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为什么家累千金

为什么家累千金

2016-02-08 13:44: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一《高一语文试题卷》 ...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一
《高一语文试题卷》

郑州一中2013—2014学年下期中考

16届(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国霞 审核人:饶淑婷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案卷相应的位置。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全国近日遭遇‚十面霾伏‛,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几次重度污染。如何改善中国空气质量,成为了不少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复旦大学庄国顺教授等完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庄国顺教授表示,面对如今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亟需采取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据庄教授介绍,空气质量预报中常常谈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这三个主要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里面,目前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都是以细颗粒物为主的,‚在科学术语上我们把它叫做气溶胶,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些颗粒物是怎么样形成的,怎么变化的,同时又是怎么样影响光学性质(能见度)降低的问题‛。

气溶胶有天然和人为造成的两类,天然的包括沙尘、海盐等,人为活动产生的颗粒物大多来自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庄教授表示,天然的气溶胶可以成为人为气溶胶的载体,所以人为气溶胶和天然的气溶胶在大气中能够长途传输,‚比如说从新疆传到上海来,就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空气质量,它还能传到整个太平洋上空,传到美洲上空,甚至可能围绕地球转上一圈半‛。项目首次提出了气溶胶的长途运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来源,‚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它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

造成目前空气质量糟糕的原因在于,在气溶胶长途传输的过程当中,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不停‚添油加醋‛,在气溶胶内发生化学反应。项目组发现,有机气溶胶、硫酸盐、铵盐、硝酸盐和元素碳是能见度降低的直接影响因子,而机动车排放是有机气溶胶、硝酸盐和元素碳的主要来源。

庄国顺教授表示,这次污染整个北京市16个监测点,有15个点都是300微克以上,‚这种状态可以叫紧急状态了,这是极严重的状况,伦敦事件仅仅是一个城市,我们把它叫做‘雾都’,我们现在是‘雾国’了‛。根据空气中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比值,可以判断出机动车排放的‚贡献‛,2003年硝酸盐比硫酸盐是0.3左右,如今比值已经接近了1了,‚就是说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已经跟工厂排放接近,而且还有将超过的趋势‛。

每年入冬,燃煤取暖导致排放量增加,PM2.5浓度升高,遇到适当的大气条件,再加上机动车排放的‚贡献‛,原本基数就大的PM2.5浓度又被‚添砖加瓦‛,‚由此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东,到中南地区,全部问题严重。‛ 对此,庄国顺认为,保护大气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国家存亡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应该更进一步这么来理解:‘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而当前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限制城市中汽车的数量,严格控制汽车排放,庄教授表示,‚不仅仅是在大城市,包括中等城市,都应该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列入第一位要务。这种无节制的汽车数量剧增,已经在很短的时间里,造成了全国大范围灰霾的出现‛。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庄教授还提建议说,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外出,少开私家车。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何改善中国空气质量,成为了不少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庄国顺教授表示,面对如今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亟需采取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B、空气质量预报中常常谈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这三个主要指标,目前细颗粒物成了全国大中城市的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C、庄国顺教授表示,我国现在面临的雾霾污染比英国当年的还严重,机动车排放对环境的破坏比工厂排放还厉害。

D、项目组发现,有机气溶胶、硫酸盐、铵盐,硝酸盐和元素碳是光学性质降低的直接影响因子。

2.下列选项不属于人为造成目前空气质量糟糕原因的是( )(3分)

A、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跟不上,私家车数量剧增。

B、每年入冬,燃煤取暖导致排放大量烟尘。

C、“发展是硬道理”的提出,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D、遇到适当的大气条件时,比如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为气溶胶和天然的气溶胶在大气中能够长途传输,能从中国传到整个太平洋上空,甚至可能围绕地球转上一圈半。所以雾霾污染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B、在人为气溶胶和天然气溶胶的长途传输过程中,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不停“添油加醋”硫酸盐不断增加,使天然气溶胶成为人为气溶胶的载体,影响空气质量。

C、庄国顺认为,从保护大气环境考虑,发展的根本目的还应该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D、城市应该把发展公共交通列入第一要务,来配合限制汽车数量剧增的措施。提倡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外出,少开私家车。

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日:‚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日:‘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日:‚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

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日:‚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日:‚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节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卒以为将 卒:终于。 .

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薄:轻视、看不起。 .

C、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劝诫。 .

D、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过:超过。 .

5.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④击秦,拔五城

⑤其母死,起终不归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 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人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分)

(2)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3分)

(3)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共11分)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8.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9.本诗抒发了何种感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结合全诗分析。(6分)

四.依照课文内容,填写所缺句子。(8分)

10.(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4)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题。(23分)

晚秋

埃利达•格林(李冬梅译)

⑴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⑵他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两个身材娇好、穿着入时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的妻子是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抱怨他,总是一肚子怨气。瓦萨卡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但马上又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悲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他不知道在这无望的生活中,等待自己女儿的又将是什么)。最近玛妮克不幸摔了一跤,一只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挣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⑶秋风吹过,瓦萨卡不禁打了个哆嗦。现在他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花一大笔钱哪!

⑷不知为什么,瓦萨卡的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着从小向往的大学走了过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你才能活得像个人。‛妈妈当年曾对他这么说过。后来父亲有病,妈妈死了,中学退学后他就去找工作了,一直干苦力……是啊,他以前那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经常逃学的同桌梅鲁日。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⑸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步履匆匆,无意间轻轻碰了他一下,接着从路边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穿戴讲究的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突然他被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跳。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脸色煞白的司机跳下车来,随后是慌慌张张的乘客们。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⑹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

⑺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离他只有十几步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显然是那个被撞倒的女人的。过了一会儿,救护车开过来了,受伤的女人被放到了担架上。救护车走后,围观者散尽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那个小包还在原地,似乎已经和周围绿色的树丛融为一体了。

⑻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十几步远……

⑼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直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突然,他惊恐地发现,对面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捯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⑽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抢劫了! ⑾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⑿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⒀‚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⒁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别墅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⒂‚不就是疝气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瓦萨卡心里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⒃老同学梅鲁日正在跟一个工程主管说话。瓦萨卡迈着沉重的脚步朝梅鲁日走了过去。 ⒄稍后,瓦萨卡背起第一袋水泥。在晚秋的风中,他突然觉得心里有一丝暖意:上帝早晚有一天会注意到他的存在,保佑他生存下去,而且不会让他误入歧途。

(文章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晚秋”为题,暗示主人公生活前景黯淡,使全文笼罩着悲凉的氛围。

B.遭家庭变故的瓦萨卡中学缀学,一直干苦力,但他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C.瓦萨卡处境窘迫,曾是同桌的梅鲁日却是个大富翁,说明同学情谊很不可靠。

D.由于内心迟疑、动作缓慢,瓦萨卡丧失得到贵重小包的良机,对此他懊悔不已。 E.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复杂情节和人物对话描写,但内涵丰富,发人深思。

⑵.小说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⑶.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⑷.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失败面前畏葸不前,必将被迫面对更大的失败。 ....

B.蓬牖茅椽的生活现状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更激发了他的斗志。 ....

C.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

D.这次展览会上的展品,雕刻就的人物、山水、花卉等都栩栩如生。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动中国”节目的社会价值不能止于感动,心灵的震撼最终还要付诸于实践,而道德善良的人文关怀还需你我共同行动。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油价不断上涨引发的节省比拼已经在各种重型卡车品牌之间展开,开发节油重型卡车已成为国内该类企业当前的主流产品。

D.有关专家认为,过度劳累会引起健康透支,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工作压力巨大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二
《风水乾坤_家累千金(山东省分行)》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三
《2015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 14b》

K课后测评·知能提升

一、选择题

1. [2013·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臵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考查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历史评价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2.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臵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主要考查分析和比较能

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正确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第(2)问包括两个层次,先归纳、概括“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雅典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社会发展的情况,说明其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 [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对手,第二小问主要从俄国农奴制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分析。第

(2)问首先解释农奴制改革延缓革命的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对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巩固沙皇统治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分析;然后解释改革并不能消除革命的原因,主要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4. [2014·青岛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2)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 本题以维新变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变

革的认识。

[答案] (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任答两点即可)

(2)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言之成理即可)

5. [2014·陕西质检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趋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赋,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 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四
《浙江十校联合体2012届高三期初联考历 史 试 卷》

浙江十校联合体2012届高三期初联考历 史 试 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3、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

A.“克已复礼” B.“民贵君轻”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德服人”

4、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5、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7、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

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9、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蒋介石一生曾先后10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右图是1942年6

月《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封面的文字标题最有可能是

A.“在孙陨落之后升起”

B.“挺过了艰苦的五年,接下来会更艰苦”

C.“一旦犯错即犹如爆竹爆炸”

D.“一切为了抗日,没有什么牺牲是过于昂贵而不能舍弃的”

11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

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

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 )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14、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 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15、香港特区政府在庆祝回归10周年的时候,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其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盛”,香港“找对了路径”是在 (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6、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家获得丰厚利润。但是,广大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仍然恶劣。为了探究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与解决这一历史问题相关的史实有( )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②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④巴黎公社中无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转而实现与农民的联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1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18、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9、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20、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1、以下哪一徽记所代表的组织体现了其成员“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和防务全方位的联合”? ( )

22、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23、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24、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25、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27题15分,28题24分,共50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

特点。(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2分)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2分)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3分)

27、(15分)“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

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

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 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3分)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

28.(24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 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五
《小论吴起》

吴起因其卓越的治国与军事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绝对第一流的人物,尤其是他的军事谋略,一生大战小战八十余起,未逢败绩。论治国、改革而使国家强大的本事,亦是战国时代罕见的人才。所以后人评语说他:几乎哪国用吴起,哪国就立马成为强国! 在才能上来说,与吴起相比,后来的魏国大将军庞涓何足道哉!

说起品性、道德方面,以我观之,有人批评吴起不忠不义不孝,是以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评价吴起,在许多人的眼里,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答案来。

何为不忠?理由是他不忠于鲁国,或者不忠于魏国,总是跑来跑去,此为不忠。然而评价一个人,得首先要把此人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下去,这样分析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才能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来。身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思想大爆炸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尚未统一天下,独霸中国。各国开明君主都极力网罗人才,而无论出身于贵族还是较为低贱的人才,也不会抱守于一国,不为昏君、弱国所用。以人性的角度来说,谁也不会甘愿埋没自己的才华,择明君而任事。良禽尚且择木而居,何况人才呢? 如果说吴起不忠,那么战国时代,各大国恐怕就没有什么大才可用了!而商鞅、孙膑、乐毅、范睢、张仪、苏秦、廉颇、田单、蒙鷔等等也就将是不忠之臣了! 没有人说他们不忠,偏偏吴起就不忠了!战国时代根本没有后来那种忠的思想概念,所以拿后面的标准来批判吴起不忠,实令人费解!

何为忠?我个人觉得,能够在战国时代,击败强敌、开拓国土、改革体制、使国民安居乐业者即是对国家的大大忠心了。所以忠于国家、有功于百姓我们即可称之为忠臣良将了。像吴起样的人才、功臣比那些无数的魏国、楚国庸臣们要强上何止千百倍?

提倡忠义孝礼勇信诚的孔圣人,尚且在鲁国不得志时,游走于魏、楚等国之间,孔圣人尚不能做到忠于一国,后人拿着他的立下的忠义标准来看待战国时代的别人,实在可笑至极矣!

吴起不忠于魏国,主要原因是魏武侯对吴起产生了疑心。历史新主即位,对功高震主的大臣大将都会如此。吴起在魏国立有大功,未见其有什么过错,或者反叛的痕迹。我们不晓得吴起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只看事实:吴起所作所为,是忠于魏国的。而魏武侯疑心于吴起。而武侯之所以疑心于吴起,又是因为小人的陷害。“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小人的分析“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这话分析的很正确),君因先与武侯言:夫吴侯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 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云云。 果然吴起因“公主轻贱别人”而不受。吴起这样的人,如何受得了妇人的轻视?如果娶回公主,按他的性格,是绝然难与骄傲的公主共处于一室的。 武侯因此果真疑心而不信吴起,吴起恐惧,这才离魏而投楚去了。可见吴起之所以为不忠于魏国,是因为新主受小人挑拨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魏武侯是一个容不下像吴起这样功高震主的君主。

史书上说,魏国人才济济,或人才欲出仕的大多会首先投奔魏国而来,如苏秦、张仪、孙膑、商鞅一众,然而他们却最终选择了离开,另择强国贤君而去矣。从中可见,魏国的君主与权臣们大多是不能容物之辈。战国时代,除了一个魏文侯识人而知人外,余辈尽是像武侯这样的君主,也难怪魏国很快由盛转衰,终灭亡于秦国之手了。

何为不义?何为不孝?因为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就放在一块说。

吴起杀妻。杀妻可以说是吴起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后人不喜欢他的人,多数因此事而起。何为不孝,说他母亲去逝,他也不归家看一眼。那么让我们分析一下他为何这么做为时人后人所不耻的事情呢!

吴起为人,是那种立志大名的人。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会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决,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我不知吴起是咬牙切齿的恨恨而说,还是强忍泪水而咬臂说的这话。然而我敢肯定的说,他的母亲一定是泣泪看着自己的儿子。 我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眼前就会常常涌现出这些画面。我想从中亦可见,吴起不失为一个血性男儿,他好名,而古代商者的地位远不及官仕的地位的。要想名载青史,一般的就必须出入仕途,立大功于国家不可。吴起好名必就必然要面子,有人笑他,正中痛处,就必然激愤交加,怒而杀之,且与母亲决。这个决字,不是现代人轻易可以做得出来的。这种绝决令两千年后的我读来亦为之震憾!”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悲哉,壮哉!

史书介绍的很简单,世人鲜有知道那帮无聊的人是如何嘲笑吴起的,但我却想起了遇到相似事件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韩信能忍跨下之辱,心里却如何能忍?若是忍了,那么我相信,后世也就不会知道秦末汉初有这么一位堪称军神的将星了。韩信能忍,吴起没有忍住。一个人嘲笑自己不可怕,最怕你面前的所有人都在无情的嘲笑与奚落你,甚至还会有胯下之辱之类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面对如此的大辱,对于身怀大志和大才人来说,忍与不忍全在各人的性格了。

但是我们想一想,能够逼吴起咬肉(一定血淋淋的)跪在自己母亲面前,不顾其母痛哭,而有不立功名,不见其母的如此绝决的誓言,吴起一定受到了很大很严重的嘲弄。我不是在这里为吴起辩解什么,而是以人性的逻辑来推导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一些细节,这样大家会更好的理解后来吴起何以杀人、杀妻、母死而不返回家见母一眼以及离鲁、逃出魏国投奔楚国的一系列事情。

吴起之师曾子,是孔圣人七十二贤的弟子。很是有名。此人从小就显孝的名声。后世也多以曾子为孝道的典范。曾子曾说过类似的话:父母在,不远游。这话好像与吴起那句“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话恰恰相反。而巧的时,吴起却成了曾子的弟子。 曾子厌恶吴起的原因,自然可以想像得出了。吴起当时只是一名曾子的学生,离卿相远着呢!而他的母亲恰好在此时去逝了,他居然不归家看上一眼,曾子鄙其为人,(他们本来就格格不入),而与其绝。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吴起若是回家为母亲送葬以显其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按儒家的教条来说,吴起没有信。 没有信的人,也是很严重的事情。 这是一。 第二个,那帮曾经无情的嘲笑了吴起的那帮乡党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一个杀了那么多人,可以说是逃出家乡的人,如果此人回去,除了见到已经病故的母亲遗体外,还能见到什么?还能做什么?吴起归家,不死也要失去信义的名声。

何为孝呢?按曾子的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们敬佩曾子甘心陪伴父母身旁,而不出去争取功名的思想与行为。然而自古就有所为的忠义不能两全,或者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我想不言自明。但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天下的才子们,都像曾子这样,那么恐怕战国时代各大国强国就不会有什么真正了不起的大才可用了。因为大家都在家守着父母,谁还会来为国尽忠,或立大功显名于世呢?

把曾子的孝放到今天来看,其一,守家而陪待父母者,默默无名终老一生。以我观之,此是迂不可及矣!也充其量不过小孝罢了。 其二,碌碌无能之辈,自然不敢远走四方,创下不朽的功名了。

其三,放眼今天中国,有多少四肢发达的青年人,住在父母家,吃在父母家,用父母的血汗钱来吃喝玩乐?我们还能称这样的人为孝嘛?

吴起,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扬威沙场,为中国军事史上罕见的文武奇才,并给后人留下了“吴子”这部宝贵的兵书,如此人杰,使其父母没有白生他吴起,这样才是大大的孝呢!

虽然我不喜欢吴起为取得功名而杀妻一事,然而在中国古代,借妻子而爬上高位、休妻而取得财富、杀妻而立功名的人,我想是不在少数的!史书上说得很简略,不知道吴起与他的那位齐女的感情如何?不清楚是怎样的情况下,吴起杀了妻子的!如果只看吴起杀妻四字,那么我可以说他对他的妻子而言,确实是不义的!

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他必然有其局限性。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不能够以现代的眼光,或者完全用儒家的那些教条来看古人!

我又想起吴起啮臂发誓的情景,我佩服他的勇与志气;我不晓得吴起是不是含泪而杀妻,还是手起刀落,铁石心肠的杀掉了妻子,但我怜悯他的妻子,恼恨吴起这种行为;我不清楚吴起当得知其母去逝,脸上是冷漠还是什么样的表情,然而我相信他的心里一定不会好受;吴起离魏,史书上说得何等简单?然而我们想想吴起在魏国所立下了功劳,他这一离去,无异是前功尽弃。他的事业也只好重头再来!

吴起离魏,不仅仅是吴起的个人事业上的悲剧,而且还是魏国的不幸。从魏国弃吴起上可以看出,不但是弃下他一个人,观魏国后面的种种情形,可以说魏国是开了弃下了更多的不同性格的人才的先河、弃下了延长称霸战国的机会,弃下了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伟业!

而吴起入楚,进行体制改革,使楚国实力陡增,却必然触犯楚国那些盘根错节的

贵族们的利益!他的死完全是那些愚昧的、自私自利的楚国贵族们所造成的! 与商鞅相比,商鞅是幸运一些的,至少秦孝公多活了一些年,使商鞅变法得以从容展开,而且秦国的后继者虽然杀了他,却继承了变法的策略;吴起是不幸的,一来楚悼王死得较早,吴起没有来得及深入的改革体制,二来楚国的政治比秦国更为复杂,更为可悲的是:三来楚国的后继者废除了许多吴起的新政,使楚国变成旧不旧、新不新的尴尬局面。改革既然半途而废,在战国那种各国图强的时代里,楚国虽大,却不思进取,灭亡他国之手也就是一种必然的结局了。

人是没有完美的,真正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以圣人理想中的道德标准来看人(忠义孝勇节清廉俭智信诚严礼仁等等),我完全相信,那么从古至今,全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会是什么所谓的“好人”了。

不苛求于古人,尽量公正的看待历史上每一位人物,是我们今人谈史所必要的态度!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六
《高三历史阶段性测试三》

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

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

的确立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

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

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5.“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 )

A.白银大量使用 B.榷场贸易繁盛 C.工商业繁荣 D.交子的使用

6.《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

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

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A.水利设施完善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7.《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

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

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

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9.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B.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10.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1.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开始出现夜市、

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

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

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

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4.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1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

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16.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下列关于

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

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治腐败 B.土地兼并严重C.土壤日益贫瘠 D.人口增长迅速

18.(2012·大同模拟)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

不誓而无藏。”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B.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D.晋

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

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

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

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

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

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

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1) 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

一些变化。(4分)

(2) 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

接影响。(8分)

(3)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

的影响。(6分)

(4) 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4分)

20.(2012·湖北名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蜱脂肉滑,奚位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固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库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

和[明]谢肇淛《五杂俎》

(1) 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

特点。(8分)

(2) 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4分)

(3) 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4分)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1) 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6分)

(2) 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6分)

(3) 材料三中马戛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

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19(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分)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2分)

(2)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2分)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分)

(3)原因: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答出任意3点即给3分)

影响: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答出任意3点给3分)

(4)材料一农业革命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取代井田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济形式。(2分)材料四农业革命是指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如英国圈地运动,雇佣农业工人,属于资本主义农业。(2分)

20.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21.答案:(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七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4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方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根本不同。第(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第(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4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14.(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解析:选B。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但二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理财;而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故答案为B项。

11.(2013·高考天津卷)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凯末尔改革的目标是在建立现代化国家、接受现代意识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土耳其改革没有走苏俄式发展道路,只是学习苏联的五年计划,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工业,不是农业,排除含有③或④的选项。

14.(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2: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1)根据材料1,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2,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挖掘服饰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军事、利民、便用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和各国富国强兵的目的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2“费兹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提炼出土耳其改革从服装开始的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是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要从服饰改革对推动本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高度来认识其影响。

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人。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5.(2013·高考山东卷)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如“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民间怨恨新法”等。第(2)问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既要看到话本的史料价值,又要注意其可信度。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41.(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2: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1、2,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1,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正确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第(2)问包括两个层次,先归纳、概况“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雅典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社会发展的情况,说明其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3·高考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2: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1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

解析: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1中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以及马丁·路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马丁·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故A、B两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体现了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维护统治;“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体现了上帝用恩典统治,故D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世俗的世界也是由上帝建立的,并非与上帝无关,故本问答案为C项。第(2)问根据材料“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并结合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新的教会组织等概括归纳。第(3)问概括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可从如下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对比中概括,二是从马丁·路德反封建的程度方面概括。

答案:(1)C (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土,反封建不彻底。

24.(2013·高考江苏卷)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2: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3: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2,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3,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解析: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3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

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八
《我眼中的吕不韦》

我眼中的吕不韦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这是《史记·吕不韦列传》的第一句话。吕不韦,一个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人,作为一个商人,他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甚至说他改变了中国历史也不过分。作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投机家,纵然千年已去,但他的一生经历,对后世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他的权术、公关手段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梦想成功的人士学习的楷模。

对于吕不韦,我印象最为深刻地就是他的权术手段、深谋远虑,这一特征集中表现在他的政治投资上。当他发现子楚的处境后觉得他像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在他身上投资将来可以借助于他获得功名利禄,遂不遗余力地帮助子楚,搞好与其的关系。然后不惜花重金买通了华阳夫人,说服安国君立子楚为继承人,最后是让嬴政登了基。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在他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为后面所要做的事做好了准备。这纵然可以说是吕不韦城府深、投机取巧的表现,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深谋远虑的表现呢?只能说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吕不韦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秦始皇的身世问题。有认为秦始皇是他儿子的,也有否认的。在我看来,嬴政是他儿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首先,他送给子楚的赵姬本来就是他的女人,送给他之前或许已经知道了赵姬怀有身孕,这才为后续的一系列步骤打下了基础。他不遗余力地帮助子楚登上了王位,其最终目的是想要

他自己的儿子成为秦国的主宰。而且,他作为一个商人,使用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段是很正常的。

在这过程中有一件事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秦孝文王(安国君)、秦庄襄王(子楚)的死。他们之前的秦王都是比较长命的,在位时间也都比较长,为什么到了他们俩就变得短命了,而且一个比一个短命。虽然这事存在着巧合,可能那两位秦王真的天生就命短,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联系起后来发生的事情,我想我们应该就有理由相信孝文王、庄襄王的死于吕不韦是脱不了干系的。当安国君登上王位时他的第一步达到了,为了他的目的,他不可能等着安国君自然死亡,然后再是子楚登基,这样他有没有那么长的命去享这个福还难说,这样他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他设计害死了秦孝文王;同样,子楚(秦庄襄王)也逃不过这种命运。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让嬴政登上了皇位。此时,他的政治投资的回报已经产生了,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嬴政成了秦王后,因为年纪还小,所以秦国的主宰实际上就是吕不韦了。然而,嬴政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随着他的长大已容不得有人站在他的头上发号施令,而这时吕却没有有所收敛的意思,所以二人的矛盾就慢慢积累起来了。最后,嬴政找到一个机会把吕不韦给赐死了。

我不知道吕不韦死前有什么感想,要是的话,我的心情会很复杂,一方面自己成就了嬴政的今天地位,而另一方面却要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掉,换做是谁都会痛心。他最后没有为了活命而捅破这层关系,

我想应该是他还想为嬴政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隐瞒嬴政的身份,让他可以继续当秦国的国王。从这点来看,吕不韦也不失为一个好父亲。

吕不韦,这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正式因为他才使得秦始皇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也使得历史更加具有了吸引力。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九
《第3课 正式》

为什么家累千金篇十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已修正)》


为什么家累千金相关热词搜索: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家累千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为什么家累千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为什么家累千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2188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