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2016-01-11 09:13: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一:四上《找规律》教学设计(1)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上)P48页-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以及对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寻觅发现,初步理解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会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找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排,首尾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1个”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课件1: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通过神秘礼物,一下子吊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老师的礼物充满好奇,顺利地进入下面的教学。

师:(拉出1个黄球)是什么?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看,(再拉出一个白球)。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黄球,因为一个黄球后面就是一个白球,它是有规律的。)

师:他认为这串球是按照一个黄球间隔一个白球这样的规律排列的。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拉出来看看,真的哦,是黄球。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球,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得出并板书“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你能再举出例子吗? (如:白天和黑夜、楼层和楼梯、马路边电线杆和广告牌、木桩和篱笆、窗框和玻璃、树木和空档、跨栏的栏架和空档、桌子和方凳等等。)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起来,看了后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师:这样的排列显得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因而,如果不解决好“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这里,教师创设了拉球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别具匠心地给学生一串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并尝试让学生给这种排列起名字,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深刻建立起“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概念。但仅仅如此,数量上不够,类型上也不够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例举、交流生活中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更能体现教学智慧的是,教师故意不将球串拉完,为下面对规律的探索做好铺垫。

2.男女学生排队,深刻理解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师请4个男生和4个女生上台玩游戏)

课件出示排队要求:①男女同学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师:他们的队伍符合要求吗?这太简单了,老师要增加点儿难度。 课件出示排队要求:②男同学的左右两边都必须有女同学。 队形:女男女男女男女 (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站在最左边符合要求吗? 站在最右边呢? 站在中间呢?同学们想想办法?

(生:增加1个女生或让他回座位,减少1个男生。)

师:为了使这个男同学能继续参加游戏,我们采取增加1个女同学的办法,好吗?谁愿意上来?

师:现在符合要求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排列,看看这个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生:女生比男生多1人。生:两端都是女生。)

师:你是怎样发现女生比男生多1人的?(数数或一一对应), 师:把刚才同学们发现概括起来就是:女生和男生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排,两端都是女生(就是首尾相同),女生多1人。

那是不是像这样首尾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里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下面老师再带大家一起到小兔子乐园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概念后,为了进一步将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和重点定格在首尾相同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创设了男女生排队的活动。通过排队游戏,先让学生自由排一个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的队形,加深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再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制造思维冲突,引出学习研究的重点,首尾相同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让学生观察队形,初步感知首尾相同,女生比男生多1人,为接下来的发现、总结、提炼规律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排列原型慢慢提升到“数学”层面,建立起相应的一一间隔排列的数学模型。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学生汇报后板书: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共4组)

师:这4组一一间隔排列有没有共同的特点?是否隐藏着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就分4人小组合作来探究,完成老师发的“找规律”工作表。

课件展示: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研究结果?其余同学同意他们的研究的结果吗?

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真强!板书: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排,首尾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1个。

师:对于这个规律你还有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让学生自己去“找”。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主题图,找出符合条件的一一间隔排列来,将这4组排列编上号,在工作表格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数学活动,将有价值的发现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解决问题,拓展规律

1.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课件出示: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提问:结合图片,你能谈一谈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这句话的理解吗?

师:如果题目的已知条件改成有25个广告牌,那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师:对比一下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求的对象不同,前面的题是求间隔物体个数,后面的题是求两端物体的个数。)

(2)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师:你能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和点模拟锯木头吗?试一试。 师:你发现木料的段数和锯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锯成的木段和锯痕一一间隔排列,首尾相同都是木段,木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

师:那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设计意图】在找出规律后,重要的是对规律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学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改变问题的已知条件,运用一题多练,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地“加1”或“减1”,而是要看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让学生模拟“锯木头”,既形象又直观,将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深入。

2.运用球串,巧妙拓展规律。

师:我们再来看刚才的“神秘礼物”,你们都知道黄球和白球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如果老师告诉你最后一个是黄球,那么这一串球中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二:《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的规律;

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在两端相同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在两端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自主发现规律并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具准备:自制课件、若干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很高兴来到新城学校并且能够认识四(2)班的孩子。今天孩子们将和老师一起度过这愉快的四十分钟,你们高兴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咱班的孩子认识一下,自我介绍下:老师来自西园小学,那边的孩子都称呼我为“马老师”,你们也可以叫我——,真好!老师的业余爱好是打篮球。能像老师这样介绍下你自己吗?

我先来认识一个男子汉„„下面我想认识一位小姑娘„„老师再来认识一位男生„„接下来我想认识这位可爱的小公主„„知道老师下面想认识——(男生还是女生?)

非常得好,班里这么多的孩子,老师不可能一个个都去认识了,要不然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认识完,你们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把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老师,让老师认识你,好吗?其实在刚才老师找学生自我介绍的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你发现了吗?(揭示间隔规律并板书)

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到小兔家中去看看吧!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场景图

孩子们自己认真观察下,图中都有哪些物体,你能从图中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3、仔细观察每组两种事物各有多少个?它们的数量有关系吗?你发现什么了吗?和你周围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吧。

4、学生汇报,其余孩子质疑、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的比排在中间的多1,或中间的比排在两端的少1.

5、如果老师把排列在两端的物体用字母A来表示,中间的物体用字母B来表示,那么A、B两种物体是这样排列的呢?

你们说得真好!(板书:A B A B„„A)

6、孩子们的表现太精彩了,那现在就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来试一试吧:和你的同桌合作,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片,数一数它们的个数,和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一样吗?(学生汇报展示)

7 、我们通过摆一摆再次验证了这个规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和大家说一说。(学生先互相说,然后指名说)

三、巩固练习,拓展规律

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咱们再接再厉,利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有信心吗?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口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课件演示锯木料的过程,让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游戏拓展

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老师佩服不已呀,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放松一下好吗?游戏规则是,用两只手指夹一根小棒,你一只手最多能夹几只?(动手试一试)两只手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其实当A、B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围成一周的时候,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是相同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这种现象,当然老师仍然相信你们能够顺利解决的!

四、及时总结,完善规律

孩子们,这节课学得快乐吗?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物体排列的规律,能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掌握了„„”作为开头说说你的收获吗?

《找规律》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重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导入环节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和孩子交流,相互认识,让学生会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在轻松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老师认识他们的规律:先是男生,然后是女生,接着是男生,最后让学生说说老师接下来要认识的男生还是女生?学生自然地回答出女生。然后告之学生:其实这里面的规律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间隔规律“。看似无意的交流,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入新课,并感受到生活中也有很多数学知识。 在教学新课的时候,通过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观察找出图中有那些物体?并找出间隔排列的几组事物。孩子们观察地相当仔细,不仅找到了小兔——蘑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还找到了大树——绳子,这点也在我的预设中。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一一间隔的事物。接着通过比较每组相关联事物之间数量的关系,让孩子们慢慢地意识到其中隐藏着一些规律,通过启发引导很多孩子都能找到排在外面的物体比排在里面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对此,我并没有就此打住,因为学生虽然从心里明白了这一规律,但在对规律的表述上存在着问题。于是我通过让学生之间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让孩子汇报,教师给予补充,让学生明确: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少1.这里花了不少的时间,关键就是为了后来的应用,让孩子们明白结果到底是怎么来的。 对于这课的拓展延伸,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理解;第二,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以及互动小游戏让学生了解间隔规律还有其他的形式,如果收尾连接的时候,两种事物一样多;如果最后一个物体是中间的事物,两种物体也是一样多的。这一知识的延伸为后来的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做了铺垫,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孩子对这一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

纵观整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在课堂上,放得不够多。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我在引导,重复这一规律,没有让孩子很好地自主探索、发现,没有体现一个”找“字!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宰的课堂,要让孩子充分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出来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记住并去应用。

第二,环节的设计还有待商榷。在学生初步感知间隔规律后,应通过动手操作再次验证,然后再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忆、融会贯通,而我早早地给出了用字母来表示,没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三,知识重点把握不够好。找规律的教学其实可以让学生通过用”一一对应“的知识来理解就比较的容易了。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数关联事物的个数来寻找规律,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教学基本功还需加强。到课程的后半段明显感觉自己有点语言啰嗦,语无伦次了。对整个课堂的驾驭、学生的及时评价还需要不断加强。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一定会让我的课堂教学有所进步,我期待着并努力着!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三:《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南京市溧水县开发区小学 邱菊香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学生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在低年级的找规律中也有所接触,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例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类似数学规律的例子,使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清晰;最后让学生在运用规律回答有关生活现象、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同时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必须灵活应用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分析、综合和归纳等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一间隔的排列现象。

出示图形:

(1

( )

(2 ( 问:( )里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口答。

谈话: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一

一间隔排列的时候,里面还蕴藏着更深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出这个规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探索两种物体数量的规律。

1、(1)出示情境图,问: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上找到象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板书:

夹子 手帕

白兔 蘑菇

树桩 篱笆

(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每组两种物体是怎么排列的。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3)谈话:数一数每组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填在表格里。 学生观察填表。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夹子10个 手帕9 块

白兔8 只 蘑菇7个

树桩13根 篱笆12 块

(4)师:比一比,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5)师:从每组两种物体个数的比较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这种物体比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个。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个。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弄清每组两种物体是怎么排列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别感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2、动手操作。

谈话:你能把小棒和圆片象这样一一间隔排列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说说用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它们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不同的摆法,比较异同。

指出:小棒在两端,小棒比圆片多1个;圆片在两端,圆片比小棒多1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进行“一一间隔”排列,通过操作、比较、交流小棒和圆在排列中的不同位置及数量关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抽象,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使学生对这类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

3、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谈话:其实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能找到这种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

(2)欣赏一组图片,寻找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规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1题。

(1)指名回答。

(2)说思路:你怎么想到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呢?

2.第2题。

(1)指名回答。

(2)动画演示。想一想在两端的是什么?

(3)问:锯的次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问:锯9次,锯成了几段?锯成了9段,要锯几次?锯100次锯成了几段?锯成100段,要锯几次?

3、(课件出示)5个女生排成一排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之间站一个男生,有多少个男生?如果5个女生围成一圈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之间站一个男生,有多少个男生?

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演示验证。

(1)5个女生排成一排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之间站一个男生,有4个男生。(这时两端是女生,中间是男生。女生人数比男生多1。)

(2)5个女生围成一圈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之间站一个男生,有5个男生?(将圆圈展开成一排,这时一端是女生,另一端是男生,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

(设计意图:这里的练习分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答案,并解释一般现象,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

化对规律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借助课件,化静为动,化曲为直,使学生体会一排中的间隔现象与封闭排列中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灵活而正确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第3题。

(1)学生回答。

(2)指名说思路。

4.第4题。

(1)学生回答。

(2)指名说思路。

(3)比较:与上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指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这种物体比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个。封闭排列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四、游戏总结。(课前安排,每组男女生人数相等或相差1人。)

1、提出要求:(1)各小组,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每人都要排进去。

(2)先思考讨论怎样排,再由组长指挥排队。

2、学生活动。

3、检查排列情况,说说这样排的想法。

指出:沿着一条线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相同摆在两端的那种比另一种多一个,而沿着封闭图形的周围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人人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规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四: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五: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数学 四年级上册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小学:陈光 邮编:212142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找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三种情况

教学难点:

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摆小棒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一排列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并简单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两处:一、手指夹乒乓球的游戏,让学生感知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条直线,两端物体相同,和排成一圈成封闭图形。以及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二、在摆小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猜一猜,并通过教师演示依次拿走左右两边的小棒,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两端物体的变化情况。 设计思路:

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问题情境中探索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所发现的规律,在加深对上面规律的认识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模型,从而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接着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学会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表演游戏:

两个手指夹一个乒乓球,三个手指夹两个乒乓球,

问:夹三个乒乓球,需要几个手指呢?

夹四个乒乓球呢?

手指和乒乓球是怎样排列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个初步的感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的小兔子们也在做游戏,

图上除了有小兔子,你还看到了什么?

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把重点的地方进行了放大。(出示夹子与手帕的放大图)

(2)、观察第一组图,图上有哪些物体?

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一个夹子一个手帕,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我们数学上称着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两边的物体称着为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这里的两端物体是什么?

两端物体相同吗?

(板书:相同 )

课件出示:夹子和手帕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相同,都是夹子。 读一读。

(课件出示兔子和蘑菇放大图)

对照第二组图看一看,兔子和蘑菇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律的吗?为什么? 在这组图中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都是——

(3)、现在我们来观察第三组图,(课件出示篱笆和木桩放大图)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活动。

(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集体交流。

2、(把刚才的三组放大图合并在一起出示)

我们现在一起来数一数每组中的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

你能根据图上两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得出它们数量中间的关系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

集体交流。

怎样用两个算式来表示呢。把黑板上的两个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 1 =

+ 1 =

学生口答,教师补充板书:两端的物体 – 1 =中间的物体

中间的物体 + 1 =两端的物体

(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来研究这个规律,接下来我们每组同学拿出小棒和圆片,按大屏幕上的步骤摆一摆。(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试一试)

一组学生在展台上摆一摆。

集体交流:

(1)、你们摆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为什么小棒比圆片多一个?

(2)、你们摆了几根小棒?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么知道的?

(3)、你们摆了几个圆片?猜一猜他们摆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我们一起来看展台上这组同学摆放的,小棒和圆片是怎样排列的?他们摆放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和我们刚才学的规律吻合吗?

现在老师拿走最右边的一根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两端物体是什么?还相同吗?结果呢?

板书:两端物体不同,两者数量相同。

现在老师再拿走最左边的一根小棒,这个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4、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这个规律?

互相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

对照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排列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图片。

看图,马路一边有一排电线杆,要在每两根电线杆之间安装一个广告牌,如果你是广告公司老板,你首先准备怎么办?

出示题目

这里是哪两种物体他们是怎么排列的?

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头列式。

2、春天到了的时候,我们会在家前屋后,或者池塘小河边栽一些树,接下来我们来做两道有关栽树的问题。(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图中两种树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

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列式?

(出示“河堤的两边各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共栽桃树多少棵?)

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3、(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一小题)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教师再点击鼠标,出示锯3次,分成了4段。

再点击鼠标出示算式。

也就是说一根木头锯一次能分成2段,锯2次就能分成3段,锯成的段数比

锯的次数要多一次。请你对照图,利用今天学的规律解释一下?

接下来做第二小题,(出示第2小题)

学生口答。

4、接下来我们回到一开始的游戏,怎样用五个手指夹住五个乒乓球呢? 教师表演,把五个手指围成一个圈就能夹住五个乒乓球了。

这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板书:封闭式的排列

这样排列的两个物体还有没有哪个是中间,哪个是两端的说法。所以说,如果遇到封闭式一一排列的,这两个物体的数量就是相等的。

(板书:两者相等)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图上所说的是哪两个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这样的排列有什么特征?

题目中告诉我们柳树是15棵,桃树和它相等,也应该是15棵。

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都是15棵。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教学中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六:《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盐城市北龙港小学 孙小艳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题导学

活动一:“画一画”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项听写。我说图形,你来画。

△○△○△○

提问:接下去怎么画?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三角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像这样三角形和圆的排列是一种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找间隔排列图形中的规律。(板书课题)(2)“看一看”寻找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这里的几组图形,这几组图形在排列上有什么样共同的规律?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这几组图形它们都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相同的,如:三角形和圆形间隔排列,并且两端都是三角形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两个三角形之间有一个圆形”,那下面两组图形你能试着这样说说吗?先说给你的同伴听听。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一画”活动,并猜一猜接下去怎么画,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间隔排列的规律, 接下来的“看一看”寻找物体排列规律就变得容易得多了,也为后面新知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学习

活动二:“摆一摆”发现规律

(1)师:你能用小棒和圆片也这样有规律地摆一摆吗? 出示摆放要求: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

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有几种摆法。

(2)研究“两端物体相同、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出示摆放要求:间隔排列,并且两端都是小棒。

小组合作操作,并完成引学单上的表格,全体小组汇报结果。 交流小结:你摆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圆?小棒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研究“两端物体不同、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出示摆放要求:间隔排列,但两端不同。

小组合作操作,并完成引学单上的表格,全体小组汇报结果。得出结论:两端不同,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一一间隔地摆小棒和圆片,通过实践操作讨论小棒与圆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方式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将获得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规律的简单数学模型。】

三、知识传教

活动三:“找一找”验证规律

(1)师: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森林的小动物们也正忙着排列节目呢!瞧,小兔们正在练习跳兔子舞呢!让我们找一找,他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小组汇报:两端是夹子,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 两端是

兔子,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两端是木桩,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师:那它们之间的数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数一数,完成表格。

(2)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求知过程,有着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了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摆小棒所发现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

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试一试”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3、“玩一玩”

(1)5个女生站成一排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之间站一个男生,有多少个男生?

(2)如果5个女生围成一个圆圈,每两个女生之间站一个男生,有多少个男生?

全班合作完成,请男女生到讲台前站一站,得出“围成封闭图形的间隔排列,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个数同样多”。

4、“围一围”

小兔子想把院子重新用竹篱笆和木桩围成圆形,每两根木桩之间夹一块竹篱笆,如果用12块竹篱笆,需要多少根木桩?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间隔排列规律的应用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玩一玩”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会到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5、“想一想”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先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再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图片。

6、“小小设计师”

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规律,设计美丽的图案,比比哪个组设计得美观漂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着这样的规律,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大大地调动起来,而且也体验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这一理念。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排列规律知识进行图案的设计,既是对今天所学规律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的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七:《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构成了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从教材可以看出,本节课是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按照“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律,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规律,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掌握发现的规律。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旨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有所得,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三次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能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比较、分析,从不同情境的同类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或图片)、小棒和图片若干、一根绳子,学生准备两种不同的小物件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感知一一间隔排列

PPT出示:道路绿化图

谈话:同学们,这幅图里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如果把樟树和百日红随便种植,还能创造这样美的景色吗?

道路边的两种树是怎样排列的?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生活化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经验和审美观念,饶有兴趣的积极思考,自发的产生一一间隔排列的思想。)

2、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一间隔排列在生活中创造了美好的事物,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奥妙,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和图片,将小棒和图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根小棒之间放一张图片,排好后你报图片的张数,我猜小棒的根数。看我猜的准不准,猜准了就拍一次掌,猜不准就摇摇头。

学生摆,老师猜。

看来,同学们是难不住老师的,为什么老师猜得这么准呢?因为老师掌握了小棒和图片摆放的规律,通过规律计算出小棒的个数的。想不想找出这个规律?

那就和老师一道共同走进课本第48页。大声地读一遍课题。

板书: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合作探究,领悟规律

(1)观察猜想

让我们走进“小兔之家”

PPT出示主题图:你在图中看到那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排列方式都是一一间隔排列,还有什么共同点呢?

板书:两端相同

猜想:每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的物体数量之间有是什么关系?把你的猜想写下来。

(2)合作探究。4人小组活动:小组长组织活动并负责记录。

(3)交流思考。指名3个小组汇报,填写学习探究记录表?

学习探究记录表

我们发现的规律,与你的猜想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符号表示不同物体排列的共性,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数一数”、“比一比”,再次感知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特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用你课前准备的两种小物件摆一摆,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提示一下: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一间隔 两端相同)

说一说你摆了哪两种物体,各摆了多少个?发现了什么?

小结:尽管同学们摆了不同的物体,摆的数量也不一样,但是只要一一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板书: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验证发现的规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加深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

3、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像这样有规律的事情,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找到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吗?

4、对比思考,扩展规律

(1)出示“紫花与黄花”、“兔子与萝卜”图。

谈话:不用数我就知道紫花比黄花多一朵,对吗?(对)理由是什么?

我说萝卜比兔子多一,对吗? 为什么不对?

谈话:虽然都是一一间隔排列,但是这一组两端的物体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固守规律。

那么萝卜比兔子的数量是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一一对应)板书: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规律的适用范围,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

(2)下面几组物体能一一间隔排列吗?同桌讨论一下。

4棵柳树 4棵杨树

5朵红花 4朵蓝花

4枝铅笔 7块橡皮

问:能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发冲突,引导学生从一一间隔排列的表面现象认识,转移到研究规律的深层思考。)

三、走进生活,应用规律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图】。说说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路边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 )个广告牌。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如果架设80段电线,要( )根电线杆。怎么想的?

2、锯木料问题:

拿出一根短绳,打上2个结,观察什么和什么一一间隔排列,两端是什么,2个结把绳子分成几段?

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3、圆周问题:

(1)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图。河堤的一边在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 )棵。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 )棵。

①师: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②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③汇报: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发现: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相等。

④形象演示:张开手掌,再弯成圆形,问:现在有几个空档?为什么比刚才多一个?

小结:像这样一一间隔排成一圈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排成一圈 相等

四、自我评价,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回顾发现规律以及应用规律的过程,完善学生认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挑战IQ:

师:学校开运动会了,在直跑道的一边一一间隔排列摆了月季花和菊花,月季花有25盆,猜猜看菊花可能有多少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你们能具体说一说是怎么设计的吗?三种方案中月季花与菊花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方案可能有:

月季花与菊花间隔排列

(1)雏鹰大道一边两端都放月季花: 菊花24盆。

(2)雏鹰大道一边两端都放菊花: 菊花26盆。

(3)雏鹰大道一边一端放月季花,一端不放:菊花25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间隔排列规律的应用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课前同学们难不住老师,现在老师也难不住你们了,看来同学们学习的很棒。不过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规律,同学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好,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八:找规律教学设计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找 规 律》

孙 峰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从四年级上册学习起,各册教材都将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从教材可以看出,本节课是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按照“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律,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规律,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掌握发现的规律。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旨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有所得,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三次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经历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的过程,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2、能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明晰概念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枝笔,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枝笔?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枝笔。)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枝笔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5.理解“一一间隔”

(1)刚才我们的手和笔、男生和女生都是怎样排列的? “一一间隔”(板书) 那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一说。(学生各抒已见)

(2)(屏幕出示几组喜羊羊和灰太狼小公仔的图片)屏幕上有一些喜羊羊、灰太狼的玩具小公仔,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下一个小公仔会是什么?你是怎能么想的? 说明:这样两种物体交替出现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6.借助图形,判断一一间隔排列

(1)判断:下列每组中的图形是一一间隔排列吗?为什么?

(图形、算式、项链等)

(2)感受: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看上去给你什么感觉?(整齐、有秩序、有规律……)

二、比较数量,探究规律

1.联系生活,列举一一间隔排列

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填写了表格。

谁来汇报一下每一组中的两种物体各有几个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结合数据,探究间隔排列规律

(1)看了这几组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抓住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想法或疑问进行引导)

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为什么有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不等;有的排列中,两个物体个数相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2)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与同桌交流交流。

(3)集中反馈

学生向全班说明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说明“两端物体”和“间隔物体”,并引导学生准确表述自己的发现。

(板书:头尾相同时,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个

头尾不同时,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提出质疑,激发验证的欲望

通过观察兔子乐园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同学们发现了了不起的规律。但是不是所有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自己动手创造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检验一下。

2.借助提示,经历验证的过程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验证一下。

3.全班交流,分享验证的成果

(1)把你创造的作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谁来介绍一下你创造的作品。

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说明自己创造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

四、巩固练习,拓展规律

1.利用图形,掌握规律

下列各组中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请比较出哪一种多?多几个?你是怎样判断的?

2.借助礼物,拓展规律

(课件出示一一间隔排列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小公仔,其中幕布遮盖了一部分) 现在能确定哪种小公仔多?为什么?

(拉开幕布,喜羊羊和灰太狼小公仔呈头尾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

把它们头尾相接围成一圈,现在还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吗?是喜羊羊多还是灰太狼多?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练习:下列各组中两种物体,请比较出哪一种多?多几个?

五、解决问题, 应用规律

1.25根电线杆,每两根中间夹着一块广告牌,共要多少块?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桃树。每棵桃树两边都栽了一棵柳树,可栽柳树多少棵?

3.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了一棵桃树,可栽桃树多少棵?

4.(1)一根木头锯3次,可以锯成几段?

(2)要锯成6段,要锯几次?

(3)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4分钟,锯成6段要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

5.抢答:字母A和B一一间隔排列,已知有A有5个,B有几个?

六、全课总结、升华规律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课件演示生活中一一间隔的现象)。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序,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规律也有一种独特的美!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九: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数学第4单元教学设计46-64

单 元 备 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 46 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 47 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 48 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 49 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 50 页

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篇十:《找规律》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学设计《找规律》 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41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