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2016-07-30 14:04: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共4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中堡中心校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一、积累与运用(共37 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或者,突然会有人yín诵精美绝lún、感人肺腑的诗句„„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chóu唱,四周的海洋也情...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一)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中堡中心校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7 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或者,突然会有人yín诵精美绝lún、感人肺腑的诗句„„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chóu唱,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lì起来„„接着又是一片宁静。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我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B、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

C、守岁的时候,大人给孩子说笑话,讲故事,猜谜语,就是不可以让孩子睡觉。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

A、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C、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D、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5分,一空一分)

(1) ,一枝红杏出墙来。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3)晴空一鹤排云上, 。 (4) ,思而不学则殆。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不识庐山真面目, 。

(7) ,白铁无辜铸佞臣。 (8)江山代有才人出, 。

(9)沾衣欲湿杏花雨, 。 (10)巴东三峡巫峡长, 。

(11)行远必自尔, 。 (12) ,谬以千里。

(1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走着。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5.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交流体会,也是一种快乐的分享。(6 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 是19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和 (一个即可,写两个加一分且最多加一分)等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美国生活。(3分)

(2)汤姆早年失去双亲,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他离家出走历险,从你的角度上讲,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0字左右。)(3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1)你能写几个关于狼的成语么?(至少两个,多写一个加1分且最多加1分)(2分)

(2)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做个“好孩子”的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成像羔羊一样温顺,像小牛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4分)

(3)请你制作一张读书文摘卡。(2分)

书名 作者

内容摘要

二、阅读理解(共53 分)

(一)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第7 题。(6 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3分) 。

(2)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1分)? 。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雷简夫移巨石》 一文,完成8 一12题。(14 分)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梦溪笔谈》)

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塞山涧中 ( ) ②人力不能去 ( ) ..

③雷简夫为县令( ) ④水遂横流为害 ( ) ..

9.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例句:州县患之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B.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 ..

C.方为秋田之害 (《以虫治虫》)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小石潭记》) ..

10.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雷 简 夫 为 县 令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石之大有如屋者。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12.读了《雷简夫移巨石》的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

(三)阅读的《人类和技术环境》 一文,完成13 一15 题。(10 分)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

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运算5000次到当前的每秒钟几百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美和效率最高的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⑤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3.第②段中,通过和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2分)

14.从第③段的内容看,科学界有识之士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3分)

16.从全文看,作者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阅读李丰春《烛心》,完成第17-18题。(7分)

①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②“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③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④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⑤“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⑥“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⑦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17.本文中哪一句设置了悬念?第四段属于什么描写?(3分)

18.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4分)

(五)阅读《冬天过去了》,完成19-22题。(共16分)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连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中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买饭吃吧,饿坏了。”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一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片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 。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duó( )其足 nìng( )信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02年浙江)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 宁 坠 遽 契

2.《韩非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三)
七年级语文上试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试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试卷共七段文言文,满分100分,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

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16、翻译 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6分)

(1)席上食菱 食 (2)欲以去热也 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三、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

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22、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

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22、略。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四)
七年级上语文试卷

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上册语文段考试

一、 知识积累(24分)

1.阅读下面语段,请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在青藏高原的山间、路口、湖边、江(pàn) ,几乎都可以看

到五彩(bān) 斓的玛尼石。每块玛尼石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块

玛尼石都有一个虔(chãng) 的寄托,它们躺在这片静穆的土地上,

(sù) 说着千年的历史和神话。

2.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啜泣(chuò) 玷污(zhān) 贪婪(lán) 丰硕(shuò)

B.眩目(xuán) 鹤唳( lì) 济南(jì) 风韵(yùn)

C.小憩(qì) 黄晕(yùn) 朗润(rùn) 奢望(shē)

D.竦峙(sǒng) 贮蓄(chú) 梦寐 (mâi) 管弦 (xuán)

3.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各得其所 喜出望外 突如其来 多愁善感

B.自作主张 形影不离 不可抗拒 迷迷糊糊

C.花团锦簇 疲倦不堪 不求胜解 浑为一谈

D.花枝招展 一字不漏 蛛丝马迹 整装待发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2分) ( )

A.同学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来势汹汹。 ....

B.这人迹罕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

C.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

【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D.面对特务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

5.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

馆》等。

B.《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稼轩长短句》中的第一章。

C.《秋天》这首诗中描绘了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

D.《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柱,文章通过重病缠身的母亲无私付

出,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6、古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

①海日生残夜, 。②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宁为玉碎, 。 ④曲径通幽处, 。

⑤兄女曰:“ 。”⑥夕阳西下, 。

⑦ ,志在千里。 ⑧我寄愁心与明月, 。

7.某书店要在店内醒目的地方挂一个条幅,条幅上写一句格言,请把认

为适合的格言写出来。(2分)

答:

8. 仿照下面两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2分)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

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

答:

二、 阅读(46分)

(一)、阅读文段答题(14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

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

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

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

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

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

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 , ,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

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

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

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9、《春》的作者是 ,体裁是 。(2分)

10、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3分)

11、选文第一节描绘一幅春草勃发图。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手法。请用直线画出正面描写的句子,用曲线画出侧面描

写的句子。(2分)

12、文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

13、 选文第三节在绘景时调动了多种感官。如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等,请在文中各找一句加以说明。(2分)

触觉: 。

嗅觉: 。

视觉: 。

听觉: 。

14、根据示例归纳。(3分)

小草报告春天的到来,我们可以给春草图归纳为:草报春。请给“春

花图”和“春风图”“春雨图”按画线词的格式归纳依次

为: 、 、 。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 (12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人不知而不愠( )( ) 传不习乎( ) ...

温故而知新( )( ) 人不堪其忧( )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饭疏食饮水( ) ..

于我如浮云(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博学而笃志( ) ..

16 翻译句子(2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

17、按要求填空(2分)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18、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四个)(2分)

(三)古诗阅读,回答问题(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秋”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

20.诗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答:

(四)阅读下文做题(6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而置之其坐 及返 ..

遂不得履 宁信度 ..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何不试之以足?译:

2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一种人?(2分)

(五)阅读做题(10分)

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

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

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

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

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

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

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

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

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

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

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

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

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

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

相关热词搜索:三年级郑人买履习题 郑人买履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语文七年级上册试卷郑人买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5259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