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听筝翻译

听筝翻译

2016-04-15 11:54: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听筝翻译(共4篇)语文B卷·2014届河北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4 01)试卷类型:B 河北冀州中学2013年—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命题人 关慧茹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听筝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听筝翻译 篇一:《语文B卷·2014届河北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4.01)》

试卷类型:B 河北冀州中学

2013年—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

命题人 关慧茹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题2分)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

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

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

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

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

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

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

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

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

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

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

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

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

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

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

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

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

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

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

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

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

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

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

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

(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

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

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

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

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

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

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

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听筝翻译)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

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

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

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第4~7题。(每题2分,共6分)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

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

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

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

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

之卮酒,使自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

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

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

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

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

邦臣。”宗弼不能屈。翼日,遣人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

“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

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

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

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

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

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

选自《宋史·杨邦乂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隳:毁坏

B 徒:徒党,同一类人

C 假:给予帮助

D 逆:叛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 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

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

深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

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

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

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

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

死并剖心。

三、翻译、诗歌鉴赏及默写(共28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5分)

译文:

(2) 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5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9、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听筝翻译)

10、默写(共6分,(1)——(3)题3分,每题1分。(4)题3分)

(1)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1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听筝翻译 篇二:《五言绝句(带详细翻译)》

第四章

五言绝句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听筝翻译)

注释:

①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②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即夕阳反照的光。景,古同“影”。

全诗赏析: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深深地森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竹里馆 王维(听筝翻译)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听筝翻译)

注释: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即幽深的竹林。 ②长啸:长声呼啸。

全诗赏析:

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有时候弹弹琴有时候长声呼啸。僻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明月陪伴照耀。

送别 王维(听筝翻译)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①。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柴扉:柴门。

②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全诗赏析:(听筝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关闭柴门。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啊你还能不能回来?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①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②采撷:采摘。

全诗赏析:

晶莹闪亮的红豆生长在岭南;春天来临的时候它能长出多少新枝呢?愿你多多采摘它,这玩艺儿最能引起人们互相思念的情意。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释: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全诗赏析:

您从家乡出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请问你来的那天我家雕饰精美的窗子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①人,暂游桃源里。

注释:

①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全诗赏析:

你若要回归山林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渔人,暂时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全诗赏析: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朵上面。雨雪后天气晴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城中的日暮时分更觉得寒冷。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②③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②移舟:靠岸。

③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全诗赏析:

我把船靠岸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日落时分的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月亮更亲近人们。

春晓① 孟浩然

②③(听筝翻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 春晓:春天的旱晨。

全诗赏析: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一觉醒来)到处都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晚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花儿不知(被风雨)吹落了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 举:抬。

全诗赏析: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恍惚间)怀疑是地上的秋霜。抬头遥望天上的明月,低着头思念故乡。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①。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①深坐蹙蛾眉:写失望时的表情。颦蛾眉:皱眉。

全诗赏析:

美人卷起珍珠做的帘子,一直坐着紧紧锁闭着双眉。只看见她泪痕满面打湿了脸颊,不知道她的心里恨的是谁。

八阵图①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全诗赏析:

三国鼎立的时候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的遗憾悔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并吴国。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全诗赏析: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如果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①钟声晚。 荷②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杳杳:深远貌。 ②荷:负。

全诗赏析: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伴着西下的夕阳,独自回去深远的青山。

听筝翻译 篇三:《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下)半期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互为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 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①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各部分语言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

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注】①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②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

羊传》和《毅梁传》。

1.下列各项关于“经”的理解,与周予同先生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经”的领域有一个逐渐扩张的过程。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古代儒家的书籍,秦汉之前的儒家书籍,都不一定能成为“经”。

C.“经”主要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标准,“经”是封建社会的合法教科书。

2.文中说“《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A.《国语》思想体系驳杂,虽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但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未得孔子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与孔子的思想有冲突之处。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有“春秋外传”之称。刘知几将其视为准经典。

D.《国语》各部分语言风格迥异,使全书没有统一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以前的书籍,只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就是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予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与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国语》归入杂史类,段玉裁、廖平等人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都失败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臵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

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

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言否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虎丘去城可六七里 可:大约 .

B.寂然停声,属而和者 属:嘱托 .

C.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信:确实 .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做官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盼一项是(3分)(听筝翻译)

A.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B.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年中秋,苏州城家家户户,无论富贵还是贫寒,男男女女,打扮一新,倾城而出,登临虎丘,场面蔚

为壮观。

B.作者先以千百人竟唱做铺垫,再以中秋月夜的澄澈清幽衬托“一夫登场”清唱的轻悠亮彻,那情景让人

无限神往。

C.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一样峭立。文昌阁景色也好,登阁远眺,可见虞山全貌。

D.文章在展现市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揭示出官民关系的紧张,表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听筝翻译)

7.把文中划线的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3分)(听筝翻译)

(2)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5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越调]柳营曲·听筝

(元)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

8.“流莺花底叮咛”一句运用了拟人、(2分)

9.曲中说“一字字诉衷情”,筝声传达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

(1)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难》)

,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3)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师者 (《师说》)(听筝翻译)

(5)杜甫《登高》中直接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

“ , 。”

(6)自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乐曲激越的两句是“,

(7)荀子《劝学》运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最后得出了

“ , 。”结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四季歌

铁凝

一个青年和一个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春天的黄昏。

黄昏和春天使北方的公园变得滋润了,今天姑娘第一次想拥有一只长椅,一只安放在僻静角落的空椅子。于是她明白:她开始恋爱了。

青年忽然丢下她跑起来,原来不远处正有一只刚空下来的椅子。他比另一对男女抢先一步占住它,冲她招手。她也跑起来,心中赞叹他的敏捷。

青年掏出一袋杏脯递给姑娘。姑娘微微红了脸:‚你怎么知道我爱吃杏脯?我们才认识十天。‛

‚可‘知道’和‘十天’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 和有些人,你就是相处半辈子也不明白彼此是怎么回事,你们只能站在一个层次上对话;而和另一种人,只消互相看上一眼,就全明白了。比如认识你,我觉得比十天要久远得多。我甚至觉得上帝所以创造了你,正是因为世上存在着我。……‛ 他那低沉的声音像一股股暖流包容着她。

当天色终于遮蔽了他们彼此的视线,她才侧过头看了他一眼。他那俊美的侧面使她一阵心跳。‚能看见我吗?‛他问。‚看得见。‛

他握住她的手。她想起一个诗句:‚她在五月就挥霍了她的夏季。‛

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夏天的黄昏。

他们在老地方坐下。没有什么特别,就像大多数认识许久的青年和姑娘幽会一样。

当天色模糊了他和她的视线时,姑娘握住青年的手:‚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他腾出一只手,抚摸着她的手背。‚我爱过一个人。‛她说。

‚哦。‛他尽量不在意地问,‚什么时候?‛‚十二岁的时候。‛

黑暗中他笑了。

‚他是我们班长,有一次他病了三天没上学,我还给他写过一封信。‛

‚写了点什么?‛他几乎是快活地问。

‚唔,关于希望他好好养病什么的,还说我们都很想他。其实,是我想他。‛

‚他现在做什么?‛‚火车司机。和我们语文课代表结婚了。‛

青年抱住姑娘,抱得很紧,很开心。‚我真爱你。‛他对着她的耳朵说。

‚为什么、为什么……‛她象往常那样胡乱问着。

‚就为了这个。‛他吻着她那令人疼爱的肩膀。 他心中充溢着幸福,拥抱着满怀的爱情,又象拥抱着她那个动人的故事。世上难道有不希望得到这样的妻子的男人么?

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初秋的黄昏。

他们走到老地方坐下来。

青年向姑娘讲述他过去的女朋友。是请她相信他爱现在的她。

‚那时候插队,因为寂寞才爱。再说,她热情奔放,主动找到我这儿,我怎么能够拒绝呢。我感激她给予我的一切,那时候有她在,我觉得黄土都是光明的。今天我才明白,感激是最靠不住的一种东西。‛

‚是的,靠不住的。‛姑娘附和着。

‚后来她先撇下我,独自回城安排了工作,和‘市革’副主任的儿子结了婚——工作就是他给她安排的。那

听筝翻译 篇四:《听筝阅读答案_听筝翻译赏析_作者柳中庸》

<听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柳中庸。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听筝阅读答案_听筝翻译赏析_作者柳中庸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解说]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鉴赏]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听筝阅读答案_听筝翻译赏析_作者柳中庸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听筝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听筝 柳中庸翻译 夜筝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听筝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听筝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3580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