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边词体现了

边词体现了

2016-06-12 11:17: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边词体现了(共5篇)2013年中山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广东省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语 文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驰骋 聘请 胸脯 黄埔 墙隅 喁喁私语B、蚍蜉 纰漏 靛蓝 白洋淀 下载 千...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边词体现了》,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3年中山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边词体现了 第一篇

广东省中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试题(一)

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驰骋/聘请 胸脯/黄埔 墙隅/喁喁私语

B、蚍蜉/纰漏 靛蓝/白洋淀 下载/千载难逢

C、气氛/汾阳 慑服/嗫嚅 否认/臧否人物

D、泥土/拘泥 誊写/藤蔓 对峙/有恃无恐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广州珠江西堤码头勇救落水青年陈永标而壮烈牺牲的武警英雄郑益龙在面对他人危难时,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大爱、至善。那份对道义的耿耿忠诚,是不容置喙的。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抱住的瞬息之间都体现了他对救死扶伤的义无反顾的人品,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事迹感动了南粤,感动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字也会像其他千千万万的烈士一样,刻进人们的心底。

A、耿耿忠诚 B、不容置喙 C、义无反顾 D、肃然起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美国政府认为进行申报的目的是旨在帮助各机构发现官员职责与其个人财产利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B、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主题是“讲故事的人”,他表示,他要用他的故事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善恶美丑。

C、今年春节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蔓延到国内多座城市。尽管不是PM2.5的主要来源,但机动车尾气排放依然成为众矢之的。

D、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新闻媒体全方位地践行改文风精神,报道的公信力、涉及范围和感染力显著提高,是新闻界改进新闻文风的一次成功实践。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家应当具有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

②只有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③审丑是新词汇,有人把它看作“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的叙写。

⑤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很少。

⑥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

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未几,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入卫。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zhé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袁崇焕传》

5、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发:调动

B.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主:主张

C.而朝鲜及文龙被兵 被:被动

D.遂磔崇焕于市 磔:指凌迟处死

6.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

B.所司敦促上道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

C.其果于用法类此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

D.虑其部下为变 其后致有叛去者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 (3分)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 ④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⑤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通晓边塞的情况,以有处理边防事物的能力而自许。

【边词体现了】

B.袁崇焕向孙承宗请求带领五千人驻守宁远,认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还可以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并建议派遣骁勇的将领去救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 C.崇焕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先是答应了袁崇焕的上奏,后来认为不好,又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D.袁崇焕因为擅自诛杀毛文龙,招来了清兵的大举进攻,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也恰逢大清使用离间之计,皇帝终于怀疑他与大清私通,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3分) ②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3分)

③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4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合

将军作镇古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1)诗歌第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2)请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论语》)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

郎遥远

①“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②“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③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人得到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

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④“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⑦“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⑧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⑨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在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城市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是各行其道,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去挑衅红灯。

B.规则的存在不一定得到认可,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不是发自内心自觉遵守规则。

C.在中国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这种特权享受,不仅特权者以之为荣,无权者也以此为荣。

D.当今中国处于急剧转型期,一切都追求“快、准、狠”,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落后。

E.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存在差异,西方人的规则意识是法律至上,中国人的规则意识是权力和人情可以大于法。

13.根据文意,下列例子不能体现中国人规则意识淡薄一项是( )(3分)

A.中国式接孩子 B.中国式家庭教育

C.保钓反日游行中趁机打砸抢 D.酒后驾车

14.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并喜欢凑足一撮人去破坏规则。(4分)

15.“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出当下中国文明的弊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建设好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5分)

牵牛花开的地方

芦苇

在南方,有浓香满园的三秋桂子,碧叶万卷的十里荷花,还有满山遍野的梅花??而我格外恋念的却是牵牛花那层层叠叠的光影。 十多年前的南国三月,我背着行囊,告别难眠的暗夜,走在一条坡路上。柔柔的蓬草,潮润润的一片翠绿。阳光绒绒,光芒透亮。微风摇曳,清香弥漫。那片草坂盈盈如裙,舞动着幸福与闲情。叶间的牵牛花像微微燃烧的火苗,一朵朵朝天而鸣。面对这动情的春花,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为赶路,只能一晃而过。即使明春这山野的花儿开得再烂漫,我都不会再从它身边走过了。但那清丽的光芒,却永远在我心底闪亮。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从一家农户的牵牛花屋前走过。四方花屋,很宽敞。屋下有石凳、石桌。桌上,放着陶壶和茶杯。桌旁围着藤椅和矮凳。这是主人和邻人啜饮闲聊的地方。屋上的牵牛花,花枝漫开,四散笼罩,顺着铁丝架儿爬上了楼顶。屋边,一畦畦菜地,种着玉米、薯蕃、南瓜和青菜,还有金黄的向日葵。里巷是外地民工低矮破旧的出租屋。院前种的豆儿、丝瓜缠着蔓儿。平日里,穿巷的风,轻抚着。人们就在这花架旁给工厂剪线缝衣。一天,花屋主人嫁女。屋下花花绿

《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
边词体现了 第二篇

专题二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边词体现了】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

(一)阅读点拨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边词体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 (2009·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1)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2)“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

二、边塞军旅诗

(一)阅读点拨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

②①

【边词体现了】

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注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受降城: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凄冷景色:远望回乐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洁,犹如秋霜。

(2)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管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共有的绵绵乡愁。

解析 纵观全诗,可以从诗中特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1)问,第(2)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考生必须掌握常用的手法,并能准确分析。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三、怀古咏史诗

(一)阅读点拨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的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

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写了几层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层。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三层意思层层深入,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首联写“江自流”,对应着“凤去台空”,同时又引出下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2)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浮云蔽日”是个比喻,再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

(2)吴、晋是六朝的代表,金陵是六朝古都。

《2010-2013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答案和解析)》
边词体现了 第三篇

2010-2013年诗歌鉴赏语言类题目及解析

一、2010年真题

(一)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案】1、答案一: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答案二: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答案三: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二)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1题: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三)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

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

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

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

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

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

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

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四)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

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

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

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

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

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五)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边词体现了】

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

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答题模式为:字面义+文中义,(手法+表达效果),

作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

(二)2011年真题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边词体现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

分)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答: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

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三、2012年真题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

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

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重庆卷)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

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

巧妙之处。(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

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

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

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

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

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

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

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福建省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边词阅读答案_作者张敬忠》
边词体现了 第四篇

<边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敬忠。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译文]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边词阅读答案_作者张敬忠。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翻译赏析_作者范仲淹》
边词体现了 第五篇

<渔家傲·秋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全诗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翻译赏析_作者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言]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翻译赏析_作者范仲淹。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鉴赏]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相关热词搜索:体现善良的词 体现皇家的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边词体现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边词体现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4581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