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

2016-02-18 10:41: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一《2013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试题(以及答案)》 ...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一
《2013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试题(以及答案)》

2013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047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庄子在《秋水》中用“曲士”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 ( D )

A.空间的限制 B.时间的限制

C.先天素质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2.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薮”指的是 ( C )

A.商业利益 B.猪栏理想

C.战争妖魔 D.社会贫困

3.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认为,“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 怒”,这就表明 C

A.对方的见解是错误的 B.双方的看法都是对的

C.自己的看法没有充分理由 D.自我优越感过于强烈

4.《垓下之围》的“太史公曰”中,肯定项羽历史功绩的语句是 B

A.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B.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C.放逐义帝而自立 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5.《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的形象特点之一是 D

A.从容镇定 B.博闻强记

C.宽厚谦和 D.嫉恶如仇

6.下列散文作品中,作者对地理背景将错就错,借以抒写自己怀抱的是

A.《前赤壁赋》 B.《西湖七月半》

C.《都江堰》 D.《我与地坛》

7.下列《先妣事略》的语句中,表现母亲俭朴特点的是

A.入城,则缉垆,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B.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C.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D.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8.《马伶传》中,马伶“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的目的是

A.另谋高就 B.依附权贵

C.深入生活 D.寻求庇护

9.《秋夜》一文出自鲁迅文集中的

A.《故事新编》 B.《野草》

C.《朝花夕拾》 D.《且介亭杂文》

10.《爱尔克的灯光》中,“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一句话表达了

A.对故居和祖父的怀念 B.重温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C.对“甜蜜的家”的留恋 D.对旧礼教阴魂不散的感慨

11.《我与地坛》中,作者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是为了表现

A.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B.母亲的艰辛

C.对人生的各种体验 D.地坛的历史变迁

12.《蚂蚁大战》采取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这个“点”主要指的是

A.荷戟独彷徨的红蚂蚁 B.在堆树根之处两只蚂蚁缠斗

C.红黑三位武士的混战 D.胡贝尔对蚂蚁大战的考察

13.《饮酒》(其五)中,上下句之间有转折关系的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4.《行路难》中,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的诗句是

A.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下列《长恨歌》诗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A.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B.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C.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D.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1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下片抒情的着眼点是

A.时间推移 B.景物变化

C.心理活动 D.世事变迁

17.《再别康桥》中,暗示西方文明的意象是

A.西天的云彩 B.夕阳中的新娘

C.软泥上的青荇 D.天上虹

18.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诗句,象征贫穷落后给予祖国沉重负载的是

A.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B.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C.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D.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19.《哦,香雪》作者对香雪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A.哀叹 B.同情

C.赞美 D.担忧

20.《麦琪的礼物》的主旨是

A.反映出社会的贫富不均、阶级对立 B.揭露人际间的自私麻木、冷漠无情

C.讽刺上流社会金钱至上、缺乏真情 D.歌颂小人物的善良心性、真挚爱情

二、多项选择题

21.《容忍与自由》说服力强的原因有

A.例证典型 B.善用类比

C.语势劲健 D.现身说法

E.深入浅出

22.下列《西湖七月半》词语中,采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有

A.灯火优傒 B.亦船亦楼

C.竹肉相发 D.不衫不帻

E.峨冠盛筵

23.下列诗作,属于叙事诗的有

A.《湘夫人》 B.《陌上桑》

C.《饮酒》 D.《行路难》

E.《长恨歌》

24.下列对《我愿是一条急流》的描述,正确的有

A.这首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B.这是一首爱情诗

C.这是一首叙事诗 D.诗歌通过一系列比喻抒情

E.诗歌表明“我”决心为爱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标献身

25.下列作品中,属于外国小说的有

A.《婴宁》 B.《哦,香雪》

C.《金鲤鱼的百裥裙》 D.《苦恼》 E.《麦琪的礼物》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

27.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猝:

28.我们还得戒律自己

戒律:

29.骑皆伏日:“如大王言”

伏:

30.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起事:

31.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令行:

32.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

33.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问:

34.韵友来,名妓至

韵友:

35.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

幸垂:

四、简析题

36.阅读《咬文嚼字》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A.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解释其中的两个成语。

37.阅读《都江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

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A.这里描写长城,对写都江堰有何作用?

B.这里写到汉代水官,有何用意?

C.结合全文,说出都江堰“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内涵。

38.阅读《陌上桑》中的一章,回答问题: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A.“五马立踟蹰”属于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B.这里的情节是以何种形式展开的?

C.这里表现出罗敷怎样的性格特征?

39.阅读《长恨歌》中的一段,回答问题: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A.这里抒写什么感情?

B.“孤灯挑尽未成眠”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C.指出这一段里的对偶句。

40.阅读《婴宁》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艮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耶,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

A.婴宁出场有何特点?

B.婴宁的个性有何特点?

C.媪为何总是教训婴宁?

五、作文题(30分)

41.以《自强者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记叙或议论皆可,但不可写成诗歌。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二
《关山月2》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三
《关山月》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

1.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您的答案:分析: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此诗的艺术特点:(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3

2.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您的答案:分析: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作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回寄章质夫。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把杨花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来写,在词中杨花和思妇是融合到一起的。上片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从平实的语言中概括出了杨花的特点。而全词正是从这一特点来发挥的。第二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也写出了人们对杨花的普遍态度和感受,正因为它又像花又不像花,所以在繁花似锦的春

天,人们并不十分看重它,珍惜它,因而随它到处飞扬,飘落。“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抛家傍路”是对满天飞舞的杨花的客观描绘,却很传神,而且暗中关合着“离情”。接着就点出杨花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杨花拟人的感情,就把花和人联系起来了。因此,下面的几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就既是写的人,又是写的杨花。 下片一开始,又好像完全是鞋花:“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还是照应到上片的意思,“抛家傍路”的杨花是不被人怜惜的,人们伤春,也只是由“落红难缀”引发;春归了,杨花飞尽了,人们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可是下面一转,作者特别关注那“飞尽”了的杨花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这里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按苏轼的自注并不可信。他所据的是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杨花落水化萍”之说。作者用典的目的意在表现杨花的多情,也表现杨花的生命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把春色具象化,数量化,说它三分之二化成了尘土,三分之一化成了流水。这种写法好像很笨,好像跟诗不相干,实际上却是写得非常巧妙,非常聪明,也是很富于诗意的。它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杨花的执著和一片深情。下片到此为止,都是写花,可是末二句一收却又归结到人上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真是精妙至极的神来之笔。在作者的笔下,不论是浮萍、尘土、流水,都是杨花化来的;而最后竟看出来,这由杨花化来的浮萍、尘土、流水又都变成了离人的眼泪。咏物词而能写出如此深婉缠绵的感情内涵,实在是很少见的。 总之,苏轼的写情词,风格近于婉约,却又不完全同于婉约,有传统婉约派词的深婉细腻,而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可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洗尽了“绮罗香泽之态”。

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3

3.

李白《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您的答案:译: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7

4.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

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您的答案:译: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6

5.

杜诗集大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您的答案:答:杜诗集大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其爱国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取众人之长。不仅学曹植、陶渊明之古体,而且学阴铿、何逊、庚信等人的讲究对仗声律,不仅学习古人,而且推当代的初唐四杰。2、兼备众体,风格多样。五古、五排、七古、七律等均有突出成就,风格以浓郁顿挫为主导,另有平淡简易、含蓄委婉等多种变化。3、锤炼语言,炼字炼句。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7

6.

爱国精神在陆游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您的答案:答:爱国精神在陆游诗中体现如下: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开头四句诗人说明金宋双方签定议和诏书已经十五年了,将军长期不战,徒然驻守边境,忘记抗击敌人的责任。贵族的深宅大院中按节歌舞,沉迷酒色之中,忘记了当时的局面。战马在马棚里养的肥死,弓长期不用都断了弦。这四句诗表现出战争停止后,将军、贵族、马匹、兵刃等保养的状况。将军的应战观念消失得无影无踪;贵族们整天不理政事,沉迷酒色;马匹兵刃损失严重。以上这几方面都对战备起了消极作用。全诗每句中都显示着南宋朝廷的这种安

定和平景象是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而这种所谓的“安定和平景象”是不能长久的,在这之中暗存着杀机。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待这个问题,陆游对当时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愤怒、痛心的心境。接下来诗人又写道戍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在戍楼上听着敲起刁斗的声音,一遍又一边地催着月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有壮年逐渐地衰老,已是白发苍苍。谁能知道笛曲关山月所传达的心志呢?明月徒然照着留在沙场上的征人尸骨。难道把这些都忘记了吗?这四句诗写的情调比较苍凉、悲观,为死去的卫国战士哀悼,也为空守边塞的将士无奈,为国捐躯的尸骨白白的留在战场,活者的士兵空守边疆是仅是退还举棋不定,这些难道朝廷都忘了吗?此情此景令人悲观,让人叹息。陆游在最后写道:“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中原的动乱从古至今也曾有过,但是这些政权岂能长久?中原的人民忍受痛苦,盼望恢复中原,祖国统一,今夜不知多少地方的人民在落泪。这几句诗是诗人对金人入侵中原的蔑视。一句“岂有逆胡传子孙?”形象生动且深刻地揭露了外族的伎俩,同时表达了对沦陷区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在做秋操检阅时,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只是苦于没有抗金立功的机会。《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气涌如山,豪气磅礴,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中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诸葛亮的确足以名扬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辛,他却毫不动摇,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达到九州统一,又是鞭挞不思恢复,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首诗正如严修教授所说:“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成了他永远的遗恨。”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关注百姓关心人民生活疾苦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四)、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来表达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的存在方式上 清代赵翼谈到陆游的纪梦诗时说:“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多,此必有诗无题,寄托于梦耳。”那么我们就领略一下陆游的纪梦诗《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七言诗)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诗中说,自从唐代天宝之乱后,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五百年来北庭安西地区一直没有收复。而自己在梦中却看到了偷安的皇帝实现了收复失地的圣事,平定了辽远的北方,通用南宋王朝“淳熙”的年号。各地群众都为太平盛世而欢呼,边境的妇女梳头打扮也学京都的式样。俗话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诗人终日在思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于是,自然而然的在梦境中得到解脱,使精神得到升华。军队的强大,皇帝的圣明,诗人认为是收复失地的强有力的因素。一句“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是诗人心中盼望已久的圣事。可惜大诗人陆游竟生在那个苟且存生的时代,上不能

言事,下不能拯救百姓,此时心如油煎。梦中寄托这种信念,陆游强烈愿望已达到了顶峰,恨不得把精神迅速转为物质力量。又如他在《异梦》一诗里叙述了自己见到奇异的梦境,梦到自己身穿铠甲去作战,收复中原。“山中有奇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而通谓,潼关北挖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与为国奋战的决心。 (五)、陆游的爱国思想也渗透在他的全部生活中 一切事物,无不可以引起诗人的联想,或游胜地,或凭吊古人,或读古书,或看地图,或闻雁声,或赏雨雪,或睡梦,或醉酒,无不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诗人在六十七岁时广泛的深入群众调查疾苦,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此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此乃祖国大好壮丽河山。“遗民泪尽”“南望王师”这种惨痛的状况都是外敌入侵造成的。为什么国家拥有这么壮观的河山的无比热爱的赞颂,也是对南宋朝廷如此腐败罪行的鞭挞。

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7.

试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您的答案:一、叙述语言:简洁优雅 《聊斋志异》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的文学语言,因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然是以文言为主,但却较为浅显,并且大量提炼和融汇了当时的方言俗语,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是多姿多彩、曲尽形态。人物语言的雅俗结合,谐谑有趣既没有破坏小说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描写人物神情及语言特色的毛病,在小说叙述语言的发展上具有很高成就。 以《崂山道士》为例,其中写道士作法一幕令人难以忘怀: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 写道士作法,虽然是文言却较为浅显,阅读障碍的扫除极大地丰富了读者想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可以说是妙语如珠,语言精练,词汇丰富,辞采璀璨,句法极富于变化,往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秀丽,优游不迫,从而形成了文言所特有的那种节奏感,使文言独特的表现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开掘,《黄英》、《狂生》等篇都是如此。 如《翩翩》,在落魄浪子罗子浮为翩翩所收留后,有一位“花城娘子”来访: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呜之,睡却矣。”于是坐以款饮。此后写罗子浮二度偷戏花城,均“衣化为叶”,吓得不敢再胡思乱想——花城笑曰:“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若弗是醋葫芦娘子,恐跳迹入云霄去。”女亦哂曰:“薄幸儿,便直得寒冻杀!”相与鼓掌。花城离席曰:“小婢醒,恐啼肠断矣。”女亦起曰:“贪引他家男儿,不忆得小江城啼绝矣。” 写两位仙女的对话,幽默风趣,极富生活气息,博采口语,化用方言,使文言这种书面语言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新鲜活泼,十分灵动,对旧时稍有文化修养的读者来说,阅读已经是没有什么障碍的了。 再如《聂小倩》中写宁采臣与聂小倩的对话: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急起审顾,则北院女子也。惊问之,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忽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我囊囊!”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语言精练,词汇丰富,简洁传神。 许多研究者认为文言小说的衰落,到明朝已达极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讲“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一笔带过,批评多于肯定。“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而能够予以肯定者,实在很少。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亦记异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陈祸福,专主惩劝,已不足以称小说。”而在文言小说的衰败之风“弥漫天下”的境况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独树一帜,为世人所传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与《聊斋志异》语言的简洁优雅是分不开的。 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注重性格和心理刻画 作者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是狐狸幻化的女性,婴宁、小翠、青凤各有千秋;同是痴情男子,孙子楚、耿去病、乔生也互不雷同。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他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既写出它们原有的物性,又赋予它们人的面貌和性格。另外,蒲松龄还善于通过心理描写、细节点染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刻画人物性格。

(1)、性格描写、环境渲染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以《阿绣》为例,写刘子固爱上杂货店主的女儿阿绣,因而借口买花粉去亲近她:“所市物,女以纸代裹完好,已而以舌舐粘之。刘怀归不敢复动,恐乱其舌痕也。”用唾液粘物,写少女天真烂漫,而怀归不敢动,怕乱其舌痕,又把刘子固的痴迷之情写得十分新鲜。 又如《罗刹海市》,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情绪,相应地进行了环境描写。把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五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在线作业

1.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您的答案:分析: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此诗的艺术特点:(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3

2.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您的答案:分析: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作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回寄章质夫。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把杨花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来写,在词中杨花和思妇是融合到一起的。上片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从平实的语言中概括出了杨花的特点。而全词正是从这一特点来发挥的。第二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也写出了人们对杨花的普遍态度和感受,正因为它又像花又不像花,所以在繁花似锦的春天,人们并不十分看重它,珍惜它,因而随它到处飞扬,飘落。“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抛家傍路”是对满天飞舞的杨花的客观描绘,却很传神,而且暗中关合着“离情”。接着就点出杨花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杨花拟人的感情,就把花和人联系起来了。因此,下面的几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就既是写的人,又是写的杨花。 下片一开始,又好像完全是鞋花:“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还是照应到上片的意思,“抛家傍路”的杨花是不被人怜惜的,人们伤春,也只是由“落红难缀”引发;春归了,杨花飞尽了,人们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可是下面一转,作者特别关注那“飞尽”了的杨花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这里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按苏轼的自注并不可信。他所据的是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杨花落水化萍”之说。作者用典的目的意在表现杨花的多情,也表现杨花的生命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把春色具象化,数量化,说它三分之二化成了尘土,三分之一化成了流水。这种写法好像很笨,好像跟诗不相干,实际上却是写得非常巧妙,非常聪明,也是很富于诗意的。它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杨花的执著和一片深情。下片到此为止,都是写花,可是末二句一收却又归结到人上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真是精妙至极的神来之笔。在作者的笔下,不论是浮萍、尘土、流水,都是杨花化来的;而最后竟看出来,这由杨花化来的浮萍、尘土、流水又都变成了离人的眼泪。咏物词而能写出如此深婉缠绵的感情内涵,实在是很少见的。 总之,苏轼的写情词,风格近于婉约,却又不完全同于婉约,有传统婉约派词的深婉细腻,而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可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洗尽了“绮罗香泽之态”。

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3

3.

李白《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

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您的答案:译: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7

4.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您的答案:译: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

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6

5.

杜诗集大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您的答案:答:杜诗集大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其爱国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取众人之长。不仅学曹植、陶渊明之古体,而且学阴铿、何逊、庚信等人的讲究对仗声律,不仅学习古人,而且推当代的初唐四杰。2、兼备众体,风格多样。五古、五排、七古、七律等均有突出成就,风格以浓郁顿挫为主导,另有平淡简易、含蓄委婉等多种变化。3、锤炼语言,炼字炼句。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7

6.

爱国精神在陆游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您的答案:答:爱国精神在陆游诗中体现如下: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开头四句诗人说明金宋双方签定议和诏书已经十五年了,将军长期不战,徒然驻守边境,忘记抗击敌人的责任。贵族的深宅大院中按节歌舞,沉迷酒色之中,忘记了当时的局面。战马在马棚里养的肥死,弓长期不用都断了弦。这四句诗表现出战争停止后,将军、贵族、马匹、兵刃等保养的状况。将军的应战观念消失得无影无踪;贵族们整天不理政事,沉迷酒色;马匹兵刃损失严重。以上这几方面都对战备起了消极作用。全诗每句中都显示着南宋朝廷的这种安定和平景象是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而这种所谓的“安定和平景象”是不能长久的,在这之中暗存着杀机。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待这个问题,陆游对当时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愤怒、痛心的心境。接下来诗人又写道戍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在戍楼上听着敲起刁斗的声音,一遍又一边地催着月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有壮年逐渐地衰老,已是白发苍苍。谁能知道笛曲关山月所传达的心志呢?明月徒然照着留在沙场上的征人尸骨。难道把这些都忘记了吗?这四句诗写的情调比较苍凉、悲观,为死去的卫国战士哀悼,也为空守边塞的将士无奈,为国捐躯的尸骨白白的留在战场,活者的士兵空守边疆是仅是退还举棋不定,这些难道朝廷都忘了吗?此情此景令人悲观,让人叹息。陆游在最后写道:“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中原的动乱从古至今也曾有过,但是这些政权岂能长久?中原的人民忍受痛苦,盼望恢复中原,祖国统一,今夜不知多少地方的人民在落泪。这几句诗是诗人对金人入侵中原的蔑视。一句“岂有逆胡传子孙?”形象生动且深刻地揭露了外族的伎俩,同时表达了对沦陷区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在做秋操检阅时,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只是苦于没有抗金立功的机会。《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气涌如山,豪气磅礴,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中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诸葛亮的确

足以名扬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辛,他却毫不动摇,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达到九州统一,又是鞭挞不思恢复,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首诗正如严修教授所说:“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成了他永远的遗恨。”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关注百姓关心人民生活疾苦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四)、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来表达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的存在方式上 清代赵翼谈到陆游的纪梦诗时说:“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多,此必有诗无题,寄托于梦耳。”那么我们就领略一下陆游的纪梦诗《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七言诗)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诗中说,自从唐代天宝之乱后,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五百年来北庭安西地区一直没有收复。而自己在梦中却看到了偷安的皇帝实现了收复失地的圣事,平定了辽远的北方,通用南宋王朝“淳熙”的年号。各地群众都为太平盛世而欢呼,边境的妇女梳头打扮也学京都的式样。俗话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诗人终日在思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于是,自然而然的在梦境中得到解脱,使精神得到升华。军队的强大,皇帝的圣明,诗人认为是收复失地的强有力的因素。一句“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是诗人心中盼望已久的圣事。可惜大诗人陆游竟生在那个苟且存生的时代,上不能言事,下不能拯救百姓,此时心如油煎。梦中寄托这种信念,陆游强烈愿望已达到了顶峰,恨不得把精神迅速转为物质力量。又如他在《异梦》一诗里叙述了自己见到奇异的梦境,梦到自己身穿铠甲去作战,收复中原。“山中有奇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而通谓,潼关北挖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与为国奋战的决心。 (五)、陆游的爱国思想也渗透在他的全部生活中 一切事物,无不可以引起诗人的联想,或游胜地,或凭吊古人,或读古书,或看地图,或闻雁声,或赏雨雪,或睡梦,或醉酒,无不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诗人在六十七岁时广泛的深入群众调查疾苦,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此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此乃祖国大好壮丽河山。“遗民泪尽”“南望王师”这种惨痛的状况都是外敌入侵造成的。为什么国家拥有这么壮观的河山的无比热爱的赞颂,也是对南宋朝廷如此腐败罪行的鞭挞。

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7.

试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您的答案:一、叙述语言:简洁优雅 《聊斋志异》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的文学语言,因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然是以文言为主,但却较为浅显,并且大量提炼和融汇了当时的方言俗语,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是多姿多彩、曲尽形态。人物语言的雅俗结合,谐谑有趣既没有破坏小说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描写人物神情及语言特色的毛病,在小说叙述语言的发展上具有很高成就。 以《崂山道士》为例,其中写道士作法一幕令人难以忘怀: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 写道士作法,虽然是文言却较为浅显,阅读障碍的扫除极大地丰富了读者想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可以说是妙语如珠,语言精练,词汇丰富,辞采璀璨,句法极富于变化,往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秀丽,优游不迫,从而形成了文言所特有的那种节奏感,使文言独特的表现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开掘,《黄英》、《狂生》等篇都是如此。 如《翩翩》,在落魄浪子罗子浮为翩翩所收留后,有一位“花城娘子”来访: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呜之,睡却矣。”于是坐以款饮。此后写罗子浮二度偷戏花城,均“衣化为叶”,吓得不敢再胡思乱想——花城笑曰:“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若弗是醋葫芦娘子,恐跳迹入云霄去。”女亦哂曰:“薄幸儿,便直得寒冻杀!”相与鼓掌。花城离席曰:“小婢醒,恐啼肠断矣。”女亦起曰:“贪引他家男儿,不忆得小江城啼绝矣。” 写两位仙女的对话,幽默风趣,极富生活气息,博采口语,化用方言,使文言这种书面语言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新鲜活泼,十分灵动,对旧时稍有文化修养的读者来说,阅读已经是没有什么障碍的了。 再如《聂小倩》中写宁采臣与聂小倩的对话: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急起审顾,则北院女子也。惊问之,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忽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我囊囊!”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语言精练,词汇丰富,简洁传神。 许多研究者认为文言小说的衰落,到明朝已达极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讲“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一笔带过,批评多于肯定。“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而能够予以肯定者,实在很少。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亦记异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陈祸福,专主惩劝,已不足以称小说。”而在文言小说的衰败之风“弥漫天下”的境况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独树一帜,为世人所传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与《聊斋志异》语言的简洁优雅是分不开的。 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注重性格和心理刻画 作者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是狐狸幻化的女性,婴宁、小翠、青凤各有千秋;同是痴情男子,孙子楚、耿去病、乔生也互不雷同。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他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既写出它们原有的物性,又赋予它们人的面貌和性格。另外,蒲松龄还善于通过心理描写、细节点染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刻画人物性格。

(1)、性格描写、环境渲染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以《阿绣》为例,写刘子固爱上杂货店主的女儿阿绣,因而借口买花粉去亲近她:“所市物,女以纸代裹完好,已而以舌舐粘之。刘怀归不敢复动,恐乱其舌痕也。”用唾液粘物,写少女天真烂漫,而怀归不敢动,怕乱其舌痕,又把刘子固的痴迷之情写得十分新鲜。 又如《罗刹海市》,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情绪,相应地进行了环境描写。把马骥思乡思亲之情,巧妙地揉入十分精彩的龙宫景物描写所构成的意境之中: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本莹澈,如白琉璃;中有心,淡黄色;稍细于臂;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花开满树,状类薝卜。每一瓣落,铿然作响,拾视之,如赤瑙雕镂,光明可爱。时有异鸟来鸣,毛金碧色,尾长于身,声等哀玉,恻人肺腑。生每闻,辄念乡土。马骥生活在这样一个幽雅而又物丰,且有美女陪伴的环境里,却一听到异鸟的哀鸣就思念乡土,可见他思情之深之切。马骥与龙女告别返回梦寐思之的故乡后,龙女又如期将儿子送给他,并附上一封情辞惆怅的书信。马骥读到信中“盈盈一水,青鸟难通。结想为梦,引领成劳,茫茫兰蔚,有恨如何”等语时,伤心揽涕,抱着哭喊着要母亲的儿子,眼前“望海水茫茫,极天无际,雾鬟人渺,烟波路穷”的情景,正是马骥那种痛苦的延伸与扩展。作品不时以富于诗意的笔调对此加以描绘,构成了一种弥漫于全篇的情绪环境。 (2)、心理描写、细节点染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比起以往的文言小说,《聊斋》显然更重视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也不是冗长琐碎,铺陈夸张的多余之笔,都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我们读《聊斋》,可以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似乎这些事情都确曾发生过,这些人物都确实存在过,甚至于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和不可能存在过的人也写得活灵活现。 以《席方平》为例,为父申冤的席方平面对冥王的酷刑坚贞不屈,遭到了锯解: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 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倾,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鬼即推令复合,曳使其行。席觉锯缝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 人死后,其灵魂又组成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这本不可信,但小说中对席方平的痛苦写得那么真实,却让人确信其有了:锯到头上时,感到脑袋渐渐成了两半,痛不可支;锯到胸膛时,竟隆隆作响;锯缝处像要裂开,疼得走了两步便跌倒。这一幕惨痛的情景好像就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类细节描写在《聊斋》中几乎俯拾皆是。《画壁》中,朱孝廉与画中仙女结合,画中人受到上界神灵盘查,把情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六
《陆游《关山月》课件》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篇七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

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 李斯

5.《陈情表》 李密

6.《答李翊书》 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论气节》 朱自清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 傅雷

14.《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5.《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 宗臣

22.《马伶传》 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25.《故都的秋》 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27.《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28.《箱子岩》 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 《诗经》

30.《国殇》 屈原

31.*《陌上桑》 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 曹操

33.*《饮酒》(其五) 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35.《山居秋暝》 王维

36.*《行路难》(其一) 李白

37.*《蜀相》 杜甫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9.《杜陵叟》 白居易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1.(泊秦淮) 杜牧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3.《炉中煤》 郭沫若

44.《再别康桥》 徐志摩

45.*《北方》 艾青

46.《门槛》 屠格涅夫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苏轼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5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3.《长亭送别》 王实甫

54.*《前赤壁赋》 苏轼

小说

55.*《宝玉挨打》 曹雪芹

56.*《风波》 鲁迅

57.*《断魂枪》 老舍

58.*《米龙老爹》 莫泊桑

59.《苦恼》 契河夫

60.*《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1)根之茂者其实遂;

(2)膏之沃者其光晔。

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相关热词搜索:关山月 关山月李白 三年笛里关山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山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倾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2448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