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

2016-01-10 16:05:3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一:黑龙江省2015年化学会考题 ...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一:黑龙江省2015年化学会考题

2015年黑龙江省会考例卷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二:黑龙江省历年美术联考考题

黑龙江省历年美术联考考题

以下由济南艺考美术培训学校(济南艺琳苑教育培训学校)美术艺考培训老师整理:

2015年黑龙江联考考题:

素描考题:男青年微侧素描人物头像

色彩考题:考题:6个苹果,8个橘子,一个白盘,一个深色陶罐,一个浅色陶罐,白布,灰绿布

速写考题:根据所提供的人物图片完成人物组合速写

2014年黑龙江联考考题:

速写:人物坐姿(根据所提供的人物照片完成人物速写)

素描:人物头像照片写生(男中年正面)

色彩:色彩:一块白布 一块褐布 酱油瓶 小碗 西红柿一个 菜板 菜刀 油菜蒜 鸡蛋

2013年黑龙江联考考题:

素描:男青年正面,右侧来光,不许带任何装饰

速写:男青年全身,一只手搭在椅背上,另一只胳膊放在膝盖上

色彩:一个红酒瓶、一个盛红酒的高脚杯、白色瓷盘上有两个橘子、一个梨、一块黄布、一块白布、苹果按构图若干个

2012年黑龙江联考考题:

色彩:一个酱油瓶、三个枣、两个尖椒、一个茄子、一个白菜、一个白盘子、白盘子里必须放两个西红柿和一个青椒、一个白布、浅黄布

素描:头像,男中年四分之三侧面 默写。双目平视免冠、脸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光源为左上方

速写:站在画架前写生的男青年

2010年黑龙江联考考题:

素描:二分之一戴眼镜男青年头像(默写)

色彩:一个黒罐子,一个白盘,两个苹果,两个桔子,一串葡萄,一个装柠檬汁的玻璃杯,一把刀,蓝、白衬布(默写)

速写:一个坐在沙发上的男青年(默写)

2009年黑龙江联考考题:

素描:男青年

速写:男青年站姿(稍息)

色彩:深色罐子 大白菜酱油瓶 一个加清水的白碗 四个红辣椒 一块白布 一块蓝灰布(横构图)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三: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

答案(一)..........................................................................................................................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

答案(二).......................................................................................................................... 9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

答案(三)........................................................................................................................ 16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

答案(四)........................................................................................................................ 24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

答案(五)........................................................................................................................ 31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

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辨析题

1. 邓小平说自己有个发明,就是“干什么事情之前不要争论,干了再说,让实践证明一切”,这说明争论、论证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一一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辛卜充。

②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力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③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④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而逻辑证明只是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所以,实践具有最终检验和证明作用,但必要的争论和理论论证也是不可缺少的。

2.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

现。

3. “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英雄史观就是把个别人物的意志和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而人民群众史观则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力一面解释社会发展的。

(2)英雄史观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②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一,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第二,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第三,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十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3)人民群众史观

①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所以,“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卞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4.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简言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己经很清楚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可以从下两个方面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6. 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主要根据有:

①促使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趋向,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②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经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主导地位,当今世界市场通行的“惯例”,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基本上是由它们确定的,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和要求;

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所卞导和

推动的,资本卞义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条件,进行新一轮对外扩张。

(3)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当西方国家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时,也必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实际上,资本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向全世界扩张,它的最终目的是把全球资本主义化,或以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资产阶级的这种奢望和这个目标,到今天没有放弃,相反,它们正在利用它们高水平的科学和生产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实现,这集中表现在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它所宣扬的“全球主义”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现实中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定的、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不能忽视的。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当今的全球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美国化,而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7.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案】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四: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

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

编及答案(二) ................................................................................................................... 7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

编及答案(三) ................................................................................................................. 13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

编及答案(四) ................................................................................................................. 19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

编及答案(五) ................................................................................................................. 26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8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

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科教兴国战略具体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毛泽东思想

【答案】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表明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4. 国体和政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是我国的政体。

5. 和平赎买

【答案】(1)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它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方式变革所有制的设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6. 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7.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二、简答题

8. 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主要内容。

【答案】(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战胜种种困难,创造种种奇迹,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③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它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2)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

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9.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答案】(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而言: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

然的统一。

11.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案】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主要原因在于:

(1)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3)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仟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论述题

1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之间是一脉相承、有时俱进的关系。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五: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8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4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20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28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16中国法制史和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

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非刑罚处理方法

【答案】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处理方法。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特点为:对犯罪分子适用,但不具有刑罚性质。换言之,非刑罚处理方法适用的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刑罚处理方法包括以下三类:

①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和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②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和责令赔礼道歉。

③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2. 违法性认识

【答案】违法性认识,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在形式上是违法的。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是台定违法性认识,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显然是只要求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危害性,而没有要求行为人明知行为及结果的刑事违法性。

3. 紧急避险

【答案】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其中避险意图、避险起因、避险时间、避险对象、避险限度、避险限制和避险禁止是构成紧急避险的七个必备要件,缺一不可。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也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兔除处罚。

4. 受贿罪

【答案】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①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

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③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5. 刑事责任能力

【答案】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

各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J胜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6.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

【答案】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是指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形式。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是指首要分子聚集多人,冲撞国家机关门禁,包围国家机关驻地,强占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堵塞国家机关通道,阻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入等行为。

二、简答题

7. 简述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答案】一个国家的法律制裁体系,通常是由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经济制裁措施构成的。刑罚,作为刑事制裁措施,属于整个法律制裁体系的组织部分。它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主要具有以下区别:

(1)适用根据不同

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根据是刑法,而对民事违法者适用民事处罚的法律根据则是民法,对行政违法者适用行政处罚的法律根据是行政实体法。

(2)适用机关不同

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部门适用,民事处罚只能由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部门适用,行政处罚则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适用。

(3)适用对象不同

刑罚只适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而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则分别适用于民事、行政、经济违法者,如果这些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达到了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则不再属于一般违法分子,而是触犯刑律的犯罪人。

(4)严厉程度不同

刑罚处罚涉及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等重大权益,从整体而言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而其他法律制裁则排除对生命的剥夺,一般也不涉及剥夺自由的问题,其严厉程度都轻于刑罚。

(5)法律后果不同

受过刑罚处罚的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被视为有前科的人。据有关行政法的规定,受过刑罚处罚的人,有的将在一定期限内甚至终身被剥夺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当其重新犯罪时,可能要受到比初犯者更为严厉的处罚。而仅仅受过民事、行政、经济处罚的人,在法律评价和法律后果上,将不会产生上述不利的影响。

8. 集合犯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答案】(1)集合犯的概念

集合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日的,虽然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刑法规定还是作为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

(2)集合犯的构成条件

①集合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行为人不是意图实施一次犯罪行为即行结束,而是预计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

例如,我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的非法行医罪,行为人就是意图实施不定次数的非法行医行为,这是集合犯主观方面的特征。

②集合犯通常实施了数个同种的犯罪行为。集合犯虽然是行为人意图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并且通常也实施了数个同种的犯罪行为。

如非法行医罪,虽多次非法行医,仍然只构成非法行医一罪,但行为人即使非法行医一次,情节严重的,如因非法行医造成就诊人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也构成非法行医罪。

③集合犯必须是刑法将可能实施的数个同种犯罪行为规定为一罪。这就是说,“‘集合犯’,因为构成要件本身预定同种行为的反复,所以被反复的同种行为无例外地予以包括,被作为一罪评价。”

正因为刑法将可能实施的数个同种行为规定为一罪,所以行为人实施了数个同种行为,仍然只能构成一罪。例如前述的非法行医罪,虽然实施数个非法行医行为,仍只构成一个非法行医罪。

9. 简述紧急避险的定义和成立条件。

【答案】(1)紧急避险的定义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2)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①避险意图

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即行为人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它决定着紧急避险的无罪过性,因而对紧急避险的成立有着重要意义。正当避险意图,是指避险人对正在发生的危险有明确的认识,并希望以避险手段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避险意图中包含有避险认识和避险目的两部分内容。

a.避险认识,主要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的认识,应当包括:

第一、认识到正在发生的危险的存在。

第二、认识到这种危险只能以紧急避险的方法来排除。

第三、认识到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可以达到避险效果。

另外,避险人对自己避险行为的手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后果等亦应有基本认识。

b.避险目的,即行为人实施避险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根据刑法规定,行为人只能出于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遭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正当目的,才能进行紧急避险,不能为了保护某种非法利益而实施所谓的紧急避险。

②避险起因

只有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危险时,才可以实施紧急避险。所谓危险,是指某种有可能立即对合法权益造成危害的紧迫事实状态。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自然的力量;动物的侵袭;非法侵害行为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

③避险时间

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危险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对合法权益形成了紧迫的、直接的危险。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己经发生的危险将立即损害合法权益,或正在造成合法权益损害而尚未结束。紧急避险只能在危险己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的时间条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紧急避险。

④避险对象

紧急避险针对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即以损害某一较小合法权益保全另一较大合法权益。因而,紧急避险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危险的来源,而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⑤避险限度

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这是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换言之,为了保护一个合法权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权益,既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保护的权益。一般而言,权衡合法权益大小的基本标准是: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为最高权利;财产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财产的价值大小来衡量。但这并非绝对性的准则,如为保护个人生命致使近百人身受重伤,便很难认为还在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之内。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⑥避险限制

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这是紧急避险的客观限制条件。只有在行为人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险的情况下,才允许选择损害第三者合法权益的方法。如果当时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险,例如有条件逃避、报警求援、寻求他人帮助或者直接对抗危险、进行正当防卫等,行为人却不采取,而给无辜的第三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则其行为不能成立紧急避险,构成犯罪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⑦避险禁止根据我国刑法典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法律不允许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对个人面临的危险实行紧急避险,具体而言,在国家、公共利益、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遭受危险侵害时,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可以实施紧急避险;在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遭受危险侵害时,只要避险行为与所承担的特定责任不相冲突,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也可以实施紧急避险。

10.举例简述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

【答案】(1)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2)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4)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六: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 11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8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24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33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70管理学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沟通

【答案】(1)沟通的定义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即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

(2)沟通过程包括的四个要素

①信息源,又称为信息沟通的发送者,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送者。

②信息内容,即沟通的内容,组织中沟通的信息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包括正式沟通中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沟通中的内容;既包括书面的内容,也包括口头的内容。

③信息的接受者,即沟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一方。在沟通的不断循环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会不断改变,特别是在双向沟通中。

④沟通渠道,即信息交流的通道。不同沟通渠道的沟通效率是不一样的。

(3)沟通的意义

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2. 定点超越(也称管理基准化)

【答案】定点超越(BMK)是指企业将产品、服务和其他业务活动与自己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某一方面的领先者进行连续对比衡量,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寻找出行业领先者之所以领先的内在原因,以便制定适当的战略计划。“定点”和“超越”是构成BMK方法的两个基本阶段。实施这一方法时,针对组织所要改进的领域或对象,首先必须确定“谁”是最好的。实施BMK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榜样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于“超越”对手,使自己成为同业最好的。定点超越有七个步骤包括:①决定定点超越哪项功能;②识别关键的可测定的绩效变量;③识别最好的一类公司;④测定最好的一类公司的绩效;⑤测定本公司的绩效;⑥制定缩小这种差距的具体方案和行动;⑦实施和监测结果。

3. 横向一体化

【答案】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战略又称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实质是资本在同

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国际化经营是横向一体化的一种形式。

4. 自我管理团队

【答案】(1)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定义

自我管理型团队又称自我指导团队,一般由5到30名员工组成,这些员工拥有不同的技能,轮换工作,生产整个产品或提供整个服务,接管管理的任务,比如工作和假期安排、订购原材料、雇佣新成员等。到目前为止,数以百计的美国和加拿大公司都曾经设立过自我管理型团。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工作团队的一种,保留了工作团队的基本性质,但运行模式方面增加了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的特征。

(2)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特征

①目标性;②技能性;③依赖性;④自我管理性;⑤自我学习性;⑥自我领导性;⑦自我负责性:⑧良好的沟通性。

5. 动态网络性结构

【答案】动态网络型结构是指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优点是:①组织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柔性,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整合各项资源,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调整或撤并;②结构精炼、简单,组织结构扁平化,效率较高。③缺点是:①可控性太差;②外部合作组织的临时性增加了解体的风险;③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

6. 利克特的管理方式

【答案】利克特于1967年提出了领导的四系统模型,即把领导方式分成四类系统: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恰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采用这种方式的主管人员非常专制,很少信任下属,采取使人恐惧与惩罚的方法,偶尔兼用奖赏来激励人们,采取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决策权也只限于最高层。

(2)仁慈式的集权领导。采用这种方式的主管人员对下属怀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采取奖赏和惩罚并用的激励方法;允许一定程度的自下而卜的沟通,向下属征求一此想法和意见;授予下级一定的决策权,但牢牢掌握政策性控制。

(3)恰商式的民主领导。采取这种方式的主管人员对下属抱有相当大的但又不是充分的信任和信心,他常设法采纳下属的想法和意见;采用奖赏,偶尔用惩罚和一定程度的参与;从事于上下双向沟通信息;在最高层制定主要政策和总体决策的同时,允许低层部门做出具体问题决策,并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协商。

(4)参与式的民主领导。采取第四种方式的主管人员对下属在一切事务上都抱有充分的信心和信任,总是从下属获取设想和意见,并且积极地加以采纳;对于确定日标和评价实现目标所取得的进展方面,组织群体参与其事,在此基础上给予物质奖赏;更多地从事上下之间与同事之间的沟

通:鼓励各级组织做出决策,或者,本人作为群体成员同他们的下属一起工作。

利克特认为只有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领导,才能正确地为组织设定目标和有效地达到目标。鉴于这种领导方式采取激励人的办法,所以利克特认为,这是领导一个群体的最有效方式。

二、简答题

7. 何谓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地组织流程再造?

【答案】(1)流程再造的含义

工作的流程是为了实现组织日标和任务的工作路径,它表现了各类工作间的顺序关系。实现组织日标和任务的工作流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最佳的工作流程是实现了目标、技术、人员间的动态均衡。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首先提出了工作流程再造的思想(BPR),它强调以流程导向来代替传统的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它追求于流程的改造和创新,为组织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流程再造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企业各项运作活动及其细节进行重构、设定与阐述的系统工程。

(2)影响流程再造的因素

①组织的文化。组织文化特别是组织的价值观念会导致工作环节和工作步骤的明显的差异,进而可能产生不同的效率。

②工艺技术特征。工艺技术特征对于组织流程的影响是在于它决定了组织工作流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的内容。不同的工艺和技术要求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人员素质、不同的原材料的投入。因此,它决定工作环节的差异和逻辑关系与转换关系的差异。每次技术与工艺的变革都毫无例外的引发工作流程的变化。从生产流程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正在让位于大规模定制生产。可以预见技术工艺未来的巨大进步,必然导致现有企业组织流程的改变。

③管理风格。管理的风格是由领导的风格和方式、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战略特性所决定,管理的风格与工作流程有着密切关系。管理风格的差异会导致对工作环节的不同设置。管理风格也影响着逻辑关系的选择和转换关系的安排。在低成本战略的企业中,人事管理的工作流程更多是严格的秩序关系、平稳的转换关系,程序对于人员的控制;而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中,它的人事管理流程则突出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行流程再造的步骤

①发现与准备阶段。其步骤分别是:一是在回顾企业战略、结构、业务流程,重新定义发展目标的基础卜,明确企业定位,确定可开展的项日群:二是进行初步分析,分析再造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三是选择前期项日切入点并明确其范围,或选择典型的样板/示范项目。

②重新设计阶段。其步骤分别是:运用业务活动图示法等工具对业务流程进行细致的区分;设计多种体现简化、整合自动化原则的新业务流程方案;对各个方案进行投入一产出或成本一效益分析与评价。

③具体实施阶段。其步骤包括:选取合适力案,并准备好应急方一案;实施方案;更新相关数据,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8. 日标管理有效推行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目标管理指组织内部各部门乃至每个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自卜而下地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自主地确定行动方针、安排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现和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促使目标管理有效推行需要以下条件:

(1)组织成员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就是能够根据日标要求自觉努力完成,能够自觉主动地了解合作者,主动配合合作者或其他各方共同把各自份内的、本部门的、本层次的目标完成。

(2)良好的组织价值理念。组织的价值理念是一个组织的处事准则、行为准则,是组织生命的核心。不同的组织有各自的价值理念。组织的价值理念会渗透到组织总目标和具体分解的目标之中,从而决定了这些目标的特性,决定了这些目标对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之前应反思组织的价值理念,反思组织存在的目的和追求,以免因在此方面的思考不周,导致后来问题的难以纠正。

(3)织织高层领导重视程度。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是指组织高层领导对目标管理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向下属及员工清楚地阐述日标管理是什么,怎样起作用,为什么要实施日标管理,日标管理与组织共同愿景有子}-么关系,在评价业绩时起什么作用。目标管理中最高领导必须根据自己对这种管理方式的理解,制定出有效目标,在公司内公布于众并执行。然后调整所属成员的目标,帮助所属成员完成目标,最后还必须评价完成的成果。

9. 如何理解权力在行使领导职能中的作用?

【答案】权力是领导的基础,是实现指挥引导、沟通协调、激励鼓舞等领导职能的基本条件。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职权和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有五种不同的领导权力在保证领导职能的实现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强制权是领导实现指挥引导职能的基础保障。这是建立在惧怕基础之上的权力,违背上司批示的结果是惩罚。下属意识到不服从巨司的意愿会导致处罚,比如分配不称心的工作、训斥等。有了强制权作保障,领导就能充分发挥指挥引导职能。

(2)奖励权是实现激励鼓舞职能的保障。这是强制权的对立面。下属意识到服从上司的意愿会带来积极的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金钱(提高报酬)或非金钱(工作做得好而受表扬)方面的。领导有激励的职能,这就必须通过奖励权来实现。

(3)法定权是实现领导指挥引导职能的保障。这种权力来源于上司在组织机构里的地位。

(4)专长权对实现指挥引导、沟通、协调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来自知识的权力。具有这种权力的人是具有某些专门知识或特殊技能的人,容易赢得同事和下属的尊敬和服从。

(5)个人影响权对实现指挥引导、沟通、协调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影响权即统御权,是由个人资历、榜样或感情所产生的力量,能使领导取得下属的认可。有的领导者由于个人的品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七: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 6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0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13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17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

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简答题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答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面貌,主要体现在以下:

(1)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当时中国革命的前途焕然一新;

①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发展;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走上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日标。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它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长期艰苦的、曲折的斗争,逐步取得胜

利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持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的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一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卜,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是遵循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掌握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3.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答案】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二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连续出现这些“左”倾错误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领导和瞎指挥。

(3)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4)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4.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案】(1)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他们有软弱、妥协的一面,这就使得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②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且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而帝国主义更是不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一一帝国主义列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和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④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⑤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⑥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2)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

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注重上层,而轻视对下层民众,尤其是对广大工人、农民的争取,他们热衷于暗杀和论战,对武装力量的重视不够。另外,他们提出的革命纲领中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广

大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他们的革命热情,无法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最终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②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留下了两点最重要的教训: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推翻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可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③辛亥革命的失败,也给中国留下了一些启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

c.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八: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 10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6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23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29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820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及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审判中心主义与侦查中心主义

【答案】(1)审判中心主义与侦查中心主义的概念

审判中心主义是指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以审判为核心,进程。

侦查中心主义是指侦查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院)动为核心。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推动着刑事诉讼的在刑事诉讼中起主导作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以侦查活

(2)审判中心主义与侦查中心主义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诉讼活动的主导机关不同。在以审判中心主义为主的刑事诉讼中,法院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侦查中心主义则是以侦查机关为主导作用。

2.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答案】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是指我国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办理具有涉外因素的刑事案件时适用的特别诉讼程序。“涉外因素”主要是指诉讼当事人全部或部分为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外国法人或组织),或者刑事案件发生在国外。根据最高法《解释》第392条的规定,具有涉外因素的刑事案件有以下四类: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外国人犯罪的或者我国公民侵犯外国人合法权利的刑事案件; ②符合《刑法》第7条、第10条规定情形的我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案件; ③符合《刑法》第8条、第10条规定情形的外国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案件;

④符合《刑法》第9条规定情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国际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案件。

3. 全面审查原则

【答案】全面审查原则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案件全面审查,不仅要对上诉或者抗诉所提出的内容进行审理,而且要对上诉或者抗诉没有提出而为第一审判决所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以及审判活动是否遵守了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对共同犯罪案件,不仅要审理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部分,也要审理未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部分。

4.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

【答案】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等不得参与该案诉讼活动。这一制度,称为“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而确立的制度。回避制度有利于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处理,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

受到公正对待,确保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公信力。

5. 刑事诉讼阶段

【答案】刑事诉讼阶段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相互连接的一系列行为。它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单元,某一诉讼过程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自己的直接任务、参加诉讼的机关和个人的独特构成、进行诉讼行为的特殊方式、诉讼法律关系的特性以及与其他诉讼过程不同的总结性文件。按照上述标准,可以将我国的刑事诉讼划分为侦查、起诉、第一审、第二审和执行等阶段,此外还有死刑复核和审判监督两个特殊阶段。

6. 搜查与检查

【答案】(1)搜查是指为了收集证据、查获犯罪人,由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搜索的一种侦查活动。

(2)检查是指侦查人员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依法对其人身进行检查的一种侦查活动。

(3)搜查与检查的主要区别

①对象不同。搜查的对象既可以是犯罪嫌疑人,也可以是其他可能隐藏罪犯或犯罪证据的人,既可以是人身,也可以是住所、物品和其他场所;检查的对象只能是活人的身体。

②主体不同。搜查的主体只能是侦查人员,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搜查;而检查的主体包括侦查人员和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如聘请的医师、法医。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

③程序要件不同。搜查两种都可以;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检查必须持有证件,进行勘验、检查,必须有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④是否能强制搜查和强制检查。进行搜查时,侦查人员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否则被搜查人有权拒绝搜查。在有搜查证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可以对任何被搜查人或住所、物品进行强制搜查。犯罪嫌疑人如果拒绝检查,侦查人员认为必要时,可以强制检查。侦查人员可以强制检查犯罪嫌疑人,但对被害人则不可以强制检查,必须征得本人同意。

二、简答题

7. 简述人民检察院职权的内涵及属性。

【答案】(1)人民检察院职权的内涵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条的规定: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

①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②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③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

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④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⑤对于执行机关的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

(2)人民检察院职权的属性

①控诉职能。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就被告人涉嫌的犯罪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出席法庭支持控诉。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和业务分工设置内部机构,分别承办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业务。执行控诉职能,在刑事诉讼中行使批准逮捕、侦查直接受理的案件、提起公诉以及其他检察职权。

②监督职能。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民检察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检察官,它不是与被告人对等的当事人之一方,而是具有法律监督职能的国家司法机关,除了具有控诉职能以外,还要负责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如,《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8. 简述适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案件范围。

【答案】适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案件主要有: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外国人犯罪的或者中国公民侵犯外国人合法权利的刑事案件。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符合《刑法》第8条、第10条规定情形的外国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公民的犯罪和中国公民犯罪的案件。

(3)符合《刑法》第9条规定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国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包括中国的领土(领陆、领空、领水)和中国的船舶、航空器。“外国人”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人的国籍,依他在入境时的有效证件予以确认。国籍不明的,由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会同外事部门予以查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兔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9. 法条分析题:《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试分析法条所涉及的问题。

【答案】(1)上述法条的定位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是关于二审中发现一审中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如何处理的问题。对于违反法定程序的一审判决,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2)本条的立法特点

本条列举了几种司法实践中比较典型的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对于明确列举的情况,一旦发现,就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同时,本条还规定了一个兜底条款,对于其他违反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判决的,也应当撤销原判,发回重审。但兜底条款的适用条件是可能影响公正判决的。

(3)本条所列情况的分析

①关于“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理解。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公平和公正,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原则上要公开。只有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己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原则上不公开。)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其他案件都必须公开审理,否则就是违反公开审判制度。

②关于“违反回避制度”的理解。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等不得参与该案诉讼活动。为了保证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能够秉公执法,我国确立了回避制度。凡是符合法律规定应当回避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应当依申请或主动回避,否则就是违反法定程序。

③关于“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理解。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包括:被告和被害人,他们的诉讼权利是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前提,因而剥夺或限制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就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判决。换言之,如果没有影响公正的判决,原则上不再发回重审。

④“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理解。一审当中的审判组织包含独任制和合议庭,法律对于审判组织的组成以及适用范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审判组成不合法无法保证判决的公正性。

⑤“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的理解。除了明确的列举的事项之外,只要出现了违法法定程序,并且可能影响公正的判决,就应当适用191条的规定。

(4)本条的适用规则

二审法院发现一审法院存在本条规定的情况的,应当作出裁定,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这里“应当”也就是“必须”不允许例外。二审法院应当使用“裁定”而不是“判决”。

(5)本条规定的意义

①按照程序法治的理念,正当的法律程序不仅有利于实体法的正确实施,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刑事诉讼涉及到被告人、被害人和社会的重大利益,因而刑事诉讼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刑事诉讼法第191条的规定,对于强化一审法院的程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使一审法院更好的遵守刑事诉讼程序。

②刑事诉讼法第191条,扩展了二审法院的监督范围。二审法院在审判中小仅要监督一审法院实体的合法性,而且要监督其程序的合法性,从而加强了二审法院的监督权。当然,这也是为二审法院确立的监督职责,要求二审法院在二审中监督一审法院的程序合法性。刑事诉讼法

10.简述拘留和逮捕的区别。

【答案】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某些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将其羁押起来的一种强制措施。拘留和逮捕的区别:

(1)拘留和逮捕的条件不同

①拘留的条件是:a.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b.有法定的某种紧急情形(刑诉法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九: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 10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9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29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36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869管理学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定位计分法

【答案】行为定位评分法(behaviorallyanchoredratingscales,BARS)又称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由美国学者史密斯(P.C.Smith)和德尔(L.Kendall)于六十年代提出。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计分的考评办法。它将关键事件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张行为等级评价表可以发现,在同一个绩效维度中存在一系列的行为,每种行为分别表示这一维度中的一种特定绩效水平,将绩效水平按等级量化,可以使考评的结果更有效,更公平。行为定位计分法的步骤包括:①进行岗位分析,获取关键事件,以便对一些代表优良绩效和劣等绩效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②建立进行评价等级。一般分为5}9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确切定义;③对关键事件重新加以分配。由另一组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做出重新分配,把它们归入最合适的绩效要素指标中,确定关键事件的最终位置,并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④对关键事件进行评定。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登记划分的正确性,由第二组人员将绩效指标中包含的重要事件有优到差,从高到低进行排列;⑤建立最终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2. 路径一目标理论

【答案】路径一目标理论(path-goaltheory)是理解领导方面最受推崇的观点之一。该理论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的,领导者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路径一日标理论由罗伯特·豪斯(RobertHouse)开发,这一权变的领导模型从激励的期望理论中吸收了关键要素。“路径一目标”的概念来自这种信念,即相信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指明道路与途径可以帮助下属实现他们的下作目标,并违过为下属清理路程中的各项障碍和危险使下属的旅程更为容易。

3. 有机式组织

【答案】有机式组织也称适应性组织,是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分权化的组织。有机式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地做出调整。这种组织结构形式适用于处在不稳定或不可预测环境下的组织。

4. 核心能力理论

【答案】美国学者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

①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

于关键地位的价值。

②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即使不是独具的,也必须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

③延展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企湘成长的基础是核心能力。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一体化、多角化和加强型战略等战略形式在企仲内扩张;另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出售核心产品、非核心能力的虚拟运作和战略联盟等战略形式在企业间扩张。

5. 持续性计划

【答案】持续性计划是指持续执行的计划,提供了对重复进行的活动的持续指导,包括政策、规则和程序等。持续性计划是一种灾难恢复计划,以文件的形式说明某个机构如何应对可能的灾难。该计划应包括需要遵循的注意事项,以便能够将灾难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并使该组织能够持续发展,或迅速地恢复关键任务的执行能力。

6.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1)网络计划技术的概念

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日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2)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①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井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②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④便于组织与控制;

⑤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二、简答题

7. 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为了能够及时、正确地提供能够反映偏差的信息,同时又符合控制工作在其他方面的要求。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衡量工作成效是以预定的标准为依据的。但利用预先制定的标准去检查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这本身也是对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的过程。

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是要分析通过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测量能否取得符合控制需要的信息。在衡量过程中对标准本身进行检验,就是指出能够反映被控制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选择最适宜的标准。由于企业中许多类型的活动难以用精确的手段和方法加以衡量,建立标准也就相对困难,因此,企业可能会选择一些易于衡量、但并不反映控制对象特征的标准。

(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对影响各种结果的要素或活动过于频繁的衡量,不仅会增加控翩的费用,而且可能引起有关人员的不满,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而检查和衡量的次数过少,则可能使许多重大的偏差不能及时发现,从而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以什么样的频度,在什么时候对某种活动的绩效进行衡量,这取决于被控制活动的性质。

管理人员经常在他们方便的时候,而不是在工作绩效仍“在控制中”(即可能因人们采取的措施而改变时)进行衡量。这种现象必须避免,因为这可能导致行动的迟误。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负有控制责任的管理人员只有及时掌握了反映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绩效之间偏差的信息,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使反映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适时地传递给适当的管理人员,使之能与顶定标准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这个网络还应能及时将偏差信息传递给与被控制活动有关的部门和个人,以使他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工作状况、为什么错了,以及需要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建立这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仅更有利于保证预定计划的实施,而且能防止基层工作人员把衡量和控制视作上级检查工作、进行惩罚的手段,从而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8. 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安全的产品。安全的权利是顾客的一项基本权利,企业不仅要让顾客得到所需的产品,还要让顾客得到安全的产品。

(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企业要想赢得顾客的信赖,在提供产品信息方面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欺骗顾客。

(3)提供售后服务。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要建立与顾客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解决顾客在使用本企业产品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提供必要的指导。在使用产品前或过程中,企业要尽可能为顾客提供培训或指导,帮助他们正确使用本企业的产品。

(5)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顾客拥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企业不能限制竞争。

9. 何谓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案】(1)根据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功能实现方一式,可以把企业制度定义为“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这些原则或标准以及

由此决定的不同参与者的权、利关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滞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品;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具体地说,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协调功能则是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企业制度是通过经营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来实现上述功能的:通过经营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决定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组织中的相对地位,也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内容和规模的选择,协调不同参与者的贡献;通过利益分配,企业制度决定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利益实现力式,从而以不同形式诱发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

三、论述题

10.现今,宏观环境动荡多变,有人说“制定计划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论述你的观点与论据。

【答案】该种说法不正确。

计划是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计划可能会跟不卜变化,但计划具有灵活性,所以制定计划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有其特定的目标,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保障。计划首先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组织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之分。计划工作就是要通过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各个阶段性的目标明晰化,把各种目标协调起来,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

(2)计划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目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组织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不做预算,不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即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也会因成本失控而变得不合理、不合算。节约是从事现代管理的基本准则之一。

(3)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生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篇十: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目录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 11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9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26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34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2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负债比率

【答案】负债比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它反映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率关系。一般来说,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债务比率可以很高。确定合理的债务比率是企业成功地举债经营的关键。

2. 知识工资

【答案】知识工资是指一个员工的工资随着他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因为公司需要做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要贯彻这项计划,公司必须有一套高度发达的员工评估程序,必须明确工作岗位,这样工资才可能随着新工作的增加而增加。

3. 变革型领导

【答案】(1)变革型领导的定义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个人魅力对追随者进行个人关怀与智力上的开发,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2)变革型领导的特点①具有领袖魅力,能够提供愿景规划和组织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②具有感染力,能传达高的期望,使用各种方式强调努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重要目标;③具有智慧刺激的技能,能够激发智力、理性和深入细致的问题解决活动;④拥有个性化关怀,能够关注个体,对不同员工不同对待,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建议。

4. 矩阵组织、企业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答案】(1)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定义矩阵型结构又称规划一目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日小组的工作的一种结构。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2)矩阵制的优点

①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

②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

(3)矩阵制的缺点

①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

②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5.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

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6.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简答题

7. 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

(1)环境因素

①环境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织织过失针对同类问题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组织要做的决策是紧迫的,这时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决策。

②市场结构。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③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的需求情况,市场或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2)组织自身的因素①组织文化。受保守型文化影响的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他们在选择方案时,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决策者选定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

②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决策者通常掌握着较先进的决策手段。高质量的信息与先进的决策手段便于决策者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③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对一个组织而言,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

①问题的紧迫性

a.时间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这样的决策对决策速

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

b.知识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

②问题的重要性

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越重要的问题越可能由群体决策,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

(4)决策主体的因素

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行动方案的选择。

②个人能力。决策者个人能力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者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上。

③个人价值观。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④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决策是由群体做出的,群体的特征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在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较好的方案容易获得通过。

8. 简述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区别。

【答案】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1)含义不同

管理决策又称战术决策或策略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做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是组织为了解决日常工作和业务活动中的问题而做的决策。

(2)范围不同

管理决策针对组织的长期目标,属于影响范围较大的战略型决策;业务决策针对短期目标,大部分属于影响范围较小的常规性、技术性的决策。

(3)目的不同

管理决策直接关系到为实现战略决策所需要的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利用。业务决策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产经营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是和作业控制结合起来进行的。

9. 如何界定企业核心能力。

【答案】(1)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小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能够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而小能被其他企业模仿。

(2)核心能力的界定

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以下三项检验:

①用户价值。

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

②独特性。

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即使不是独具的,也必须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

③延展性。

核心能力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三、论述题

10.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论述绩效管理由哪几个环节构成?各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保证绩效管理的科学、规范和公平?

【答案】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织、经理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经理和员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企业的战略、经理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帮助员工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1)绩效管理的构成环节

①绩效计划;②绩效的辅导与监控;③绩效评估与绩效反馈面谈。

(2)各个环节重点关注的问题

①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绩效计划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需要在对被管理者绩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被管理者对自己工作目标做好承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投入和参与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在员工的绩效计划表中至少应包含的内容:员工在本次绩效期间内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是什么;达成目标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些结果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衡量,评判断标准是什么;从何处获得关于员工工作结果的信息;员工的各项工作日标的权重如何。

②绩效的辅导与监控。制定绩效计划后,考核者通过对被考核者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给予辅导以保证被考核者绩效目标和计划的完成。绩效监控的工具是企业现有的会计和统计体系。一般而言,企业的会计和统计体系内容很多,功能多样,并不都是服务于绩效管理的,因此应该对会计和统计体系进行梳理,使得它能够为考核者在要求的时间内提交相应的指标数据。

③绩效的评价。在绩效期结束的时候,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主管人员对下属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就是在绩效期间开始时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关键绩效指标。同时,在绩效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能够说明被评价者绩效表现的数据事实,可以作为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达到关键绩效指标要求的证据。

④绩效反馈面谈。主管人员还需要与下属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下属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相关热词搜索:黑龙江省历年高考题 黑龙江省乐理高考题 2015年黑龙江省高考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设考点的历年考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037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