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

2016-01-12 09:26: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一:2016届高三语文模考试卷 ...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一:2016届高三语文模考试

余江一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吴武明 审题人:张寅锋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共7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

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B. 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

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

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D.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

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

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

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 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

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 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

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

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 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

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 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

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

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臵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

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

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

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

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稔:丰收,年成好 .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绥辑:安抚聚集 ..

C、学颜发之,诏逮完 发:发现 .

D、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 厘:查清 .

5.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

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

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

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

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

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C.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

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

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分)

译文: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没虏,乃南.

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

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祖思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粟而食.

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

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①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 .

(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

【注】①坏:同“坯”,屋的后墙; 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淮北没虏 没:沦陷 .

B、卿可至彼,具述吾意 具:全部 .

C、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相:互相 .

D、与荀伯玉对领直 直:同“值”,值守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B、其后与崔祖思书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C、随庆符之郁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不食周粟而食周薇 蟹六跪而二螯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B、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C、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D、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僧绍出生于平原郡,有很高的儒学修养。最初,他在长广郡一带聚徒讲学,后来淮北

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

B、齐高帝认为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下诏书表示要加以褒奖

并授予官职,但是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

C、明僧绍跟随弟弟明庆符住在江乘摄山时,听闻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于是

前往定林寺拜访,齐太祖因此得以与明僧绍见面。

D、齐太祖在做太傅之时,就曾经以旌旗币帛这样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后来赠送给他

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6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14-15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4.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致?(5分)

15.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16-17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6.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5分)

17.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8.(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行人困危之状的诗句是:“____, ______。”

(第Ⅱ卷 共7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二: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含答案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 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 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 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

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 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 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 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 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 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 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 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 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 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 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 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 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 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 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 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 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 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 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 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 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 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 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 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 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 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 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 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 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 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 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 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 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 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 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 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最终也没有结果。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三: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一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

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试题答案:

1. D

2. B试题分析:B项以偏概全。

3.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乱加因果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四: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 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 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 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

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 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 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 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 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 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 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 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 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 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 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 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 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 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 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 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 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 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 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 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 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 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 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 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 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 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 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 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 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 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 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 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 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 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 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 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最终也没有结果。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五: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 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

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 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 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 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 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 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 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 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 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 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

这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 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 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 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 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 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 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

A.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B.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不知所措

C.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D.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安居,也可以选择流浪,但不能选择没有深刻情感的生活, 否则你对这个世界来说就是一片虚空。

B.由于消费者出行不便,堵车、车位难找等情况,使得石家庄地铁施工沿线商场、饭店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六: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 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 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 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 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 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 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 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 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 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 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 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 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 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 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 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 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 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 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 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 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 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 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 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 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 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 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 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 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 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 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 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 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 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 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 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 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 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 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

A.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B.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不知所措

C.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D.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安居,也可以选择流浪,但不能选择没有深刻情感的生活, 否则你对这个世界来说就是一片虚空。

B.由于消费者出行不便,堵车、车位难找等情况,使得石家庄地铁施工沿线商场、饭店 等的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C.这个“第一名”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可以是踢足球、打篮球、游泳、唱歌、跑步等体育活 动,总而言之要有一样是胜出的。

D.中国国防工业尽管在若干重要的技术领域仍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以稳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七: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 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 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 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

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 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 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 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 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 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 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 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 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 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 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 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 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 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 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 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 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 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 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 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 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 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 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 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 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 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 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 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 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 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 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 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 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 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 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 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最终也没有结果。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八: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 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 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 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 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 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 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 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 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 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 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 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 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 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 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 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 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 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 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 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 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 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 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 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 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 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 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 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 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 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 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 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 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源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小事。文章是在告 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 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 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 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 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2)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 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最终也没有结果。

A.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B.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不知所措

C.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D.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安居,也可以选择流浪,但不能选择没有深刻情感的生活, 否则你对这个世界来说就是一片虚空。

B.由于消费者出行不便,堵车、车位难找等情况,使得石家庄地铁施工沿线商场、饭店 等的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C.这个“第一名”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可以是踢足球、打篮球、游泳、唱歌、跑步等体育活 动,总而言之要有一样是胜出的。

D.中国国防工业尽管在若干重要的技术领域仍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以稳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篇九: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

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 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 “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 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 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 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 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 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 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

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3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 ..

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骄横,傲慢。 ..

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淡无欲貌。 ..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仔细地比较。 ..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 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 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 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简要概括了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倒插门 赵新

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

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

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

立春问道:爹,好吃?

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

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 保证听从使唤。

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

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

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

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

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

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

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

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 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

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

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

’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

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

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 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

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

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

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

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闹出大乱子!

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 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

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

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

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 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B.小说题目是“倒插门”,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

C.“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这一细节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 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过生活的不如意。

D.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


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相关热词搜索:石家庄2016高三质检 2016石家庄高三质检一 2016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届石家庄高三语文三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79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