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6-09-27 09:31:1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共5篇)...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一)
2015-2016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北师大版)期末检测题

(9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惨悴(cuì) 宽恕(shù) 雍容(yōng) 目眩(xuàn) ....

B.孱弱(chán) 伫立(zhù) 愠怒(yùn) 撤销(châ) ....

C.檄文(jī) 水藻(zǎo) 湛蓝(zhàn) 孀妻(shuāng) ....

D.始龀(chân) 穷匮(kuì) 柘木(zhâ) 哂笑(shě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踉跄 怡然 澄澈 孔武有力 B.洗濯 炫耀 赏赐 一丝不苟

C.诀别 傲然 憔悴 害人听闻 D.瑟缩 喧嚣 喑哑 苦心孤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经媒体曝光后,更赢得了无数人的..

赞赏。

B.杭州西湖不仅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更有千年的文化结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众望..

所归。

C.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及时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D.写作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的思想,否则,你的文章就会因缺乏具体内容而成为一纸..空文。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3分)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内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5.关于作品、作家、朝代(或国别)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3分)

A.《春》——老舍——现代文学家 B.《春夜喜雨》——杜甫——唐代诗人

C.《示儿》——陆游——宋代诗人 D.《老翁捕虎》——纪昀——清代文学家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上句或下句。(5分)

(1)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自嘲》)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 ,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5)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示儿》)

7.名著阅读。(4分)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本人像铜铸的一般,——一点儿没变! „„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

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1)文段选自小说《 》,作者是 。(2分)

(2)小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著回答。(2分)

8.口语交际。(4分,每小题2分)

新年到来之际,同学们纷纷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表达对友情的珍重、对恩师的感激和对亲人的祝福,他们写出的新年贺词有的幽默诙谐,有的言辞恳切,有的则催人奋进。试仿照下面某同学写给老师的新年贺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分别给你的同学和父母写出新年贺词。

示例:您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您是睿智的乐施者,传播知识与美德。感谢您一直以来的谆谆教诲,祝您新年快乐。

(1)给同学的新年贺词。

(2)给父母的新年贺词。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中的“合”“斜”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词作简要赏析。(2分)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曰:“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

①②③④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

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

⑦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著:放置。②箅(bì):煮食物用的竹屉子,使米不漏掉。③釜:锅。④

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⑤糜:粥。⑥识:记住。⑦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⑤⑥

(1)元方入门不顾 顾: .

(2)宾客诣陈太丘宿 诣: .

(3)俱委而窃听 委: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俱委而窃听 相委而去 ..

B.尊君在不 炊何不馏 ..

C.仿佛志之 下车引之 ..

D.去后乃至 乃俱窃听 ..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14.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叙述简要概括元方的形象。(3分)

15.甲、乙两文在人物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6.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分)

18.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9.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2分)

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

20.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长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

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

(选文有改动)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你依据选文第②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是无价之宝。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营养滋养身体,更需要良好的精神养料——心灵鸡汤,来滋养自己的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少精神养料:理解是养料,鼓励是养料,善意的批评也是养料„„

请以“心灵鸡汤”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注意选材立意,要写出真情实感。

七年级语文(下)(北师大版)期末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檄”应读xí。)

2.C(害—骇。)

3.C(A项中“媒体曝光”的往往是坏事,不好的事,用在“无私奉献的事迹”的语境中不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二)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选择题:

⑴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潸然(shān) 矜持(jīng) 撑篙(gāo) 化险为夷(yí) ....

B.荡涤(dí) 客棹(zhào) 酝酿(niàng) 花枝召展(zhāo) ....

C.应和(hã) 冰碴(chá) 舐吮(shì) 如履平地(lǚ) ....

D.拜谒(yâ) 门闩(shuān) 干戈(gē) 乍暖还寒(zhà) ....

⑵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化险为夷 脍炙人口 迫不急待 乍暖还寒

B.胆惊心季 前功尽弃 一泻千里 月白风清

C.惊涛骇浪 挺而走险 厚此薄彼 貌和神离

D.千年万载 竭尽全力 如履平地 生气逢勃

⑶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

B.他非常勇敢地搭救了那个女孩子,真是火中取栗呀! ....

C.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 ........

D.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英语辅导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⑷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⑸你正排队买东西,一个后来的插到你前面。遇到这种情况,你认为委婉得体的说法是( )如果没有合适的答案,请你在后边补充出自己的说法。(2分)

A.你高声喊:“按顺序排队,请到后边去!”

B.你小声说:“真好意思!”

C.你说:“还讲不讲社会公德?”

D.你说:“别插队!自觉点!” E.

2.默写。(10分)

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是 ⑵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 ⑶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⑷《鹧鸪天 代人赋》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春光不在城里,而在农村的诗句是 , 。

⑸宋祈因为“ ”这句诗,被后人称为“红杏尚书”。

⑹杜甫《春夜喜雨》的颔联是: , 。

⑺《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以死报国的诗句是 , 。

3.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是: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4—9题。(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本文选自《 》;作者孟轲是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称之为___________。(2分)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B.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曾不吝去留 ..

C.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发于声 ..

D.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2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文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非凡业绩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认真阅读下面《话说长江》选段,完成10—14题。(10分)

①长江,我国古代称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我国著名古籍《尚书.禹贡》曾把发源于岷山的嘉陵江、岷江当作长江上源,所以有着“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说法。

②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了《江源考》一书,推翻了过去“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错误说法,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未能继续沿金沙江上溯,也没有找到长江的真正发源地。到了清代,即17世纪中叶,人们对长江上源的水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时实地查看绘制的地图中,已绘出通天河、木鲁乌苏等河流,但对江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公元1720年,清朝皇帝康熙派专使探查黄河上源的同时,顺便考察了通天河上游。看到巴颜喀拉山南麓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无法肯定哪一条河是正源,只好笼统地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

③真正认识长江源头,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8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人力到长江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实地查勘,发现长江分南北二源:南源为木鲁乌苏河,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北源为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南麓。虽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未找到真正的发源地。1977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组织的江源考察队,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地区,结果发现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在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它的正源是沱沱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④在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南北两侧,有两条现代山谷冰川呈钳形环绕。南侧冰川长12.8千米,冰舌长8.5千米,宽1.7千米,北侧冰川长10 .3千米,冰舌长6千米,宽1.4千米。规模最大的南侧冰川即为长江源头所在。

10.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0字以内)(2分)

11.长江源头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请分析一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12.第③段中加点的“有史以来”几个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2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分析。(2分)

14.文章第④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明其表达效果。(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20问题。(12分)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跨越百年的美丽

①今年是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②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比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比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决。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③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尝辄止,见宠即喜。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而不知前路。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⑤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5. “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而不知前路。”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类现象的?(2分)

16.“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联系文章思考这“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2分)

17.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居里夫人所获得的荣誉是为了证明什么? (2分)

18.“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如,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这句话中“这两个自如”,指的是什么?(2分)

19.作者在文中列举诸葛亮、毛泽东的事例,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2分)

20.读完此文,淡淡你心中的美是哪一种类的。(2分)

(四)阅读下面小小说,回答21—25题。(14分)

丰 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三)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选择题:

⑴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潸然(shān) 矜持(jīng) 撑篙(gāo) 化险为夷(yí) ....

B.荡涤(dí) 客棹(zhào) 酝酿(niàng) 花枝召展(zhāo) ....

C.应和(hã) 冰碴(chá) 舐吮(shì) 如履平地(lǚ) ....

D.拜谒(yâ) 门闩(shuān) 干戈(gē) 乍暖还寒(zhà) ....

⑵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化险为夷 脍炙人口 迫不急待 乍暖还寒

B.胆惊心季 前功尽弃 一泻千里 月白风清

C.惊涛骇浪 挺而走险 厚此薄彼 貌和神离

D.千年万载 竭尽全力 如履平地 生气逢勃

⑶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

B.他非常勇敢地搭救了那个女孩子,真是火中取栗呀! ....

C.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 ........

D.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英语辅导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

⑷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⑸你正排队买东西,一个后来的插到你前面。遇到这种情况,你认为委婉得体的说法是( )如果没有合适的答案,请你在后边补充出自己的说法。(2分)

A.你高声喊:“按顺序排队,请到后边去!”

B.你小声说:“真好意思!”

C.你说:“还讲不讲社会公德?”

D.你说:“别插队!自觉点!” E.

2.默写。(10分)

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是 ⑵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 ⑶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⑷《鹧鸪天 代人赋》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春光不在城里,而在农村的诗句是 , 。

⑸宋祈因为“ ”这句诗,被后人称为“红杏尚书”。

⑹杜甫《春夜喜雨》的颔联是: , 。

⑺《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以死报国的诗句是 , 。

3.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是: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4—9题。(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本文选自《 》;作者孟轲是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称之为___________。(2分)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B.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曾不吝去留 ..

C.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发于声 ..

D.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2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文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非凡业绩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认真阅读下面《话说长江》选段,完成10—14题。(10分)

①长江,我国古代称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我国著名古籍《尚书.禹贡》曾把发源于岷山的嘉陵江、岷江当作长江上源,所以有着“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说法。

②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了《江源考》一书,推翻了过去“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错误说法,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未能继续沿金沙江上溯,也没有找到长江的真正发源地。到了清代,即17世纪中叶,人们对长江上源的水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时实地查看绘制的地图中,已绘出通天河、木鲁乌苏等河流,但对江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公元1720年,清朝皇帝康熙派专使探查黄河上源的同时,顺便考察了通天河上游。看到巴颜喀拉山南麓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无法肯定哪一条河是正源,只好笼统地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

③真正认识长江源头,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8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人力到长江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实地查勘,发现长江分南北二源:南源为木鲁乌苏河,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北源为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南麓。虽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未找到真正的发源地。1977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组织的江源考察队,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地区,结果发现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在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它的正源是沱沱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 ....

④在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南北两侧,有两条现代山谷冰川呈钳形环绕。南侧冰川长12.8千米,冰舌长8.5千米,宽1.7千米,北侧冰川长10 .3千米,冰舌长6千米,宽1.4千米。规模最大的南侧冰川即为长江源头所在。

10.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0字以内)(2分)

11.长江源头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请分析一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12.第③段中加点的“有史以来”几个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2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分析。(2分)

14.文章第④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明其表达效果。(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20问题。(12分)

跨越百年的美丽

①今年是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②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比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比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决。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③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尝辄止,见宠即喜。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而不知前路。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⑤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5. “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而不知前路。”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类现象的?(2分)

16.“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联系文章思考这“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2分)

17.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居里夫人所获得的荣誉是为了证明什么? (2分)

18.“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如,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这句话中“这两个自如”,指的是什么?(2分)

19.作者在文中列举诸葛亮、毛泽东的事例,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2分)

20.读完此文,淡淡你心中的美是哪一种类的。(2分)

(四)阅读下面小小说,回答21—25题。(14分)

丰 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四)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选择题:

⑴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潸然(shān) 矜持(jīng) 撑篙(gāo) 化险为夷(yí) ....

B.荡涤(dí) 客棹(zhào) 酝酿(niàng) 花枝召展(zhāo) ....

C.应和(hã) 冰碴(chá) 舐吮(shì) 如履平地(lǚ) ....

D.拜谒(yâ) 门闩(shuān) 干戈(gē) 乍暖还寒(zhà) ....

⑵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化险为夷 脍炙人口 迫不急待 乍暖还寒

B.胆惊心季 前功尽弃 一泻千里 月白风清

C.惊涛骇浪 挺而走险 厚此薄彼 貌和神离

D.千年万载 竭尽全力 如履平地 生气逢勃

⑶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

B.他非常勇敢地搭救了那个女孩子,真是火中取栗呀! ....

C.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 ........

D.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英语辅导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

⑷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⑸你正排队买东西,一个后来的插到你前面。遇到这种情况,你认为委婉得体的说法是( )如果没有合适的答案,请你在后边补充出自己的说法。(2分)

A.你高声喊:“按顺序排队,请到后边去!”

B.你小声说:“真好意思!”

C.你说:“还讲不讲社会公德?”

D.你说:“别插队!自觉点!” E.

2.默写。(10分)

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是 ⑵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 ⑶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⑷《鹧鸪天 代人赋》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春光不在城里,而在农村的诗句是 , 。

⑸宋祈因为“ ”这句诗,被后人称为“红杏尚书”。

⑹杜甫《春夜喜雨》的颔联是: , 。

⑺《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以死报国的诗句是 , 。

3.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是: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4—9题。(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本文选自《 》;作者孟轲是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称之为___________。(2分)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B.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曾不吝去留 ..

C.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发于声 ..

D.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2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文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非凡业绩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2分)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二)认真阅读下面《话说长江》选段,完成10—14题。(10分)

①长江,我国古代称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我国著名古籍《尚书.禹贡》曾把发源于岷山的嘉陵江、岷江当作长江上源,所以有着“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说法。

②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了《江源考》一书,推翻了过去“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错误说法,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未能继续沿金沙江上溯,也没有找到长江的真正发源地。到了清代,即17世纪中叶,人们对长江上源的水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时实地查看绘制的地图中,已绘出通天河、木鲁乌苏等河流,但对江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公元1720年,清朝皇帝康熙派专使探查黄河上源的同时,顺便考察了通天河上游。看到巴颜喀拉山南麓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无法肯定哪一条河是正源,只好笼统地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

③真正认识长江源头,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8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人力到长江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实地查勘,发现长江分南北二源:南源为木鲁乌苏河,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北源为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南麓。虽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未找到真正的发源地。1977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组织的江源考察队,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地区,结果发现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在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它的正源是沱沱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 ....

④在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南北两侧,有两条现代山谷冰川呈钳形环绕。南侧冰川长12.8千米,冰舌长8.5千米,宽1.7千米,北侧冰川长10 .3千米,冰舌长6千米,宽1.4千米。规模最大的南侧冰川即为长江源头所在。

10.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0字以内)(2分)

11.长江源头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请分析一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12.第③段中加点的“有史以来”几个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2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分析。(2分)

14.文章第④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明其表达效果。(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20问题。(12分)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五)
2015-2016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检测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北师大版)期末检测题

(9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惨悴(cuì) 宽恕(shù) 雍容(yōng) 目眩(xuàn) ....

B.孱弱(chán) 伫立(zhù) 愠怒(yùn) 撤销(châ) ....

C.檄文(jī) 水藻(zǎo) 湛蓝(zhàn) 孀妻(shuāng) ....

D.始龀(chân) 穷匮(kuì) 柘木(zhâ) 哂笑(shě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踉跄 怡然 澄澈 孔武有力 B.洗濯 炫耀 赏赐 一丝不苟

C.诀别 傲然 憔悴 害人听闻 D.瑟缩 喧嚣 喑哑 苦心孤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经媒体曝光后,更赢得了无数人的..

赞赏。

B.杭州西湖不仅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更有千年的文化结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众望..

所归。

C.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及时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D.写作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的思想,否则,你的文章就会因缺乏具体内容而成为一纸..空文。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3分)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内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5.关于作品、作家、朝代(或国别)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3分)

A.《春》——老舍——现代文学家 B.《春夜喜雨》——杜甫——唐代诗人

C.《示儿》——陆游——宋代诗人 D.《老翁捕虎》——纪昀——清代文学家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上句或下句。(5分)

(1)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自嘲》)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4) ,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5)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示儿》)

7.名著阅读。(4分)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本人像铜铸的一般,——一点儿没变! „„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

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1)文段选自小说《 》,作者是 。(2分)

(2)小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著回答。(2分)

8.口语交际。(4分,每小题2分)

新年到来之际,同学们纷纷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表达对友情的珍重、对恩师的感激和对亲人的祝福,他们写出的新年贺词有的幽默诙谐,有的言辞恳切,有的则催人奋进。试仿照下面某同学写给老师的新年贺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分别给你的同学和父母写出新年贺词。

示例:您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您是睿智的乐施者,传播知识与美德。感谢您一直以来的谆谆教诲,祝您新年快乐。

(1)给同学的新年贺词。

(2)给父母的新年贺词。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分)【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中的“合”“斜”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词作简要赏析。(2分)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曰:“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

①②③④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

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

⑦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著:放置。②箅(bì):煮食物用的竹屉子,使米不漏掉。③釜:锅。④

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⑤糜:粥。⑥识:记住。⑦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⑤⑥

(1)元方入门不顾 顾: .

(2)宾客诣陈太丘宿 诣: .

(3)俱委而窃听 委: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俱委而窃听 相委而去 ..

B.尊君在不 炊何不馏 ..

C.仿佛志之 下车引之 ..

D.去后乃至 乃俱窃听 ..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14.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叙述简要概括元方的形象。(3分)

15.甲、乙两文在人物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6.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分)

18.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9.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2分)

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

20.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长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

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三)

(选文有改动)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你依据选文第②段谢安的表现,概括出“静气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是无价之宝。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营养滋养身体,更需要良好的精神养料——心灵鸡汤,来滋养自己的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少精神养料:理解是养料,鼓励是养料,善意的批评也是养料„„

请以“心灵鸡汤”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注意选材立意,要写出真情实感。

七年级语文(下)(北师大版)期末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檄”应读xí。)

2.C(害—骇。)

3.C(A项中“媒体曝光”的往往是坏事,不好的事,用在“无私奉献的事迹”的语境中不


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相关热词搜索:北师大一年级语文下册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期末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6570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