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谪仙怨刘长卿

谪仙怨刘长卿

2016-10-27 10:43:3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谪仙怨刘长卿(共7篇)谪仙怨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阅读答案谪仙怨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刘长卿晴川①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

谪仙怨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阅读答案
谪仙怨刘长卿 第一篇

谪仙怨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刘长卿晴川①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答案 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别离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后的各种情感。

谪仙怨 教学设计
谪仙怨刘长卿 第二篇

《谪仙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谪仙怨》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刘长卿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3、一课时完成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谪仙怨》。(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生回答:刘长卿、《谪仙怨》)

二、作者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他善于用简淡的笔触,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感觉。语言炼饰修整,而无雕琢的痕迹。惟意境往往流于枯寂,风格也少变化。有《刘随州集》。

二、诵读感悟

1、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 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

(2)找出韵脚:低、西、里、溪、萋萋。

(3)重读能表现词人景色和方位的词语

写景的词: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

方位的词: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3、再读(配乐朗读)

4、齐声背诵

三、学习诗词

1、析词意

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2、学习诗词

1、问:作者借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写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无不泻染衬托着作者的情思,全词有着浓重的怅惘悲恨的感情色彩。)

2、词中特别用了一些排叠、相对的词句,如“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

表达出空间的距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加浓了这种送别远隔的凄婉悱恻之情。)

四、精读细品

1、 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生回答:恨)

2、逐段赏析

(1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

“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

(2)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佇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

(3)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4)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

“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

“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谪仙怨刘长卿】

五、拓展迁移

在刘长卿的创作中,找出你欣赏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六、结束语

刘长卿任鄂岳观察史期间,遭权臣吴仲儒诬奏,贬为潘州南巴尉,寻除睦州司马。去国怀乡之思,有感而发。“白云千里万里”,“人随流水东西”。祖别筵上,歌此一曲,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怀才不遇,远离乡国的感慨。全词写眼前之景,抒不尽之意。情思悠远,内含丰富,耐人寻味。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词专题检测
谪仙怨刘长卿 第三篇

古代诗歌鉴赏(词)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每题6分)

1.(2013·潍坊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令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谪仙怨刘长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首句写景作用的能力。应熟练掌握首句写景的作用,如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心境,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内容,情与景关系方面等等。根据具体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要注意词中提到归家的船只已准备好,可是兵书却无人托付,以及引用典故“当年悔草《长杨赋》”等地方。先回答出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有手法要点明手法。

答案: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2.(2013·武汉四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炼句能力。本题考查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考虑此题要注意上下文关系、与全篇内容的情感关系和结构作用。首先,此句为首句,交代江南季节特征,与下文“江南依旧称佳丽”的关系,欲扬先抑;同时“恨”与“愁”又与下片“谁会凭栏意”遥相呼应,结构作用也就有了。

答案:①比拟,这雨使人添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出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的感情。

(2)概括“征鸿”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本题要想解答准确,必须明确“征鸿”这一传统意象的内涵,同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这样就会发现,实际上作者是借“征鸿”来自比,答题方向也就明确了。

答案: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②对于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作者是十分爱恋和喜悦,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振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世无知音的感喟。

3.(2013·温州市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文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画的特点,结合诗文中景物描写的技法,分析“以画入诗”特征。

答案: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谪仙怨刘长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谪仙怨刘长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读下阕情感要紧抓“浮生常客路”、“孤”、“又”、“寒灯”等词语分析。

2

答案: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4.(2013·陕西宝鸡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石州慢

[宋]张元干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技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1)“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运用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展开为景象,然后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原则,分析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下片的“凄凉”、“离别”可知乐景与哀情的关系。

答案:描绘了梅花报春,大地复苏的景象。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冬去春来,本应使人感到无限美好,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词人心灵的欢悦,相反却萌生出离愁与苦恨。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下阕进行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同时不能忽视好处。

答案:下阕虚实相生,以虚衬实,抒写自己的相思之苦。“画楼深闭”以下三句是想象,虚景实写,设想闺人独居深楼,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身体渐渐消瘦;“心期切处”以下三句是写实,写自己的无限凄凉孤独,留待给对方倾诉,与“画楼”三句写家人的别恨形成对照;最后两句也是虚写,设想未来重逢,言下重逢之喜犹似不能抵消离别之憾。

5.(2013·湖北武汉武昌区期末调研)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3 ①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

(1)“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新凉”既指季节的交替,天气变凉;又指诗人自身因政治仕途不顺而生的人生心境之凉。感情把握也是从“新凉”的两点含义生发出来的。

答案:①“新凉”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②“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③“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④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或答“被贬的落寞悲凉”)之情。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此题时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性,也就是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抒情方式。此类题的答题模式为,一写手法,二结合诗句分析手法,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借眼前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或“‘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示例三: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6.(2013·东北三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4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鸟啼夜深。

(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两句构成鲜明对比,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借助梨花、新月、惊鸟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

7.(2013·山西省晋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1)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谪仙怨刘长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

(2)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答出任两点即可)

8.(2013·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唐多令

吴文英

5 ③①②

怀才不遇的诗句
谪仙怨刘长卿 第四篇

1、凌澌冲泪眼,重叠自西来。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愿寄浮天外,高风万里回。怀才不遇的诗句。——唐·项斯<黄州暮愁>

2、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唐·刘长卿<谪仙怨>

3、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

4、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勾指下生。怀才不遇的诗句。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唐·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5、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6、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唐·张九龄<感遇>

7、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登楼>

8、至死不忘报国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9、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好领青衫,全不向诗书中得。还也费区区造物,许多心力。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有当时黄卷满前头,多惭德。思往事,嗟儿剧。怜牛后,怀鸡肋。奈棱棱虎豹,九重九隔。三径就荒秋自好,一钱不直贫相逼。对黄花常待不吟诗,诗成癖。——宋·史达祖<满江红书怀>

12、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唐·之问<送杜审言>

1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15、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唐·张九龄<感遇>

16、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17、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8、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唐·李白<行路难>

19、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0、岑参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唐<感遇>

21、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2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杜甫<登岳阳楼>

23、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24、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宋·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贾傅>

25、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唐·杜甫

2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27、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唐·杜甫<宿府>

28、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中。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唐·白居易<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29、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宋·陆游<自嘲>

30、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3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子夜秋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谪仙怨刘长卿 第五篇

<子夜秋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秋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前言]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子夜秋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4、良人:丈夫。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

东阿道中晚望翻译赏析_作者袁宏道
谪仙怨刘长卿 第六篇

<东阿道中晚望>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其全诗如下: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可怜骊马啼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东阿道中晚望翻译赏析_作者袁宏道。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鉴赏]
前四句诗主要用了借景抒情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一个“愁”把作者的心境暴露无遗,作者借助于“东风”“日暮”“雾”这些自然景观,和“红亭树”“高原”“骊马”“游人”等自然物体,抒发内心的愁绪。互文: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其中“吹”与“上”与“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其中“蹄下尘”与“眼中雾”这两句都是互补见义,后一字或句是对前句的补充,以强化作者要表达的心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_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
谪仙怨刘长卿 第七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前言]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由元稹所作的七言绝句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_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鉴赏]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_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谪仙怨刘长卿相关热词搜索:长门怨刘长卿 谪仙怨txt下载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谪仙怨刘长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谪仙怨刘长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7114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