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2016-01-10 18:02: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教师:发 信息组

上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觉得一阵轻松,又可以休息两天了。我在等着最后几个学生离

开机房,所以漫不经心地在网上漫游。过了一会儿,教室里没有声音了,我以为同学们都走了,站起来正要离开机房,突然看见一名女同学还在静静地坐在那儿,怯怯地看着我,凭感觉我知道她一定有事要对我说。我走过去亲切地问她:“有事吗?”她才吞吞吐吐地跟我说:“田老师,你能帮我辅导辅导吗?我计算机一点都不会。”我以为是这节课的内容她没掌握,就把这节课的内容在电脑上显示出来,问她:“是不是这节课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可以指出来,我给你再讲一下。”她说:“我都不会,考试肯定是D了。”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是既惊讶,又有一点点惊喜,惊讶的是这一学期都过了大半了,她现在才跟我说她都不会;惊喜的是教了快三年的书了,还没有看到谁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急得掉眼泪的。我赶忙跟她说:“不要哭,慢慢来,一点一点来。”我问她:“我上课讲的内容你能听懂吗?”她说:“基本都能听懂,就是操作不行,有时候一节课布置的操作任务完不成,到下节课又忘得差不多了,磨磨蹭蹭的接着做,这样,新布置的内容又完不成。”这样越积越多,现在成了“烂摊子”,她觉得自己无法收拾了,才想到找老师帮她辅导辅导。我一边安慰她说:“先不要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一边帮她从最新的知识点开始拾,不会的就示范给她看,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然后再让她操作,我在旁边指导,看她那操作,真不像是上了快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有的键位找不着,有的常用键不知起什么作用。在讲到Word内容时,怎样选定文字,怎样删除文字,怎样空一行,怎样加标题,怎样在行首空两格,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我实在忍不住地问她:“其实这些我都讲过的,就是不讲,你们小学也应该学过的?”她说:“小学就是没学,连碰都没碰过计算机。”我又问她:“那你上课记笔记吗?”她说:“没有记。”我有点生气,对她说:“你的基础比别人差,你应该笨鸟先飞呀!平时记一下笔记,实在来不及操作,课后有时间,可以来操作呀!”就这样,边说边教,不知不觉,已经暮色沉沉,华灯初上了,这次的辅导才告一段落。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轻松,相反的是迷惘和沉重,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难道我没有责任吗?在深刻的反思之后,我才发觉,我在上初一的第一堂课时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对学生作个真正的了解。因为初一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因各学校的客观环境不同,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就不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经很熟练,有的却从来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连鼠标都捉不住。而我从来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来面向具体对象,只是统一进行教学,把相同的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任务简单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累得慌”。而且我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每堂课的教学情况,有时课堂看到的也只是一种假象,在学生操作时,转几圈看一看,觉得大部分学生还可以。没想到这种所谓的了解真是误差太大了。这位女生是勇敢的,她敢于找到老师请教不会的内容,而那些不会又没有跟老师沟通的学生又有多少呢„„

教师: 信息组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教师: 信息组

这一周我们上了一节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争做游戏王》,课后我进行了思考,总结。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下:

首先,教学环节不够清晰,在备课时备的较好,但在实际上课时,太紧张、放不开,各个环节讲解不够清晰,还有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学得慢的学生,我就将各个环节一同展开,本是照顾大多数,结果由于教学环节不清晰,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从这一点,我意识到,课堂上必须有大局意识,当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之后,就果断进行下面的内容。使教学环节,更加清晰。

其次,本节课上的纪律不是十分,究其原因,平时严格要求不到,从没从平时抓好,另一方面,没有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现在学生的已经爱莫能助 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课堂上老师表扬了哪位同学他们都会有超越的想法,这种不自觉地竞争意识就会使他们更好上课。

第三,我上课时的声音过于平淡,没有轻重、缓和,声调平淡,没有通过声音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有些学生上课感觉无趣,进而不认真听讲,以后我会在这方面加强,注意将我的语言变得丰富些,带些神秘感,争取让学生有始至终能够跟着我的教学过程,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课堂上讲的有点多,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学习软件的操作,增长信息素养。在这个课堂上,教师者应该是一个完全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表述,进而通过学生的演示、表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与过程。我在课堂上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因此讲得有点多,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当时会了,但不是通过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下节课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还是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这样才是他们真正的学会了。

第五,本节课堂上的纪律不是十分的好,究其原因,我的语言平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没有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或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现在学生的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课堂上老师表扬了哪位同学,他们都会有种超过他的想法,这种不自觉地竞争意识就使他们更好的上课,更认真地听讲。

总结本节课,我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这使我意识到,我必须加快各方面的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提高。

教师: 信息组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接触计算机少,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教师: 信息组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有理论性的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性的知识,所以如何上好课也成了我们一直研究的话题。

一、机房与教室

信息技术课究竟在机房上还是在教室上?我想这个问题,绝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机房,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教室也有多媒体设备,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演示操作,但教室里无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操作。试想一下,没有经过动手的知识,会有多少能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以老师讲为主还是学生练为主

这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如果以老师讲为主,无疑剥夺了学生练习的大部分时间,无法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如果以学生练为主,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很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练习,也就体现不出课堂的效率。因此,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个人觉得,应该以学生练习为主,但不能少了老师的讲解。

三、单兵还是小组

在普通的课堂上,老师习惯说“不许看别人的,自己做自己的”,这种单兵作战的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却显得很苍白无力,由于学生的学生基础和领悟和差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度有快有慢,这不仅影响到老师下面所讲的知识,也会加重学习慢的学生的负担。所以小组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模式。在小组中,通常安排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以此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和进度,从而做好“步调一致”,最终保证整堂课的顺利完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明江小学 郑英新

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我们的课程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从计算机课走到了信息技术课,从编程教学到应用的教学„„。现在的信息技术到了非常的时期。因为,有许多人认为这门学科将来能否存在下去都成问题。尤其在于,欧、美、日本等都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门课程,对于中国还有必要吗?„„,这样的问题从国外的参考到理论的推导都有许多。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充分反思这些年的成功与教训将是否对于发展会有更多的利处?如何我们能够充分讨论好信息技术课的意义是否会对将来有更多的利处?

l、反思: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在说中国话,那么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不会消亡?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为什么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在利用函数计算出买东西需要多少钱?有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马上有人会向我说:语文与数学当然应当存在了,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许多搞教育的人都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的话,搞好双基,语文课到了小学六年级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就不必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

可是没有!这两门学科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这两门重要学科中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那么我在想:信息技术课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能与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吗?

而在现在的教学中体现最多与的好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方法与策略的培养少了些?对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培养少了些?

如果无法强调在本课中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其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学具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的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2、我们是仅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吗?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育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在普教中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在普教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那是一种今天根本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普教中,是仅为了编程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的计算机应用而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的这门学科消失的时间会不会不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象Windows98、Word200

甚至Windows XP在将来的应用会落后、消亡。

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吗?

我在PowerPoint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一节课后,看到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了。我们再回顾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到了学生们学会了上网,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浏览,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画图课中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的本身„„。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应用中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们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计算机的应用固然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或者将要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课中,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是信息更重要了。技术是为学生获取和传输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的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中相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相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部分的多?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材、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完成作文中无法完成的图文作文、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等。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如何更好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各种成果。

可惜,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的技术这个层次,而不是学生使用如何的方法与策略用好技术上?我想,是不是到了深化我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4、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小学教学中,就有着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学生从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最终到加工、反思这些别人的理论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的教学中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老师。百分之百地在说,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学科的事情。也问过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也是百分之百地在说,“写文章”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这种研究型的论文究竟哪一门学科的内容呢中国教育总网文?我们的教育需要培

养学生能够完成研究论文,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呢?

是不是我们的学科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一样。最终将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与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5、信息技术课现在的“大”模块化是不是还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很好的解决了以前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与教学时间的问题。但是现在还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都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不仅不一样,还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从小学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转变,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形成。那么,原来在大部分教材中为了照顾到教学设备而定的模块化教材是不是合适。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映。例如有的老师在问,某部分的某部分内容如何处理?在这个中、低年级,学生实在是太难理解;放到高年级课时上怎么安排中国教育总网文?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中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的确是这样。现在的“大模块”是不是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试验。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按照难度将其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小”模块,即将教学内容单元化。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例如,我们学校的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有:认识Win98(操作系统初步)、使用写字板(文字处理初步)、画图软件的使用(图像处理第二部分)、用IE浏览器看漫画(网络初步)„„;而六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则是:用Word写研究论文(字处理综合应2)、用PowerPoint做研究演示报告(多媒体综合应用2)我们做网页(网页制作软件基本)„„。这种实验是不是能够更好地解决设备、教学时间、学生差异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能不能以“小模块化”形式出现?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学生每年龄段信息素养的标准,是不是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想,如果信息技术学科能够更好的协调使中、小学更好的配合起来,减少重复、无

意义的教学;能够深化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于教学学生使用工具,还能够教会学生其中的方法策略;不仅仅在于本身的工具性还有更广阔的外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巧,还有更深刻的道理;不仅仅符合设备的需要,还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不仅仅从学科本位看发展,还要从教育看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计算机这种工具而开设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明天是不是会更好?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第2课 录制与加工声音》教学反思

本课是录制与加工《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教师在教学中稍稍变动一下,让学生录制自己喜欢的歌曲,再借助于网络加工自己的声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掘了一批小歌星。

在录制自己的声音时,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忘了调节麦克风的属性,导致录音失败的情况,总的来说,录制的效果很好。

在寻找伴奏时,很多学生找到了伴奏但是打不开,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到声音的格式必须为wav,待教师提醒后,此种情况消失。

加工声音,教师采用的是“自主学习模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想出回专辑当回明星,所以他们投入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稍稍动点心思,变化一下方式,收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我上课时的声音过于平淡,没有轻重、缓和,声调平淡,没有通过声音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有些学生上课感觉无趣,进而不认真听讲,以后我会在这方面加强,注意将我的语言变得丰富些,带些神秘感,争取让学生有始至终能够跟着我的教学过程,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我的教学环节不够明晰,在备课的时候,虽然我明确分好了每个环节应该如何进行,而当我真正的实际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学得慢的学生,我就将各个教学环节并行,本是想照顾到大多数,结果由于教学环节不清晰,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该练习什么,也始终不清楚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这点上,我意识到,课堂上必须有大局意识,当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之后,就果断的进行下面的内容,使教学环节更加明晰。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那部分领会的比较慢的同学,在布置了新的任务让学生做的时候,可以对那部分学生单独辅导,这样会在不耽误整体进度的基础上照顾到更多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虽然收获的多少不同,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第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课堂上讲的有点多,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学习软件的操作,在这个课堂上,教师者应该是一个完全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表述,进而通过学生的演示、表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与过程。我在课堂上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因此讲得有点多,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当时会了,但不是通过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下节课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还是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这样才是他们真正的学会了。

第四,课堂上的纪律不是十分的好,究其原因,我的语言平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没有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或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现在学生的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课堂上老师表扬了哪位同学,他们都会有种超过他的想法,这种不自觉地竞争意识就使他们更好的上课,更认真地听讲。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课堂上存在较多问题的借口,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加强各个方面的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多模仿他们的课,在模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当然,我们不能一直是一个模仿者,当我们的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再着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

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

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

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六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电脑基础好,掌握快的同学先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电子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电脑作为人类总体指挥的结晶,作为新的现代化,

谁不重视它的普及教育,谁就会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决定因素是其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现在“科教兴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民族的腾飞大有希望。“计算机普及从娃娃做”正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的一环。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

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五: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1课认识画图软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的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的发言等教学行为也较放松,自然地就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了。

但是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生自主练习时有个别学生把工具箱或颜料盒关闭了,不知如何打开工具箱或颜料盒。二是在这一节的课堂上,学生是很兴奋但还没有做到完全收放自如,对于课堂纪律的掌控我还需要努力去加强。

第2课《画规则的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反思:教学导入可以出示图形或实物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些事物是椭圆形的、矩形的,便用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创作。学生善于模仿,很容易因为老师的演示而产生思维定势,讲授“矩形”工具画小房子,只讲解矩形工具的基本功能,演示简单的图形的画法,要求学生用这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他们想象中的房子,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创作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椭圆”、“矩形”工具创作出自己有创新的作品,在检测评价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构思,学生之间互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的画最有创意?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3课《学画不规则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精心设计和全力上课后,比较满意的地方是:以游戏的方法导入,并贯穿课堂始终。

本节课是学习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画出各种各样的的几何图形,能利用几何图形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利用中国的传统游戏玩具“七巧板”来贯空课堂始终。

第一, 因为七巧板是由七块不同形状、大小的几何图形构成都的,很适合做扩充教材。本节课是学习多边形工具的使用,而七巧板由七个几何图形组成,学生只要画出这些形状,基础上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操作技能。

第二, 用七巧板做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以实物七巧板来拼一些图案,来吸引学生;再用任务驱动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了,就可以画出美丽的拼图。

第三, 用七巧板进行德育教育。七巧板能拼成1600多种图形,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赞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发扬传统文化。

第四, 用七巧板来创作作品。学生容易创拼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想象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设计的很美,但总有不尽人意。尤其是学生的创造环节。本以为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无比,可以想象出更加丰富的形象,并画出来,但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和学生自身的技能没有熟练,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没有主题。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比较令我满意,很优秀。

第4课《图形的复制、旋转》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出示《小鸡玩耍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应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仿制《小鸡玩耍图》。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探索图形的复制、旋转,通过自行探究、教师引导、相互交流,顺利地学习图形的复制、旋转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巡视过程中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表扬、鼓励与引导相结合,保持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小鸡玩耍图》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继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熟练,在探索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探索实践中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最后,展示

学生的作品,使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的参谋,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要学习的知识。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进而在探索中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之一。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才能。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的学习与活动,消除他们的胆怯和依赖心理。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与他人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留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实践、探索、创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课:认识小海龟的教学反思

这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是否保持或增强了。Logo语言的基本作图功能很有魅力,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活泼可爱的“小海龟”,通过运用“fd”、“bk”、“rt”、“lt”等命令,指挥小海龟画图,当屏幕上出现自己设计的图画时,会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传授新知,分析体验”——“游戏巩固”——“接受任务,合作探究”四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7课海龟画旗帜[教学反思]

本课分为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学习海龟右转、左转、后退的操作命令及其简单的综合使用方法。

本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采取“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导入环节,利用海龟画出的各种美丽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创新思维不够,以后可以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第9课《海龟画多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学生探究、质疑、发现、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同时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本课学习,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无可限量的,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积极探索问题。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因更多的放手,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不足之处:应重视生成,提高应变能力

1、在绘制正七边形时,没有太扎实,学生按教师引导的方法绘制出正七边形后,教师让学生绘制出正九边形,学生仍然把小海龟的每次旋转的角度计算出来,而不是教师想象中的360/9。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我让学生绘制完正七边形后,再绘制正十七边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2、在课堂结束,学生们说学会了正多边形的绘制方法。我想升华本课,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本意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很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喜欢电脑等。但一个学生却说:我没什么感受。现在回想,这个地方处理不好。如果当时我让这名学生再看看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10课 海龟画“田”字图教学反思]

其实本节课重点就是抬笔和落笔命令,只要方法讲清楚了,学生们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些练习的讲解(较难的)可以放在课后让他们自己练习。上课时多指导效果会更好。 第12课海龟画彩色图形(教学反思)

1、作为一节单元复习课,教师首次尝试利用“学生调查问卷”的预设,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薄弱环节和易错部分,再以“彩色世界”为切入点,作为复习课的主要内容。

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采用“归纳命令”和“填色口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出错,也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典型案例,做得好的展示表扬,给大家做范例;出错的让大家一起帮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4、在巩固练习中,教师选取教材中的某一练习题“三色灯”,适度放宽要求,目的是为了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大家在练习中都有所收获,不会造成快的没事干、慢的来不及的被动局面。

5、本节课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小奖品设置不够科学有效;学生的指法还需加强;调查问卷可以让学生直接上网独立完成;问卷题目的设置还需斟酌,加强针对性;各环节时间安排还应更加合理,教学总结不能缺少;展示外校学生的作品过于仓促,可以加以分析,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小组合作没有很好体现,小班化的特点还需加强„„

第13课海龟画复杂图形教学反思

这里重复命令学生们刚刚吃透,紧接着就让学生们制作宝石花有点费力,要是用两课时效果就会很好,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打破了“教师先讲重复命令的功能和使用格式,然后学生套这一格式进行练习”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14、15课教学反思

3、本节课基本上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演示操作等,都是老师引导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的,只要在操作中学生遇到困难我都及时通过板书向学生说明,然后再开始操作,集体练习操作,让学生个人上教师主机来给同学演示操作,提高大家的操作技能,很好地完成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4、突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挖掘其潜力。在这节课做练习的环节中利用提问的方法,比如:在练习中想一想:用掌握的画正方形的方法能画三角形吗?怎么实现?这就是开动脑筋启迪思维。一个学生马上举手示意能完成。通过他开动脑筋输入Logo语言命令正确,小乌龟完成了三角形的操作,尽管命令写的繁琐,毕竟完成了操作任务。最后,我也很激动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他。实际上这是下一课的Logo语言新命令HOME(回家)意思是让小乌龟回到了母位。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学习方法很多,尽管用的命令不同,只要正确,就是创造性地发挥,因此也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这点,对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老师在课堂中就要激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实践,这也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良好体现,应当鼓励。在课堂上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设这种学习氛围,有利于营造必要的情境,更加唤起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课不足之处:练习对个别学生定位太高,学生都有差异性,只要有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

励。尊重了学生,课堂和谐。

总之,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同学们通过练习不同的大小四边形的图形操作,熟练了Logo语言命令,它的作图方式与其他的作图软件不一样,它需要通过向前、后退、向左转、向右转、回家等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命令来完成任务的。课堂中学生表现的是极佳的状态,意犹未尽,呈现了一个鲜活的课堂氛围,也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潜力,教学效果较满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六: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电脑城前细观察》教学反思

孝义市青年路小学 张隽

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但是又是大家所喜欢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就是玩游戏。所以老师在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是什么,怎样学好信息技术等问题。 《电脑城前细观察》一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电脑的入门课。在这之前,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显示器,什么叫主机,可以说这一节课的能否上好关系到以后学生对电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紧紧抓住这一机会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再利用配套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起来,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介绍一些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

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机,在学生开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的问题,随即提问:“哪些小朋友的电脑开不了?有很多的小朋友马上高高的兴起了自己的小手,这时老师提醒学生,你看看你的电脑显示器开了没有,也就是那显示器的灯亮了没有,这时学生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显示器没有开,所以电脑好象没有亮,其实教师直接的告诉学生存在的问题,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在后面的教学中,由于我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对学生来讲也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每节课后如果都能把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合适的引导,我们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能效果更理想。

古人云:“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掌握驾驶知识的本领,不是这样吗?我们不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如今,我们培养的将是新世纪的建设人才,要使他们能在新世纪中成为建设良才,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这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此又比较感兴趣,老师更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自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知识,首先应该对它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有要学习的欲望,那样才会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而我们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往往会比较浓厚,这是本学科优越于它们学科的地方。但是对于在课堂中教学,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总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如何培养这些同学的兴趣呢?

1、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于信息技术课,在情境创设上,可以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但是不管是什么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设计中要吸引学生主动自学,

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即自学的兴趣。

2、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参与。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经验与当前面对的现实形成了矛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了“认知冲突”时,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会进一步深入。例如,在教学《你的邮件我收到》一课中时,有许多学生对于使用附件来发送邮件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要使用附件呢?怎么使用它呢?使用它有什么好处呢?在这样的“认识冲突”中,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兴趣更浓厚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被调动了起来。

二、自学技能的培养

自学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学习形式。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任何时期总是在工作中学习为主,因此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技能。” “学会求知技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学生,还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技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学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

1、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

动机是人们需要的表现,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自学动机也就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自学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人们强烈的自学需要的动态表现。自学动机对人的自学活动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和动机。用公式表示就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所以说,自学动机直接决定着自学活动的成绩与效果。

2、锻炼持久的自学毅力 自学是一种艰苦持久的学习活动,每一个自学成才的人都是经过艰苦漫长的努力之后才成功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自学必须能够持之以恒,一曝十寒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马克思在艰苦的环境里天天坚持到大英博物馆读书,以至在地板上留下两个深深的脚印,终于写出了《资本论》,坚强的毅力是马克思成功的保证。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自制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

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质疑、主动提问,锻炼学生持久的自学毅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3、制定详细的自学计划 制定自学计划需要遵循的一个关键指导原则是循序渐进。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一谈到卓有成效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这个最重要的条件,心情就不能不激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你们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知识积累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学生在制定和实施自学计划时也要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切不可操之过急,想一口吃个胖子。自学就像建高楼一样,需要一砖一石地垒起来。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对于自学技能的培养,也应根据各自的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的自学计划,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自学技能提高的目标。

4、及时检验自学的质量 自学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每当一个周期或阶段结束时,自学者必须对自己的自学效果进行一番检验。巩固前面自学的成果,为下一步的自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自学过程中,新的自学活动建立在原有自学的基础上,先前的自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自学活动。所以在一个自学周期中对自学效果进行自测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技术课本中,我们是按单元进行自学技能的检测的。在每一单元结束时,我们都可以对照“交流与评价”这一版块,让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的自学效果得意体现。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技能。

三、自学习惯的培养 自学习惯是指人们在一种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愿、自觉、自动、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了的优良学习行为或活动。自学习惯的培养,主要是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在课后布置学生一些小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习惯。在信息技术课中,对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要求,根据各自的自身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自学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如网络知识,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学生会在书本以外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又如在网页制作方面,学生会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学生在上一年级学习了WORD的基础上,对于用WORD制作网页,那样的过渡是非常的自然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自学效果也非常的满意,学生自学的习惯才能逐步的培养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将问题带出课堂,向课外延伸,到课外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学

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在课后,学生可以到我的办公室和我一起交流,现在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将问题带回家,寻找父母或亲戚帮忙。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需要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逐步提升,不断获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因此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将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四、培养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自学。当学生遇到问题或感兴趣的内容时,要让他们通过上机操作尝试去探究。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学一些较简单的内容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学习。学生只有主动自学、善于自学,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培养自学意识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就乐意去做。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比听教师讲解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而且印象深刻。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演示、课本给我的将牢记;结论自己得出的我将终生牢记。”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感觉到计算机并不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了。同时还可以将以往的学生设计好的优秀作品给同学们作展示,让学生玩适当的益智游戏,通过这些展示计算机斑斓多姿的一面,唤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冲动。

有了自学的兴趣,学生自学就有了动力。但光有兴趣,也不一定就能够学好信息技术,还要让兴趣持久。怎样才能够让兴趣持久呢?

在具体实施自学教学时应严格把关,扎扎实实,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学有所获,比如在FrontPage学习结束之后成功制作出一个个人网站,在学完Word 2000之后编制出一篇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在学完因特网之后能熟练地通过互联网查阅信息,发送电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篇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学生最爱上什么课,就是我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学期末我还让学生尝试,自己给

自己的作品打分,学生的诚实、信心也是我所教学的体现。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即教师又要赶进度,又要尽量把课上得生动,的确很不容易。你可以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通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同时,听课时也更有方向感。还有,可能的话课下跟学生多交流,可能会更知道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只要付出总是有回报,看到学生获奖的高兴,也是我的成绩的认可,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学生正渴望老师用知识去浇灌。

篇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篇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

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 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这节课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有机地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它具有较强的“可自学性”。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们放弃了“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1.正确认识学生

①“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基础上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与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所以在课前教师就创设了一个教师与学生比赛诗歌朗诵的情境。学生和教师比赛朗诵其实是不公平的竞争,因为教师借助了计算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与教师一争高低的热情,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

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句空话,授课教师在本节课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制作配乐诗词,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成功后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代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工合作,成立制作小组,其中包括导演、美工、朗诵、音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意义建构的效果。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到学生中间,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正确认识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这节课的新突破。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学古诗网”,内容包括:必背古诗、在线学习、古诗论坛、实例下载等。网上有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并配以插图和背景音乐。小学古诗网提供的“在线学习”栏目是一个闪光点,其中有电子图书、跟我做、实例下载等。“电子图书”包括如何使用PowerPoint。在“跟我做”中有教师视频和音频,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操作。另外,还可以利用“实例下载”将教师的实例下载,分解各部分功能,从中学习如何制作配乐古诗。

3.新型学习方式中的教师作用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这节课采用的是学生自学,分工合作的方式。课堂开放以后,可能有的教师会问:教师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呢?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教师的作用是否削弱了?实际上,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这种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要求教师的目标意识要更强,要从整体上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更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更强,教师要从体现教师权威的高高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更强,在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学习效率如何,都要求教师有合理的调控,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问题,适时地通过网络进行反馈。比如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声音与图像先后顺序容易出错,就应该及时通过广播进行反馈,请同学帮助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的成功感。

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作用是设计任务,创设环境,组织学习。对采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本上向教师发问,教师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答。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

这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进行评价。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中的评价对象也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最后是展示学生作品,放手让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尽量鼓励学生先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学生这么做,说明他已经掌握了知识;能对别人的作品提出意见,说明他在理解上有独到的见解,应该给他机会去发表;引起争论不是坏事,说明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完成了意义建构。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对讨论不清楚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在学生互评的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评。学生们理想的学习成果可能与实际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差距。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也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

的设计,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思考中进步,避免了学生互评后难为情的情绪,也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反思

这节课当中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与一般的小组学习稍有不同,主要表现为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负有一定的责任,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加快学习的进程,由于每个学生只需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学习进度大大加快了,另外由于每个学生都被分配了一定的工作,因此不易出现有个别学生被动跟随的现象。但也正因为每个学生只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对其他组员所做的那一部分内容就不太了解,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全面掌握。这节课注重了教师的调控作用,通过设置问题、参与学生讨论等方式深入到学生当中,随时观察随时调整,大大减少了上述问题发生的机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九: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先学后教”,巧用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助手帮忙,促进和谐。

学生人数虽不算多,但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助手”,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助手”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明确任务,探究新知。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不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而且保了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篇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012年下学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芙蓉路小学:胡昌华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经过本月的第二届“芙蓉杯”青年教师自主探究教学比武,从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输入输出设备时,学生学起来

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自主调查),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四、结论与探讨

1、自主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实现课堂的多维互动,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课中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化静为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提高课堂效率。

3、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以实践操作为主,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信息技术课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课堂,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5、在信息技术课中,自主、探究性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在农村小学信息课上往往是两人一机,许多任务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这就促成同一计算机的两位学生必须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在单独完成任务时,当一位学生有困难时,另一位“旁观”学生会主动的去帮助对方。这样学生的互助意识和合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6、信息技术课中,探究性教学不应给学生“鱼”,应让学生先自己去“撒网”,去练习“渔”,发现并掌握“渔”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这一次业务研究探索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当然由于采样范围较小,及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其中自然存在一些纰漏之处,还需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更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相关热词搜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26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