上联: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

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4)上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下联: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

六、探究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鹅,非常高兴,于是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鱼虾招待它们。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老夫妇就敞开他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七、综合性学习(15分)

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民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__________

活动过程: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们小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四:《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1]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 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 “李凭中国弹箜篌”: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二)赏析第二节(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三)赏析第三节(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强调音乐的震撼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

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六.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 ” 。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 箜篌( )( )女娲( ) 神妪( ) .....

根蒂( )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颓不流( )中国( ) 泣露( ) ......

融冷光( )动紫皇( )逗秋雨( ) 神妪( ) ....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ā) 泣露(qì) 箜篌(hóu) 歌行(xíng) ....

B.芙蓉(fūróng) 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

C.倚靠(yī) 神妪(qū) 巨擘(bò) 谦恭(gōng) ....

D.颓然(tuí) 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李凭箜篌引( ) .

(2)吴丝蜀桐张高秋( ) .

(3)李凭中国弹箜篌( ) ..

(4)十二门前融冷光( ) .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

(6)露脚斜飞湿寒兔( )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五:《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 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 “李凭中国弹箜篌”: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二)赏析第二节(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三)赏析第三节(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强调音乐的震撼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

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六.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 ” 。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 箜篌( )( )女娲( ) 神妪( ) .....

根蒂( )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颓不流( )中国( ) 泣露( ) ......

融冷光( )动紫皇( )逗秋雨( ) 神妪( ) ....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ā) 泣露(qì) 箜篌(hóu) 歌行(xíng) ....

B.芙蓉(fūróng) 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

C.倚靠(yī) 神妪(qū) 巨擘(bò) 谦恭(gōng) ....

D.颓然(tuí) 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李凭箜篌引( ) .

(2)吴丝蜀桐张高秋( ) .

(3)李凭中国弹箜篌( ) ..

(4)十二门前融冷光( ) .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

(6)露脚斜飞湿寒兔( )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六:《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

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

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

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

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 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

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

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七:《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 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 “李凭中国弹箜篌”: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二)赏析第二节(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三)赏析第三节(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强调音乐的震撼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

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 ” 。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 箜篌..( )( )女娲.( ) 神妪.

( ) 根蒂.( )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颓.不流( )中国..( ) 泣露..( ) 融.冷光( )动.紫皇( )逗.秋雨( ) 神妪.( )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 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

:(1)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ā) 泣.露(qì) 箜篌.(hóu) 歌行.(xíng) B.芙蓉..(fūróng) 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倚.靠(yī) 神妪.(qū) 巨擘.(bò) 谦恭.(gōng) D.颓.然(tuí) 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李凭箜篌引.( ) (2)吴丝蜀桐张.高秋( ) (3)李凭中国..弹箜篌( ) (4)十二门前融.冷光( )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6)露脚斜飞..湿寒兔(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导学案答案】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 (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韩诗,详在描写乐声 (5)略

【练习题答案】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相和歌旧题。 (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

(4)沉浸 (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4、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5.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6.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八: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李凭箜篌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阁夜》《李凭箜篌引》同步训练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霁.jì 侪.辈qi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âng 寂寥.liào 创.伤chuāng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xiã 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g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ã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影,影子)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划分)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文彩 纯粹 妍媸毕露 言简意赅

B.琐屑 意蕴 稗官野史 千锤百练

C.辉煌 惶恐 道听途说 融会贯通

D.衰落 衷情 街谈巷语 惨酷无情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李凭箜篌引... (乐府相和歌旧题)

B.吴丝蜀桐张高秋.. (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形容乐声凝重)

6.默写杜甫诗句。

(1)___________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

( ) ( ) ( )

(3)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

(4)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6)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

(7)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 山经》载: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D

6.(1)岁暮阴阳催短景

(3)人事音书漫寂寥

(5)群山万壑赴荆门

(7)大珠小珠落玉盘

7.(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①清冷、幽静。②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8.(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 (2)三峡星河影动摇 (4)蓬门今始为君开 (6)月是故乡明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九:课外默写练习答案

高 一 课 外 名 句 积 累

1.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

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7.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11.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13.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6.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1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21.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 太史公自序》)

22.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2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24.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

2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8.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2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论诗》)

3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3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4.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飘鸿毛。(《汉书·韩安国传》)

35.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3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39.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滕王阁诗》)

4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1.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4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43.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4.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4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47.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4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50.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1.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5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涉江》)

5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54.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昭明文选》)

55. 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晋书》)

5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7.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

5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60.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

6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6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6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6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6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6.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刘向《战国策》)

67.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68.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 六本》)

6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70.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

7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72.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说苑》) 7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74.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7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76.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

7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78.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

79.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8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8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8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8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8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8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8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88.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8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 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9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9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93.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9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

95.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96.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9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

100.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篇十:李凭箜篌引 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诗歌节奏和音韵来把握诗歌的精妙

学习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幻灯)飘逸;诗人李商隐,忧郁,“诗鬼”李贺,怪异;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板书

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属于乐府歌行体。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无形无色,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如同广阔华丽的唐诗,精雕细琢而浑然天成,空灵纯美而不失大气。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善歌善奏的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他就是李凭。很多诗人都想用文字记载他的弹奏。

但由于音乐无形无色,难以捕捉,用文字将它再现绝非易事,文采飞扬更是难上加难。李贺却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李凭的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齐读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诗歌节奏和音韵来把握诗歌的精妙

学习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三、诵读

听录音:请标注生字词字音,

自由读:体味:这首诗歌在停顿、押韵、节奏和重音上有何特点?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七言诗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读。

联末韵脚:句句用韵,节奏很快

指名读:教师指导

生再读:结合注释,疏通大意,有问题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四、研读文本

1、疏通了诗歌大意,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

大家齐读前四句,看看诗人是如何安排出场顺序的?

先写乐器,天气,再写声音的效果,最后写弹奏者和地点。

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铺设环境,渲染气氛。

先写时间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曹雪芹先生笔下有个人物出场时就是先声夺人,“凤辣子”就是“丹唇未启笑先闻”,先声夺人。)

2、哪些句子直接描写李凭音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师:写出音乐什么特点?怎么写出?

昆山玉碎:清脆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听到玉碎的声音,但通过玉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它破碎的声音应该是清脆。

凤凰叫:和缓 现实世界本没有凤凰,它只存活在神话传说中。《韩诗外传》云:“其翼若竽,其声若箫。”箫的音色柔和典雅

芙蓉泣露:惨淡 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

香兰笑:清丽 有个成语叫“空谷幽兰”,可见“兰”以幽为贵,幽即静。兰粲然一笑。联想一下,很像兰花的花瓣绽开的样子。

这里主要运用了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

3、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浮云 江娥 素女 紫皇

五色石 神妪 老鱼

瘦蛟 吴质 玉兔

这些听众来自哪里?你领会到李贺的什么风采?

我们发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不仅请来了大自然中的听众(浮云、老鱼、瘦蛟、玉兔、秋雨),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素女、紫皇、女娲、神妪、吴质),作者想象奇特瑰丽,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小组自由赏析:这些听众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讨论)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听到李凭的奏乐后,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被这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神仙婆婆,善弹箜篌。却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7)吴质,即吴刚,美妙的音乐让他陶醉其中,忘记周围一切。

(8)寒兔,有个成语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中“动如脱兔”是用兔子反应敏捷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飞而来却忘记躲避!可见李凭箜篌乐之魅力!

(9)浮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像人一样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通过诗中听者们的反应,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常用的侧面烘托方法:

①以人衬人。

②以物衬人。

③以物衬物。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侧面烘托的性质分类:

①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

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五、拓展

请思考:课外有哪些精彩的侧面烘托的例子

生说

教师预设:

拓展一: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刘鄂《老残游记》

拓展二: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惭行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拓展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传神的侧面描写,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却在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精。 描写口技表演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时,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使读者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拓展四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主人忘归客不发

醉不成欢惨将别

同学们考虑一下,《琵琶行》和本诗写作手法上最大不同是什么?

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李凭箜篌引》:以侧面描写为主。

拓展五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听颖师弹琴》正面描写音乐的是哪几句?

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2.诗的后面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生:诗人的感受,侧面描写音乐。

拓展六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

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拓展七: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行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少年看见罗敷,摘掉帽子,被深深吸引。耕者忘记犁地,锄者忘记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都是因为观看罗敷。

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来表现罗敷的绝世美貌。

总结: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板书),达到以此显彼(板书)的效果。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六、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解: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 ,任江州司马。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手法 分析 效果 感情

侧面烘托: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觉,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六、小结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草树写之。”当我们在正面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齐读全诗,感悟侧面烘托


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相关热词搜索: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习题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凭箜篌引 课外习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194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