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

2016-01-11 09:54:2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一: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倍的认识)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一: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倍的认识)

解决问题(倍的问题)

班级:三年级 科目:数学 授课人:赵永龙 日期:2014.10.2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总结。

2.进行对比,强化三类问题的不同解法。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运价值。

重点:掌握解决有关倍的问题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上节课我们讲了有关倍的认识的几个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这几个问题。

授新课(探究学习)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几道解决问题的题,先来看第一道题:

例一:擦桌子的同学有12人,扫地的同学有4人,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同学的几倍?

例二:擦桌子的同学有12人,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同学的3倍,扫地的同学有多少人?

例三:扫地的同学有4人,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同学的3倍,

1

擦桌子的同学有多少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都是有关于倍的问题;

不同点:问题不同。

解决这三道题的关键在哪里(最重要的是哪句话)?

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多少倍。

( )是( )的多少倍。

问题分析

例一:已知条件:擦桌子的同学有12人,扫地的同学有4人。 未知条件: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同学的几倍?

解题方法:问题( )是( )的多少倍时,这样的题用除法。 例二:已知条件::擦桌子的同学有12人,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同学的3倍。

未知条件:扫地的同学有多少人?

解题方法:已知条件( )是( )的多少倍时,问题中算的是“是”的后面的,这样的题用除法。

例三:已知条件:扫地的同学有4人,擦桌子的同学是扫地的同学的3倍。

未知条件:擦桌子的同学有多少人?

解题方法:已知条件( )是( )的多少倍时,问题中算的是“是”的前面的,这样的题用乘法。

2

总结:

1明确本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

2找出问题的关键(( )是( )的多少倍)。

3“判断( )是( )的多少倍”出现在已知条件还是未知条件。

4问题“( )是( )的多少倍”用除法(÷)。

5已知条件“( )是( )的多少倍”时,要看问题,问题中算的是“是” 的后面的,这样的题用除法(÷)。

6已知条件“( )是( )的多少倍”时,要看问题,问题中算的是“是”的前面的,这样的题用乘法(×)。

变式练习:

全校有54位同学,三年级有9位同学,(全校的同学是三年级同学的多少倍?)

全校有54位同学,全校的同学是三年级同学的6倍,(三年级有多少位同学?)

三年级有9位同学,全校的同学是三年级同学的6倍,(全校有多少位同学?)

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二: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解决生活问题很有策略,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

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

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

(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

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

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三: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

学校:

班级:

教师:

时间: 燕山小学 三年级1、2班 周 艳 2013年9月

目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 3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 9 - 第一单元:测量 ............................................................. - 9 -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 - 10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 - 13 - 第三课时: 毫米、分米的换算 .............................................. - 16 -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 - 18 - 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 - 22 - 第六课时:吨的认识 ...................................................... - 25 - 第七课时:练习课 ........................................................ - 28 - 第八课时:单元综合练习 .................................................. - 30 -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 - 31 - 第一课时:连续进位加法 .................................................. - 32 - 第二课时:进位加法 ...................................................... - 36 - 第三课时:进位加法练习 .................................................. - 39 -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 - 42 - 第五课时: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 - 47 - 第六课时:加法的验算 .................................................... - 50 - 第七课时:减法的验算 .................................................... - 53 - 第八课时:练习课 ........................................................ - 56 -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 - 57 - 第三单元:四边形 .......................................................... - 59 -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 - 60 -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 - 62 - 第三课时:周长的初步认识 ................................................ - 64 -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 - 67 - 第五课时:练习课 ........................................................ - 69 - 第六课时:估计 .......................................................... - 71 -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 - 72 -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 - 73 - 第二课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及练习 ........................................ - 76 -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 - 79 - 第四课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 - 80 - 第五课时:练习课 ........................................................ - 82 - 第五单元:时、分、秒 ...................................................... - 84 -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 - 86 -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 - 89 - 第三课时:练习课 ........................................................ - 92 -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 - 95 - 第一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 - 97 - 第二课时:乘法的估算 ................................................... - 101 -

第三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 - 106 -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 - 107 - 第五课时: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 - 110 - 第六课时: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 - 112 - 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 - 115 - 第八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 ....................................... - 117 - 第九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 - 120 -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 - 123 - 第十一课时:整理和复习 ................................................. - 124 -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 - 127 -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 - 128 - 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 - 133 -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 - 137 - 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 - 139 -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 ........................................... - 141 - 第八单元:可能性 ......................................................... - 143 - 第一课时:可能性 ....................................................... - 144 - 第二课时: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 - 149 - 第三课时: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 - 151 - 第四课时:练习课 ....................................................... - 153 - 第五课时:活动 掷一掷 ................................................. - 154 -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 - 155 - 第一课时:简单的组合 ................................................... - 157 - 第二课时:简单的排列 ................................................... - 162 - 第三课时:两两组合 ..................................................... - 171 - 第四课时:掷一掷 ....................................................... - 177 - 总复习(共5课时) ....................................................... - 184 -

(一)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及有余数的除法 ............................... - 184 -

(二)复习课:四边形 ................................................... - 193 -

(三)复习课:多位数乘一位数 ........................................... - 196 -

(四)复习课:时、分、秒、毫米、千米、吨 ............................... - 198 -

(五)复习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 - 205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教这两个班的孩子已经两年了,对孩子们的性格、爱好都比较了解。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制定这个计划,在以后的工作中再相应地不断调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

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四: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甘垛镇平胜实验小学

备课教案

甘垛镇平胜实验小学

备课教案

甘垛镇平胜实验小学

备课教案

甘垛镇平胜实验小学

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五:201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时、分、秒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

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六:2014年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全套数学教案

2014-2015学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小学三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

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通过老师数出60秒。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第1题、第3题、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

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大家一起观看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

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七: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上册

教案

2013

——崔苗苗

年8月

课 程 表

作息时间表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2013年8月

学生成绩考核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篇八:三年级数学上册试卷讲评教案

数学试卷讲评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

校名:花篢镇中心小学 班级:三( 二) 班 教师: 杨进禄

2012年12月

第一单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

讲评内容: 第一单元试卷。 讲评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点。

2、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剖析、矫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教学重、难点:第四题(选择题)、第五题的第3小题的错因剖析与矫正。 讲评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考试情况

1、参加考试 33人,参考率 100%。平均分73.56, 及格率68

32%, 优秀率 28 47%。 低分率 15.43 %。

最高分 96 分,最低分 48 分。

2、根据本次考试成绩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学困生提出下阶段要求。

二、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但是由于试卷印刷质量和排版的不当,给了学生误导,使学生出现了不必要的错误。

三、学生测试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填空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4、10、11小题,第4小题考查方位学生本来就掌握的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和试卷上的解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10小题是看着尺子上长度的图来填数,由于学生对毫米这个认识还不够,数格的是时候出现错误。第10小题学生不理解是量实际物体还是平面图,学生没有全面的观察造成错误。

2、选一选,主要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理解,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这道题出得很好,学生错的也不多。

3、判断题,这道题和上面那道题的意图相似。

4、排列大小,主要考察学生对单位大小的认识,学生错的也不多。 5、连一连,生活中的数学。基本没有学生做错。

6、计算题,这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马虎引起的。 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包括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图列式,这种题型平时练习较多,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个别同学马虎出错,老师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

解决问题,前几道题错误较少,第5题,同学出错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理解题意,所以出错较多。

四、改进措施:

从失败中找教训,在教训中求发展,综观我们这次考试的情况来看,我以后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课堂练习

投影呈现相应的娇正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考试你想说什么?今后要注意什么?要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七.课堂作业

订正试卷

第二单元试卷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

1、通过试卷讲评,让学生查漏补缺,正视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析错改错

的过程中熟练万以内的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的正确笔算、验算及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3、教学重难点:

4、熟练万以内的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的正确笔算、验算及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自查:

(课前,提前把测试题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提出要求)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完成了解决问题的单元检测,试卷老师已经批完了,现在发给大家,自我检查分析,完成三件事情: 1、自查:检查自己出错的原因。

2、自改: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目改正过来。 3、自己: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设计意图: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查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也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总结检测情况:

统计单元检测,通过阅卷,老师发现同学们掌握知识时出现的缺陷,也有学得好的地方。本次全部有12人得了优,没有不及格的孩子,但有6人不及格,这得好好查一查哪里没有学好。下面我们就对这次检测进行试卷讲评。

(设计意图:试卷讲评要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通过简单总结,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试卷讲评课的学习热情。) 三、 试卷讲评: (一)第一题:算算

1、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助解易质疑。 2.组间交流订正。 (二)第二题——填一填 (1)指导订正

(2)学生独立改正错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同努力,把学生存在 困惑给予解决,此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予以改正,完成自我建构。) (2)查阅解题方法。

(3)纠正错题,展示正确方法。

(三)第三题、第五题。都是笔算及验算 (1)自查错误

(2)展示正确方法。

(3)小组间交流订正、查阅。

(四)第四题,是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指导订正 (五)解决问题。

(六)重点放在第2题(2)、第4题(1).

(1)指导认清变式的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方法。

(2)指导分析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求一个数。应该选择的解题方法。

(五)抄写纠正题在订正上。

第三单元试卷

讲评内容: 第三单元试卷。

教学目标:1.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点

2.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剖析、矫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第二、四、六题的剖析与矫正。 教学过程:

一、 小测的成绩情况介绍 二、 介绍题型和出题特点

【从命题意图、试卷特点(题型、难度、知识点、能力点)学生得失分情况等角度作简要评价,以求“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 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确定矫正内容。 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相关热词搜索: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决问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52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