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2016-09-22 10:56: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共5篇)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一)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

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 1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二)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

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

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三)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测试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对应训练

一 选择题

1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图一骨稆 图二石犁 图三六角形铁锄【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2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

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 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 且溉

且粪,张我禾黍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

说明( )

A 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B 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 春秋时畜牧业发达

D 春秋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4《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

A 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5《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 )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 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7黄梅戏《天仙配》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8“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 80 章)描绘的是( )

A 小农经济下的民生状态

B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C 在奴隶主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D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

9《唐六典》中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 )

①当时仍以日中开市 ②当时的市仍有时间限制 ③有专人负责管理市场 ④市与坊分开

A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B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衔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 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 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 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 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2“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成之缗, 一夫之力克到”。这则材料

反映了南宋时期( )

A 纸币使用广泛 B 交通发达

C 商品交易量大 D 行业利润大

14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 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 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 商业的繁荣发展

15《宋史·食货志》载“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府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盐之禁”。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 宋代地方政府权利较前代增大

B 国家重治贩卖私盐

C 盐业官营,实行垄断经营

D 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8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应是( )

A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人我国并得到推广

B 大力促进垦荒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D 贵金属白银已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

21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22 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手工业出现新的社会分工②江浙地区自南宋以来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③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尤其是蚕丝和棉花 ④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3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

A 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B 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 保护本国于工工场

D 巩固封建统治

25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理财的佳话。明清时期晋商的出现,最能说明( )

A 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

B 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C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D 商业竞争的加剧

二 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图三《棉花图·收贩》

图四《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材料四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善皆本者”。

请回答 :

(1) 材料二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请依据这两个材料加以说明

(2) 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积极意义

(3) 依据图三、图四,指出与战国时期相比,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4) 与吕不韦相比,黄宗羲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念

27 阅读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四)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

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1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五)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1)及答案

学科:历史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题1: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题2:

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3: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题4: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破坏了“工商食官”制度

②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③抑制了产业资本的扩大

④隔绝了中国的对外交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题5:

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海外殖民

题6:

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题7: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题8:

史载:明孝宗弘治年间“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为“一时之三代”。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明代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政府对商业态度变化

D.政府加强对商业的控制

题9:

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题10: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则主要起消极作用,①项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②项错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起了一定作用,但二战后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③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原因,④项正确。

题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结合教材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本题选D项。

题3:

答案:C 解析:本题从材料可以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④项中“商帮”指按地域结成的商人团体,活跃于明清时期,与唐民族融合无联系。

题4:

答案:B

解析: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制度,“重农抑商”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与“工商食官”制度的破坏无关,所以排除①。④说“重农抑商”政策隔绝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也不符合史实,应予排除。

题5:

答案:C

解析: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远洋航行难以有足够的物力、财力为继。而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国家日益加以对外扩张,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故远洋航行的动力十足。故正确答案为C。

题6: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的主要原因是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改善:大运河的开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题7:

答案:B

解析:“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尊重自然规律,但与题意不符合,因为题干问题是“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产生,是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的,为提高单位产量,进行精耕细作,如套种或轮种,“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就是轮种,因此,正确选项为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得到反映。

题8: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明弘治年间还在强调农耕经济的富足,但到了正德末嘉靖初却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因为商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之上的。从材料中看不出B、C、D。答案为A。

题9:

答案:A

解析:考查考生依据考查知识点分析理解题干材料的能力。从图中可反映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从注解中可知,耙是碎土工具,而耔是培土工具,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先进的反映;题干问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③项与题意不符,而④项无从体现,因此正确选项为A。

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试题汇编"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6442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