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2016-04-19 12:13:3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共4篇)备考2014中考语文之散文阅读训练:合欢树(含答案)合欢树史铁生①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

《备考2014中考语文之散文阅读训练:合欢树(含答案)》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第一篇

合欢树

史铁生

①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嘛,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⑩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选自《文汇月刊》1985年6期有删改)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正要。{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D。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17.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分)

18.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2005年 现代文阅读 合欢树》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第二篇

2005年 现代文阅读 合欢树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 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是什么)。A项“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的说法有误。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C项“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我”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这两个错误选项在理解上均与文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不合。 答案:A、C

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提问点在第1段,相关点涉及全篇。除了第1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品思路、体认作者情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得分。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以上两个要点(母爱的执着与无私;母爱的深厚与恒久),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提问点在第2段和第3段。“二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2段,从“治病”和“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3至第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深厚与恒久”的结论对考生来讲略有难度。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以上两个方面各3分,第一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第二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哲理结束。

《《合欢树》中的树与人》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第三篇

《合欢树》中的“树”与“人”

思想所能有的深度,情感也可以达到。

——题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任佳怡

围绕《合欢树》这篇课文,有两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一是文中的“树”倒底象征谁,二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意义。由于对以上两者缺乏清楚的认识,老师们很难把握文章结尾的深意——“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句话简直像一则难猜的谜语。其实,经过细致分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树”与“人”的双重隐喻分别指涉了不同维度中的作者自己,而隐喻背后,实则埋藏了作者深深的念母之情。{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一、 “合欢树”隐喻现实中的作者

史铁生用“合欢树”来隐喻现实中的自己,我们是可以在课文内外找到依据的。 合欢树与作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合欢树发芽漫长而艰难,作者一生命运多舛;作者最颓废的时候,母亲都没有放弃对他的希望,就如她不舍得扔掉没有生命迹象的合欢树;多年以后,合欢树开出艳丽的花朵,作者第一篇小说得奖,这一切母亲都无缘见到„„ 所以课文第七段当老邻居们提醒作者“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这时,作者“心里一阵抖”。这个“抖”字,传神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激动与苦痛:是啊!花满枝头,恰逢作者走上人生正轨,可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只留下同受“昔人”恩泽的人与树,相顾无言。树名“合欢”,作者的心中却落满悲愁。

因为这份“悲愁”,作者“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但后文他又“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毕竟,这棵树是联系作者与母亲的记忆纽带,看到树,他就会想到母亲当初是如何“种树”一般悉心栽培自己的。这些回忆,满溢着苦涩的甜蜜,如今,真是令作者“近乡情更怯”啊!

也许是基于合欢树与自己命运的联系,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亦将合欢树视为自己现实生命的象征。他曾在一篇叫做《游戏·平等·墓地》的散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死后,不要用冰冷的墓碑的方式来宣布他的死亡,而是可以种一棵生态的树,“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①{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名字与一棵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一个原因——这棵树,是作者坎坷命运的写照、念母情结的归宿。

说完了“树”,再来说说“人”。

二、 “孩子”隐喻理想中的作者{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合欢树》一文中,最令人困惑的就是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孩子”了。

文章第七段,闲聊的老邻居们提到了一件奇事——一作者与母亲“原来居住的房子”迎来了一个新生儿,这个新生儿“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他真的是在看树影儿吗?他会不会在看树上的鸟儿、或看树后的天空呢?退一步讲,如若他果真在看树影儿,到了第二天、第十天、第二年,谁还会将这件“奇事”牢记在心呢?恐怕除了作者自己,就没有谁了吧!也就是说,作者主观上特别希望“坐实”孩子与合欢树之间的联系,不管这种联系是多么隐晦。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或许我们能从文末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他写道: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注意!孩子是“跑”着去的。对于一个失去基本行动能力的残疾人而言,这个词是他心头的一道抹不去的伤痕。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回忆了一次母亲说错话的经过: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②

作者和母亲素来默契地避开这一类字眼儿——“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但在史铁生因病残废之前,“跑”和“踩”确实是他童年曾有过的珍贵回忆啊!

多年以后,有一个“陌生”的孩子,住在他曾经住过的地方,代替他盯着那棵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合欢树。难道说,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我想不是的。试看《我与地坛》的结尾,作者也提到一个孩子,他究竟是谁呢?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欢蹦”。) “当然,那不是我”。(没有人会认为这个蹦蹦跳跳的孩子可能是作者,但他却从反面强调了一下,用意何在?)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姓名,大可忽略不计。”③(原来上文的否认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孩子”就是作者!)

为什么能跑能跳的孩子与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会是同一个人呢?骆玉明先生这篇名叫《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的文章似乎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他写道:

“苟活的耻辱一刻也没有被忘记,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作为人拥有自由的最后一次证明,常在司马迁的怀念中。所以,我们从《史记》中看到许多壮丽的死亡场面:屈子披发徜徉,抱石沉江;荆轲悲歌易水,一去不返;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他的笔墨中倾注着慷慨的激情,至今尚能震撼人心。因为这不仅仅是他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写作本身也成了司马迁自己对死亡的心理体验。”④

将史铁生与司马迁作比并不合适,但如若司马迁可以在历史著作中将自己的心影投射在英雄人物身上,从而体验到现实中不可能获得的自由,那么史铁生同样可以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能跑会跳的“孩子”构筑起另一种人生的可能——健全者的运动能力不是比千万次残疾者的获奖经历更令人心动吗?史铁生是多么羡慕这个“孩子”,宁愿自己变成他啊!

这个“孩子”除了代替他“跑”,还能代替他做些什么呢?

三、“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由上文分析可知,文中的孩子实际上隐喻理想中的作者自己。在理想世界中,作者化身为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大”了,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人生。他不但能跳能跑,还有着全然幸福的回忆——他“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孩子的回忆是多么甜蜜啊,不掺杂一丝苦涩!与现实截然不同,他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再也不会横亘如此多人生的苦难和无意的伤害!

这样的世界是无疑美好的,只有一点缺憾,那就是“他(这个孩子,也就是理想中的作者自己)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树是谁种的呢?当然是母亲。问“树是怎么种的”,弦外之音就是问现实中的“我”是怎么被母亲“栽培”长大的。让我们来看一看,“树”是怎么“种”的: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

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到没太害怕,心想死了到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⑤{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那时,我仍然没头没脑地相信,最好还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进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一生便有了依靠。母亲陪我一起去劳动局申请。我记得那地方廊回路转的,庭院深深,大约曾经也是一座庙。什么申请呀,简直就像去赔礼道歉,一进门母亲先就满脸堆笑,战战兢兢,然后不管抓住一个什么人,就把她的儿子介绍一遍,保证说这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其实仍可胜任很多工作。那些人自然是满口官腔,母亲跑了前院跑后院,从这屋被支使到那屋。我那时年轻气盛,没那么多好听的话献给他们。最后出来一位负责同志,有理有据地给了我们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这还分配不过来呢!’此后我不再去找他们了。再也不去。但是母亲,直到她去世之前还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儿跑,去之前什么都不说,疲惫地回来时再向她愤怒的儿子赔不是。我便也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她还会去的,她会在两个星期内重新积累起足够的希望。”⑥

“母亲去世时,我坐在轮椅里连一条谋生的路也还没找到。”⑦

原来,母亲在“种树”的过程中,是这样含辛茹苦,一面为了给儿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必需点头哈腰忍受某些人的“满口官腔”,另一面还要回家安抚儿子残疾的身体、脆弱的自尊以及由此而生的暴躁脾气。母亲用她的全副身心去呵护、鼓励、栽培绝望的儿子,她渐渐变老了,头上长出了白发,话也越来越多。忧愁更加速了她的衰老。终其一生,她还是没能亲眼看到小树开花,儿子成才。

母亲去世后,作者为自己年轻时的任性而内疚不已。在《我与地坛》中,他有一段真挚的独白。摘录如下: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⑧

他终于读懂了母亲一生的爱与辛酸,满怀感恩之情。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合欢树,是可以面对的吗?作者在去不去看合欢树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正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

为了避免灵魂的痛苦,他逃入了理想世界,化身为一个“孩子”。可是这个没有经历过人生风雨、天真无邪的孩子哪里会懂得母亲的苦难与挚爱呢!作者是懂的,既如此,他不幸的人生便具有了某种独特性和深刻性。

他终究是不愿意成为“孩子”的。 ①

②史铁生《游戏·平等·墓地》,《史铁生散文选集》第10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散文选集》第17—1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③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选集》第3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④骆玉明《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一个甲子的风雨人情:笔会60年珍藏版》第459页,文汇报笔会编辑部编,文汇出版社2006年。

⑤史铁生《合欢树》,《史铁生散文选集》第1—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⑥史铁生《庙的回忆》,《史铁生散文选集》第20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⑦史铁生《老家》,《史铁生散文选集》第19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⑧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选集》第22—2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阅读答案》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第四篇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到1885年我十八岁时为止,我一直过着像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阅读答案。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当我一听到香港要开办一所医学院的消息,就立刻去见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并且注册入学。

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欢乐的五年。1892年,我得到了一张准许以内外科医生行医的文凭。我多方设法寻找一个可以开业的地点,最后,决定到珠江口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去碰碰运气。直到这个时候,还不能说我对政治有过什么特殊的兴趣。但是,正当我在澳门为开业而奋斗,而我的奋斗又由于葡萄牙医生的歧视而四处碰壁的时候,

"天命无常。"我的朋友说。

"对,"我表示同意,并且引述一句帝舜的话,"天听自我民听。"

那一晚我加入了少年中国党。全世界现在都已知道困扰中国如此之久的弊端所在。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不让我们知道发生的任何情况,更不必说参加政府了。对我来说,由于经常和欧洲人交往,尝过他们那种自由的滋味,对这种状况就更加难以忍受。这时,我在澳门为谋求行医生涯而作出种种努力之后,不得不取下招牌,将开业地点迁到了广州。接着是1894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蒙受了奇耻大辱。我在广州建立一个哥老会的分支组织,并投身于会务工作。很快就有一批申请入会的徒众集合在我的周围。一天,有一名官员来找我,对我说:

"孙,你是个受注意的人物啦。"

"怎么?"我问。

"你的名声传到北京去了。还是小心点好。"

后来只因发生一个情况,才使我转危为安。传来的消息说,光绪皇帝已从梦中醒悟,不顾慈禧太后态度如何,有心赞助我们的革新。我立即草拟了一份请愿书,征集到数以百计的签名后,把它呈送到北京。

有一段时间,请愿书的命运和我们自身全都祸福未卜。随后发生了一件事,使朝廷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身上来。那就是,为进行对日战争而募集的广州兵勇被遣散了,他们并没有重操旧业,却跑来和我们在一起。此外,在广州的一帮巡勇中还出现了骚动不安,他们由于领不到薪饷而开始在市区劫掠财物。居民为此举行了一个群众大会,公推五百多人作为代表,前往巡抚衙门提出申诉。

(选自孙中山<我的回忆>)

1。画线部分说的"有益"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作者说的这一"有益的职业"?

2。结合上文,说说作者引用舜的"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简要概括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

4。从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段经历中,你得到了何种启示?

5。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即可)

①在一个夜晚,我只穿一件衬衣,在屋子里阅读文件。那两人推门进来,让带来的十几名士兵留在外边。

②两小时以后,那两人走了。我听得他们在街上说:"这不是我们所要抓的人。他是一个好人,致力于行医。"

③当我见到他们时,就镇定地拿起一本经书,高声朗读起来。

④但是我最不寻常的经历,也许要算在广州有两名年青官吏亲自来捕捉我的那一次。

⑤他们静听片刻,其中一人便开口问我一个问题,我回答后,他们又问了些别的。

⑥接着是一场长时间的争论,我将我的观点以及成千上万想法与我相同的人们的观点,不厌其烦地加以阐明。

考答案:

1、解析:解释词语的含义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句子中有"为我同胞行医"的提示性语句,而"有益"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至于对作者这一观点的评价,则可以联系作者学医的初衷或者是他所怀有的崇高理想来分析。

答案:作者说这一职业"有益"指的是学医可以医治同胞的身体,对于国人"有益"。这一"有益"的职业是当时作者基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是作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一条道路,他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解析:分析其内容时要明白这个句子是紧承前文来的,而前文中"太遗憾了。皇帝应该对人民有点信任才行"则是理解的关键。

答案:作者引用古代贤主舜的这句话既有拿舜与当时皇帝的对比之意,又包含了作者对当今皇帝和时政的极为不满。

3、解析:概括变化时要采取"由--到--"的原则。分析原因时则既要注意分析内部原因,又要分析外部因素对人物的影响。

答案:这一时期作者经历了由学医到从政的思想和人生历程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作者怀有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事业;②由于社会动荡,作者行医四处碰壁,并不顺利;③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清政府的无比失望。

4、解析:重点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为人民服务的胸怀入手。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5、解析:这些句子逻辑顺序明显,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排列即可。

答案:④①③⑤⑥②


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相关热词搜索:合欢树节选阅读题答案 合欢树史铁生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合欢树阅读答案节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3621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